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尔德·勋伯格资料


1874-1951

中文名:阿诺尔德·勋伯格

外文名:Arnold Sch?nberg

国    籍:美国

民    族:犹太人

出生地:维也纳

出生日期:1874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1951年7月13日

职    业:作曲家

主要成就:发明十二音体系,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升华之夜》《古勒之歌》《月迷彼埃罗》《摩西与亚伦》《华沙幸存者》

阿诺尔德·勋伯格——美国钢琴家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

  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

  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

  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但仍是自由无调性。

  第三个时期大约从1920年到其逝世。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量地运用了他自己发明的十二音技法。

  1874年生于维也纳,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理论以自学为主,

  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其弦乐四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

  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

  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

  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同时兼治绘画,“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

  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

  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

  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

  1913-1921年间创作极少。

  1921年,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

  此后18年间,时而用12音,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

  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阿诺尔德·勋伯格的简介
阿诺尔德·勋伯格的生平
相关人物
其他A开头的人物 更多
美国其它的人物
最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