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庞涓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受过膑刑的孙膑却两次败北,并最终死于战场上。庞涓第一次是败在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逼迫庞涓从赵国的邯郸撤兵,在回来的路上,于桂陵和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交战,结果大败,损失了两万多人。此战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一,称之为围魏救赵。不过,这次庞涓虽然失败,却并没有丢命。真正让庞涓毙命的,是那个用“增兵减灶”之计的马陵之战。  

1_副本8.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围魏救赵后第十三年(前341),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这时候,魏国的国王仍然是魏惠王,大将还是庞涓,而齐国的齐威王已经死了,由他的儿子齐宣王为国君。这是发生在宣王二年的事情。

  齐宣王召集大臣商议,问:“早去救援好还是晚去救援好?”相国邹忌不同意救援。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并入魏国,不如早去救援他。”孙膑说:“如果韩魏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那就是我们在替韩国打仗,我们反倒是听从韩国的指挥了。况且魏国已经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国就要亡国,必定要到东边来向齐国告求救兵。我们趁机与韩国结下亲密的关系,晚一些去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魏军的疲惫,这样就能有最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尊敬的名声。”齐宣王觉得这个计策好,就在暗中告诉韩国使者齐国一定出兵,然后把他送走。韩国由于依仗齐国救援,拼力抵抗魏国军队,结果一连五次战事都失败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向东把国家托付给齐国。齐国趁势出兵,派出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援。 ...查看更多

  庞涓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受过膑刑的孙膑却两次败北,并最终死于战场上。庞涓第一次是败在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逼迫庞涓从赵国的邯郸撤兵,在回来的路上,于桂陵和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交战,结果大败,损失了两万多人。此战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一,称之为围魏救赵。不过,这次庞涓虽然失败,却并没有丢命。真正让庞涓毙命的,是那个用“增兵减灶”之计的马陵之战。

QQ截图20171229162610.jpg

  围魏救赵后第十三年(前341),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这时候,魏国的国王仍然是魏惠王,大将还是庞涓,而齐国的齐威王已经死了,由他的儿子齐宣王为国君。这是发生在宣王二年的事情。

...查看更多

  一般来说,一个超级强国的定义在于能同时打赢两个方向的局部战争。

  很显然,战国早期的魏国便是一个这样的超级强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在围攻赵都邯郸时,遭到了秦楚齐宋卫五国的趁火打劫,也就是说,魏国竟能同时与赵、秦、楚、齐四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

  所以,此时正围攻赵都邯郸的庞涓八万魏军竟仍不退兵,邯郸已被围攻一年多,眼看就要破城,到口的肥肉怎能放弃。

  现如今,秦军在少梁城下受挫,楚军在睢水以南受阻,而攻打平陵的齐军更是损失惨重,庞涓听说后,不由大笑起来。

  看来齐军的战斗力还是一如既往的差啊,于是庞涓安下心来,继续猛攻邯郸,只有拿下邯郸,他才能放手回军搞定这些跳梁小丑,否则这一年多的辛苦岂不白费?

image.png

  这下子可苦了一直坚守待援的赵军将士了,他们听说秦楚齐各国都在魏地展开了攻击,本已燃起希望拼死守城,兵都快打光了,最后却发现各国根本没占到便宜,魏军也根本不回救,当下斗志全消,结果坚守了一年多的邯郸终于开城投降。

  无论从兵力还是心理上,赵国人都再也撑不下去了。

  邯郸一战,庞涓以八万师攻破强赵之都,从此名震天下!

  如果战争就到此为止,那么庞涓绝对可以问鼎天下第一名将,要知道即便强若吴起,也从未达到过如此功业!然而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可怜庞涓爬得越高,摔下来却要越惨了。

  不久,庞涓又听说了齐军派了万余轻兵,跑到魏都大梁城下骚扰,还号称要围攻城池!

image.png

  已经名高天下威震诸侯志得意满忘乎所以的庞涓闻报后放声大笑,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看来齐军的主将田忌也是一个大大的饭桶!一通乱打,不可理喻!区区万余兵马,居然还想着威胁大梁,围魏救赵?做梦吧!结果现在怎么样?赵也没救成,魏也没围不了,更糟的是,恐怕连齐国他也回不去了!

  于是庞涓依照魏惠王的指示,暂且与流亡在外的赵成侯签订了停火协议,然后将辎重及大部队留守邯郸,自己则亲率轻兵,乘胜利之威日夜兼程往回赶。

  庞涓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齐军,让这些饭桶们知道知道,魏国是不能随便惹的,大梁更不是阿猫阿狗都能随便攻的,谁敢捋虎须,谁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魏惠王与庞涓坚信,只要干掉这帮水货齐军,楚、秦等强国必然恐惧退兵,而赵、韩、宋、卫等弱国也必然彻底臣服,魏国的中原霸业就此一战功成了!

  庞涓错了,大错特错,不知天高地厚的水货其实并非齐国人,而正是他自己!

  三日之后,星夜回趋的三万魏军在距大梁东北百里的桂陵(今山东菏泽北)被以逸待劳在此许久的齐军主力逮个正着,一场迟来的齐魏决战终于爆发!

image.png

  图: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桂陵之战

  原来,平陵的败仗是演给庞涓看的,田忌率领的大梁城下万余齐军也都是孙膑派出的"群众演员"而已,孙膑和其他五万多齐军才是真正的男主角,他们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等着庞涓了,为了这一次故友重逢,孙膑真可谓煞费苦心,如今,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可怜的庞同学,他又不得不再次面对他那个相爱相杀的上铺兄弟了。

  至此,无论庞涓甘不甘心情不情愿,这一仗他已经输了,在开始之前就输了。

  天下皆知,无论作战韧性还是整体攻防,齐之技击皆不如魏之武卒。但是别忘了,一场战争胜负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战斗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就是武林高手决斗内力无法决定一切一样。

  首先,庞涓由于轻敌而回军太快未作侦查,所以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以有备攻无备,优势明显。

  其次,魏军日夜兼程、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齐军却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以盈待竭,优势更加明显。

  再次,庞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对手竟不是田忌,而是本应沦落成泥、流浪在大梁街头而永世不可能翻身的上铺兄弟孙膑,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必然让心理健康状况本就不好的庞涓肝胆俱裂,精神崩溃。主帅是一支军队的灵魂,灵魂崩溃,肉体必然毁灭。

  还有,齐国是武学之乡,其民风彪悍,好勇斗狠,齐军因此强于技击,而疏于军阵(太横,管不住)。所以,在阵地战中,魏武卒精良的装备、强大的纪律性与韧性都优势巨大,然而在桂陵狭窄的山道中,士卒往往需要各自为战,这时就单兵的技击能力就更重要了,而无论长矛突刺、剑术搏杀、弓弩剑法、徒手格斗,齐技击都堪称一流,这样魏武卒自然就落了下风。

  分析了这么多,结局自然没有悬念了,桂陵一战,齐军大获全胜,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被俘,一切丰功伟业顿时沦为笑柄。

image.png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出土以前,中国人普遍认为桂陵一战是就是“围魏救赵”,这一个成语也被无数军事专著提及,引为经典战术,名列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就连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当《孙膑兵法》出土之后,我们这才从其中的记载发现,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齐军的围魏是假的,齐军的救赵也是假的,魏国人也根本不是因为大梁被围而回援,齐国人也根本就不在乎邯郸的死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魏赵二国两败俱伤,然后果断出手,一举承二国之弊,成为最后的赢家。

  其实赵国国土广大,即便丢了邯郸,亦不至亡国,所以尽量的削弱魏赵才是齐国此次军事行动的第一目标。事实上,赵国此次被削弱的还不够,以至于一个胡服骑射又使赵国实力大增,后来还主导了五国伐齐差点将齐国灭掉。早知如此,孙膑还应再晚一点出手更好。

image.png

  我们早该怀疑的,以大梁城坚固的城墙、发达的水网,以及完整的水陆防御体系,当时军事能力并不强大的齐国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围魏救赵从何谈起!

  魏国地处河南平原,基本无险可守,所以才会更加重视城墙的修筑,特别是国都大梁的城防,在当时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事实上,作为战国时代城防最坚固的超级都会,大梁城就从未被人力攻破过,后来秦国名将魏冉白起也都曾兵临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整个战国时代,大梁城只有一次被攻破,那就是战国末期秦将王贲将大梁周围的水网体系及大小城池蚕食殆尽后,引水灌城,水淹大梁3个月,直到城墙被水浸毁,秦军才将其攻破。

  如此金城汤池,以孙膑之智,他可能贸然围攻吗?《孙子兵法》尝言:“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膑自己在《孙膑兵法》中也有一章《雄牝城》介绍了哪些城池可以攻打哪些城池千万不能攻打,而像大梁这样的超级“雄城”,孙膑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攻破,庞涓又怎会轻易上当呢?

  事实上,孙膑在内心压根就没想过救邯郸,邯郸也压根就没被救下来。齐军对宋卫的策反、对襄陵的进攻、在平陵的惨败、对大梁的佯攻全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两个,怒敌与骄敌。孙膑之先祖孙武孙子兵法》尝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敌人越是卑视我方,我则越要助长你的傲气,使你头脑膨胀。庞涓攻破邯郸,本已傲到极点,孙膑再加一剂猛药下去,庞涓还不尾巴翘到天上去!

image.png

  当一个名将尾巴翘上天,失去了对待战争应有的冷静,那么他离失败就不远了。

  如果不是这样,以庞涓之能,他怎会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狂妄的连基本的斥候侦查都不去做,而乖乖的钻进孙膑的口袋里呢?

  如果庞涓从容回救,桂陵一战谁胜谁负,恐怕还难说得很呢!

  《吕氏春秋》尝言:“孙膑贵势”。所谓“势”,通俗来讲就是“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国兵法千章万句,无非就是要尽量调动敌人而不让自己被敌人调动,庞涓轻松被孙膑所调动,他当然必败无疑。

image.png

  由此可见,孙膑用兵的谋略的确诡异多变精深玄妙,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救赵是假的,攻平陵是假的,攻大梁也是假的,直到桂陵最后一击才变成了真的,真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鬼莫测,何况庞涓?孙膑的此次大胜,大大拓展了中国兵家的战争视野,让他们走出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军事发展道路;从此,运动战代替阵地战踏上了中国战争的主流舞台,智慧与计谋的重要性也开始大大拔高;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成为中国战争长河上的伟大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宝藏,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孙武所著,这是一部有关军事战术战略的著作,如今是世界闻名,就连当年法国的拿破仑被流放后,看到<孙子兵法>都惊乎,如果自己早点看到,滑铁卢战役也不会输的那么惨,在中国历史上孙子兵法出现一百多年后,齐国还出现了孙膑,据历史学家考证,孙膑也曾著有孙膑兵法.足见其军事理论水准之高.

  孙膑和魏国的庞涓是同学,同时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出师后,两人共同去了魏国,但庞涓妒忌孙膑的才华,就设计陷害孙膑,孙膑的膝盖骨被魏王挖去,成了残疾人,但其最终逃到了齐国,并为齐国立下不巧功劳.其中我们熟悉的主要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但围魏救赵的故事,可能并不是我们知道的那回事,根据<史记>记载,以及<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兵围攻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的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着魏国都城兵力空虚,他们率军进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一看形式不对,担心都城要被敌军占领,就赶紧带兵回去救。齐军就趁其疲惫,在中途大败魏军。解了赵国的围。

blob.png

  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给了另一个答案,真相可能是: 完全就没有这回事。根据竹简中所描述 ,当时情况应该是当魏军攻打赵国时,孙膑根本没想过要救赵国,而是本着齐国的利益,坐山观虎斗。公元前353年,赵国国都邯郸确实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量,相国邹忌认为,不救赵国对齐国有利,但另一位大臣段甘鹏认为不救赵国,魏国占领了邯郸就会更加强大,将会对齐国更加不利。

  可是如果直接出兵攻打邯郸,魏军肯定马上就撤兵了,可是如果不开战,魏国,赵国的实力就不会被削弱。这对齐国也没有利。于是段甘鹏提议让齐威王分兵两路,一路去直攻魏国,赵国这边我们什么都不用管,就等着魏军击破了邯郸城后,我们再派田忌和孙膑率一支军队,攻打疲惫的魏军。以逸代劳以实击虚。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围魏救赵根本不存在。齐国根本没在乎赵国的死活。而齐军围困魏国国都大梁根本不存在。齐国当时的目的就是坐山观虎斗。等两国两败俱伤了,坐收渔翁之利。

  我们目前知道的"围魏救赵"故事,所以写成这样,主要还在于后世之人想把孙膑的形象给立起来,就像诸葛亮三国演义当中的形象,简直强大的有如妖魔一般了.所以我们主张,历史这些事,要相信,但不可尽信.毕竟古人所站的角度和现代人是不同的,描写一个人的立场也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战国时代,爆发了第一次的中原大战,首先是在经过了商鞅的变法以后的秦军,攻打了魏国韩国的两座城池,在双方都在僵持阶段时候,赵国也开始有所动作了,也开始攻打了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后来在魏王的带领下,派出了庞涓率领着大军的部队对赵国的首都邯郸发起了进攻,赵王这个时候就向齐国楚国发起了增援,后来楚国的军队就派兵对魏国增加了压力,也在这个时候,齐国的朝廷上下也开始都在讨论到底去不去救赵国?

blob.png

  齐国的丞相就说不去救,当时在丞相看看来,魏国的实力太过去强大,还是不要惹到这个国家为好,如果去救了赵国,那么就肯定是让田忌带军出击了,当时这个田忌是和丞相,在政界中最大的对手,对于丞相和将军来说,自古以来都是不合的,大家相信蔺相如廉颇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blob.png

  这时有一位大臣说话了,说到要发兵来去帮助赵国,这样我们还可以像秦国和楚国那样,趁机的夺取一点魏国的底盘来,也阻止了魏国对赵国发起的全部的进攻,双方都在对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后来的时候,齐王也认为这个里面有利可图,这个时候也有必要的来帮助赵国一次,如果让魏国吞灭了赵国,那么在齐国的西方也会出现一个超级的大国,那么很有可能的就是魏国下一个要攻打的国家就是齐国了。齐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就让魏国的联军部队宋国和卫国背叛赵国,然后让军队联合去攻打魏国的首都。

blob.png

  就在这个时候,赵国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危机了,为魏国的将领庞涓攻打邯郸已经整整的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个时候邯郸的防御已经开抵挡不住了,赵国派出了请求支援的需求,可是迟迟的都没有人来支援。

blob.png

  齐国这个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想起来了赵国邯郸城下面的是庞涓,一般的将领说不定好斗不过他,这个时候就让他的师弟孙膑过去吧。这个时候孙膑的军事的才能已经成熟了,他也有何庞涓一战的实力了,孙膑采用的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军队向魏国的首都发起进攻,然后切断他的主要的交通要道,来攻打他防守薄弱的地方,魏军就一会把丢下赵国,来全军地回来救援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以逸待劳的,不但解除了赵国的困境,还是抓住了敌军的要害。

blob.png

  就是这一行动的执行之下,果然就让庞涓的全部军队班师回朝了,这个魏军的部队经过了长时间的战斗,早就疲惫不堪了,这个时候就掉入了孙膑的陷阱里面,打败了魏军还让他们损失惨重。就是这样的计划,让赵国的困境也被解除了,庞涓的和他全部的军队,也走上了末路,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经典的战役之一围魏救赵,千古兵家都说好的一场对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截击战,孙膑在大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blob.png

  公元前445年,魏国经过变法,率先强大起来。在军事上,魏王加强军备,提高战斗力,使得魏国一下子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迫使卫国依附赵国。魏国得知后,马上派大将庞涓率领8万大军攻打赵国。

blob.png

  赵国这时候还很弱小,于是马上向自己的同盟国齐国求救。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大国,也想扩张自己的领土,同时赵国又是自己的盟友,不能见死不救。

  于是齐王接受了段干朋的一石三鸟之计,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进攻襄陵,牵制魏军;一路由田忌,孙膑带领,救援赵国。

  田忌本来想直接率兵赶赴邯郸,救援赵国。

  但孙膑却认为,魏国现在精锐尽出,首都大梁肯定兵力不足,如果直接攻打大梁,魏军肯定会从赵国撤兵。

  这一招“围魏救赵”的战法立刻被田忌采纳了。

  魏国本来已经攻下了邯郸,但是突然听闻首都大梁被齐军包围,魏军立马回去救援,由于轻敌,庞涓放弃了辎重,带人快马加鞭返回。

  孙膑预料魏军肯定会经过桂陵,于是提前派出主力部队在那里设伏。

  最终,魏军果然被齐军伏击成功,伤亡过半。魏国持续一年多的灭赵之战后来也功亏一篑。

  这次战争,历史称为“桂陵之战”,也就是后人在兵法三十六计里看到的“围魏救赵”。

blob.png

  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战例,被历代军事将领所欣赏,即使是几千年后的现在,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很大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引证解释

  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的部队而使赵国得

  围魏救赵

  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 ’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 ’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涉及人物: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