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0:42:49 首页
你真的了解安史之乱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道出了安史之乱中的种种乱象。早年间的唐朝,有了贞观之治,进入全盛时代。虽然有武周称帝这样的插曲,不过根基并未动摇。
而且,还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彼时万国来朝,好不热闹。但是这一切,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唐朝变得不像唐朝,再也不复往日荣光,反倒是祸患频仍,甚至连皇帝都能被宦官诛杀。
所以,很多人眼里,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看上去像两个不同的朝代,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战争遗留,并未得到充分解决
《旧唐书》"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安史之乱时,造成的祸患,不论在史书中还是杜甫的诗歌里,都很常见。
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唐代宗千辛万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但是社会生产力仍然未得到有效的恢复。
1.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战争拼的就是人力物力,谁没有了军队,就从地方上征壮丁。犹如绞肉机一般的往战场上填送,而且赋税徭役方面自然是要加重。这一点不论叛军还是唐军,是都会去做的,叛乱平定以后,自潼关到虎牢关之间的百姓户数不过百十余口。
可以说是"千里无鸡鸣,而路不拾金"。很多人口繁多的的大都市,都变得萧条不堪。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的邓州,在天宝年间,户数共计万余,到了唐代宗主政,登记造册的时候,不过区区二百余户。对于古代小农经济而言,人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虽然正统王朝李唐又重新主政中原,但是统治者们并未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倘若唐代宗或者唐宪宗等人能够学习汉初的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想必恢复大唐恢复成往日的光彩,那也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他们做的除了眼巴巴的着急,就是弄一些不切实际的国策。
2. 皇帝在战乱创伤上撒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各地的百姓对王师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奈何,他们没有想到,竟然遭到了卸磨杀驴的下场。因为人口少,生产力上不去,税收也寥寥无几。所以,皇帝们就给各路节度使施加压力,主要还是以东南八道为主。
因为,安史之乱中南方各省普遍受到的影响要小一些。这等于是唐宪宗把全国的经济压力,担在东南省份的肩膀上。而那些封疆大吏们,为了完成任务,开始横征暴敛。什么"暴刑暴赋",什么"重加税率",这都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甚至,传统的中原富饶之地都被搞得"无力,为之损曲"。百姓们觉得,安史之乱平定,倒还不如不平定。而且,实在是压的他们喘不过气。于是唐朝境内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尤其是宝应元年,东南各省的袁晃之乱还有方清之乱以及张度之乱还有舒昭之乱,给本来就奄奄一息的李唐王朝雪上加霜。
但凡他们还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都不会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去叛乱。因此,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衰败的原因,主要就是皇帝们没有及时的与民休息。反而是给大家加重负担,导致朝廷和百姓离心离德,怨声载道。
基础都没有打好,又何谈再去起高楼,恢复往日的荣光。其实安史之乱以后的皇帝们就应该把唐朝当成一个新兴的王朝去看待。好生的对待百姓,让他们修养生息,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二)、不复存在的"伪繁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君主集权制的社会,天下兴亡只和皇帝一家有关系。至于说什么百姓生活富足,那都是不现实的。
因为国家的富强,是通过皇权竭力的压榨百姓得来。而先唐的辉煌,是因为百姓手里有些东西,而且也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安史之乱以后,百姓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能让你盘剥压榨的了,而你还用高压政策,自然会适得其反。
1. 皇权削弱,集权变得相对宽松
安史之乱让天下子民都知道了,原来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遇到战乱也是如此的慌不择路。因此,天子的威严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而且,安史之乱的平定少不了各路节度使的功劳。虽然最初他们并未出现割据的现象,但是对皇帝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
此前唐朝的繁荣,那是建立在绝对的君主集权基础上的。就是皇帝说要怎样,所有人便都会怎样。到了平定以后,大家都恃功自傲,认为平定叛乱各自都出力了。
皇帝不应该再以完完全全命令的语气和自己说话,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考量。而且,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河朔地区边防空虚。
吐蕃人趁虚而入,借机占有了不少的领土。河西走廊尽数归于吐蕃之手,而那边的节度使仰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也不听从指挥。如此一来,唐朝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大打折扣。
2. 宦官主政,朝堂乌烟瘴气
唐肃宗可以说是给他的后世子孙们"开了个好头",他的成功上位离不开宦官李辅国的帮助。而李辅国也是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虽然他被唐代宗所除,可是后世的帝王们大都极其信任身边的宦官,任由其祸乱朝纲。
"汉、唐相去五百岁,产乱取亡犹蹈一辙,非天所废,而人谋洄刺乃然邪"。唐朝和汉朝,这两个国人提及非常骄傲的王朝,却通通都亡于宦官主政。唐德宗年间,还把兵权给了宦官,他们本身还掌握着国库的管理权,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这些人又没读过书,也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喜欢内斗,懂得如何讨好皇帝。所以,国家在这些人的带领下,能够恢复先唐的荣誉,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很早以前,唐朝就定下了宦官不能担任三品以上官员的规矩,但安史之乱让皇帝们普遍信任宦官。这些人把持朝政,但会的只是贪赃枉法和打击异己,甚至努力做到把权力凌驾于皇权之上。
国家是李家的,又不是他们家的。他们知道,自己不定什么时候就下台了。所以,趁着得势的时候,赶紧把财富都积累够了,后半生无虞即可。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皇帝是国家的顶梁柱,只要他开始胡作非为,那国家定当是好不了的。天下百姓唯一的希望,就是上苍能够赐予他们一个仁君,一个明君。但即使是昏君,百姓们也无计可施,只能一昧的忍受罢了。(三)、战乱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然而继任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力出众者。即使有,也英年早逝。人口锐减,导致脆弱的小农经济走向破裂。而又没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恢复,这就彻底的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1. 难以适应的巨大转变
因为皇权的衰弱,很多边疆地区都是人口隐瞒不报。但是人家主政的官员,自己知道到底有多少户,那赋税自然就进入了地方财政,而不是进到中央朝廷的口袋。所以,唐朝的皇帝想要实现复兴,那是很困难的。而且,这个困难,也是一环套一环。
原先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因为河西走廊的失守,只得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如此一来,想要收回成本,要比原来困难许多。
而且,因为战乱,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也越来越穷。富人们开始想方设法的兼并土地,招收佃户。而此时的国家财政收入,只得由原来的农业税为主转变成工商税。这和早年间的唐朝税收制度,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统治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此才能实现复兴。而不是一昧的按照祖宗家法,来治理国家。
2. 历史遗留问题的大爆发
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专制国家,自然而然的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唐朝的兵役制度,原先一直是府兵制,直到玄宗年间才有了募兵制。如此一来,倒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外也没守好,内也没守好。
"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们趁着战乱,不断的扩充地盘,加强军权。这其实就是后来,黄巢起义,藩镇割据的前兆。地方的财政,都流入了节度使的口袋,国家还怎么集中力量。
而且,彼时经济中心逐步向南迁移。唐肃宗和代宗都看到了这一点,然而他们没有加以保护,反而是横征暴敛,不断地从那边增加税赋。唐武宗和唐宣宗二人征战北方,靠的也都是来自东南各省的财政收入。结语:
在很多人的心里,自从唐玄宗出逃四川的那一刻,唐朝就已经亡了,这也是为何唐朝不如往日的原因。它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无法再让后人把它当作来自古代的骄傲。这其实就是君主专制的通病,即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也会因为其他问题而衰败,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