刘宇亮生平简介,为什么被罢免首辅之职?

2021-09-26 15:55:27 首页

  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居翰林。宇亮短小精悍,善击剑,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代为首辅。

  刘宇亮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刘夔,好义乐施,有“刘菩萨”之称。父刘延龄,曾先后任湖广嘉鱼和南京宣城两县教谕及云南归化县令,刚正廉洁,政绩显著,离任回乡时当地乡民依依不舍。刘延龄忠孝传家,教子甚严,刘宇亮长兄刘宇扬在任陕西汉中关南兵备道期间积劳成疾不幸身亡。二兄刘宇烈,先后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山东总督,后英勇战死边疆,与其兄一样受到朝庭表彰。

  所谓虎父无犬子,出生在忠孝仁义俱全、家教门风甚严的家庭,刘宇亮自幼才德双修,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进士,之后屡迁至吏部右侍郎,崇桢十年(公元1637年)任礼部尚书入阁,崇祯十一年为首辅。后因被弹劾,罢职回乡,1642年病逝于老家绵竹天官府。

image.png

  受命于艰难之际

  接近17世纪中叶,明朝的统治已如强弓末弩,风雨飘摇,水旱灾荒不断,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北方女贞族肆意骚扰,明王朝的统治已陷入了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况。面对如此境地,崇祯皇帝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于寻找一位忠心能干的首辅辅佐他挽救危局。满朝文武一个个从他脑子里闪过,最后定格在去年八月担纲礼部尚书的刘宇亮身上。

  刘宇亮生性爽朗,文韬武略皆通,且素有抱国大志,任礼部尚书以来,办事精明果断正大光明,崇祯帝连夜召刘宇亮入宫,问其复兴大计。刘宇亮胸有成竹,一席话说得崇祯帝连连点头,当即决定任命刘宇亮为首辅(明朝开国时未设宰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首为首辅,其职相当于相)。任首辅后,刘宇亮夙兴夜寐,不辞辛苦,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访民情、理苛政,放粮济灾民,调兵御外扰,使疲惫不堪的明王朝获得短暂的喘息。

  请缨于危急之时

  1619年—1637年这段时间,女贞首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次统大军进攻中原,先后侵占了抚顺、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建立了满洲政权,实力大为增强。1637年,清军从东口进入长城,攻州破邑,日渐深入河北、山东等地,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京城危在旦夕,刘宇亮日夜亲自检查北京守军和城门内外的戒严。

  眼见清军势如破竹,即将兵临城下,京城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加之崇祯皇帝善变多疑,朝中大臣少有忠良之士,多有好利贪生之徒,督师御敌危险重重。为此,刘宇亮忧心如焚。经过深思熟虑,刘宇亮上书崇桢帝,言“愿离京督师,勤王抗敌”。他对崇祯皇帝说:“长此下去,京城早晚难保,臣愿为社稷分忧,督师勤王抗敌,或许会有转机。”崇祯帝听后十分赞许,准其离京督师,并把原总督卢象升革职,要刘宇亮代总督之职。

  崇祯帝这一决定让刘宇亮深感不安。他认为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应上下官兵团结一致抗清,将卢象升革职,无疑是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于是他和次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商议后,奏请崇祯皇帝留下卢象升,自己配合卢勤王抗清。

  晋州事件始末

  到保定时,听闻卢象升英勇杀敌,战死在巨鹿贾庄,刘宇亮对此惋惜不已。待重新收拾心情率军队过安平时,侦查士兵前来报告,称大清军将至。面对强势的清军,刘宇亮想退至晋州,与当地守军合营,他认为与其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让将士无辜送死,还不如暂先退却以避敌锋,保存实力再图进取。

  但晋州知州陈弘绪却闭门不纳,士民也歃血宣誓不接一兵一卒,坚决不让刘宇亮的军队进城。刘宇亮得知情况后,气愤不已,立即传令陈弘绪打开城门接纳部队人马,否则将按照军法处置。而此时,陈弘绪也让人传话,说:“督师是来前线御敌的,如今大敌将至,为何要躲避前敌?”

image.png

  陈弘绪坚持不开城门,刘宇亮退守晋州不成,只好退而求其次,到保定,与阳和总督孙传廷合营,并将陈弘绪闭门不纳之事如实向崇祯皇帝呈报,崇桢皇帝大怒,遂即降旨治罪于陈弘绪。但由于晋州民众都为陈弘绪鸣冤叫屈,愿以身代陈弘绪担过的人数以千计,陈弘绪最终只是降级调用。经此事之后,崇祯皇帝认为刘宇亮不能担当大事,徒扰民而已。

  因“刘光祚案”被罢免首辅之职

  刘宇亮督师天津时,天津总兵刘光祚逗留不前,刘宇亮再三督促,刘光祚仍旧置之不理,为此刘宇亮大怒,便向崇祯皇帝上书弹劾。刘光祚心中多有不悦,便私下与次辅薛国观(薛国观此时正想谋得首辅之位,将其取而代之)、兵部尚书杨嗣昌商议如何参倒刘宇亮,三人阳奉阴违,准备伺机行事。

  崇祯皇帝接到刘宇亮弹劾刘光祚“诸将退避”呈报时,龙颜大怒,让薛国观、杨嗣昌二人拟旨,命刘宇亮在军中斩杀刘光祚以儆效尤。偏巧此时,刘光祚又在武清打了胜仗。刘宇亮以大局为重,认为刘光祚获胜有功,不能轻易杀掉,便上疏奏请崇祯皇帝念在他“武清之捷”份上网开一面赦免刘光祚。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心中大为不快。薛国观立即借题发挥,趁机弹劾刘宇亮“出尔反尔,心中有祟,玩弄国法,对上不忠。”崇祯皇帝为此大怒,便下诏停止刘宇亮的督师之职。不久后,与薛国观相勾结的杨嗣昌等人又紧随其后,推波助澜,串通部下再次上书弹劾刘宇亮,刘宇亮虽再三申辩,仍被崇祯帝罢免了首辅之职。

  病逝后 崇祯帝下令修建“首辅请缨”石牌坊以示表彰

  被免去首辅之职的刘宇亮举家回到绵竹老家,归家闲居的他对家乡多有贡献。据绵竹的明代“鼎建城垣碑”记载,崇祯十五年,适逢首辅刘宇亮归里,捐金七百余两用于维修绵竹城墙。此外,刘宇亮还在绵竹城乡陆续捐资修建“关帝庙”、“瞰海楼”等。

  但被削职归家的刘宇亮眼见国家内忧外患,自己却报国无门,终日郁郁寡欢,1642年,刘宇亮在天官府病逝,葬于县西宋家林。

  得知刘宇亮去世的消息,崇祯皇帝悲痛不已,这才渐渐明白刘宇亮对朝廷的忠心、对外抗敌的忠勇。于是,下令在刘宇亮的家乡绵竹天官府前修建一座“首辅请缨”的石牌坊以示表彰。该石牌坊用红霞石垒成,高五丈,一坊三门,坊顶为三叠水石雕面,中门上三尺见方有石匾额一块,上书“首辅请缨”四个大字,挂足前后有五尺宽大石撑,四柱前均刻有对联,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此坊已于1958年被拆除)。

  明朝末年,绵竹县令陆经术又为刘宇亮立记事石碑一道,碑文云:“绵竹为蚕丛郡之附庸邑,地虽蕞尔,实扼涪安之要,为省会咽喉。其钟秀九龙,诞生名世,台辅之贵,自有宋张国公浚与南轩公栻,将相真儒,一时艳美。迨我相国刘昆季三夙崛起,前后相辉映。”(三夙,指刘宇亮和他两个兄长刘宇扬和刘宇烈)把刘宇亮兄弟与张浚父子相提并论,足见其抗清救国的精神和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