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英语:Battle of Somme,法语:Bataille de la Somm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 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英国采用的是“马克l型坦克”。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至11月),是霞飞发动的。他的目的在迫使德国从俄国战线撤出部队,予德军以致命打击,并减轻对凡尔登的压力。由于索姆地区没有什么战略目标,英国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在最初被告知这个战役时,宁愿选择更便于进攻的象佛兰德这样的防区。虽然他并不属霞飞管辖,但他的方针是,如果他感觉不到什么灾祸临头时,在法国以听从法国指挥官的意愿为宜。不久,黑格就完全被霞飞的计划争取过去了,他忘记了选择索姆防区是缺乏战术考虑的,并宣告这条战线是通向胜利的门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3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7月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9月3日,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公里。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收效不大。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英法为突破德军防线,并将德军逼回法德边境,于1916年7月1日起,在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发动作战。是次战役双方伤亡多达110万人,是一战中最血腥一役,也是英军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斗。

  1916年2月,德军对法国凡尔登发动炮击,法军伤亡惨重,英军担当起在索姆河冲锋陷阵的重任。当时指挥作战的英国第4集团军指挥官罗林森将军,计划仿效德军在凡尔登的做法,认为只要先透过连日炮击摧毁德军防御设施,之后以新兵为主的英军简单地向前迈进,便足以取胜。

  将领误判 新兵沦炮灰

  罗林森的误判主要有二,首先是战线拉得太阔,导致炮火不够密集,即使经过长达10日的炮击,德军很多碉堡、兵站、战壕损毁都不大。其次是连日炮击令英法军队丧失主动性,犹如向德军预告进攻,让德军有所防范。

  1916年7月1日,英法军队正式开始进军。当时身处现场的德军士兵布伦克战后忆述:“他们竟然在缓慢步行,我们很惊讶,开火时几乎无需瞄准,只是不停上弹和开枪,每次开火便有数百人倒下。”英军单在作战首天,便有逾2万人阵亡、4万人受伤,当中绝大部分均是首次上阵的新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索姆河战役是协约国在 1916 年总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拟定的内容是:在福煦将军的统一指挥下,法国法约勒将军的第 6 集团军和英国罗林森 将军的第 4 集团军,负责突破囤驻在富科库尔、埃比泰讷(40公里)地区的德国冯·贝洛将军之第 2 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并运用骑兵兵团向法军负责的佩罗讷、莫伯日 和英军负责的巴波姆、康布雷 等地打开突破口。英、法联军共有 32 个步兵师和 6 个骑兵师,2189 门火炮,1160 门迫击炮,约 300 架飞机;德国第 2 集团军则有 8 个步兵师,672 门火炮,300 门迫击炮和 114 架飞机。德军防御由 3 道阵地组成,全纵深为 7~8 公里。

  双方准备了 5 个多月,首先进行 7 天的炮击,虽然几乎完全摧毁德军第一阵地,部分摧毁第二阵地,但失去了进攻作战在战术上应保持的主动性。

  英国第 4 集团军(由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 25 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国第 3 集团军第 7 军在其左翼掩护;法国第 6 集团军(由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 遭德军马克沁机枪 的强大火力杀伤,损失近 6 万人。

  7 月 2~3 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

  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 2 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 1 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 2 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 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

  7 月底至 8 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 51 个师、飞机增加至 500 架;而德军增加到 31 个师、飞机增到 300 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9 月 3 日起,法国米舍莱将军的第 10 集团军、英国加夫 将军的第 5 集团军分别投入战斗,战场正面范围扩大到 50 公里宽的战线。德军增强至 40 个师,又不停加强阵地的防御工事。因此英、法军队的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 150~200 米。

  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 49 辆坦克,实际参战仅 18 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 4~5 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10 公里 18 辆坦克),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倒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弹速度的快慢,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填上第二发子弹就莫名其妙地被击毙了。而马克沁的机枪,在发射瞬间,机枪和枪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药气体能量作为动力,通过一套机关打开弹膛,枪机继续后坐将空弹壳退出并抛至枪外,然后带动供弹机构压缩复进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枪机推弹到位,再次击发。这样一旦开始射击,机关枪就可以一直射击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

  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

  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

  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9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清朝时期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 50 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 58 公里,其第一线为 9 个师,预备队 4 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 67 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

      最初投入兵力为 39 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 86 个师),其中英军 25 个师,以第 4 集团军为主、第 3 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 25 公里;法军第 6 集团军 14 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 15 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从 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 7 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 6 万人。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 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英、法军于 7 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英军 32 个师、法军 26 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 12 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 2~4 公里。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 49 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 18 辆(被德军击毁 10 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 9 月下旬和 11 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收效不大。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 134 万人,其中英军 45 万余人,法军 34 万余人,德军 53.8 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双方阵亡共 133.2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索姆河正面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成效不大,而且极有可能耗损巨额兵力。此外,这场战役促使其他强权国家开始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用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并发了一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工业的蓬勃发展。

  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 11 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

  意义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作战有 54 个师,法军 32 个师,德军为 67 个师。英、法联军伤亡 79 万 4 千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 5~12 公里。德军损失 53 万 8 千人,虽然失去 240 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从政治角度来看,索姆河之战更是直接导致了政府内阁的更迭。大卫·劳埃德·乔治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新内阁宣布成立,年轻的丘吉尔也是成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作战有 54 个师,法军 32 个师,德军为 67 个师。英、法联军伤亡 79 万 4 千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 5~12 公里。德军损失 53 万 8 千人,虽然失去 240 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