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大捷:一场被明朝“公知”肆意抹黑的悲壮战役

2021-09-06 12:02:39 首页

汉城以北十五公里,葱茏的小山丘,今天驻韩美军重点防御的三七线“警备区”,大韩民国首都的门户,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很久的被淡忘的名字——碧蹄馆。

今天很重要,四百年前一样很重要,四百多年前,那个今天被日本游戏吹捧成神的丰臣秀吉的侵朝大军,正是兵不血刃占领首尔后,翻越这条山丘,继续兵不血刃的席卷北朝鲜,然后遇到了一个更狠的对手——-大明,被兵不血刃的打惨,撒丫子顺着原路往南逃,直逃到朝鲜半岛南部海边,关门打狗般硬挺到最后,终挺成露梁海域日本鬼子浮尸万里。这是1592-1597年的抗倭援朝战争,万历皇帝诏书中“犯强汉者,虽强必戮”的豪言,中国军人扬威异域的杰作。

说杰作,自然少不了一连串的胜仗:平壤大捷,龙山大捷,王京(首尔)收复战,露梁海大捷……串联着炮火连天的岁月。李如松,李舜臣,吴惟忠,陈寅,骆尚志,祖承训,陈麟,邓子龙……刀光血影中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姓名。金戈铁马的战争大片里,却独独遗忘了一个沉默的角落——-碧蹄馆。和一场被遗忘的战斗。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碧蹄馆会战。

说遗忘貌似不切实际,前代后世,指手画脚的不少,明朝言官指着鼻子骂,说这一仗损兵折将丧师辱国,日本的历史学家扯着嗓子嚷,“战国英雄”围歼了大明“十万铁骑”,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历史书里,说到此战不约而同的用一个词:碧蹄馆之败。

既然是“败”,那在杀得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的朝鲜战场上,当然就扎眼,扎眼了自然就不好意思提,不要意思提也就越提越少,波澜壮阔的战斗,流光溢彩的英雄,偏掺进这么个“败”,寒碜。

寒碜吗?不妨揭开尘封四百年的幕角,瞅一眼那场被遗忘的血肉相搏,沙场上铁板钉钉的事实面前,谁寒碜?我们?还是日本人?

战斗的前奏只有一个字——爽。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人爽,日本人仓皇,漫山遍野间,中国军人提刀杀得爽,日本人脚底抹油撒丫子逃得仓皇。

能不仓皇么,本来“倭酋”丰臣秀吉牛气哄哄,一年灭亡朝鲜,三年灭亡中国,五年征服世界的牛皮扯得响。“倭酋”扯牛皮,下面人当然自我感觉良好,朝鲜人又不争气,几个月来日本“战国英雄”们砍瓜切菜般的正杀得欢,谁知道平壤会战一声炮响,大明虎师从天而降,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日本人:吹牛,是要上税的。

这“上税”,不是收钱,而是收命。于是,无数日本鬼子没了命。

咋保命?跑吧,东亚战争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现了,大明军队打到哪里,日本鬼子就立刻撒丫子逃,甚至大明军队还没追到,当地的日本鬼子已经没了影,漫山遍野的北朝鲜战场,一个或者几个中国兵,斩俘几十甚至几百日本鬼子,是每天都会出现的场景,很平常。

追击的大明军队,总数不到五万,逃命的日本鬼子,总数不下二十万。

彼时大明军队的统领,就是辽东提督李如松,这是东北的游牧部落听到就打哆嗦的名字,手握着大明最精锐的军队——-辽东铁骑。数日前,成功导演了16世纪最精彩的城池攻防战——-平壤大捷,歼灭日军数万。这是彼时朝鲜战场上最狠的人。

最狠的人当然干最狠的事,节节胜利的形势面前,得意洋洋的李如松下令:全军火速开进,高速追击。

于是从1592年12月25日跨过鸭绿江,几十天来,中国军队追得爽,杀得爽,日本鬼子逃的仓皇,直到1593年1月24日这一天。

这一天起初的一切都很平常,明军的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度过临津江,分路追击斩杀逃命的日军,并且向着一个大目标——-收复王京(首尔)挺进。那里有日军残存的五万部队,拿下他,歼灭他,把日本鬼子赶尽杀绝,是所向披靡的李如松,还有所向披靡的数万大明军人,心中共同的梦想。

可满怀梦想的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危机正如阴云一般笼罩下来。

跑的太快会摔跟斗,打仗也是这样,明军突进过快,粮食弹药供应不上不说,朝鲜地区穷得掉渣,连战马的草料都无法保证,长久下去,弹尽粮绝的明军很可能不战自溃。对此,李如松应对很明确:速战速决,尽快解决战斗。

满怀梦想的他们也忘记了另一件事:眼前有陷阱。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况且日军不是兔子,是狼。兔子急了会咬人,狼急了会耍诈。

于是,就在首尔城下,败退下来的日军们,狼一般瞪起血红的眼睛,回望明军高歌猛进的滚滚征尘,默默的刨陷阱,等着追击上来的明军摔一个惨,再扑上来反咬一口。

所以明军很快就接到了观察哨报告,临津江南发现数千日军散兵,正愁捞不到仗打的将士们兴奋了,先锋查大受火速出击,3000辽东铁骑杀1000鬼子,也就历史的一瞬间,灰飞烟灭。

可查大受不满足,还有逃跑的?追。越追越远,远的看不见了……

第二天,苦苦等待前锋战报的李如松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歼敌六百,敌大溃。先锋正火速向首尔开进,收复首尔指日可待。

春风得意的李如松做出了判断,日军彻底崩溃了,正在全线溃逃,收复首尔,将兵不血刃……

那就快行动,两千骑兵跟着李如松,沿临津江向首尔进发了,一路上到处是倒毙的日军尸首,横七竖八的鬼子旗,眼看着走到距离首尔九十里的马山馆,死一般的寂静里,却突然听得一声长嘶划破暴风雨前的沉默,李如松的战马奋起前蹄,险些将他颠下马来!

李如松想起来了,平壤战役时,也是战马突然长嘶,奋起前蹄,然后,一颗日军的火枪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去,这一次……

稍作思虑的李如松转过头,对副将杨元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你随后跟进。

策马向前,远眺南方,查大受,你在哪里?

在陷阱里。

彼时,距离李如松三十里的碧蹄馆,一场地狱般的苦战正在进行。

查大受打疯了,沿临津江狂奔,鬼子逃兵?干掉!十时连久的500步兵?干掉!立花宗茂的2000精锐?干掉!一路追一路打,却见得日本鬼子越打越多,像地里的韭菜一样,杀完了又一茬一茬疯长,杀到碧蹄馆,终于发现,这是四万名全副武装,恭候已久的日军主力。

顺便说一句,日军此战的作战目标,绝不是查大受的先头部队,而是李如松的主力部队,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明军太生猛,做饵的日军几下子就打光,眼瞅着明军红着眼睛杀奔来,不打也要打了。

收网,进攻,围歼。

深陷重围,后路被断,弹药给养即将枯竭,三千明军,陷入彻头彻尾的绝地。

两万日军发起了冲锋,参战的部队如果拉花名册,是一个今天日本战国游戏里耳熟能详的全明星阵容: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基层将领里也有拉风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贱岳七本枪”,都是后来被吹捧成神仙的人物,兵自然更不用说,各个打仗不怕玩命。都是日军压箱底的本钱!

明军的阵容就黯淡多了,查大受说破天也就是李如松家里的老家仆,至于参战的官兵,更都是无名小辈。若写史书,尽是跑龙套的角色。

两万明星阵容,面对三千龙套,亮起寒光闪闪的屠刀,发起决死的冲锋,清算二十多天被杀惨了的账,灰飞烟灭,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

然后就是一瞬间,日军得到了回答——-猛烈的还击。

兵力处于严重劣势且弹药给养严重不足的3000中国军人,冷静的结阵,布防,密集的战车环绕成工事,冰冷的佛朗机炮口指向敌人的前沿。日本“明星”们还没冲到近前,立刻遭到中国“龙套”猛烈的炮火打击,阵型大溃,阵中的明军骑兵趁机反冲杀,直杀得日军连连败退。

败退了就再冲,冲过来就遭到炮火打击,打击完了被骑兵砍,决死的冲锋也躲不过呼啸的火枪子弹,张牙舞爪的日本长矛,被风驰电掣的明军钢刀砍得七零八落。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占据地利优势和兵力绝对优势的两万日军,竟然死活冲不开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所谓“武士道”精神,果然“名不虚传”。

可日军总司令黑田长政却不慌,前方冲锋的有两万人,我手里压阵的还有两万生力军呢?就算是拼消耗,也有你拼光的时候。只是……他们怎么这么顽强!

打惯了炮一响就鸟兽散的朝鲜人,碰上死战不退的中国人,不习惯,着实不习惯。

可不习惯也要接着打,日夜加班不休息,反复冲锋,包围圈在缩小,中国军队的阵地在收缩,枪炮声也渐渐稀疏了,然而硝烟弥漫间,大明的战旗依旧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

却突然听得外围阵脚一阵慌乱,一支明军骑兵冲开日军的外围包围圈,杀进来了!

日军慌了,莫不是敌增援部队来了,定睛一看,松一口气,只有1000多骑兵。再定睛一看,死守待援的查大受急的差点撞墙,苦苦冲锋的日军乐疯了!

冲进来的人,是明军的最高统帅,征东提督李如松,外带他的一千近卫骑兵。

天大的馅饼,砸到了日军总司令黑田长政脑袋上,这位战国“智将”立刻发出指示,周围三百里的日军,迅速赶到碧蹄馆参加会战。

本已在明军军阵前冲得筋疲力尽的日军,似打了兴奋剂一般蜂拥而至,可李如松更快,抢在日军主力变阵前,火速从日军阵中撕开口子冲进去,和包围圈里的查大受会合。

冲进去,包围圈合拢,四千中国军队,面对四万占据地形兵力优势,且兴奋到顶点的日军。没有后援,没有退路,没有生力军,这是鬼门关前的绝地。

怎么办?

久经沙场的李如松,大脑飞速的转动,炮火轰鸣,长矛闪闪,日军的大部队发起了最凶猛的冲击,死守吗?耗也要耗死,突围吗?不可能。血战到底吗?一条命搭上没什么,主帅阵亡,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朝鲜战场大好局面,怕是要就此逆转了……

危急形势下,李如松钢刀出鞘,发布了一条让战场上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命令:全军准备,向敌人发起反冲锋!

劣势的兵力,疲惫到极点的士兵,向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发起反冲击,疯了?

日本的“战国名将”们看到了他们难以置的一幕,四千中国军人拿起武器,目光炯炯的怒视敌人,在一声嘹亮的战鼓后,发起了无惧的攻击。

自杀式攻击?疯了。

冲过来才知道,不是自杀,是杀你。

冲到前面的,是李如松带进来的1000骑兵,风驰电掣的速度突进,突进的过程里,用他们手里一个铁锤似的黑乎乎的东西放枪,竟然能连放三枪,还能弹无虚发,冲到近前,那武器摇身一变,竟然又似铁锤似的挥舞起来,砸得日本人哭爹喊妈。

这是李如松亲自统帅的,辽东铁骑的精锐——李府家兵,如果说查大受的3000人是龙套,那么这1000人,却是彼时中国骑兵中一等一的精华!

他们都是来自辽东的精锐死士,历经无数次与游牧骑兵的血战幸存下来的,以一当百的“兵王”,手持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骑兵武器:三连发火铳。所谓的日本“明星”,几个来回就被“兵王”们冲得溃不成军。

兵强,却不是乱冲,以一个老军事家的判断,李如松一眼找到了日军的薄弱环节——-左翼,狠狠的重拳打下去,日军登时阵脚松动,死伤无数。抓住这电光火石般的机会,四千中国骑兵轮流冲锋,交替掩护,终于在密密麻麻的包围圈中,打开了一个求生的口子。

顺便说一句,那个被李如松看成“最薄弱环节”的左翼,是日本“战国名将”粟屋景雄,据说今天还被某些日本漫画家塑造成“战王将军”,估计是不打草稿的。

决死的反冲锋,败中求胜的险招,为明军赢得了金子一般的突围机会,一路冲杀间,明军成功集结到了碧蹄馆北的惠阴岭,这是突围道路的最后一道关口,冲过去,就可全身而退。

可这也是一片险地,两面是山谷,中间是水稻田,骑兵的速度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可就在这时,日军景上井贞的部队,从侧后杀来,断掉了退路……

而面前,日本三路大军火速追击,从正面围逼过来,四面环敌,弹尽粮绝,最危险的时候到了!

什么奇谋都没有用了,打吧,绝境下的中国军队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首先倒霉的还是“战王将军”栗屋景雄,几下子冲锋下来,就借口伤亡惨重,撒丫子溜之乎也。

可有溜号的也就有玩命的,抄后路过来的井上贞茂就是亡命徒,趁明军抵挡日军正面攻击的时候,他竟直接从侧后方发起进攻,直击李如松的中军,由此,留下了李如松后来写给万历皇帝报告里一句动人心魄的情景:围匝数重。

可“围匝数重”还是给打了回来,最惊险的一刻,一位日本金甲将军挥刀直袭李如松,幸好李如松弟弟李如柏眼疾手快,一箭击杀。大难不死的明军精神大振,奋勇抵抗,日军的冲锋终于又被打了回来,攻击受挫不说,战前杀气腾腾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人,纷纷表示伤亡惨重,要求退出战斗……

日军攻不进,中国军队冲不出,战局再次陷入了僵持。

却就在这时,外围喊杀声大起,明军援兵到了。

这喊杀声,是压垮筋疲力尽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见得外围一支精锐的中国骑兵冲杀进来,一样是可以当铁锤用的三连发火枪,一样是风驰电掣的速度,瞪红了眼睛的冲锋,一样是日军阵中惨叫声四起,接着,“战国名将”们看到了他们永远不能相信的情景:玩了一辈子命的日军,争相的崩溃,逃命,脚底抹油般的逃窜,一如之前他们在北朝鲜时候的样子……

明军得救了,七年朝鲜战争中,日军唯一一次成建制消灭中国军队的机会,就这样无情的溜走了。

冲进来的,是按照李如松命令尾随跟进的杨元,还有他的一千士兵,最后时刻的冲锋,打垮了“明星阵容”的四万日军。

16世纪中日之间最大规模的野战,落下帷幕,之后,日军落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畏惧同中国军队野战如虎,不久后明军兵临首尔城下,12万日军面对四万明军,竟如缩头乌龟般不敢出战,最终竟然不战而逃,令明军兵不血刃收复首尔。朝鲜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

结束了,口水却没有完,遍查当时明朝言官的奏折,大骂此战的大有人在,比如像丁应泰这样无知的,张口就说此战明军伤亡数万。日本的某些历史学家更是敢吹,明明是几万人打几千人被大跑,却信口开河把中国的参战人数说成十万人。误解,歪曲,吹牛,凝成了今天史书上五个错误的字——-碧蹄馆之败。

难道不是错误吗?说伤亡,饶是日本人吹的凶,可自己的史料上还是露了马脚,根据当时日本有关奏报记录,参战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部,纷纷因伤亡过重请求休整,上报的阵亡名单上,阵亡的高级将领就达十五名,士兵的伤亡更可以想象是一个惨,明朝方面,虽然伤亡惨重,但却主力尤存。说战略目的,日本围歼明军计划破产不说,反被明军打得落荒而逃,最后落得兵不血刃丢了首尔。从哪个方面看,都看不出中国“败”来。

但事实却架不住文人的嘴,明朝言官骂李如松,不是因为工作问题,是因为李如松的做人问题,日本学者吹牛皮,那是一个面子问题,这问题那问题罗列起来,几百年下来,却遮掩了关于此战最完整的真相:在毫无希望的绝境下,毫不放弃的中国军人,在一个毫不畏惧的统帅的带领下,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勇敢的亮剑,哪怕钢刀压身,战至流血凝肘,依旧没有放弃胜利的机会,终在一场意志的较量中,用绝地的反击,打垮了强大的敌人。无上的光荣,淹没在无聊的口水里。

现代社会,今人总在感叹人心不古,有识之士常常疾呼:不要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

其实历史也一样。

长眠在碧蹄馆的中国军人,无畏战斗到最后的中国军人,流尽了血,面对百年的歪曲,会流泪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