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
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今天的科学院院士的?
不才如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这种史料、轶闻。用钱捐官,乃是在一个轻商、抑商的时代,有钱但身份卑微者用钱买个功名,跻身于一个尊贵的阶层。但实际上真正捐来的官衔只是个名声而已,非不得已,极少真正坐堂理事的。其实,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越是用钱捐功名,越能巩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你知道有些东西钱是办不到的,办也只是给你有限度地办。与其说是捐买,不如说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赏赐。
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在隋唐至明清的科举时代,尤为不可能。那些科举出身的人,可能政见不同、学问有别,但在维护科举出身的纯洁性方面,做到了极致。有些世家子弟,为了证明自己是真本事考上的,甚至对自己显赫的家世感到非常痛苦,觉得即便是自己真本事考中进士,但起点比那些贫寒出身的人高多了,所以不如那些出身贫寒的人更值得赞美和尊敬。如宋朝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耻以父名得官,他父亲在京城当官,他自己反而一定要住在老家,非要靠自己的努力考上进士不可,坚决不要朝廷给的任何照顾和优待。
至于像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举全铁道部之力,力推张曙光当院士那样给力的,能秒杀千古读书人。你能想象从前一个工部尚书会举全工部之力,推手下一个侍郎进翰林院吗?或者一个负责漕运的大员,举全部力量,推一个河道总工头进翰林院吗?在万恶的旧社会,编戏都不敢这么编,雷劈出来似的,观众不会信的。
当然,贪欲是非常神奇的东西,从来士林斯文,为道德文章渊薮,但也不是没有丧尽礼义廉耻之徒—明朝有个进士出身的官员,名叫万安。万安一生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投机钻营中了。还是明朝,明宪宗最宠爱的贵妃万氏,出身奴仆,比明宪宗还大19岁,但是,她非常有手腕和心计,使得宪宗万千宠爱专于她一身。但这个女人底气不足,非常焦虑自己不像吴皇后和其他人那样有显赫的出身,娘家有各种势力网络,深感自己势单力薄。这时候,万安出现了,万贵妃是山东青州人,万安是四川眉山人,但万安非要说自己是万贵妃的侄儿。瞌睡遇到枕头似的,烈火遇到干柴一样,二万一拍即合,打麻将一样,单吊,俩万字一见面,和了。在万贵妃的提携下,万安一路做到内阁首辅。
万贵妃不让明宪宗亲近任何其他女人,万安伺候明宪宗,别的他不管,专门伺候宪宗的下体,即不断找各种春药进贡。宪宗的寝宫里有一个木匣子,专门放着万安进呈的春药和药方。以至于宪宗驾崩了以后,太监将这个木匣子翻出来,当众羞辱万安:我说首辅大人,这是你进士出身的人该干的事儿吗?
万安伺候明宪宗和万贵妃,获得赏识进用。万安自己也让人伺候—万安这种人,心计太重,必然身心俱劳,内分泌失调,得了阳痿了。有个安徽人名叫倪进贤,巴结万安的手段堪与万安自己媲美。倪进贤粗通文墨,但毫无廉耻,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种药,以洗涤下体可治疗阳痿。倪进贤不但把药买来,还亲自熬好,送给万安,甚至亲自给万安洗。
万安见这个人很会来事儿,就将他提拔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极其罕见的关于翰林院的丑事。庶吉士是临时在翰林院的职位,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等文件,庶吉士都是进士出身的人中那些优秀的人,属于人才储备,以备皇帝从中挑选,委以官职。后来倪进贤果然在万安的提携下,一路升官,升到御史之职。但是,万安跟倪进贤一样,都是丧失礼义廉耻的人,是读书人的耻辱,为士林所不耻。人们背后叫倪进贤为“洗鸟御史”,称万安为“洗鸟相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
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点翰林”。而二甲出身的那些进士们想进入翰林院还得要经过朝考。
网络配图
在朝考中脱颖而出的将进入翰林院,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名为“庶吉士”。一般被选入翰林院的除了考试成绩以外,还要经过面试,任你答卷做的再好,但是长成歪脑袋斗鸡眼的,也是没有机会入选的。
翰林院的这些翰林们被视为朝廷的“储相”,是高级官员的储备人才。但是这个衙门没有高收入,翰林院的庶吉士每月可以得到户部提供的四两多银子的生活费,这个待遇相当于一个知县。
当然进了翰林院应酬太多,逢年过节又要给老师和官员送礼,这点银子显然是入不敷出,而他们也不像知县那样有贪污的机会,生活过的自然就十分清苦。以至于在京官中有“穷翰林”之说。到了康熙年间,朝廷规定每年由盐政补贴翰林院一千四百两银子,按人数分。即便翰林的日子过得紧,但是大家都会抢着去吃这个苦。 ...查看更多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本来这是一次例行性的出使,赵匡胤也没有交代其他的特别任务。可是卢多逊临回来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跑去跟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书,而且是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希望李后主能够多多支持宋朝的文化事业。
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是一流,治国上二流,要是玩政治就是完全的不入流。他完全不明白地理、经济和人口等信息在那个时代对于军事上的意义。他想都没想,立刻表示慷慨支持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卢多逊由此对南唐的经济、人口、地理等形势了然于心,回国后就向宋太祖提出了收复江南之策,北宋很快实现了对江南的统一。
网络配图
卢多逊因为这个功劳,被赵匡胤高看了一眼。也让卢多逊对自己的前途也充满了信心。其实卢多逊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他的知识渊博,20岁就中了进士。曾主持编辑《开宝本草》、《开宝通礼》以及《旧五代史》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可谓成果丰硕。
正是自视甚高,让卢多逊对自己太过自信了,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他能看的上的。这其中就包括赵家兄弟的“结社兄弟”,宰相赵普。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卢多逊,经过五代的战乱之后,老粗的骄兵悍将倒是遍布朝野,可能治国的文士却找不出来几个,就连足智多谋,一手导演了“黄袍加身”戏码的开国功臣,宰相赵普文化水平也不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