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代三大诗人

提到唐朝,就不得不提到在这时期大放异彩的,不同于以往汉朝的赋和散文的新的诗歌体形式,那就是诗。又因为诗是在唐朝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所以我们现在就以“唐诗”来统称诗。而说到唐诗,又不得不提到的两个人,就是“李杜诗篇万古传”中的李白和杜甫了,他们二人再加上一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他们三人就成了唐代最为人称道的三大诗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

  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 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唐一代,饮誉古今的诗人似满天繁星,难以尽数。他们留下了成千上万首不朽诗篇,给千百年来漫漫进程中的人类以无尽美的遐思、美的意境和美的希冀。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究其缘由,可以从诗人雅号本身找到答案。

  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个中奥秘,这就是王维诗之妙处,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

  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爱讲老庄出世,从不把自己的生命放进诗里,就连他自己的生命都想要超出这世间,因而其诗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和自己一生的实际生活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加之他的所有诗篇几乎无不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称他为“诗圣”。多数论者还称杜甫为唐诗人最杰出者,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

  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贾岛二人作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这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2.png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其诗精切自然,沉雄爽朗,独具一格。白居易与他酬复颇多,并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于是有“诗豪”之誉。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埸懂,老妪都解。他作诗常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诗鬼--李贺

  李贺的诗,想象离奇荒诞,意境阴森明冶,形象纷纷总总,造句险拗奇崛。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的神怪诗,数量不算多,大约十来首,然而它们却占着一席重要的位置。在李贺诗的名作中,一半以上是属于这一类的。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诗鬼”的称号。

  诗瓢--唐球

  唐球平时作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圃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瓤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飘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唐球)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大历三年(769)正月,杜甫离开白帝城出三峡,船行到西陵峡口下牢溪停泊夜宿,峡州长吏在津亭设宴款待。杜甫写了一首《春夜峡州田伺御长吏津亭留宴》,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从此,杜甫离开了他寓居了三年的长江三峡。这三年,是杜甫穷愁潦倒、飘泊在社会边缘的岁月,也是他诗作丰收、诗艺大进的时光。在现存的杜诗里,有将近400首诗是在这个期间写作的,占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诗作虽然在思想内容上不及“三吏三别”那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感,但在诗艺上却达到了唐诗的顶峰。其中大多数诗作都是经过了刻意锤炼打磨,不仅在意境表达上多有独创,而且在韵律、诗体句式上也有格外的讲究和创新。其中《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阁夜》、《白帝》等等,都被历代诗家公认为经典。特别是他写的律诗,体现了诗歌最高工艺所具有的精湛和雅致的品质,纯正自然、谨严规范、细密厚重。这些表明杜甫不愧为唐代诗人里最具“工匠精神”者,甚至堪称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杰出的“工匠”。

  

19300524824214133291440913484_meitu_4.jpg


  杜甫的“工匠精神”,除了他对前代诗艺的继承和自己的长期修养之外,可以说主要是在长江三峡炼成的,究其成因,我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当时长江三峡山高水远,信息闭塞,远离政治生活中心,杜甫飘泊于此,实际上是处于社会边缘地带。这对一个富有家国情怀而又在精神文化上有所追求的士人来说,就只好致力于诗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搞“纯文学”吧。杜甫和大多数古代诗人一样,是以“仕”为志愿和职守的,写诗只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他们言志遣怀的个人表达。其中有些人诗艺水平也很高,但毕竟没有“工匠”的专业化;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才把心思主要用于诗作或其它写作,花更多地功夫精研诗艺和其他文艺技艺。杜甫年青时即到长安谋求仕途,却十年难以如愿,只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安史之乱后他投奔肃宗做了左拾遗,后来在四川严武帐下参谋政务,但始终郁郁不得志。及至流落三峡,他虽然依旧“每依北斗望京华”,但已完全脱离了政治中心,其仕途希望和报国之愿是完全绝望了。这样一来,他唯有靠写诗来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总之,政治生活的失意、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是杜甫,也是许多古代文化人成为文学工匠的重要成因。

  二是长江三峡的自然美赋予了杜甫诗艺灵感。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自然美和社会美所呈现的美感形态是有所不同的。社会美更多的是社会理想、思想情感和世态人情善恶的呈现,而自然美则更多的是情景的交融、心灵的升华,最重要的是多以形式美来呈现的。如果说杜甫前期的从政经历和社会见闻让他写出了“三吏三别”那样直抒胸臆的现实主义诗篇,那么,长江三峡奇特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则必然给杜甫以不同的审美体验,让他感受到更广阔深邃的意境神韵和形式美的迪,促使他更加注重诗作意境的开拓和韵律语句的讲究。因此,他在三峡期间的诗作构思和遣词造句都格外讲究,常常为构思意境而拈须苦思冥想,践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许多诗篇都是经过反复锤炼打磨的,简直达到了“工匠精神”的极致。

  三是杜甫在三峡期间扎根民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新的思想艺术源泉,也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此前,杜甫跻身仕途,虽然也关心民间疾苦,考察世态人情,但毕竟有所隔膜。流落到了三峡,杜甫就不再是“体验生活”、“下生活”,而是真正成为民间的一员,百姓的一分子,其感受自然格外深切。他在三峡卜居乡间、操持田园、交接邻里、品味炎凉、切肤疾苦、感染风情,这一切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精神都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其“工匠精神”的心灵支柱。

  杜甫在三峡期间炼成的“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咏史抒怀和俯仰山川人物等宏大主题诗作中,即便是即兴咏物和酬唱应答,也是字斟句酌相当考究。比如他在峡口春夜赴宴后写下的那首诗,其意象就非常开阔,而且是很工整的五律,兹录以佐证:

  “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的是白居易李白杜甫

李白.jpg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通过对这些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品读,不仅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积累,还能让我们自身更有气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阅读诗歌的时候,看到古人那些令人为之惊叹的遣词造句,并从这些诗里产生共鸣。这样的一份感受,也就只有那个时代的古人能给我们了。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