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蜀战争

  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63年,发生于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的长期战争。

  姜维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姜维也有两个很大的缺点,导致他最终功败垂成

  第一大缺点——贪功冒进

image.png

  诸葛亮用兵是很谨慎的,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可是姜维的用兵风格和诸葛亮截然不同,力求毕其功于一役的姜维用兵是非常大胆冒险的。譬如姜维取得洮西大捷以后,张翼曾劝说姜维见好就收,否则这可能会毁掉这次大胜利,可是姜维却说张翼的劝说是“为蛇画足”,坚持追杀王经,包围狄道城。当时姜维取得洮西大捷以后,其实有三个方案供他选择:

  一:趁着洮西大捷的势头,雍凉守军几乎全军覆没之际,传檄动荡不安的雍凉各郡,再依险固守,阻截东边的援军,消化雍凉地区,开疆扩土。

  二:趁着洮西大捷的势头,见好就收,缩小防线,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由于洮西大捷魏国见识了姜维的军事能力,再加上损失大量精锐兵力一时半会无法恢复,魏国不敢加兵,可以保证蜀汉最少十年的安宁。

  三:包围狄道王经残余部队,引诱魏国关中军支援,然后用围点打援的计策打败支援的魏军。当然姜维的对手是陈泰邓艾,围点打援未必能够成功,这个计策比较冒险,胜负几率各占一半。

  可是姜维并没有选择的三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而是选择强攻狄道,可能由于狄道久攻不克,姜维早有退意,陈泰派出的的援军给了他台阶,居然被陈泰疑兵吓的退守钟提。

  当然,此时姜维还不能算是失败,蜀汉的主力部队依然徘徊在陇右地区不愿退去。之后不久,姜维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这场战争使洮西大捷的成果,功亏一篑。如果姜维没有贪功冒进,在取得洮西大捷的时候就应该接受张翼劝说,停止追击王经,慢慢的收拢陇西,相信结果会更好。

  第二大缺点——知兵而不知人

image.png

  第一次,姜维和天水太守约定,自己去翼县布置防守,太守拖住诸葛亮大军。等翼县布置好防守,太守再退守翼县,等待在上邽的郭淮的援军。可是当姜维进入翼县被诸葛亮包围,太守却自己跑路了。

  第二次,姜维多次联络羌人一起北伐,但是羌人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姜维却不知道,结果多次被羌人拖后腿。

  第三次,姜维想以自己为诱饵引诱邓艾于段谷,然后和胡济来个反包围,和胡济约定在段谷汇合,结果胡济失约。姜维等不到胡济的支援部队,在段谷遭到惨败,无当飞军为了掩护姜维撤退全军覆没,使得原本控制的陇右地区动荡不安。

  第四次,姜维以“敛兵聚谷”代替“错守诸围”,虽然这不失为一个好计策,可是却用人不当,直接导致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傅佥战死,阳安关失守,汉中门户大开。

  最后一次,姜维提醒后主防守“阴平”,却不知道被奸宦迷惑的后主没有听从,直接导致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

  姜维的计策需要他人的完美配合,但是他人不一定能够完美的配合姜维导致姜维有很多看似完美的计策,漏洞重重,实在是可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魏蜀汉中之争指的是发生在公元217到219年间,蜀国和魏国为争夺汉中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根据学者薛凤飞的介绍,此次战役没有独立成篇的文献,所以他从各个文献中摘录了相关的文献介绍了此次战役。除了薛先生的文献以外,我们将对比其他文献,对魏蜀汉中之争予以介绍。

image.png

  影视剧中的刘备形象

  公元215年,曹操率军攻陷张鲁之弟张卫镇守的阳平关。阳平关易守难攻,在曹军损失惨重之后,曹操本有意引兵退散。然而,就在此时,曹操发现张卫及其手下的守卫十分懈怠。于是乎,在夜间,派出解慓、高祈偷袭张卫军,一举拿下了阳平关。张鲁见阳平关失守,急忙逃离汉中。因此,曹操得以不战而得汉中。后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封他为阆中侯。

image.png

  曹操像

  众所周知,刘备的军事计划的依据是军师诸葛亮的《隆中对》。此时的刘备,刚刚拿下荆州。也就是说,“隆中对”设想的军事战略布局才实现第一步。但是,汉中实为蜀国北部屏障,如若没有汉中。荆州随时可能被曹操拿下。上文已经介绍,曹操已经不战而取汉中,如果此时南下,那么荆州危已。但是,曹操并未听从手下的建议,直取荆州。因为他担心关中不稳,如若后院起火,那么曹操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面对如此有利的军事形势,刘备手下法正急忙建议刘备北上攻打汉中,稳固荆州、益州。于是乎,公元217年到219,刘备率大军攻打汉中。根据薛凤飞先生的研究,刘备先派张飞马超连同手下吴竺、雷同拿下武都。再亲自率领大将赵云黄忠魏延进军汉中。然而,刘备与魏军大将张郃等人数日相持不下。后刘备先拿下鸡鸣道,再放火烧定军山谷,拿下定军山。随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薛凤飞先生认为,期间赵云诱敌深入,然后大开城门,敌人不敢靠前,以为有诈,所以引兵撤退。赵云命将士在曹军之后射箭,射死不少曹军。相持数月之后,曹操认为汉中实属鸡肋之地,失之可惜,但是食之也无所得,遂决定放弃汉中。不过,得人得天下,曹操将汉中的人员、财物悉数转移,最后放弃汉中,撤兵回长安。刘备虽然得到了汉中。但也只是一种空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234年,为了蜀汉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的诸葛孔明逝世了,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的国力立刻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孔明的继任者们为了保障蜀汉的国力进行了很多的努力的,但是最终大都徒劳无功,并且蜀汉最终也没有能够逃脱灭亡的命运。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国虽然国家比较小的,但是国内政治清明,而且诸葛亮注重农业的发展,老百姓丰衣足食,蜀汉虽然连年征战,但是也没有出现衰落的痕迹,反而越打越强,每一次出征都让曹魏应接不暇。

image.png

  因此很多人会问,如果诸葛亮真的可以向天再借十年,能够改变魏蜀战争的局势,能不能让改变魏蜀之间的对比?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可以称得上全才,在经济上诸葛亮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部队出征的时候也采用了屯田的方法自给自足,所以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经济情况一直不错,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才能在诸葛亮时期支撑诸葛亮的长期征战。

image.png

  也就是说诸葛亮发展经济发展的是非常不错的,而诸葛亮时期蜀汉的朝廷情况也非常不错,诸葛亮时期蜀汉的大臣里面大多数都是一群正义的官员。诸葛亮本人就非常的公正而且清廉,而且诸葛亮执法非常严明,从来不会徇私枉法,所以当时的蜀汉的吏治非常的好,大部分的官吏都是尽心尽责为蜀汉服务的。

image.png

  反观姜维时期,黄浩等奸臣在朝廷里面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姜维在外面领兵不敢回朝廷。蜀汉灭亡之前吴国使者对蜀汉的评价是:到了他的朝廷里面看不到几个正义的官吏,到了蜀汉的民间,老百姓都吃不饱饭。这也能看出来诸葛亮去世前后蜀汉的经济和政治出现的巨大差距。

image.png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是比较高的,虽然说诸葛亮不喜欢用奇兵,但是诸葛亮中规中矩的打仗能力还真是非常的强。司马懿在对付其他人的时候从来都是主动进攻为主,但是面对着诸葛亮,司马懿试探性的进行了一次攻击,结果被诸葛亮打的大败而归,司马懿从此之后都不敢和诸葛亮交战了。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司马懿都不敢追击蜀军,也因此留下了一个笑柄。

image.png

  这么来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是非常强的,所以说如果再给诸葛亮十年的时间,诸葛亮还是有可能能够改变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对比的,并且也有一定的可能消灭曹魏。而且因为诸葛亮的经济才能和政治才能出众,蜀汉的整体情况都会出现很大的提升。如果让诸葛亮再治理十年蜀汉,即是说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不能灭亡曹魏,诸葛亮的后继者也有可能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算是不能灭掉曹魏,蜀汉的灭亡也要推迟几年。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年仅五十三岁就去世了,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悲哀,蜀汉最终也被曹魏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后期魏灭蜀之战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三国那样的弱肉强食的战争世界里的必然发展,也是必然结果。魏灭蜀之战原因,就是因为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力量的变化而发生。蜀国地位的不稳,吴国实力削弱,而魏国则实力大大增强。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间,姜维开始不断向魏国发动战争,导致国内力量日渐消耗再加上后主刘禅听信宦官,不理朝政,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军大败,死伤惨重。姜维遭罢免,拥兵北防。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这时候的吴国孙权死去,内争不断,吴国实力也大大削弱,这时候的魏国则在司马氏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对外上,名领邓艾数次抵御姜维的北伐军,而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

  公元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image.png

  魏灭蜀之战,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不同内部争斗引起的。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不断发动战争,宦官被重用,内外分歧严重,故而导致日益衰落。吴国,在孙权死后,阶级矛盾更加严重,内部斗争不断,也因此日益衰落起来。

  而魏国,在明帝驾崩后,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最终大权落在司马氏父子手中。他们大力发展,招揽人才继续曹操的办法。这使得魏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也很强大。

  由此可见,战争结果显而易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弱肉强食,是生存法则,为国者,治理好国家才是根本。魏灭蜀之战,不只是蜀国的堕落,也不只是吴国的萎缩,也不只是魏国的强大,而是魏国掌权者,发展国内,增强力量。最后才导致三国灭于司马氏。

  而在在魏国攻灭蜀国的战争中,主将是邓艾和钟会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立足于世界根本还是在于综合国力的的增加,只有努力发展才能繁荣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晋封平襄侯,统帅诸军,并于238年至263年进行十一次北伐,虽略有成就,却进一步消耗了蜀汉国力。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伐蜀,同年,蜀汉灭亡,魏蜀战争结束。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