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骠国

  骠国(220年-832年),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有18个属国。中国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子,献其国乐与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于南诏。

  历史上有舒难陀吗?舞乐传奇》近日正在热播,剧中骠国之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难陀带领骠国乐团,离开王都卑谬城,不远千里,远赴大唐献乐。在历史上确有舒难陀其人,关于其记载甚少,在看电视剧之前,先通过他的点滴记载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吧!

  据缅甸考古学家的研究,骠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公元1—5世纪),骠国以毗湿奴城(今缅甸马圭县东敦枝镇西约20公里处)为中心,称为毗湿奴时期;后期(公元6—9世纪),骠国以室利差旦罗城(今卑谬东南8公里处)为其国都,称为室利差旦罗时期。作为联系前后两个时期的中介或过渡,则是汗林(今实阶省瑞波县委勒镇区)时期。

  在室利差旦罗时期,骠国与南诏、唐朝发生了更广泛、更直接的接触与交流。 801 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十二曲,乐工三十五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

  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据《新唐书·南蛮下》,唐德宗贞元年间,骠国王“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以其舞容、乐器异常,乃图画以献。”关于骠国献乐的具体时间,《唐会要》卷100骠国条记:“贞元十八年(802年)春正月,南诏使来朝,骠国王始遣其弟悉利移来朝。”看来,骠国使者入境当在贞元十七年(801年)下半年。因此,白居易《骠国乐》把骠国献乐时间定在贞元十七年。

  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整理、记录了骠国乐曲,并对骠国乐舞和乐器感到新鲜奇异,命画工画下了骠国的舞姿和乐器,献之于朝廷。他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朝廷先对骠国音乐有个初步的了解,以免后来表演的唐突。

  在成都短暂停留后,骠国乐团大约于贞元十八年正月初(802年2月)到达唐都长安。乐团在唐宫廷进行了表演,受到了唐德宗和文武官员的欢迎。之后,德宗“授舒难陀太仆卿,遣还”。802年骠国王雍羌又遣王子舒难陀率领一个包括有乐工35人的友好使团,到中国访问,并在长安宫廷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骠国通过献乐,获得绕过南诏直接与唐朝交流的机会,再在献乐的名义下,活动唐朝去向南诏施加压力,从而使自己摆脱南诏的控制。在当时,骠国的政治意图基本得到了实现,南诏在唐政府团结力量一致对抗吐蕃的要求下,撤离了入驻骠国的军队。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南诏对骠国的军事威胁,改善了骠国的政治处境。骠国外交策略无疑取得了成功。在此后一段时间内,骠国改善了政治处境,与南诏维持了相对友好的关系。骠国献乐后,与骠国接近的弥臣、昆仑等猛族国家也随着骠国通使唐朝,开始与唐朝发生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骠国(220年-832年),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有18个属国。中国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子,献其国乐与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于南诏。

  骠国(Pyu,Kingdom of),7~9世纪缅甸骠人(pyū) 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国。骠国都城为卑谬(梵文名rī-ksetra《大唐西域记》译为室利差罗),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是圆形砖城,周长160 里,有12座门。

  骠国人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盖以种族名Pyu为国号。

  魏晋时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

image.png

  向达注称:僄越、剽国为“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以代东汉两次朝贡的掸国一称。伯希和于骠的出自音译一层,曾作考证。当指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Prome)为都城时,统治缅甸种族的名称

  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自此渐趋衰落而为缅人所建的蒲甘王国所取代,渐同化于缅人。

  农业比较发达,种植稻谷和甘蔗等作物,已经使用名叫“登伽陀”的钱币。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骠王外出近则坐金绳床由奴隶抬着走,远则乘大象,有妃嫔宫女数百人随行。当近代在骠蔑一带骠国旧址发现了一些佛像、佛经及刻有骠文的碑铭。

  唐贾耽《皇华四达记》和樊绰《蛮书》详细记述了中国与骠国交通的数条通道,足见当时双方往来之密切。该国向以佛教音乐著称于世,794年(唐贞元十年)南诏归服唐朝,骠国王雍羌也想内附于唐,曾几度遣使来华献乐。

  801 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十二曲,乐工三十五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白居易又代德宗作覆书,赞其国王“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骠国遭狮子国入侵,求救于南诏,南诏王劝丰佑派段宗膀率军往援。次年击退狮子国来犯军队后,骠国以金佛酬谢,段宗膀率南诏军队返回腾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骠人是今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入主缅甸之前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民族群体,曾经建立过一个骠国。

  在中南半岛藏缅语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缅族形成并发展成为缅甸的主体民族之前,缅甸境内已有一些民族群体,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骠人”。“骠”是中国史书对这个族群的称谓,后来缅人把他们称为 Pvu 国人的称呼叫的,因为据史书记载,骠人自己叫“突罗朱”。缅甸的孟人把骠人称为“Tirsul”,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些商人则把他们叫做Tashul。

image.png

  中国史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骠人的记载,早在汉代,永昌境内就有了骠人。骠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把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骠国”。根据缅甸考古材料,骠人出现在缅甸的历史还要更早。早在公元前一千纪,骠人就已经出现在缅甸了,而且,在公元前2—1 世纪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农业经济方面如灌溉系统方面有了很大的建树。到中国唐代时,骠人建立的骠国国势达到极盛。

  关于骠国早期的情况,中国古籍虽有一些记载,但过于简单。多亏缅甸考古工作者对毗湿奴城和汉林古城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能够对骠国早期的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识。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缅甸就已经有了骠人。毗湿奴城时期,骠人已经建立了城市,毗湿奴城可能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骠人盛行瓮葬,人死后将尸体火化,骨灰装入瓮、罐中。在毗湿奴城发现了大量的骨灰瓮、罐。毗湿奴城时期骠人的墓葬习俗,同后来汉林、室利差咀罗时期骠人的习俗,是完全相同的。

image.png

  到汗林时期,骠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汗林遗址出土的铁器更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铁制工具,如铁凿子、扁斧、钳子、刮刀、铁铲、铁链和铁钉等,另一类是武器,有刀、剑、矛头、箭簇等。出土的铜器有铜镜、铜匕首等。在汉林遗址很少发现金属农具,也许当时金属还较为珍贵,还没有广泛地使用。相反,该遗址发掘出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工具,其中有石斧、石环等。石器在当时的生产活动着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林时期的商业也比毗湿奴时期发达,主要反映在出土的货币较毗湿奴时期多。汉林周围一带,在耕田犁地时,也往往有骠国钱币出土。出土的不仅有汉林当地的钱币,还有来自室利差咀罗的。在室利差咀罗也多次发现汉林钱币。这说明两地有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汉林时期骠文化分布的范围大致是:以汉林为中心,东边越过伊洛瓦底江到达新固、马达牙一带,西边越过钦敦江到阿亚多镇区,南边到达伊洛瓦底江与模河汇流之处的敏巫镇区。

  汉林时期骠人肯定已开始使用文字。早在1904年,考古学者就在汉林古城墙外东南角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有两种文字的碑文,一种是骠文,其文字与室利差咀罗石质骨灰罐上的骠文字母形状相似,共有两行。每行骠文文字的下面,都用梵文刻着几个字。据考证,其年代为公元4 世纪,这是最早的骠文之一。第二块石碑是1929 年在第一块石碑出土处的南面发掘到的,碑文共有8行。缅甸考古学者认为,其年代为公元7—8 世纪。在汉林也没有发现能够确凿证明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出土文物。但出土的一块石碑,上下两端有浮雕人像,中间刻有骠文,上端雕刻的似乎是神像,很可能佛教印度教已传入。

  骠国的都城移到了室利差怛罗。室利差咀罗这一名称,始见于中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10 世纪南诏军队侵入后,室利差咀罗便走向衰落。

  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到公元7 世纪时,骠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了。综合中国史籍的有关记载,在其最强盛时期,骠国的疆域大致应是东起萨尔温江流域,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相邻,南邻孟加拉湾。但从缅甸的考古发掘来看,骠国的文化还传播到了今天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和西部的阿拉干地区。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现有骠文化的遗迹,在阿拉干还发现有骠文碑铭。室利差咀罗时期的骠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很可能是~个以室利差咀罗为中心的,包括各个属国和部落的较为松散的联盟。

  关于骠人的政治制度,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得还不多。但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骠国的国家政治制度还是比较简单和原始的。骠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在国王之下,按《旧唐书》的记载,有“国相”,名摩诃思那。公元7—9 世纪时的骠国似乎已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骠国也已有了刑法,骠国的刑法是较为宽松的,除了杀人者处以死刑外,没有其他太严酷的刑罚。骠国的经济主要是热带农业经济。此外,骠国也出产金、银、铜、铅、锡等矿产。骠国的手工业也较发达,最主要的是纺织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商业贸易。骠人在交易时已使用金银钱币。

  骠人也有信仰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但小乘佛教影响最大。骠人能歌善舞,音乐舞蹈艺术具有较高的水平。公元 802 年,骠国国王雍羌派遣王子难陀访唐。随使团一起来中国的还有一个庞大的歌舞团,仅伴奏的乐工就有35人,乐器多达22种,在长安演奏了12 首乐曲。乐队在长安演出时,深受宫廷和文士的喜爱,许多诗人都赋诗以记。

  骠人还创制了他们的文字骠文,但他们同时也使用印度的梵文。在汉林和室利差咀罗都发现刻有骠文的大砖、陶罐等器物,但上面的文字一般都是寥寥几行。公元832 年,骠国遭到南诏的攻伐,史书记载说,南诏从骠国的都城掳掠了三千民众拓东城(今昆明)。从此以后,骠国日趋衰落。到公元11 世纪缅人控制了今天缅甸本部地区以后,骠国渐淡出史籍。

  随着骠国的灭亡,古老的骠人竟然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堆需要我们去解开的谜团。一度雄据中南半岛西部的骠人到底是属于哪一个族系的民族呢?他们后来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着探索。曾经有学者认为,骠人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也有学者认为,骠人就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濮”人中的一支,“骠”字可能就是“濮”字的异写。但是,随着对骠人文字的解读和对骠人语言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骠人是一个操藏缅语的民族。骠人既不是今天的缅族,也不是今天的彝族,更不是今天的白族。骠人只是先于缅族到达今天缅甸的藏缅语民族的一支。如今已经消失了。更准确地说,是被后来的缅族等民族同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1世纪到10世纪之间,缅甸境内产生过许多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骠国。骠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骠国以毗湿奴城为中心,后期骠国则以室利差罗城为其国都,作为前后期骠国的联系环节,是汗林。

  在这漫长的9个世纪中,骠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关于前期骠国的情况,中国古籍已有一些记载,但十分简单缅甸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毗湿奴和汗林古城,这些考古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骠国的认识。关于后期骠国,缅甸的考古材料和中国古籍的记载都十分丰富。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已能勾勒出骠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公元前后,缅甸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在金石并用时代就产生了早期国家。骠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关于骠国的称号,《新唐书》卷223列传下《南蛮阁传》中说,“骠,古朱波也,自号突罗朱,婆国人曰徒里拙”。毗湿奴时期,骠人已经建立了城市。毗湿奴可能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出土文物的碳测定表明,这一遗址大约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城市很大,每边的城墙的建筑材料是砖和泥土没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从这些方面来看,毗湿奴城还是较为原始的早期城市。在毗湿奴城内发现约有100个古建筑遗址。在城中心稍靠西北的地方,有一个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的高地,周围有古砖墙环绕,很可能是当时王宫的所在地。在王宫南部,有一个长20米,宽10多米的大砖房,里面设有小房间,很可能是当时大会议厅的遗址。从这一发现看,毗湿奴时期的骠国,可能还没有最后脱离原始部落联盟阶段。在毗湿奴城还没有发现一件与宗教有关的实物,很可能毗湿奴时期的漂人还没有受到来自印度的宗教影响。与文字有关的实物,也仅找到一颗印章。从印章上的字迹来看,估计是由印度文字演化而来,据此还很难断定骠人是否已经使用文字。

  这些文化现象也表明,毗湿奴还处于国家发展的最初阶段。在毗湿奴城也很少发现生产工具。在一座建筑中发现大量陶器残片,说明当时制陶业和农业都已有较高发展水平。其他的出土文物,有与建筑物有关的圆钉、铁条、灰泥块,还有土珠、石珠、料珠等饰物。由此可见,当时的骠人已知道使用铁器,但其饰物还是很原始的。此外,还发现了少量小银币,但尚不清楚是当地铸造的,还是后来从室利差罗传入的。骠人盛行瓮葬,人死后将尸体火化,骨灰装入瓮、罐中。在毗湿奴发罗时期的骠人,是完全相同的,反映了骠人共同的文化形态室现了大量的骨灰瓮、罐。毗湿奴骠人的墓葬习俗,同后来汗林、室利差到汗林时期,骠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缅甸考古学家认为,汗林时期的骠国文化,既与毗湿奴时期有相似之处,又与室利差罗时期有密切关系,是联系这两个时期的中介或过渡时期的文化。

image.png

  汗林时期,骠国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汗林遗址出土的铁器更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铁工具,如铁凿子、扁斧、钳子、刮刀、铁铲、铁链和铁钉等,另一类是武器,有刀、剑、矛头、斧头、箭等。出土的铜器有铜镜、铜匕首等。在汗林遗址很少发现金属农具,也许在当时金属还较为珍贵,还没有广泛地使用。相反,在汗林发掘出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工具,其中有石斧、石环等。可见,石农具在生产活动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汗林时期的商业,也比毗湿奴时期发达,主要反映在出土的货币较毗湿奴时期的更多。汗林周围一带,在耕田犁地时,也往往有骠钱币出土。出土的不仅有汗林当地的钱币,还有来自室利差罗的。在室利差呾罗也多次发现汗林钱币。这说明两地有较多的贸易交往。汗林时期骠文化分布的范围大致为:以汗林为中心,东边越过伊洛瓦底江到达新固、马达牙一带,西边越过钦敦江到阿亚多镇区,南边到达伊洛瓦底江与模河汇流之处的敏巫镇区。

image.png

  汗林骠人肯定已开始使用文字。早在1904年,就在汗林古城墙外东南角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有两种文字的碑文,一种是骠文,其文字与室利差呾罗石质骨灰罐上的骠文字母形状相似,共两行。每行骠文文字的下面,都用梵文刻着几个字。据考证,其年代为4世纪,这是最早的骠文之一。第二块石碑是1929年在第一块石碑出土处的南边发掘到的,碑文共八行字。缅甸考古学家认为,其年代为7—8世纪。在汗林也没有发现能够确凿证明当时居民宗教信仰的出土文物。但出土的一块碑铭,上下两端有浮雕人像,中间刻有骠文,上端雕刻的似乎是神像,很可能佛教印度教已传入缅甸。汗林的骠文化,一直延续到9世纪。在室利差呾罗时期,骠国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始于4世纪。之所以称为室利差咀罗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骠人在室利差罗建立了他们的首都,以此为中心,统治着疆域辽阔的骠国。室利差罗这一名称,始见于中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该书第十卷“三摩呾吒国”条说:“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

  唐代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东裔诸国”注也提到室利差罗国。《新唐书》和《旧唐书》则称其为骠国。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室利差呾罗的始建年代,最早不会超过2世纪,而其鼎盛时期,则为5世纪到8世纪。9世纪南诏军队侵入,室利差罗走向衰落。本书所说的作为骠国发展后期的室利差罗时期,为五六世纪之交,到9世纪中叶南诏军队攻陷室利差罗。至少到7世纪时,骠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旧唐书》第卷骠国条说:其国境,东西3000里,南北3500里。东邻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南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新唐书》则说骠国“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比《旧唐书》所说的要更大些。综合中国史籍资料中的有关记载,室利差罗时期,骠国的疆域东起萨尔温江流域,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境相邻,南临孟加拉湾。但从缅甸的考古发掘看,骠文化还传播到了今缅甸南端的丹那沙林,和西部的阿拉地区。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现源文化遗迹,在阿拉干还发现了骠文碑铭。

image.png

  室利差罗时期的骠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很可能是以室利差罗为中心、为霸主的,包括各属国和臣族部落的松散的国家。《新唐书·骠国传》说,骠国有18个属国、9座城镇和298个部落。但是,所列举的属国、部落,只有极少数的还能考证出来。8世纪以后,中国云南地方政权南诏的势力向南发展。南诏保和九年,南诏攻伐骠国,掠其民3000余人,迁到拓东835年,南诏军队又攻入骠国的属国弥臣。此后,镖国的情况很少见于中国的记载。但直到12世纪中叶,骠国的文字仍然为当地居民使用。13世纪中国史籍中还有关于骠人的记载。这很可能因为骠国是一个结构松散的、保持着部落联盟特点的国家。因此,一旦国都被攻破,这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就陷于分裂,各属国和各部落在其自己的地域范围内活动。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骠族逐渐与一些民族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自此渐趋衰落而为缅人所建的蒲甘王国所取代,渐同化于缅人。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