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46~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恢复殖民统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亦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印度支那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亚洲印度支那半岛越、老、柬三国以越南战场为主体的三次局部战争,即印支三国抗法战争(1946年至1954年7月)、抗美战争(1961年5月至1973年1月)和越南对柬埔寨的军事入侵(1979年1月7日到1989年9月27日),国际上将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

blob.png

  战争背景

  18世纪,法国外交使节成功地在交趾站住了脚。路易十六(1793年被推上断头台)支持外交使节及那里的贸易活动,因此,法国从当地统治者那里得到了大片的领土。在拿破仑三世(1808-1873)的领导下,法国开始向交趾派兵,进行军事征服。即使在普法战争(1870)拿破仑三世失败,以及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扩张(不仅在法国)仍在进行,在19世纪末达到高潮。

  到1893年,交趾、柬埔寨、老挝、安南和东京湾(北部湾的旧称)均属于后来所谓的法国印度支那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占地面积285.714万平方英里,人口230万。这里大量种植水稻,同时还拥有橡胶、木材和煤炭。

  18世纪以来,法国曾宣布了所谓的"解放人民大众"的蒙政策,允许印度支那农民、伐木工人以及矿工的孩子在印度支那成立的学校里上学。最聪明、最应受到嘉奖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河内大学,甚至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全部费用由法国政府资助。

  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发现最聪明、最优秀的印度支那学生会成为最顽固的敌人。胡志明成为反法军事指导官、政治家,最先反抗法国的殖民压迫,继而反抗美国的干涉。

  1930年,胡志明是一名富有前途的律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胡志明根本没有打算为法国的利益服务,相反,他成立了印度支那共产党,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这个国家变成共产主义国家。

  30年代,法国在河内扶植傀儡国王保大,并建立了天主教徒吴庭艳领导的改革委员会。吴庭艳在保守派中极不受欢迎,因此不得不到美国寻求政治避难。但1954年,他又回到了南越,成为总统。

  1941年,日本入侵印度支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戴高乐将军代表法国提出对印度支那的拥有权,并派出由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远征部队。此时,东南亚所有地区都希望摆脱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重负。

  1945年8月18日,在二战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国民党军队按照盟军协议开进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初,在取得法国对越南华侨、越盟地位等问题的让步承诺后,中国国民党军队撤出越南北部,法军接防。

blob.png

  印度支那人(严格来说是越南人)的独立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因此,胡志明决定在河内(印度支那古老的首都)成立严格意义上的越共联盟政府,宣称要废黜保大国王。法国对此做出了反应。首先,法国在北部第二主要城市海防港口附近与越南人民军开战。接下来,法国于1946年11月23日重炮轰击了海防,造成6000人死亡。

  越盟开始采取报复行动。武元甲将军率领人民军包围了河内。

  1946年12月19日,双方在河内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翌日,胡志明发表《告越南人民书》,号召全国抗战。战争初期,法军投入10万兵力,后在美国援助下逐步增兵,至1954年春达到48万人(含西贡军队33.4万人)。越军从8万人逐步发展到33万人,并拥有人数众多的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46~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恢复殖民统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亦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blob.png

  防御阶段(1946.12~1947.12)

  法军凭借兵力优势采取速战速决方针,首先侵占河内、海防等城市,控制红河三角洲;同时在岘港登陆,占领广治、顺化等中部城市,对越军实行南北分割。越军以部分兵力在河内等大城市牵制法军,主力撤往农村和山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至1947年秋,法军占领越南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对越北根据地形成包围态势,并于10月7日出动2万多兵力发动秋冬攻势,分三路进犯越北根据地,企图消灭越军主力、摧毁其领导机构。越军以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战法于12月22日粉碎法军进攻,歼敌6000余人,取得越北战役的胜利,粉碎法军的速战速决计划。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1947.12~1950.12)

  面对战争旷日持久的不利形势,法军改变战略,实行"以越制越、以战养战"方针,对占领区进行"绥靖",对解放区加紧蚕食和扫荡,扶植西贡政权并扩充其军队。1949年6月,前国王保大在西贡建立"越南国",组建"国民军"。7月和11月,法国分别与老挝和柬埔寨签订条约,企图使对柬、老的占领合法化。越南建立正规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采取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方针,以营、连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并组建机动部队实施运动战。1949年11月,越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进一步扩充军事力量;

  1950年1月起越南与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抗战力量得到加强。7~8月间,中国军事顾问团应邀赴越。9月16日,越军在中国支援下发动边界战役,攻占东溪、七溪等重要据点,至10月23日共歼敌8000人,收复高平、谅山、太原、老街、和平等市镇,巩固并扩大了越北根据地,打通了中越边境交通线,掌握北部战场主动权。同年4月和8月,柬埔寨高棉抗战政府和老挝寮国抗战政府先后成立,积极开展抗法武装斗争。

  反攻阶段(1950.12~1954.7)

  1950年12月,法美签订军事援助协定。美国开始插手印度支那战争,把大量武器装备运进越南,并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组建西贡军队。1951~1952年,越军为控制北部战场主动权,大力开展运动战,先后发动红河中游、和平、西北等反攻战役。在中部和南部战场,游击战蓬勃发展,解放区逐步扩大。老挝、柬埔寨的抗法战争亦不断取得新进展。

  1951年3月,越、老、柬组成联合阵线,在战争中互相支持、密切协同。

  1953年春,越军协同寮国战斗部队发动上寮战役,解放桑怒。同年秋,法军在美国顾问参与下推行"纳瓦尔计划",强化对占领区的统治,组建机动部队,增强军事实力,企图在18个月内消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11月,法军空降兵占领越西北重镇奠边府。

  1953~1954年冬春,越军开展整军运动,随后在越西北和西原地区发起战略反攻。与此同时,寮国战斗部队在越军配合下解放北部丰沙里省、中部甘蒙省和南部阿速坡等地;柬埔寨抗法武装解放东北地区。至此,纵贯印度支那三国的战略交通线完全畅通。

  1953年11月9日,法国承认柬埔寨独立,把权力移交给王国政府。

  1954年3月13日~5月7日,越军对驻奠边府法军发起进攻,经55天激战歼灭法军1.6万余人,俘法军司令卡斯特里准将及其指挥部全体人员。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对于同年7月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定》具有重大意义。

blob.png

  结果

  印度支那战争持续了7年零6个月,最终法国于1954年5月7日在奠边府战役失败(位于越南的西北部)。奠边府战役于1953年11月20日开始,法国伞兵部队到达那里,建立根据地,以发动决定性进攻,企图将越南人民军击溃。亨利·纳瓦尔将军于1953年5月被任命为总司令,为此他做出了全面计划。修建了两条C-47s飞机起降的跑道,建起了防御营地,布置了雷区,设置了铁丝网栅栏。

  1954年1月,1.2万名法国士兵到达奠边府,装备了坦克、大炮和战斗轰炸机。但武元甲在山坡上埋伏了5万人,这些人全副武装,通过壕沟和坑道相互联系,使敌人辨不清其真实人数和行动。

  1954年3月13日,他们对法军阵地发动了进攻,重炮将两条跑道炸毁。法国向美国请求援助,轰炸山上的越盟部队,但没有得到帮助。美国没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害怕会又出现一个朝鲜。4月末,越南人民军发动了最后进攻,5月7日下午,在防御营地的碉堡上飘起了7面红旗。此次战斗中,法国共损失了7000人,越盟损失2万人。法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死亡总数为9.4万人。

  1954年5月8日为了给印度支那带来和平,召开了日内瓦会议。法国、美国、中国和苏联以及前印度支那各国的代表包括柬埔寨、老挝、北越(胡志明为领袖)、南越(保大国王),出席了会议。法国由新任首相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为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承认了老挝和柬埔寨的独立,保持越南现状(沿北纬17度线分为两部分),要求法国和北越人在30天内分别撤出北越和南越。印度、加拿大和波兰成员组成国际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这些条款的执行。

  战争影响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援下,印度支那军民共歼法军和西贡军队56.19万人,结束了法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获得国际承认,越南17度线以北地区完全解放。此次战争是一场军事与政治斗争交织、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由游击战发展为运动战并辅以部分攻坚战的持久人民战争,为亚、非、拉人民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边界战役 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在中越边界附近进行,故名。

  1950年秋,越南人民军进行的抗法战争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攻坚战、运动战与歼灭战,消灭法军8000多人,收复5个市、13个县城,解放了75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

blob.png

  战役设想

  1950年1月底,印度支那共产党(后改称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秘密访华,请求中国援助越南抗法战争。毛泽东主席毅然答应越南要求,随即中共中央派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罗贵波去越南了解情况,与越共中央联系,商讨有关中国援越抗法的重大问题。

  3月,罗贵波抵达越南,同越方商量时一致认为,为使中国援越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先在中越边界组织一次战役,以打开中越之间的交通线,创造一个援越抗法的有利局面。

  战役准备

  为组织、指挥边界战役,越方除要求中国援助军事物资外,还要求中国尽快派出军事顾问人员。中共中央于1950年4月间决定筹建中国军事顾问团。并决定在顾问团抵达越南之前,派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陈赓,以中共中央代表身分,就近先去越南,帮助越南组织、指挥边界战役。

  7月7日,陈赓率领170多人由昆明出发,于27日抵达在宣光省山阳以北的越共中央和胡志明的住地,当晚就和胡志明交换意见。胡志明完全同意陈赓提出的消灭法军有生力量为主;先打孤立的小据点,再逐步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尽量用围点打援办法在野战中大量消灭法军机动兵力,最后攻击高平、谅山等坚固设防城市的意见。胡志明请陈赓尽快去越军前指帮助组织与指挥这次战役。

  8月14日,陈赓抵达高平省广渊越军前指,与8月12日到达那里的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随即与韦国清等听取越军总参谋长黄文泰等人的情况介绍。在深入、全面了解情况以后,陈赓与韦国清一致认为应该先打东溪。

  8月23日,越军前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东溪战斗的动员。不少越军指挥员反对先打东溪、主张先打高平。陈赓进行了耐心的说服与解释,不少人消除了疑虑,提高了思想认识。

  按照陈赓意见,中国军事顾问团帮助越军前指拟定了战役作战计划。胡志明批准了这个作战计划,并请求陈赓"包下这个战役的胜利"。

  战役发起

  攻打东溪

  1950年9月16日6时,攻打东溪开始。越军以第174、第209团,独立第11、第426营和3个炮兵营担任攻歼东溪法军的任务;以第308师在东溪、七溪间设伏,准备歼灭增援东溪的法军;以独立第428营和谅山省地方部队监视、阻击那岑、谅山可能北援的法军;以高平省地方部队袭扰高平的法军,掌握高平法军的动向。攻击东溪的兵力有7000人,法军300人左右。

  在炮火袭击后,越军逐次攻占东溪外围据点,并不断向纵深前进,战斗进展较快。战至17日晨,法军在航空兵的配合下,拼命反扑,越军有些部队便从已经占领的阵地上撤退下来。

  陈赓及时赶到越军前指,与武元甲等人进行研究,并对作战部署进行了适当调整。当天黄昏,越军再次发起攻击。但前线部队未能严格按照新的部署行动,只是从一面向法军展开进攻,使敌人得以集中火力进行顽抗,战至半夜仍无明显进展。

  陈赓一面向胡志明、武元甲建议:必须严令部队决不能有任何动摇,要不惜一切代价,坚持打下去;一面调整部署,改为四面环攻,重点放在北面和南面。越方接受了建议,迅即命令部队继续发动攻击。这时战斗才逐步有了新的进展,终于突破法军核心阵地。战至18日8时,全歼东溪法军近300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等。这是越军第一次全歼两个连守备的法军据点,越军士气大振。

  全歼勒巴热兵团

  攻克东溪后,越军在整个战役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法军则转为被动。为摆脱被动地位,法军总指挥部决定调集部队接应高平驻军南撤,并集中在北越的其他机动力量5个营进犯太原。

  为此,法军很快在七溪集结4个主力营,组成机动兵团,由勒巴热中校指挥,待机北犯,接应高平南撤之部队,并企图以进攻太原的法军攻占太原,威胁位于宣光、太原两省交界地区的越南党政军首脑机关,把东溪地区的越军主力吸引过去,为高平法军南撤创造有利条件。

  9月30日夜,法军勒巴热兵团开始北犯,企图重占东溪,接应高平法军南撤。越军第209团立即给予迎头痛击,使法军在东溪以南部分高地转入防御。10月3日,高平法军萨克东兵团弃城南逃,企图在勒巴热兵团接应下返回七溪、谅山地区。10月4日,越军向谷社山区追赶法军。率二天就向法军发起进攻,但未有大的进展。萨克东兵团勒巴热兵团已相距不远。为阻止法军的会合,越军以第308师、第209团于10月6日对包围在谷社山区的勒巴热兵团发动了总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勒巴热兵团的4个营在10月7日上午被全歼,勒巴热中校本人也成了俘虏。

  战役胜利

  歼灭勒巴热兵团后,越军迅即转移兵力进攻已占领谷社山区477号高地的萨克东兵团。在越军各部队的围攻下,萨克东兵团很快被全歼,萨克东及其参谋处人员和高平省省长等被俘。此时由七溪前往救援的法军德拉波姆部只得慌忙撤回七溪。

  10月10日,七溪的法军撤退;13日,那岑法军逃走。至此,驻守在长达百余公里的边界线上的法军纷纷仓皇撤逃,从同登、谅山、亭立、安州等地,一直撤到沿海的先安附近,法军苦心经营的4号公路防线全部瓦解。

  10月10日,进攻太原的法军在损失600多人后,也狼狈撤退;西北的老街、沙巴等地的法军也于11月上旬撤离,西北中越边界的许多地区均获得解放,达到了发动边界战役的预期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会议承认了老挝和柬埔寨的独立,保持越南现状(沿北纬17度线分为两部分),要求法国和北越人在30天内分别撤出北越和南越。印度、加拿大和波兰成员组成国际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这些条款的执行。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