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国势强盛,曾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实行了君主专制政体。巴比伦的政治结构呈现金字塔的形状,最高层的是国王,紧接着是富商大贾、封建贵族,再往下就是平民百姓,最底层则是奴隶。早期的巴比伦,国王之下原是占有土地的封建贵族。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富商大贾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慢慢凌驾于原来的贵族之上。国王去世后,王位一般由王子来继承。如果只有一位王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如果有多位王子,并且各王子对王位都虎视眈眈,就比较麻烦。诸王子为了争夺王位,兵戎相见,互相残杀,最终可能还会引起局势动荡,威胁国家的统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了避免独裁专制,中央政府事务常常由中央及地方贵族和国王所任命的大臣议定实行。地方政府称省或市,在省市中,有长老或贵族组成的议会,此等议会对中央常有相当的约束力。议会组织极为强大,即使在亚述统治时期,巴比伦地方政府依然保持着一种地方自治形态。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献资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城市长老会。
长老会在政治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掌管司法,但是这种职能随着汉谟拉比统一巴比伦之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当然,长老会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他领域上仍发挥着作用。汉谟拉比时期,西帕尔地区的长老会有权处置城里无主的田地,重新分配给那些没有田地的平民,或是分给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们。对于士兵的份地,它们也可以重新分配。对于那些为国家修筑工事或挖掘河道的工人,长老会也会给他们发放口粮。到了沙姆苏伊鲁那统治时期,长老会在西帕尔地区的管理职能,逐渐被国王设立的代理结构——商人区(会)所取代。“商人区”的原意是口岸的意思,是各邦区划分给外邦商人在本地的所在地区。商人区有自己的管理机构,由外邦商人组织,其管理议事会被称为“商人区(会)”。他们生活在这里,从事工农贸的生产,与当地的居民进行贸易往来,与所在城邦的当局呈现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西帕尔城的“商人区(会)”指的是由巴比伦来的商人们所控制的商区。这些人主要替巴比伦国王办理商务,逐渐成为国王在这些地区的代理人。他们也会插手管理城邦内的一些与商务没有关系的行政及其司法事务。长老会负责推选城邦的军事首领“王”。军事首领和长老会的关系也很微妙,有时处于相互合作的关系,有时又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果军事首领在战争中获得重大成功,其权威自然增大,长老会对他的制约就会越来越小,那时的长老会只能作为军事首领的咨询机构。反之,长老会有权推选军事首领。他们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城邦的长老会决定城邦的外交政策。它会综合考虑情况,决定是否与某外邦互结同盟。如果互结同盟,又以怎样的身份进入这个同盟。这种身份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低姿态,即臣服的形式进入同盟?另一种是以平等的方式进入同盟。如果一邦首脑称另一邦的首脑为“父”而自称为“儿”则表示双方结成同盟,称“父”的一方起领导作用。除此之外,长老会还有决定城邦的战争权力。一旦有战争发生,他们就会紧急召开长老会,商讨是否作战。一旦决定战争,就积极部署,做好战前的一切准备。这种长老议事制度脱胎于原始氏族社会家长共同商讨大事、军事首长指挥战争的模式和制度。在刚开始的时候,各城邦之间爆发战争并不很频繁,所以长老会的权力凌驾于那些临时受命征战的军事首领之上。
随着战争的频繁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当一邦的军事首领成为其他城邦联盟的霸主时。如果该邦的军事首领遭遇不测,长老会就会推选新的军事首领或者废黜那些在战争中战败或投降敌方的军事首领。长老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王的权力,国王在外交政策上不得不听命于长老会,长老们经常代表国家参加盟会。不过,随着君主专制的建立,尤其是到帝国时期,国王最终获得独裁,实现专制,战胜了长老会,成为最主要的政治形态。巴比伦疆域辽阔,其中有开垦的土地,也有未开垦的土地。没有开垦的土地一般都是荒草丛生,毒蛇猛兽经常出没。当然,这样的地方也成了猎人狩猎的最佳去处,同时也是贵族游乐玩耍的场所,尤其是表演狩猎和徒手搏狮。巴比伦人还将目光转向了地下。
他们在那里挖到了油、铜、铅、铁、银和金。斯特拉博宣称他在美索不达米亚挖到了“石油精或水沥青”。据说,有人向亚历山大报告说他在巴比伦找到了一种会燃的水。亚历山大凭借自己的常识,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当他看到那种“水”点着时才恍然大悟,相信了自己的眼睛。聪明的巴比伦人很早就学会了染色和刺绣技术。那时的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是棉花和羊毛。后来巴比伦人生产的布匹、呢绒经过商人之手转运到希腊、罗马,并在那里受到广泛的欢迎,并得到了很好的称赞。在美索不达米亚,人们很早就知道使用机器了,如织布的布机及制陶的转盘。巴比伦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这种砖是用粘土和稻草混合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书中,最早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当时他用的是:“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后来,小亚细亚的概念被明确为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条河流经过的地域,在今伊拉克境内,也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公元前3500年左右,位于阿拉伯半岛上的两河流域的先人建立了早期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两河流域冲击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片平原上发展出了当时的世界上少有的几大城市。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发现了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崛起。在国王汉谟拉比的领导下,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帝国。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他还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称自己是神宠爱的人。
公元前1787年起,汉谟拉比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他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的埃什嫩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古巴比伦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其两河流域的古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宿敌亚述所灭。
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先民,都属于闪米特人的分支。闪米特这个名称出自《圣经》传说,称其为诺亚的长子闪(Shemu或Semu,也译为“歇姆”、“塞姆”)的后裔,因此闪米特人亦称塞姆人。闪米特人起源于东非,壮大于阿拉伯半岛,阿卡德人、古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南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闪米特人,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都出自闪米特人。
公元前1000年左右,闪米特人的另一个分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趁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古巴比伦的控制。公元前 626年,迦勒底人的领袖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消灭了古巴比伦人的宿敌亚述帝国,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的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新巴比伦王国因此也被叫作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在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的统治下,新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正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公元前538年,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北方新兴的高原民族波斯人击败,领土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相对于其他的三大文明,古巴比伦城邦文明产生较早,伟大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标志着古巴比伦文明达到巅峰,同期的中国刚刚到达夏朝的奴隶制社会。
古巴比伦文明灭亡于亚述人之后,其发源和兴起的两河流域被异族反复征服和殖民统治。波斯帝国吞并新巴比伦王国后,距离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时代只有二百年。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击败波斯大军,控制了两河流域,开启了两河流域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甚至计划将其大帝国的首都就设置在古巴比伦首都巴比伦城,然而年轻的亚历山大未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就暴亡在巴比伦城中,将空前的大帝国留给了许多的部将去争夺。
分得中亚部分的塞琉古也是亚历山大的部将之一,他建立的塞琉古帝国是继业者战争后面积最大的希腊化国家。塞琉古一世于公元前305年正式称王,并向东扩张,一度再次到达印度河流域,与新兴的印度孔雀王朝订立合约后,转而向西方的埃及和希腊扩张。
由于塞琉古帝国是希腊人建立和传承的国家,其统治阶级和高级将领从希腊移民中产生,将本土的波斯人和中亚人排除在外,因此其统治并不稳定。
早在公元前247年,塞琉古帝国的帕提亚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叛变自立,帕提亚所在的位置,就在伊朗高原原波斯的故土上,后来逐渐产生了帕提亚帝国,中国古代称之为安息。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帝国首都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迁往泰西封(位于今巴格达东南的古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巴比伦文化逐渐被周边的强大文明吸收融入。
不到300年后,公元前64年,新兴强国罗马的巨头将领庞培彻底灭亡了塞琉古帝国,残余国土被降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罗马巨头们的四处征战使公元初年的罗马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环地中海的广大领域被纳入罗马的各个行省之中。
此后在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中,逐渐产生了最年轻的一支阿拉伯人。在罗马统治时期,叙利亚就曾出现帕尔米拉人建立的阿拉伯国家。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人在东西方贸易中起了活跃的中介作用。272年,帕尔米拉国为东罗马帝国所灭。此后该区域被东罗马帝国断断续续的占有。
位于今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拉国遗址,距今约两千年
224年,萨珊王朝取代帕提亚帝国,成为伊朗高原的统治者,也称波斯第二帝国,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共存了超过400年,以伊朗高原为基础,势力强盛时控制两河流域。直到阿拉伯人的崛起。
从公元六世纪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东罗马帝国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位于东西方交通要道的阿拉伯半岛的海路运输更加兴旺起来,商业城市麦加也变得更加繁荣。公元610年开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至622年,穆罕穆德出走至麦地那城,组建起穆斯林公社,实际上建立了政权。从此,阿拉伯半岛上就真正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半岛,穆斯林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阿拉伯帝国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大食,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636年,哈里发欧麦尔一世首先征服了今叙利亚地区。661年,当时的叙利亚总督穆夺取政权,定都大马士革,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661~750)。后来的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帝国中心转移到巴格达。
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向东已经抵达葱岭,与唐朝相邻
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已成为又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向东抵达葱岭,与中原王朝的唐帝国接壤。公元751年,在葱岭脚下发生了怛罗斯之战,这也是东西方民族在蒙古人西征之前最著名的一场战役。
9世纪下半叶,阿拔斯王朝衰微,阿拉伯帝国不断分裂。此后,土伦王朝、伊赫什德王朝、哈姆丹王朝、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十字军、赞吉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60)、马木留克王朝(1250~1517)和伊儿汗王朝先后侵占或统治两河流域的地区。
蒙古旭烈兀西征彻底灭亡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
1258年,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被大蒙古国的西征统帅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国灭亡。
在原东罗马帝国占据的土耳其高原上,古老的土耳其民族逐渐兴盛起来。在蒙古人短暂的征服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两河流域,并扩张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1453年,仅仅21岁的穆罕穆德二世率领的土耳其大军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基督教的势力逐出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人甚至一度攻打到达维也纳城下。
由于阿拉伯半岛地处交通要道,阻隔了欧洲和东亚包括印度的直接交流,还引发了西方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阿拉伯人也是精湛的航海家,诞生了包括一千零一夜在内的许多航海故事和传说,比如脍炙人口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和《辛巴德航海历险记》,成为许多人童年时必备的床头故事。
1571年,西方基督教国家联盟在东地中海的勒班陀海战中,击败了土耳其舰队并阻止了土耳其人的进一步西征。这次海战也是最后一次浆帆战舰之间的大规模海战,此后将进入风帆战舰的时代。
电影海报,反映劳伦斯带领下的阿拉伯人起义
20世纪初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错了队,庞大的国土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1923年,在土耳其本土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两河流域则在1920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1921年宣布独立,在英国保护下建立伊拉克王国的费萨尔王朝。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费萨尔王朝时期。
1958年,以卡塞姆为首的军官团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卡塞姆,建立政权。1979年,复兴党人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1980年,伊拉克同现代的波斯—伊朗进行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
1990年,在萨达姆的授意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受到联合国制裁。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2011年12月20日,美国实现从伊拉克的完全撤军。
沧海桑田,五千多年来,两河流域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而无数次被外族统治,来自三大洲的各种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基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至于古巴比伦人曾经创造的辉煌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只留下支言片语,古巴比伦人被彻底同化,连古巴比伦之名,也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称之为最悲催的古文明,并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古代孕育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那就是古巴比伦帝国。古巴比伦王朝成立于公元前19世纪,在他几百年的统治年代,巴比伦一度辉煌。在这个帝国中曾经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国王汉谟拉比。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就有所耳闻了,因为就是他创造了汉谟拉比法典。对于这个国王的故事有非常的多,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位期间大约为公元前1792至公元前1750年,据说汉谟拉比是在1686年去世的,汉谟拉比堪称是一位非常长寿的老寿星,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为巴比伦王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其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下面详细的介绍一下汉谟拉比的主要成就。
汉谟拉比的主要成就之一:汉谟拉比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成就,就是通过武力统一了两个流域。汉谟拉比继位的时候巴比伦王国处于一个地缘政治情况比较复杂的时期,强大的埃什嫩纳王国占据着底格里斯河上游,拉尔萨占据着两河流域三角洲,在东方有埃兰王国,在北方亚述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对巴比伦王国虎视眈眈,幸运的是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在哈莫拉比继位不久就死掉了,这才使得闪族帝国土崩瓦解,亚述对巴比伦的威胁得以消除。汉谟拉比在位前二十年两河流域相对和平。于是汉谟拉比大兴土木,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积极的筑高城墙,同时还扩建了庙宇。之后汉谟拉比开始了自己征服两河流域的武力讨伐,最终使得两河流域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汉谟拉比的主要成就之二:汉谟拉比颁布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这部法典中宣扬了王权神授,并且对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进行了诅咒,正文共282条法律,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这部法典巩固了汉谟拉比的统治,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是由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君主汉谟拉比制定和颁布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可以说开创了统治阶级依法治国的先河,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法典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正常秩序而订立的一部法典,下面就介绍一下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一、在这部汉谟拉比法典中将国家的人划分为三等,一个是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另一个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再一个就是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二、这部法典是为了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而制定的一部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结尾三部分。序言中神化、美化了汉谟拉比,宣称汉谟拉比的王权是神灵授予的,应该予以维护。
三、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
四、法典声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个基本阶级,此外还有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的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
五、法典对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君主,是一位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的君主,汉谟拉比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称霸两河流域的梦想,而且通过制定和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巩固了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历史上对汉谟拉比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下面就讲一下汉谟拉比的评价。
汉谟拉比的评价一:汉谟拉比首先是一位称霸两河流域的霸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国王,汉谟拉比继位的时候巴比伦王国的周边环境并不怎么好,甚至是可以说巴比伦王国处于众多的强大的城邦的虎视眈眈之下,巴比伦王国如果不能够强大起来,就可能有被其他的王国吞并的风险,所以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大兴土木,筑高了城墙。在汉谟拉比在位的前二十年两河流域相对比较的和平,因此汉谟拉比励精图治,使得自己的王国强大了起来,强大起来之后汉谟拉比积极的对外扩张,最终统一了两河流域,可以说汉谟拉比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更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汉谟拉比的评价二:汉谟拉比是一位杰出的奴隶制国家君主。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和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在这部法典中汉谟拉比宣扬王权神授,任何违反法律的人都会得到神灵的诅咒。这部法律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是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后世的很多统治者都效仿汉谟拉比制定维护自己的统治的法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均源自这里,这里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
巴比伦奇异风俗:“神殿圣妓”
巴比伦是当时高度文明的国家,然而在风俗方面,则显得相当奇特和放荡,以致连风流不羁的亚历山大,都对巴比伦人的性风俗感到吃惊。《圣经》中更是将巴比伦说的如同窑子一般,简直就是道德败亡的可耻代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巴比伦奇特而放荡的风俗,其实是因为其荒诞的制度所致。腊学者希罗多德曾在书中记载,在每个巴比伦妇女的一生中,必须都到阿芙洛蒂忒的神庙当神庙圣妓,代表阿芙洛蒂忒女神,在神殿内跟一些陌生男子交合,在当时,这种行为被视为是圣洁象征,简直是荒诞无比。
丑女无奈:“呆坐数年无人理会”
希罗多德在书中对神庙圣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据说执行任务的妇女们到了神殿后,必须等待不相识的男子把银币抛向自己,抛钱的男子会说:“我以阿芙洛蒂忒的名义祝福你。”
无论银币面额是多少,以及抛出银币的是谁,被选中的妇女都必须和他交合,如果拒绝,便是触犯神的律例。完成了圣妓的任务后,便可以回家,不必再当圣妓。然而对于一些丑女来说,完成任务简直太艰难!据记载,有些样貌丑陋的妇女甚至要等上三四年,才能完成圣妓任务被允许回家。
双性女神:“阿芙洛蒂忒”
那么这个阿芙洛蒂忒女神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在古巴比伦,阿芙洛蒂忒女神是爱神的象征,还代表生殖女神、战神、农神,她拥有无数男伴,但都不是她的丈夫,她经常以双性人身分出现,有时是满面胡须的男性,有时会是露出胸膛的女性,神庙的圣妓们被认为是她在人间的代表。
巴比伦奇特而放荡的风俗,因为有了阿芙洛蒂忒女神神圣光芒的掩盖,得以在民间中光明正大的延续,这种把戏的荒谬程度简直令人无语。目前关于这一习俗,有一些专家认为是一种原始习俗遗风,目的是为了增加部落的人口。
消亡末期:民众生活糜烂
巴比伦除了有圣妓之外,还有正式的红灯区,而且民众观念十分开放,在那个年代,她们已非常流行婚前性行为,有学者认为,巴比伦人每天都活在欲望之中,男人每天都走到神庙取乐。不过古巴比伦习俗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的一夫一妻制还是非常好的。
由于生活富足,民众们整日浸淫在欲海之中,致使巴比伦人玩乐丧志,对外族侵占都无心抵抗,最后被波斯人毫不费力的攻陷;从此,巴比伦被历史遗弃,然而它们的圣妓制度仍然延续了下来,直至罗马统治时期才被废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