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险些引发核战争的历史事件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古巴导弹危机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古巴革命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宣告这一胜利的是领导人民革命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当时这位领袖人物年仅32岁。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4月访问美国,还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巴蒂斯塔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美国政府欢迎卡斯特罗,并不是赞赏反对独裁统治,而是企图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基础。
无论是卡斯特罗还是他的战友,本来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联系,而且甚至对马列主义、对共产主义学说尚无基本的认识。
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很大变动,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激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政府担心控制不了古巴,后院起火,动摇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基础,于是就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古巴,企图逼新政府就范。但是古巴新政府的领导人很有骨气,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竟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把一个完全依靠生产和销售糖类来维持国计民生的国家严密地封锁起来,使它的食糖卖不出去,企图通过卡断经济命脉来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
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B-26型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入侵古巴并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但是,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72小时之内,入侵者即被古巴人民一网打尽。然而,美国政府并未就此罢休,反而继续对古巴施加压力,继续采取敌视古巴的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古巴导弹危机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向苏联寻求援助
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他认为,古巴局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关系到苏联的威信及其在拉美的立脚点。古巴和苏联于1960年就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美国同古巴绝交后,苏联就抓住机会,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苏古关系的发展,也就隐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和日后的导弹危机。
被逼入绝境的卡斯特罗,1960年秋天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面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
赫鲁晓夫的逻辑:思前想后,值得一试
他坚决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理由是:
第一,约翰·肯尼迪上台之后,吉隆滩战役登陆失败,使他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包括接受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当时美国已经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都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因此应尽快秘密地把导弹运进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装好,可供发射。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动因,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50年代后期,在军备竞赛中,肯尼迪政府在50年代后期拚命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苏美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部署导弹显然是恢复苏美平衡的一个快捷、便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有的射程1000英里,少数射程1500英里到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因而事实上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改变苏联的战略地位。
第四,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
运送导弹: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
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赫鲁晓夫在7月3日和8日参加了与劳尔·卡斯特罗的会谈,达成秘密协议。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 20或30倍的核弹头。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
直到1962年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苏联一直否认
在此期间,苏联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赫鲁晓夫并且保证,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前,他不会挑起任何事件。一周以后,苏联政府发表了一个声明,特别提到征召后备役军人以及美国对苏联向古巴进行海运而引起的惊恐问题。声明说,苏联的船只是装运“给古巴人民日用品和食物”号,但是,接着又承认:“由于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集团的威胁,应古巴政府的请求,还装载着一定数量的武器,以及训练古巴人使用现代化武器的军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声明继续说:“……我们的核武器爆炸力如此强大,而苏联又拥有如此强大的火箭来运载这些核弹头,以致没有必要在苏联疆土之外寻找发射核武器的场所。……苏联有可能从它自己的国土上支援任何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仅是古巴。”
古巴导弹危机有着什么历史影响?
1.美苏关系的转折
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
2. 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
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在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
3.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
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
4.苏古矛盾
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
5. 美苏利益交换
为了不使得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盟国感到难堪、另外也出于宣传目的,美国从土耳其撤军比苏联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军。这样美国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场危机的胜利者。不顾虑这个对外的心理效果的话苏联在这场危机中获得了一个战术胜利。通过在古巴部署和撤出导弹,苏联达到了美国从苏联的邻国撤出导弹的目的。平心而论,双方都达成了原先所设定的目标,也都各自保住的面子,算是一个相当圆满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作为国际关系史经典的案例,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解决国际冲突的新途径呢?
A.古巴导弹危机留给我们的启示
1、正如现实主义者认为的,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古巴导弹危机被解决时,俄国人事先没有征求过卡斯特罗的意见。卡斯特罗因而宣称他被出卖了,并表示对这个协议将不予理睬。然而他虽能拖延时日,却不能制止危机的结束。导弹尽管设在古巴的土地上,却是掌握在俄国人手里,而且也没有一个古巴人懂得如何发射导弹。
2、在国际关系中谎言有助于事件隐秘性的达成。而欺骗将导致国际社会的不信任,这个秘密行动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它要求说谎。赫鲁晓夫欺骗了肯尼迪关于在古巴有进攻性武器的存在,葛罗米柯曾于1962年10月18日当面向肯尼迪总统说谎,那时总统已经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了。“在那一行动中,它肯定使肯尼迪产生了一种个人背叛的气愤,它也阻塞了在互信基础上建立超级大国关系的道路。”还有,信任却是赫鲁晓夫所希望的。像一份发表的关于这次危机的一篇评论所说的:“他相信美苏关系将在肯尼迪被告知了有关导弹的事后取得进展。” 但是对赫鲁晓夫来说,欺骗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他曾经就弹道导弹的能力无耻地说了好几年谎话。
3、美苏两国在事件中都充分考虑到国际舆论的反应,两国都有效的开展了舆论战,以求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但独裁国家和民主国家在制造和控制国内舆论的能力是不同的,独裁国家要普遍强于民主国家。无论赫鲁晓夫多么憎恨在土耳其的美国导弹,他都不必担心他们的国内意向。他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苏联国内的舆论。他曾长期打击克里姆林宫内的潜在对手,没有人用土耳其的导弹作为借口去攻击他们的领袖。肯尼迪不欣赏这样的优点。试图去欺骗民主总是危险的。某种程度上,独裁者总能控制他们自己的尴尬程度:如果国家要求做到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他们通常就能设法做到。而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不能,但是他们可以说虽然自己被欺骗,但并没有什么因此而改变。虽然他们的政治对手将迅速证实结果不是这样。俄国人对民主的无知又一次糟糕地帮助了他们。
4、根据贝塔朗非的“系统论”,假设把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世界视为一个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系统。则其中一个参项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参项发生变化。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所引发的危机印证了这一点。另外国际关系结构取何种模式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和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综合国力中的领土、资源、经济规模、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等“硬实力”决定了国家实力的大小;而民族属性、历史观念、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等“软实力”则决定力量的发挥和使用方向。苏联试图改变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等因素使有效的国家实力达到更充分的发挥,以求达到制衡美国的战略优势的目的。
5、在不安全的状态中,一国在制订政策时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因为要求得生存就得与别国在政策上偕同。这正是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忽视和古巴导弹危机中学到的。
6、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指出国家利益源于国家的认同。当面临共同的敌人时,美国政府和人民间,各党派和各权力集团之间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认同。与此类似的还有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期间的英国和珍珠港事件期间的美国。
B.古巴导弹危机所解决的国际冲突途径和范试:
1、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古巴导弹危机的两个主要当事国领导人在危机中采取的理智和克制态度值得国际社会各国借鉴。
他们每一方都要求保持自制,避免感情用事。国际政治学大师摩根索说过,审慎是最大的美德。40年前肯尼迪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彰显了他的“审慎”,这也许应该为情绪化的、意识形态驱动的布什先生提供一个有益的观照。在高度警戒的条件下管理核武器的经历表明这些核武器是多么容易失去控制。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后来说,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被导入歧途。尽管错上加错,但这一切错误都在核战争的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肯尼迪,也不是赫鲁晓夫,而是核战争本身遏止了核战争的爆发。
2、古巴导弹危机历史时刻,出示证据避免大战。获得重要的证据会使当事国在危机中获得主动。肯尼迪为什么对以前那些声明反应如此慢,在他们的欺骗被揭露之前等待了几个月,而对在古巴导弹的作出反应如此之快呢?一个明显的理由是古巴的导弹是真的,而不是哗众取宠。
3、冲突中利用定量分析法使当事国占有了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求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反应。古巴港口比过去明显繁忙,使美国起了疑心并派出U-2侦察机才发现了在古巴的导弹。与之相对的是当事国对自己的调兵等行动也采取了掩盖措施。10月8日,一支F-4H战斗机中队进驻位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南端佛罗里达群岛的京维斯克岛以加强美国在那里的军事力量。对外美国则宣称,这是每年在这一地区例行军事演习的一部分。
4、肯尼迪政府应用控制论使用危机决策模式,为各国提供了新型的解决危机的有效模式。
模式的流程如下:接受一定的变量与信号--->作出反应--->信息反馈--->修正目标。
面对具有严重性,时效性和突然性的事件。决策者可根据新情况,对原先作出的常规决策及时修正或补充,能较为充分的考虑到国际关系中不确定的因素,扩大了选择和可控制的范围,为外交决策提供了较大的摆动幅度。
5、古巴导弹危机被称为“谁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经典案例。由于当时美国拥有核优势处于攻势,肯尼迪总统采取强硬立场,命令对古巴实行封锁,对苏联进行核讹诈,迫使赫鲁晓夫作出让步从古巴撤回苏联的导弹,危机才随之化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