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网络配图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查看更多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这使得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侯马盟书记载,晋国晚期,曾迁都侯马,这时的晋国便已经进入了公室衰微、六卿专权的时候。六卿分别为我们熟悉的韩、赵、魏三家和智伯、中行、范氏。
【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后,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索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发起晋阳之战。结果韩、魏两家倒戈,。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查看更多
历史为什么会在公元前5世纪进入战国时期,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必然,哪些因素在起决定作用?哪些因素在起促进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中国之所以进入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一变化就是,维持中原国家脆弱平衡的唯一的霸权晋国四分五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展开决战,晋国大胜,霸权从此开始。此后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晋国霸主的地位一直无人取代。
让我们先看一看春秋战国之交各主要国家的版图和地位。晋国身处中原心脏地带,一直最为强大;秦国在西,基本上是蛮荒之地。在他的霸权之路上,倒下的都是更加蛮荒的小角色,对中原尚无法构成威胁;楚国在南,也是发源于蛮荒之地。他所吞并的,也都是南方更加蛮荒的小国。 ...查看更多
在整个东周历史上,三家分晋通常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这里的三家成为了魏国、韩国、赵国三个国家。但是,同样是来自于晋国的三个国家,韩国无疑成为了其中最弱小的一个。不仅在战国时期默默无闻,没有在重大战役上取得胜利,而且任由秦国宰割,一打仗就割地献城。那么,相对于魏国和赵国,韩国为什么最弱小呢?
网络配图
首先,在笔者看来,虽然是三家瓜分晋国的土地,但是就分得土地来说,三个国家还是存在显著的区别。就战国时期,产粮地区成为各个国家强盛的基础。比如秦国在拥有巴蜀地区后,其粮食供应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而对于赵国和魏国来说,前者分得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后者则拥有晋西南、关中渭北平原等。而韩国则粮食来源则过于依赖河南中部平原。更为关键的是,赵国有太行之险可守,魏国握有黄河之险和太行山脉,而韩国几乎是无险可守,充分暴露在秦国、楚国等强国的眼皮下。
进入到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后,各个国家都在通过变法革新,打破落后的政治体制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中,魏国自吴起等人的变法后,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拳打秦国、脚踢齐国,可谓盛极一时。而赵国虽然在战国初期不咋地,甚至和韩国、燕国比起来都没有多大优势。但是自胡服骑射后,赵国接替魏国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而韩国呢,眼看着其他六国变法图强,韩国也搞了一次申不害改革。但是其作用仅仅了维护了韩国的君主统治,根本没有对国家体制进行大刀破斧的改动,何谈富国强兵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23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三家分晋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等于就是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查看更多
晋国是秦国称雄天下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可是这个挡在秦国家门口的巨石在公元前438年轰然倒塌,一分为三,由此掀开了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那么我们来讨论讨论三家分晋算不算历史的进步?
三家分晋的画册
大家知道春秋时代,晋国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五霸之一,有了晋国,秦穆公也只能称霸西岐,也就是所谓的三家分晋,而且他们也取得了晋的同族周天子的承认。
统一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三家分晋的画像
首先历史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统一才是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从这方面来看,三家分晋显然是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春秋事情,中原始终是一个整体,所谓的礼乐秩序还没有完全崩溃,有一个盟主来主持大局,和战国大规模的乱战相比,春秋显然更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退一步来说,强大的晋国不分裂的话是不是更容易统一华夏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呢? ...查看更多
晋国可是春秋超级霸主。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三家分晋,秦国就是个偏安西部的一个边缘诸侯国,远交近攻更是痴人说梦!晋国如果有心灭秦,只要袭破一次函谷关,秦国就有灭亡的威胁,秦国输不起,毕竟晋国和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两个国家,人力资源军事实力都具前列。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强秦之所以叫强秦,除了主观的变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三家分晋使得它有了能出函谷关而向中原侵蚀的可能,否则它根本没戏!春秋时期,秦国虽然也曾称霸,但由于地处偏西,仍被视作小国。到秦孝公初年时,由于常年战乱。秦国人口锐减,除老者以及妇女,几乎没有男丁,男人下至垂髫上至黄发都参军打仗, 商鞅变法后,秦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人口殷实起来。
再说晋国的东面,就别说面对强晋的燕国,就算是以后的赵国,燕国都是挨揍的地位(史书上有介绍)!只有齐国可能与晋国一比,但是,自田姓齐国以来,齐国早已没了姜小白的气魄了,再者以三城恢国后,它再也没恢复到最佳的元气,可以说是个闭关锁国的诸侯国,你们西边爱怎么闹怎么闹,我关门过我的日子!
可以说:没有三家分晋,以后统一的根本没秦国的份儿!最起码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以函谷关、汉水或者其它边界而出现类似以后楚河汉界的东西二分天下。当然要是没有三家分晋,最先被灭的应该是楚国。三家分晋的时候周天子的威信还在,楚国不称臣,以灭楚为目的的战争就不会停止。很难讲秦国会不会在灭楚的过程中变得更强大或者更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春秋末年周王室权利进一步削弱,当时的晋国通过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已经成为了各诸侯国无法匹敌的霸主,虽然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广袤富饶的领土的晋国也暴出致命的弱点。
晋国崛起于中原地区历代国君也十分遵从周王室礼法,分封制使得晋国宗族势力过于强大。后期的晋国国君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宗族势力。在晋文公时期宗族势力弱化,为运行国家机器,晋文公制定六卿政策,用卿大夫组成一个“小内阁”来治理国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卿大夫的实力渐渐超过了晋公。
到晋出公时期,晋国卿大夫还剩四个家族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在这四个家族中,智氏实力最为强悍。由于多年各个家族的内斗使得国力大损,对外无法争霸,到了晋出公时,智氏族长伯瑶主政晋国,连年内斗国力大损的晋国在智伯瑶的治理下国力大幅上升。但也因此智伯瑶野心膨胀,希望削弱赵、魏、韩三家独揽朝政,于是假借晋出公富国强兵之名打压三家,不料反被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结局不仅被赵、魏、韩三家一夜之间屠戮二百多口,还被瓜分了原本属于智氏的所有领土,这样韩魏赵实力进一步加强,深感不安的晋出公向齐、鲁两国借兵攻打赵魏韩三家,欲图收回王室权利。不料三家联合进攻晋出公,晋出公不敌,被迫出逃,最终病死在了路上。三家另立晋哀公为新君。
晋哀公就是个傀儡,在公元前前434年,晋哀公死,继任的是晋幽公。在晋幽公时期,属于晋国国君的领土只有绛、曲沃两城,作为一国国君威严尽失,每日活在惶恐之中,看上了喜欢的女人,还只能夜里悄悄地去,结果被盗所杀。在晋幽公之后,即位的是晋烈公。
晋烈公时期,公元前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国并立,不过,晋国君主的爵位虽高于韩﹑赵﹑魏三家。但此时晋国实际由魏国控制。公元前389年,烈公死,孝公即位。
晋孝公时,连最后的两座城池也被瓜分,面对曾经的君主三家谁也不愿接纳。就这样晋孝公像个皮球一样被韩赵魏三家踢来踢去,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迁晋君于屯留,后封晋君于端氏。晋孝公死后,静公立。
晋静公继位后,公元前349年,赵国攻占晋国国君最后的封地端氏,又将晋静公迁往韩国控制的屯留,韩国国君韩昭侯表面上热情迎接晋静公,暗地里唆使晋静公的妃子刺杀晋静公,自此晋国彻底从春秋的版图上消失,历史踏入了战国时期。
晋国由于宗族分封国君实力削弱,为加强君主集权设立六卿。君主集权本是相对于当时的分封制度是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可惜以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力水平是无法落实的。
最终经过国君流离失所,后期的汉献帝也是由于宦官和外戚干政大权旁落,致使汉献帝有着同等的经历,只是韩昭侯的人品实在比曹操差太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巧合,今天博雅和朋友们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巧合——三家分晋与三国归晋。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国后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又归于一统,而此时统一天下的,恰巧就是晋朝。
《资治通鉴》中以三家分晋作为战国的开端,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记载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 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掉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从此,韩、赵、魏都成为了中原大国,再加上原有的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战国的序幕揭开了。
116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30年,三国先后被秦所灭。
东汉末年,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地主官僚各割据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争夺权力,逐鹿中原混战不休。经过近十多年的混战,最后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并立。三国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最后归于晋朝的大一统。公元263 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之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刘禅投降,蜀汉为魏所灭。公元265 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公元279 年,晋朝兵分六路,由北、西两面向东吴进发。公元280 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了天下。
就这样,近600年后,历史进入了一个循环,从三家分晋开始到最后三国归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