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都之乱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西线海都军东进打败岭北的元军。次年,忽必烈不顾高龄亲征。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几次战败,死于退军途中。大德十年(1306年),其子察八儿率部归顺元朝。

  有人可能会说,窝阔台后人和察合台后人反对忽必烈,是因为忽必烈曾夺去了大家选出来的阿里不哥的汗位。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些偏颇的。为什么呢?咱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窝阔台后人与忽必烈的矛盾,还得往上推到蒙哥

  原本蒙古大汗之位一直在窝阔台系后人中传递,包括成吉思汗早就已经说过,不管怎样,大汗之位都要在窝阔台后人中传递这样的话。但是由于窝阔台本人没有选好接班人,再加上窝阔台后人们闹不团结,互相攻击,因此,最有实力的术赤系与拖雷系联合起来,武力干预,生生地把大汗之位从窝阔台系后人手中,转移到拖雷系后人(蒙哥)手中。

image.png

  这件事当然引起了窝阔台后人(主要是他的孙子们)不满。他们停止了互相攻击和争论,联合起来,准备造反。

  蒙哥当大汗后,为了感谢大家,摆了一个多月的酒宴,请贵族宗王们吃喝玩乐。窝阔台的孙子(失烈门、忽察、脑忽等人)便利用这个空档,悄悄把武器运达宴会附近,准备趁大家喝醉不注意的时候,发动政变。

  可惜事情做得太不牢靠,被蒙哥的一个放鹰人给发现了,立刻报告蒙哥。蒙哥迅速出动军队,把窝阔台的孙子们一锅端。他把主谋者贵由的遗孀海迷失放在口袋里,沉入水中闷死。窝阔台的那些孙子们,他则把他们迁往各地软禁起来。并夺了他们的军队,派人严密看守。

  在整个蒙哥时代,窝阔台后人们都闭声闭气。

image.png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蒙哥战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打了起来。就像蒙哥利用窝阔台后人们不团结而夺得汗位一样。窝阔台孙子中,有个被迁到海押立的宗王海都,也利用蒙哥的兄弟们不团结,开始崛起。他先是把窝阔台的后人们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体,然后联合术赤后人攻打察合台后人,把自己做大。接着,便和忽必烈打了起来。

  为了对付忽必烈,海都一方面试图让术赤后人继续和自己联合与忽必烈作对。另一方面,他又联合位于东北地区的成吉思汗幼弟的后人乃颜,试图东西联合夹攻忽必烈。

  但忽必烈不是善类,他虽然已经74岁了,但依然坐在由四匹大象驮着的一座大房子中,亲自指挥打了这场战争。打败了乃颜,并打伤海都。海都不久去世。

  海都去世后,窝阔台后人们没有了海都这样一个强力君王,又开始闹不团结,互相攻击,结果被忽必烈的后人各个击破,(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说道)。

  咱们再来说,察合台后人为什么也反对忽必烈。这件事,还应该朝更远的地方推,推到贵由那里。

  察合台去世时,把他可汗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孙子哈剌旭烈。哈剌旭烈是察合台长子木阿秃干的儿子。木阿秃干是成吉思汗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打仗非常勇猛,但是在第一次西征中战死了,成吉思汗非常伤心。察合台可能是想弥补木阿秃干,可汗之位不传子,传给了孙子。

  窝阔台儿子贵由与察合台第五子也速蒙哥关系好。贵由上台后,就领兵前往干预,把哈剌旭烈的汗位夺了,交给也速蒙哥。(历史上说也速蒙哥是个憨子,不知道是否属实。)哈剌旭烈和他的妻子兀鲁忽乃,逃到拖雷系手下躲藏起来。

image.png

  后来,拖雷系的蒙哥上台后,再一次武力干预,让哈剌旭烈和他的妻子兀鲁忽乃回去复国。结果哈剌旭烈走到一半就死了。兀鲁忽乃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她继续往国内赶,在蒙哥帮助下,杀死也速蒙哥,主持察合台汗国政务长达10年。

  蒙哥战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大打出手,两人同时派了一个人回去当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当时还是兀鲁忽乃监国)。结果忽必烈派去的人兀鲁克被阿里不哥派去的人阿鲁忽(察合台第六子)给杀了。阿鲁忽就娶了兀鲁忽乃为妻,兀鲁忽乃退位,阿鲁忽当了可汗。

  不久,阿鲁忽去世,他的儿子木八剌沙当了可汗。但这时候,忽必烈已经战胜阿里不哥,坐稳了大汗的位置。他当然要干涉。于是又派八剌(察合台的重孙子)去夺取了木八剌沙的汗位。

  这时候,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崛起。海都当然是要和忽必烈斗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联合金帐汗国攻打八剌,八剌战败去世,汗位由布花帖木尔获得,这是海都的一个傀儡。

  后来,海都又将汗位交给八剌的儿子都哇。虽然海都曾打败都哇老爹八剌,但既然汗位是海都给的,他自然听海都的,和忽必烈斗。

  后来,海都在和忽必烈作战中受伤去世,都哇这时候不想受窝阔台汗国控制,就投靠了忽必烈,和海都的儿子察八儿打起来,并吞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土地。

  由此可见,所谓窝阔台后人、察合台后人反对忽必烈,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忽必烈夺去了阿里不哥的汗位,而是为了自身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自成吉思汗死后,由第三子窝阔台一系继任大汗,但是窝阔台汗之子贵由汗死后,窝阔台汗一系失去了汗位。蒙古提议召开库里台大会,力挺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自拖雷后裔蒙哥当选蒙古大汗始,窝阔台后裔渐失势,海都作为窝阔台汗的孙子,即于此时分封至蒙古以西的海牙里 。

  忽必烈长期被分封到中原地区,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准备汉化改革,这与海都等蒙古保守派格格不入。 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受到汉族儒家士子支持占据漠南中原地区自立为汗,海都支持新汗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终告失败。 但海都希冀大汗之位属于窝阔台后代,遂积蓄实力,联合钦察汗国,图谋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成吉思汗曾经说出,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因此他不断图谋反对忽必烈。

  直接起因

  因为窝阔台汗一系密谋分裂蒙古帝国,企图侵夺忽必烈的汗位。忽必烈遂派察合台后嗣八剌返察合台汗国争夺汗位,企求引起西部诸王内乱,以便其集中精力灭南宋的战争。令忽必烈意外的是,海都虽然与八剌初亦激战,但旋即和好。海都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原属窝阔台和贵由的封地,于至元五年(1268年)发动叛乱,并建窝阔台汗国。随后,与昔里吉、乃颜等叛乱宗王交相侵扰西北地区,以致忽必烈徵调攻宋的伯颜军北上平叛。

1539326014315100.png

  西北举兵

  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一部游弋东趋,进入岭北,驰突蒙哥之子玉龙答失所统巴邻部众 。这很可能只是偶然事件,但马上被驻扎在蒙古高原的忽必烈军队视为海都称叛的信号。于是漠北的元军出兵,在北庭击败了反叛的军队,而且又追杀到阿力麻里(位于今新疆霍城县西北),叛军接着逃走至两千余里以外,世祖下令停止追击 [5] 。直到这时,海都似乎还力图避免与忽必烈军正面开战,因此才会从阿力麻里西撤。海都的西奔,引起了当时的察合台汗国兀鲁思汗八剌的疑惧。八剌深恐海都就此西渡锡尔河,夺取河中,因此急忙出兵拦截,两军在锡尔河畔相遇,

  元朝北部形势

  元朝北部形势

  发生大战。八剌先胜,海都在获得术赤后王的援兵后再度出战,大败八剌。八剌军退至河中,预备整军再战。

  为了避免河中地区的城郭遭到更大破坏,海都派遣合丹(窝阔台子)的儿子钦察去与八剌约和。至元六年(1269年)春,术赤兀鲁思、察合台兀鲁思和窝阔台兀鲁思三方会盟于塔剌思河。三方议定:互结为“安答”;河中地区三分之二划归八剌,剩下三分之一属于海都和蒙哥帖木儿;诸王各自退回山地和草原,不得进入城郭地区,不在农耕地上放牧牲畜,也不向城郭居民滥行征发;农耕定居区域的管理仍由麻速忽负责;为了增加八剌的牧场、土地和军队,将由海都派兵,援助八剌西越阿姆河去侵夺伊利汗阿八哈的疆域。

  翌年(1270年)开春,八剌便从河中西攻呼罗珊。伊利汗阿八哈在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附近用计大败八剌军。八剌败退河中,不久死去。察合台孙聂古伯(撒里班之子)被海都立为察合台兀鲁思的新汗,察合台兀鲁思沦为海都的附庸。海都取得对突厥斯坦和河中的支配权后,对元朝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开始了与元朝在天山南北两路直接对峙和争夺的阶段。

  对峙争夺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命北平王那木罕开府于阿力麻里。至元十年(1273年),那木罕趁察合台汗聂古伯与海都不睦,发兵前往征讨。聂古伯死,不花帖木儿(察合台第七子合答海之子)继位为察合台汗,不久也死去,八剌之子笃哇即位。此两汗均由海都援立。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廷设置畏兀儿断事官;增设斡端、鸦儿看(今新疆莎车)等驿站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忽必烈连续下了三十四道追拘海都、笃哇金、银符凡的诏书。拘收的旨意和牌符更加激化了双方的冲突。大约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季,窝阔台系诸王禾忽(贵由子)沿塔里木沙碛南缘进至蒲昌海(即罗布诺尔,在今罗布泊西)一带,切断元朝通向巴达黑伤山地的驿路 。

1539325992407407.png

  笃哇和他弟弟不思麻率兵围攻别失八里,应当也在这时候;他们很可能是与禾忽分道征进,即沿天山南麓、塔里木沙漠北缘东袭,然后越过天山直至别失八里城,并一度攻占此城。是后不久,畏兀儿亦都护就从残破的别失八里南徙,移治于哈剌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以东) 。针对海都、笃哇东进的形势,元廷派昔班出使海都,谕之罢兵。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又诏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增援阿力麻里,助那木罕镇边。海都被昔班说动,退军并设置驿站;而这时安童已经率部攻克了火和大王的部落,将他的财物辎重全部占据 。

  平定北方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叛军从他们的吉利吉思、谦州大本营南进,结集在和林北面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夏,漠南元军击溃驻牧应昌的翁吉剌贵族只儿瓦台响应昔里吉的叛乱后,绝漠增援和林地区。七月,伯颜奉诏统领岭北诸军平叛。元军在土拉河、鄂尔浑河连胜叛军。昔里吉等败退吉利吉思。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军在唐麓岭(今唐努山)以南巡弋,逐渐形成对吉利吉思的军事包围。至元十六、十七两年(1279—1280年),双方不断交战,元军一度进至位于叛王巢穴的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源)、兀速水(今叶尼塞河上游支流乌斯河流域)一带。这时叛军已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连叛王中最号强盛的脱帖木儿,也认为战事僵持、士兵厌战 。于是叛王之间发生了内讧。昔里吉和撒里蛮互相攻杀。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们先后赴阙谢罪,长达七年的昔里吉之乱遂告结束。

  至元十七年(1280年),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病死。翌年,脱脱蒙哥继位为金帐汗,将被拘质的那木罕遣回 。至元十九年(1282年),昔里吉乱平。元廷因改封北平王那木罕为北安王。看来那木罕东归以后,主要驻扎在岭北。突厥斯坦方向的经略,大约在这前后已由察合台诸王阿只吉负责 。岭北局势渐趋平静,岭西地区却又在酝酿一场新的战争。至元十五年以后,元政府不断向别失八里增兵,力图收复天山南路诸城。海都也逐步改变已恪守多年的拥兵观望立场。至元十七年(1280年),禾忽子秃古灭袭攻哈剌火州,劫掠附近地区。至元十八年(1281年),刘恩率元军击败海都部将,进据斡端;翌年又击退前来攻城的海都系诸王。至元二十年(1283年),海都遣八把率众三万攻斡端,刘恩以众寡不敌,破围退师。元军虽然丢失了斡端,但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朝的“游击军”曾进至可失哈儿一带的事实判断,至少北道的曲先(今新疆库车)这时仍被元军控制着 。

1539325971272418.png

  就是在收复斡端之后,海都再次向元廷表示愿意和解,遣回了拘禁于窝阔台兀鲁思的安童和石天麟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那木罕、安童相继回到漠南。但元朝不甘心轻易放弃天山南路。海都方面未获得预期反应。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笃哇、不思麻领兵十二万,击败诸王阿只吉,进围畏兀儿亦都护所驻之哈剌火州。围城之战持续六个月。城中食尽。火赤哈儿亦都护献女求和。都哇解去 。元廷遂派伯颜西巡,取代阿只吉,负责别失八里的军事。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海都以偏师袭阿勒台山地区,自率主力由阿力麻里东进,在马纳思河(今玛纳斯河)与元军交战,击溃元军,掩杀至哈密之地。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这时屯驻于哈密,战死。此后亦都护移治甘肃行省的永昌。海都不久退回。元军重戍于畏兀儿之地。斡端也再度回到元朝控制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西北相对平静,但东北地区爆发了铁木格斡赤斤后王乃颜的叛乱。海都之乱的余波一直到大德十年(1306年)才最终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海都之乱,是在一二六八年的时候到一三零六年的时候,当时的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召集了一些人,以海都为首向元朝发动的叛乱,被后世叫做海都之乱。在一二六八年的时候,海都联合好几位王国的国王在塔拉斯河流域的那个地方集合,商议作战的计划。然后向天下宣布要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而且海都联合的这几位国王都同意听海都的指挥。当时这场战乱打的旗号就是指责忽必烈忘记了蒙古人的本性是什么了,说忽必烈已经被汉族人同化了。所以要用战争来刺激一下忽必烈内心深处的蒙古人本性。那么这场战争的过程就怎么样的?最后忽必烈是如何平定这场战乱的呢?

image.png

  在一二六八年的时候,海都带领部队进入了岭北地区,突袭蒙哥的儿子玉龙答失所带领的部队。这件事情让在蒙古高原上面的忽必烈的军队知道了,以为是海都要带人造反,于是就派出了人马去平定了海都的部队。而且一路追击到了阿力麻里这个地方,反叛的军队就继续逃跑,一直跑出了两千多里,元世祖才下命令不让再继续追击了。而海都一直到了这个时候,还一直不想和忽必烈的军队打仗。

image.png

  由于海都带领这部队向西边跑去,所以西边的各个王国非常的害怕。当时察合台汗国的国王叫八刺,八刺就非常的害怕海都趁此机会攻打他,于是就带领这部队去阻拦海都的部队,两支部队最后在提尔河畔就遇到了,然后两支部队就发生了混战,在第一次的战斗中,由于八刺以逸待劳所以战胜了海都的部队。海都在失败后,术赤后王的援军就赶来支持海都,海都在得到了术赤后王的支援后,再次向八刺发起进攻。这次把八刺打的大败!八刺在失败之后就带领这自己部队撤退,准备整顿士兵再次去阻拦海都。

  海都不忍心看到河中这片地方受到破坏。就派人去跟八刺请求和平发展。一二六九年春天的时候,位于河中附近的三方的势力的头目来到了塔刺思河。三方约定好了以后河中一大部分的土地交给八刺管理,而剩下的一小部分土地就是海都和蒙哥帖木儿一起管理。而且海都为了让八刺的领地变得更大,于是就出兵援助八刺去别的地方去侵略抢土地。一二七零的时候,八刺带着部队出征的时候遭到了算计,之后八刺大败。在这场仗大败了之后,八刺过了没过长时间就死去了。而这时候,海都获得了河中地区的领导权。并且不把元朝放在眼里,于是就和元朝在天山的两条路上开始了对峙。

image.png

  一二七一年的时候,那木罕趁着聂古伯和海都两人之间非常的不和睦,就带着部队去攻打。在一二七五年的正月的时候,忽必烈下达了三十多条捉拿海都的之灵。这旨意中的内容顿时就增加了海都和元朝之间的矛盾。在一二七七年的时候,反叛的部队从吉利吉思出发向南边转移,最后集结在了和林的北面。这一年的夏天,伯颜受到了皇帝的命令,前往岭北攻击反叛的部队。这时候,元军在很多处的战场上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元朝的军队逐渐包围了吉利吉思,一二七九年到一二八零年这段时间内,这两方的军队在不断发生这战斗,元朝的部队一步一步的把叛乱的部队打到了叛军的根据地,到了这个时候,叛乱的部队的战斗力已经非常的差了。叛军内部也因为战事非常的不利和士兵们对战争的抵抗,联合起来的叛军慢慢的发生了不和谐的声音。终于两股叛乱的部队终于忍受不住了,内部之间开始了战争。到了一二八二年的时候,叛军的两个首领向元朝的皇帝请罪。这场七年的战乱终于随着他们的请罪而结束了。

  在一二八零年的时候,忙哥帖木儿因为生病而死了。然后,脱脱蒙哥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新的金帐汗。到了一二八二年的时候,昔里吉的战乱被平定了。元朝的朝廷把那木安封为了北安王。

image.png

  岭北的局势慢慢的平静了下来,但是在岭西那片地方,又在准备下一场的战争。到了志元十五年的时候,元朝的朝廷一批一批的向别失八里派出增援部队,一心想要收回天山南边的那一些城市。一二八三年的时候,海都派遣八把带领着三万部队,前去攻打元朝的一座城池。当时的守城的将领刘恩因为兵力不足,被海都的部队攻入了城内夺得了这座城池。

  在一二八六年的时候,海都带领着部队去偷袭阿勒台山,然后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向着东边前进。在玛纳斯河遇见了元朝的军队,在这次的战斗之中,海都大败了元朝的部队,继续向前杀去。但是由于后方的不稳定,海都被迫退回了后方,而元朝的部队,重新整顿部队,又把失去的城池给夺了下来。海都之乱终于慢慢稳定了下来,但是这场战乱的余波一直到了一三零六年的时候才终于结束了。

  元朝在西北的这次军事行动,但是并没有获得了很大的功效。由于这次的行动,引发了海都为了保护西北的领土的主权而发起了战乱。而海都为了减小元朝对于西北这方面的军事压力,就带领着部队攻打岭北地区。当海都带部队打岭北的时候,元朝要照顾西域地区和岭北地区的这两处战场,但是对于当时元朝的兵力来说的话确实有一点无力感。这场战乱之后,元朝在以后的数多年后,在西北地区连连的打败仗。直到忽必烈死后的不久,元朝的势力就已经退出了中亚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海都之乱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西北宗王海都与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等藩王发动的一场叛乱。他们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指责忽必烈被汉族同化,表示要以武力恢复游牧民族的本性,但最终这场耗时长久的叛乱还是被评定。

  海都之乱有何影响

image.png

  元朝在西北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果,反而屡屡引发海都为维护西北宗王的势力范围而起兵称乱。为削弱元廷对西北的军事压力,海都一再进攻岭北。而当战火烧到岭北的时候,要同时维持远离中原根据地的西域和岭北这两个地区的战事,对忽必烈来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岭北是“祖宗根本之地”。保住岭北对保持号令诸藩兀鲁思的大汗地位至关紧要。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岭北,元廷被迫收缩它在西北方向的战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撤出斡端。自此别失八里从元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中心变为西北前沿的边城。忽必烈死后,元朝虽曾再度在曲先设置都元帅府,但不久就连同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一起被察合台兀鲁思占有,至是,元朝势力基本上退出中亚。从此元与西北诸藩也大体相安无事。

  怎么评价海都之乱

  蔡东藩:海都构乱,两汗响应,即西北诸王如乃颜者,亦起而响应,是为元代分裂之原因,即为蒙俗残忍之报应。

image.png

  朱绍侯:元世祖的平叛斗争,表面上是对皇位的争夺,实质上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这些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朱耀廷《正说元朝十五帝》:海都、昔里吉之乱诸王之乱是困扰元朝的几大难题之一,这是蒙古汗国的诸王分封制度、幼子守灶制度、库里台选汗制度遗留的恶果。每个黄金家族的男子,只要有一定能力,都以为可以被推举为大汗,至少可以多得到一些权力。而分封制又使之得到了部分土地、百姓、财富和军队,从而为其兴兵叛乱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北方诸王,又对忽必烈用汉人、行汉法一直抱着对抗的态度,因而诸王叛乱在整个元代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次年,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机会,一度发兵占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以74岁高龄亲征,前后五年,最后海都败死。一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儿投降,西北诸王的叛乱才最终被平定 。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