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扬州之战

  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掳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先后建立,不过是昙花,数天就告结束。

  公元一六四五年三月,多铎多尔衮之命南征。而此时的南明弘光政权正处于最激烈,也是最后的党争内斗之中......就这样,由于南明军各部的各自为战,仅不到一个月,徐州、泗州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清军顺势渡过淮河,直驱而下。四月十八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

  我们不知道此时的多铎,望着近在眼前的扬州,不知会不会吟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但他一定想着,这座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城市,与其诗情画意所相匹配的,一定是一个卑微的跪拜着的躯体......

image.png

  “你已经为你的国家和皇帝尽力了,但是我大清统一天下是必然的,与其负隅顽抗至死,为何不臣服于我主,继续好生经营这江南福地?”

  扬州城内的督师府,史可法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览过了这封来自敌营的降书,然后将其撕得粉碎。仰天而笑曰:“我此来只求一死耳。”

  身边的军官谋士们,有的瞋目如斗,有的面目雪白,有的着急的提醒着史可法:援军不会来了。而坐在堂上正中央的史可法却面无表情,仿佛已经死了一样。过了好久,他才说出一句话,带着点哽咽…… “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老师左忠毅公……”

  看到送回的来的纸屑,多铎明白了,让这个酸腐儒生投降,是不可能的了。既然这样,我们的铁蹄和大炮也就不给你留情面了......四月二十四日晚,夜空中划过数道流星,随着声声巨响,扬州城破。史可法看见城墙上的一片火光,身旁的士兵们叫喊着拔刀杀向正在向城里涌入的黑压压的清军。这一天,终究是到了......你后悔过吗?史可法抹了抹自己沾满血污的脸颊,郑重的向西南方——京师的方向拜了三拜,然后又拔出了那把刀,向着那黑色的人群,向着那一片火光,冲向前去……

  多铎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史可法,以一种他早料想到的胜利者的傲慢姿态。“史公,你输了。”被五花大绑着的史可法没有应答,只是向那个坐在高位的人投以怒视。多铎气急了,面目狰狞了起来:“你到底还在坚持什么?自打那闯贼攻入了北京师逼死了思宗皇帝的那一刻,明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大清替思宗皇帝复了仇,安抚了疲弊的大明故地,此乃顺天命之为,因此这天下的正统早已归我大清了!你南京伪朝注定是逆天下之众,就连你不也是被你自己的部下擒住,交给我们了吗?你们汉人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懂吗?”堂下的那个身影终于发声了:“那么请问,将军您知道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吗?你们知道有东西比性命,比荣华富贵更重要吗?现在同我史某人谈论正统问题,可你是否曾见因为你们的背信弃义多少无辜百姓死伤?你们以为你们明白,其实你们根本不明白!”史可法咆哮着,凌乱的头发让他看起来像一只愤怒的雄狮。多铎楞住了,仿佛在一瞬间,胜利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就这样,堂上的所有人都仿佛陷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沉默。

image.png

  “我此来只求一死耳......”,史可法看着多铎,补上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多铎有些颤抖地慢慢起身,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眼神重新打量着这个囚徒。他冷笑一声,“如此,多铎如史公所愿。”史可法被拉走的时候,多铎看见史可法那布满血痕的脸上露出的笑容,那样纯粹而坚毅......从那天起,扬州连下了十天的雨,这被雨水所冲刷下的血腥味,直到二百六十七年后才被人所嗅到。同年五月十五日,南明诸臣放弃了抵抗,陪都南京为清军大开城门,那个曾经辉煌宏伟的大明,从此埋葬于尘埃中,成了历史的遗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浩荡中华五千年,有十几个朝代都曾经在我们的历史中存在过,而其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要数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了。

  要说清军入关,这其中就有很多故事了。当时的明朝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所以清军入关之后,可以说逢战必胜。虽说到了扬州之后遭遇明军的拼死抵抗,然而由于明朝大势已去,虽有抵抗,但终究未能敌过清军的强大势力。之后进入扬州的清军,还在这里制造了著名的扬州十日事件。

  如果要提到这个著名的扬州十日事件,就不得不说那次著名的扬州之战了。在1645年,清军兵分两路,准备围攻扬州。当时管理扬州的大臣史可法见情况危急,便向大明朝廷报告了这个消息,却未曾从上级那里得到任何回应。尽管如此,史可法也没有放弃抵抗清军,虽然城内的军队人数有限,但是史可法仍旧带领他们抗争到底,最后以身殉国来报答大明对他栽培之恩。在清军围困扬州多日之后,为了避免自己不必要的伤亡,他们派使者去劝史可法投降,并且以优厚的待遇款待,然而史可法却认为自己身为明朝的大臣,不应该就此向清军妥协,于是坚决拒绝。

  在这之后,虽然两军并未再次开战,但城中被围困多日的士兵早已民心涣散,大明朝的威望不复存在,于是没过几日,扬州城就被攻破,但是史将军仍旧不愿背弃内心的信仰,于是最后英勇就义证明自己。

  并且在史可法临终之前,他还对清军的领导者说,我身为大明重臣,怎么可能苟且偷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牺牲朝廷的利益呢?我和扬州一荣共荣,一损俱损,我也是不会为此等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的。

  他的这番话彻底惹恼了清军的首领,于是在扬州城被攻破以后。他并没有放过城中的俘虏,而是下令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这场屠杀连续进行了十多日才结束。历经繁华的扬州城就这样化为了废墟,不复存在了。

  然而由于这段历史对于当时清朝的统治不力,于是在文字狱中被一并销毁。但是日本对于中国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于是这段历史就被他们保留下来了。

  几百年以后,孙中山先生成功在日本找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籍,并将它们带回了中国,希望这段历史能够引起国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助力国民革命成功。

  但是由于这段历史距离我们过于遥远,关于在这场屠杀中死去的百姓人数仍旧是一个谜团,但是根据当时所统计的生死簿来看,约有80万人在这场劫难中丧生。

  而当时参与这场屠杀的清军领导者多铎本人也在一份公告中承认了自己的恶行,并说“扬州屠城”这件事情完全属实,并不是民间捏造。

image.png

  但是无论在这场屠杀中牺牲的人数究竟是八十万,还是更多,这都是中华民族一段黑暗的历史。现在,扬州城每年还会在阴历的四月二十五日来举行相关活动纪念为了自己信仰牺牲的史可法,还有在那场屠杀中逝去的亡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扬州之战是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在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城池守卫战。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

  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四月二十五,扬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下的紧急情况下,史可法惊惶失措,胸中漫无主见。应廷吉记载,当时一部分南明军队驻于高邮,史可法一天之内三次发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应廷吉“督一应军器钱粮至浦口会剿”左良玉部叛军;中午令“诸军不必赴泗,速回扬州听调”;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诸军至天长接应”。应廷吉对诸将说:“阁部方寸乱矣,岂有千里之程,如许之饷,而一日三调者乎!”

  史可法本人在四月十一日赶赴天长,檄调诸军援盱眙,忽然得到报告盱眙守军已经投降清朝,他对部队几乎完全失去控制,“一日一夜冒雨拖泥,奔至扬州”。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刘良佐和原高杰两藩的将领却在这几天里不战而降。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于四月二十四日参加攻取扬州。 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兵临城下

  由于城墙高峻,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遭到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的意思却是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说道:“此吾死所也,公等何为,如欲富贵,请各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宁死不屈

  当清军初抵城下时,总兵刘肇基建议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史可法却说:“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在城守方面,“旧城西门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且为兴化李宦祖茔,树木阴,由外达内,绝无阻隔,枝干回互,势少得出。诸将屡以为言。公以李氏荫木,不忍伐也。且言,诸将以此地为险,吾自守之”。

image.png

  四月十四日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城上鼎沸,势遂不支”。 [8] 四月二十五日夜晚,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俘。

  多铎劝降他:“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清军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不失时机地着手部署主力南下。他任命了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西北地方军政官员从事善后事宜,把主要兵力集中于收取江南,统一全国的大业。

1549866208526125.png

  为了摧毁南明弘光朝廷,清军三路齐头并进:多铎部由陕西出潼关,经洛阳东进至商丘,然后向南直趋泗州、扬州,进攻南京,得手后分兵攻取太平府(今当涂)、芜湖,其主要对手是高杰部、刘良佐部、黄得功部明军,是为中路。英亲王阿济格部尾随李自成部大顺军由陕西商洛、河南邓州,入湖北襄阳、荆州、武昌,直到江西九江一带,除击溃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外,乘势解决左良玉部明军,同多铎部在今安徽省境内会师,是为西路。另一部清军由原驻山东的固山额真准塔率领,南下徐州,沿运河水陆并进,收取宿迁、淮安、兴化、通州(今南通)、如皋以及长江以北滨海地区,这支清军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刘泽清部明军,是为东路。应当说,清廷动用的兵力是相当雄厚的。三月间,多铎奏报:二月十四日已派遣部分兵马抵达河南,“招降流贼镇守河南伪平南伯刘忠,旋得平定江南之谕,即于三月初五日率师南征”。同月二十五日又报:“三月初七日,臣统兵出虎牢关口,固山额真拜尹图等出龙门关口,兵部尚书韩岱、梅勒章京伊尔德、侍郎尼堪等统外藩蒙古兵由南阳路,三路兵同趋归德。” 四月初五日,多铎统大军从归德府(今商丘)南下,沿途州县望风归附。十三日清军至泗州(今安徽泗县),明守泗总兵率部南逃,清军遂在这天晚上渡过淮河。

image.png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路过扬州时,曾经专程到梅花岭寻谒史可法衣冠冡,回首往事,不胜感慨,评价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当代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评价扬州之战说: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多铎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二十五,扬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