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image.png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三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

  ,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龙山文化以1928年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而得名,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有影响的典型的文化。考古资料表明,龙山文化已经遍布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在龙山文化以外,其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也扩大了分布范围。这是社会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比过去迅速发展的结果广大范围内的龙山文化可以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三个大的部分。

image.png

  山东龙山文化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陶器制作普遍采用快轮,造型规整,器壁薄而均匀,技术精良,特别是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泥质黑陶更独具特色。当时制玉工艺已经专业化,能生产出精美的玉质礼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成组玉器和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刻花玉斧,都是典型器物。山东寿光县边线王村北于80年代中期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遗址,面积达57万平方米,为迄今所见龙山文化城堡之最大者。山东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普遍采用挖槽筑墙和原始夯筑的技术,多有长方形土台式建筑,居室地面往往分层筑成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较广,可以划分为五个地区性的类型。一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流域的“王湾类型”,其陶器多饰以方格纹,并极少有鬲。

  河南登封王城岗曾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方形城堡。二是分布在豫北、冀南和鲁西的“后岗类型”,其陶器多饰以绳纹,邯郸涧沟遗址发现有丛葬坑。三是豫东和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方格纹为其陶器的主要纹饰。淮阳平粮台发现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四是豫陕交界处的“三里桥类型”,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五是豫西南丹江流域的“下王岗类型”,其陶器以灰陶、黑陶较多。郾城郝家台发现有龙山文化中、晚期的方形城堡以渭水流域为主并遍布陕北、陕南许多地区的陕西龙山文化一般分为早晚两期。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些红陶,器形和纹饰多有与其以东的河南龙文化、以西的齐家文化的相似之处,反映了这几个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有内室和外室。在外室,正对斜坡出口处常有炊爨或保存火种的壁龛;在内室,有储藏粮食的袋形窖穴。

image.png

  临潼康家遗址发现有成行排列的100多座房屋基址,其布局为考察当时社会结构情况提供了资料齐家文化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在甘肃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其时代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这与齐家文化颇具特色的冶铜业的岀现很有关系。齐家文化的房屋多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不仅坚固美观,而且防潮,很有特色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承继崧泽文化发展形成的,得名于杭州附近的良渚遗址,其时代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

image.png

  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竹木制作、养蚕、丝织、麻织等都有重要发展。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以琮璧、钺为主的大量玉器,浙江余杭的反山和瑶山、江苏武进的寺敦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不仅说明制玉工艺精湛,而且其器形和纹饰多反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陶器形制繁多,泥质灰胎黑皮陶居多数。

  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址也很有特色,一些大型墓葬的墓主可能属于当时的显贵阶石峡文化是岭南地区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晩期文化,得名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其时代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石峡文化发现大量石制工具和作为武器的石钺和石镞,特别是薄体利刃的长身亚腰式及双肩式的石钺更具特色。其遗址还发现有琮、瑗、璧等贵重玉器。其陶器盛行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外,在内蒙古凉城、吉林和龙、黑龙江尚志、福建闽侯、海南陵水、云南沦源、西藏昌都新疆哈密、台湾台北等地都有重要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一语概括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地域辽阔。战国以来,由盘古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被封建士大夫们奉为正统古史体系。国人从没怀疑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其真实性,直到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欧洲教士,继而是东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起源提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外来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外考古学家因仰韶文化的彩陶与近东和欧洲的彩陶有近似之处,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的假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古史界兴起了疑古思潮,同时中国近代考古学起步,中华民族起源的问题更趋向复杂化。疑古学派对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发起了挑战,怀疑三皇五帝和尧舜禹禅让等故事记载的可信性。这种思想对廓清古史传说产生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古史研究的发展。但在具体问题上,往往“疑古”过头,极端的疑古者对传说时代的古史全盘否定,客观地迎合了中国文化外来说。

  在“西来说”和史学疑古思潮主导了中国学术界之际,以傅斯年、李济等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显示了清醒的头脑和开拓精神,对中国远古史以及如何研究中国古史提出了高人一筹的主张。正是他们的这些判断和认识,促使他们在中国东部地区迈出古史研究的新步伐。

image.png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武原河东岸的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李济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重新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

  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存在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这个黑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殷墟文化更加接近,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一书,于1934年很快编辑出版。李济在序言结尾中写道:“所以我们决定以这篇报告集的首卷,希望能由此渐渐的上溯中国文化的原始,下释上周历史的形成。”

  1949年以后,经过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山东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经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一千余处,经过发掘的遗址和墓地也达六十余处。

  日照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尧王城,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该遗址发现于1934年,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青岛城阳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一百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地暴露在表面,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根据考古学家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教场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间。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保存下来的高度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同时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据考证,此时出现了人祭。

  景阳冈遗址位于景阳冈村以西。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先生发现。1979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选点试掘。在遗址北部清理出龙山文化灰坑1 个、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上层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兽骨遍布;耕土层下为汉代、商周文化层;最下层为龙山文化堆积。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多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发现一完整牛骨架,似为祭品,对古代家畜饲养的起源、驯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勘探队在配合阳谷县景阳冈公园开发建设工程中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该城址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一批城址、房址、水井、墓葬和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铜器、石器和动物骨骼,再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生活和生产的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龙山文化的制陶术有两大进步。一是窑的结构和封窑技术,前一阶段的窑膛小,封闭不严,窑温低,烧出的陶器含有大量氧化铁,是红色,所以叫彩陶。

image.png

  这时火膛加深,增加了支火道和窑算的孔,使陶胚受热均匀。火口比以前缩小,提高了窑温,又掌握了严密封窑的技术,使陶胚里的铁元素能充分还原,烧出的陶器变成灰色或黑色,质地坚硬细密,称为黑陶。二是制作陶胚使用了快轮。用快轮修整陶胚,使器形更周正,厚薄均匀,器壁变薄,有的精制品其薄如蛋壳,制陶工业的量和质都提高了,男子也成了制陶业的主力。

  陶器的形制也有了大的发展,不仅原先的器形有了变化,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形制,如駅(音演)、、盉(音不)、簋(音轨)形器,高脚杯等。考古工作者还发现过一支白色陶,用高领土烧成,是陶瓷的前驱。窑温提高为铜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河北唐山大城的遗址和甘肃武成皇娘娘台、临夏大何庄等遗址,都发现了用红铜制作的小刀、锥、凿等工具和铜制装饰品。但红铜质地软,用途有限,不能排斥石器。不过,发明更高级的金属治炼技术,不会很久了。

  在仰韶文化时代,人们已经会捻制麻纱,用简单的织机织成粗麻布。这种麻布的经纬密度只有每平方公分十根。龙山文化时代,在浙江吴兴钱山发现细麻布和丝织物,丝织物有绢片和丝带。还有丝线,经鉴定是用家蚕丝制成的。在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黑上有猴纹。这样,我国江南的养蚕绿丝业就可以上潮到5000年前。在仰韶文化里,出土过少量的玉器,如玦、璜、管、珠等。河姆渡还出土过象牙雕刻。

image.png

  龙山文化时代,玉器已相当普遍。南京北阴阳营的基葬群出土了精美的玉石玛瑙制品边300件,有壁、璜、环、铲、管、珠等,邳县大墩子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有孔玉斧。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发现了大量半成品玉材。有的玉器很,刻有纹饰,非常精美。泰安大汶口进址则出土了雕刻精制的象牙制品,有的还镶嵌着绿松石。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六个文字和占卜笔划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

  已故文学家唐兰先生认为这是六个文字,并且确定了它们的意义,很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形成的开始阶段,可情发现的数量太少了。在仰韶文化晚期遗址里,已经发现过ト骨。龙山文化中,ト骨的发现就比较普追了。ト骨是用来占ト而使用过的鲁骨。把鲁骨整制以后放在火上烤灼,骨上就会出现为裂的纹,根据这纹来判断吉凶。这些ト骨大都是猪牛羊的肩胛骨。ト骨说明巫师之类的人物已经出现。

  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和仰部文化的相居室和葛比,有很大改进和变化。氏族村落的布局同过去基本一样,住房和窑穴交错地分布在一起,公共基地设在居住区附近。但是过去居住区中心那种大型房屋没有了。这时多数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大约是同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一夫一妻制有关。有的遗址出现双室相连的房屋。有一个双室房屋,内室的中部有椭圆形凹入地下的小灶,外室北墙有一个较大的壁炉,壁炉附近还有几个小姓和窑穴。两室之间的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通过。

image.png

  门开在外室的南边。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没有分居的父系大家族住宅。这一时期的落葬也充分显示了父系氏族公社制下的各种社会关系。成年男女合葬墓已相当普遍。如甘肃临夏秦魏家一处墓地,有合葬基24座,其中成人合葬墓16座,都是男在右方仰身直肢,女在左方侧身屈肢。妇女的社会地位下降,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形成。在大汶口墓葬中贫富分化现象已十分突出。

image.png

  有一个墓中有18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很贵重的器物,如玉器、象牙器;而另一些墓葬则一无所有。南京北阴阳营一座墓葬的玉璜、玉玦、玉管、玉坠等多达32件。在大汶口发现少数大型墓,墓坑很大,有木。可见主都是有特殊地位的贵族领抽人物。在许多墓葬里,以猪头随葬。多数只有一个猪头,最多的一个墓有14个猪头排成行,这说明家帝已成为财富的象征。在邯郸涧沟发现用废坑或废井埋人。一个直径约1.5米的圆坑埋有10具骨骸,男女老少都有,排列无序。

image.png

  另一个废井发现有5层骸骨,也是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身首异处,陕西长安客省庄也有用废窑埋人的现象。这些人被排斥于公共墓地之外,可能是奴隶或战争俘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