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卫国

  卫国,周朝的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帮助平戎。

  概况

  卫国,中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得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

  进入东周时期后由于内乱频繁而衰弱,公元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国(曹国旧地,今河南滑县一带)。依赖齐桓公的援助,公元前659年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方才得以续存,从此沦为小国。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

  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进入战国,卫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茍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明确记载“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

  公元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公元前252年,魏杀怀君改立女婿卫元君为卫君。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康叔立国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卒,子康伯立。卒,子孝伯立。卒,子嗣伯立。卒,子疌伯立。卒,子靖伯立。卒,子贞伯立。卒,子顷候立。除顷侯,故七世也。又曰:「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为卫侯。」

  武公修德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犬戎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lei)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州吁弑君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考究其缘起,似乎可以从州吁之乱说起。

  庄公娶齐国女庄姜,无子。于是庄公娶陈国女为夫人,陈女早死,其妹戴妫也受庄公宠幸,生子完。戴妫死,庄公让庄姜养育公子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州吁好兵,而庄公让他将兵。上卿石碏劝谏,说庶子将兵,必然为乱。庄公不听,而州吁之乱因此埋下隐患。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骄奢而赶走他。州吁与郑国的共叔段结交,收拢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弑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打算出兵帮助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还请宋、陈、蔡等国一同出兵。州吁弑君而自立,卫人不拥戴他,而上卿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大夫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于是,迎立桓公弟晋,是为卫宣公

  诸子之争

  宣公夫人夷姜生子伋,立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当他的老师。右公子为太子伋娶齐国女,还没到就让宣公见到。宣公竟然喜欢上该女,而自己娶来当妾室。该女生子寿、朔,宣公让左公子当他们的老师。夷姜死后,宣公听信公子朔的谗言,以为太子伋记恨自己夺了本该是他妃子的齐国女,于是让太子伋拿着白旄到齐国去,而派人杀太子伋,说看到拿白旄的就是目标。公子寿劝太子伋避难,而太子伋说不能拂逆父命。公子寿为了救太子伋,抢过白旄,率先抵达国界,被埋伏等待的杀手杀了。而太子伋到了,说应该杀的是我。结果也被杀害。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宣公薨,太子朔立,是为惠公。左右公子感觉很不公平,惠公四年,左右公子作乱,赶走惠公,而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八年后,齐襄公帅诸侯伐卫,杀左右公子,让卫惠公归国。而卫君黔牟逃到了周。而卫惠公怨恨周天子收容黔牟,于是跟燕国发兵伐周。周惠王逃到温地,而卫惠公立惠王弟颓为周天子。足见周王室的衰微。惠公薨,子赤立,是为懿公。懿公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国人大为不平,甚至在懿公要出兵的时候说,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鹤才是真正享有俸禄的啊。骄奢淫逸的懿公终于被翟人入侵杀害,当时没有人愿意抵抗翟人,都说您老人家喜欢鹤啊,为什么不让鹤去打仗呢。“乘轩使鹤”正是说懿公。惠公、懿公父子死后,卫人立先太子伋、黔牟之弟昭伯顽的儿子申当国君,是为戴公。戴公申即位一年而薨,齐桓公立其弟毁为国君,是为文公。传说文公本名辟疆,而周人说启疆辟疆,天子之号,诸侯弗得用。因此,文公改名毁。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即便周王室衰微,但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僭越,是会被诸侯讨伐的。

  文成之祸

  文公初立,为了恢复康叔封、武公和的盛况,轻徭薄赋,时常自省。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而流亡各国,卫文公十六年,重耳到了卫国,但是文公却对重耳无礼。如果公子重耳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话,那也不算什么。问题恰恰是,重耳回到了晋国,并开创了晋国的霸业。文公没有领教自己留下的祸事就死了,而继位的成公对于晋国出兵救宋,不肯借路,也不肯出兵相助,结果被自己的大夫元咺攻打,出逃楚国。晋文公因为卫文公当年的无礼以及卫成公现今的不相助,搞定了宋国的事情后,发兵讨伐卫国,卫成公逃到陈,而元咺立瑕为国君。两年后,卫成公到周,请周天子帮忙让自己与晋文公修好。最后,卫成公回国,杀元咺,赶走了瑕。

  皮冠射鸿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孙武,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人家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吴国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结果天快黑,而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孙、 甯二人跟着,而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而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于是,孙、甯发兵攻打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而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率卫献公到晋国,而晋平公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而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南子出公

  襄公有贱妾,怀孕而梦见人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因此生子,名元。而襄公夫人无子,于是立公子元为太子。襄公薨,太子元立,是为灵公。灵公夫人死后,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虽为女子,却通过灵公而掌握着卫国的实权。孔子曾见过南子,论语有载。卫夫人南子与灵公太子蒯聩交恶,太子蒯聩想杀掉南子,于是让家臣戏阳动手。可是戏阳后悔,不肯。而南子见太子蒯聩几次目视戏阳,警觉大喊“太子要杀我”,太子匆忙出逃。灵公生气,而要立子郢为太子。郢不肯。灵公薨,南子要依灵公遗命而立郢为太子,郢不肯,于是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是为出公。卫国卿大夫孔文子娶太子蒯聩姐,生孔悝。而悝母与奴仆浑良夫私通,并决定迎接灵公太子蒯聩回国。浑良夫与蒯聩潜回卫国,而与大夫伯姬、孔悝准备赶走出公,立蒯聩,于是发难杀子路,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可谓是历史上为了君子之礼而死都要冠缨严整的第一人。蒯聩立,是为庄公。他是灵公子、出公父。而赵简子发兵伐卫,庄公出逃。于是卫人立襄公孙斑师(出公的同辈人)为国君。而齐国伐卫,抓了斑师,立灵公子起为卫国国君。而大臣石曼尃驱逐卫君起,起逃到齐国。而出公回国,再次掌权。出公薨,其叔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降侯贬君

  昭公时期,三晋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成为魏国的附属。已被到了成侯时期,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到了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说明此时卫君已是魏国的一个亲属和封臣,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此时卫国已不能称为诸侯国了。

  始皇不灭

  灭和废应该是两个概念,战国后期各大国争霸,卫国日渐衰弱,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应该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给废了的。公元前254年魏取秦陶郡时,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可能还给卫君留了个名义,比同魏国的小封君而已,卫至此时最多是“名存”罢了。秦二世废的也就是这个名义。

  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卫国在被魏灭之前就自贬号为君了。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卫迁于帝丘及改名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历史地看,西周时卫国一度是太行山以东最重要的国家,因为它所在的区域正是当年商朝王都所在。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弟弟姬封于朝歌(卫国初都,在今河南省淇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他看住殷商遗民,除此以外,还可以防控东夷西侵。卫国在军事上的作用,实际上比东部的鲁国更加重要,所以西周不仅特意在卫国驻屯“殷八师”,还把卫国东部的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选作举行大蒐礼的战略要地,在此检阅和整顿军队、选任将帅、颁布法令。

  但是此后的数百年间,卫康叔姬封的后人并没有让卫国壮大起来,卫国始终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准大国。进入东周时期,卫国周边大国迭起,而卫国又屡遭戎狄袭扰(齐桓公霸业初盛的时代,赤狄攻入卫国,几乎灭掉卫国),再加之破坏性的内乱此起彼伏,终于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image.png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卫国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中原地带,卧榻之侧列国环伺,且地邻戎狄,是个典型的四战之国,这导致它在外交策略上顾忌太多,倏忽变幻,也是卫国逐渐弱小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弱小,不足为虑,所以秦国统一天下时,一直懒得灭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商朝灭亡,西周分封,卫国在华北平原占据大片肥沃的土地,这其中包括两座著名的城池,朝歌和邯郸。

  图-周灭商

  朝歌,光从字面意思看,便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由于这里曾是商朝都城,后来又是卫国都城,因此繁华富丽,成语“朝歌夕舞”、“朝歌夜弦”,描述的就是朝歌那醉人的大场面。

  邯郸,也是一座大城,在卫国来说仅次于朝歌,后来战国七雄之一赵国,正是将邯郸作为都城。

  卫国曾经是东方的方伯,号令东方各路诸侯,西周时期卫国与楚国一样,领土面积也是巨无霸,春秋初年卫武公更是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加封为第一等的公爵。

  谁也未曾料到,仅仅一百年之后,卫国就沦落到被太行山上赤狄灭亡的命运。强大的卫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落的呢?

image.png

  图-烽火戏诸侯,诸侯勤王

  卫武公加封公爵之时,卫国国力达到极盛,可惜的是这位雄主只做了两年公爵便去世。随后卫庄公即位,他在位二十三年,卫国和平昌盛的日子也只有这二十三年。

  卫庄公死后,几个儿子争立,在长达三十六年的时间里,卫国国君之位,由三位公子轮流坐庄。这一时期卫国没有一日太平可言,内耗中的卫国开始走下坡路。

  春秋时期像卫国这样内乱的诸侯,遍地都是,包括晋国、齐国、楚国,都是在内乱中脱颖而出的。内乱可以让一个国家败退,却绝对不是唯一原因,卫国衰败自然也还有其他并行的因素。

  就在卫国产生内耗的时候,卫国南部崛起一个小霸主郑庄公。郑国在春秋初年扩张迅猛,地缘上与卫国产生了矛盾。几乎是在郑国最强盛的郑庄公时代,卫郑交恶,卫国与郑国有过几次军事冲突,结果卫国无一胜绩,国力遭到削弱。

  不幸中的万幸是,郑庄公似乎无力继续北进,他的发展战略向北止于黄河,他将扩张重点放在另外三个方向上。

  卫国三公子最后一个即位的是卫宣公,他驾崩后,两个儿子又展开了长达三十一年的继承权争夺。在这三十一年中,强敌郑国也开始衰落,可是东方的齐国强势崛起,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齐国开始挑战卫国在东方的方伯地位,卫齐之间发生几次战争,卫国也是每战必败。卫国打不过齐桓公时代的齐国,倒也在情理之中,卫国再次被削弱也是事实。

  这一时期卫国同样幸运,齐卫之间还隔着一些其他小诸侯,齐桓公还没有扩张到卫国的领土上来。

image.png

  在卫国内耗和外患的这六十七年,国内几大家族利用公子之间的争斗,发展武装力量,卫国产生石氏孙氏宁氏孔氏、北宫氏五大家族。

  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五大家族俨然五个诸侯国,有的实力甚至超过卫国国君。卫国虽然大,却不强,因为力量分散了,各方势力勾心斗角,不能形成合力。

  恰在此时,卫懿公即位。这位奇怪的国君,有个奇特的嗜好,爱鹤胜过一切。

  卫国人历来都喜欢鹤,这种动物,红头、白身、黑尾,长腿长颈,非常漂亮。鹤能高飞,每年冬季飞往长江流域,春天飞回北方,在体型庞大的鸟类中比较罕见。鹤的长颈像是一根铜管,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声音可以传到3至5公里以外,极为动听。鹤的寿命比人略长,在人类看来,它就是不死的象征,因此卫国人赞誉其为神鸟。

image.png

  卫懿公喜欢鹤,本属正常现象,只是卫懿公偏爱鹤,太过头了点。他四处搜罗上等好鹤,献鹤者皆有重赏。卫国各地百姓,以捕鹤为发财之道,都来进献。卫国苑囿宫廷,处处养鹤,数量达到数百之多。

  卫懿公按照朝堂上的官职,也给帐下的鹤群设置品级,鹤也有上卿、大夫、士等封号。卫懿公出游,鹤群前呼后拥地跟随,头鹤走在卫懿公的豪车之前,号称“鹤将军”。

  养鹤之人,俸禄非常高,养鹤本身的花销也不少,卫懿公又从民间征收一部分专门的养鹤费。而卫国的百姓有了天灾,卫懿公却从不抚恤,以至民怨四起。

  太行山上的赤狄下山之后,原本他们是以抢掠为目的,可是卫国的情况,与赤狄人想象的不一样。

  赤狄人原计划夺取几座防守松懈的城邑,趁卫国大军开拔之前,将城邑中的财货、女人,转移到太行山上,便是大功告成。

  可是卫国的大多数城邑,都封给了五大家族,几大豪门虽然互相独立,对自己城邑的保护,胜过卫国国君的城邑。赤狄人不擅长攻城,在豪门大族关闭城门之后,便束手无策,闪击战失效。

  卫国国君的军队,则比赤狄人想象中来的要快。卫懿公喜欢鹤是一回事,但是养鹤并未消磨他的斗志,很快他就率领卫国的中央军,与赤狄决战。

  战前卫国五大家族反对出兵,接着让老弱病残滥竽充数,在作战过程中更是充当逃兵。

  这场战争卫国出乎意料地大败,卫懿公阵亡,朝歌的鹤群失去主人。

  当赤狄人开到朝歌城下,城内各大豪门的守军早已撤离。赤狄人对这座上千年的古城进行大肆抢掠,焚烧宫阙。

  赤狄人盘踞朝歌,强抢宝玉钱物,奸淫宫女和民女,饮酒作乐。太行山上赤狄的各个部落,闻讯纷纷赶来,都想来分朝歌一杯羹。

  朝歌虽然富丽堂皇,但物产和女色也是有限的,不够声势浩大的赤狄人瓜分。赤狄人随即将战火烧到附近的城邑,由于人多势众,一座两座,越来越多的卫国城邑沦陷。

  卫国五大家族,最初是想明哲保身,现在朝歌沦陷,军心不稳,赤狄人又空山而出,五大家族为了保险起见,纷纷将巨额家产,转移到黄河以东。

  谁料五大家族这些转移资产的举动,造成军心涣散,下层百姓更是骂声一片。在赤狄人全面猛攻之下,五大家族终于扛不住压力,最终放弃旧土,全部搬迁到黄河以东,卫国完全沦陷。

  卫国的灭亡,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长达七十多年的动乱;二是与郑庄公时代的郑国和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作战失败;三是五大家族分权导致国君势微;四是在与赤狄人的战争中战略失误。

image.png

  后来的晋国,从卫国灭亡的教训中总结许多教训,改进了国策。但是各大家族对外敌入侵的抵抗态度都比较消极,因为外敌入侵即使抵抗,也是不能扩张封地的。

  卫国后来在齐国的帮助下,在黄河东岸重建,这是后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秦、楚、赵、魏、齐、燕、晋这七个国家因为实力雄厚被称为“战国七雄”。殊不知,在春秋初期,卫国也算得上能够称霸天下的头号种子选手。卫国人才济济,不仅有商鞅这样的政治人才,还有吕不韦这样的商业大亨,军事上也有吴起这样的战神,那么为什么后来沦落为虾米之国呢?

  卫国在西周建国时候是大国,是周王朝姬姓大国,地位非一般。并且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和郑国等同为周王室后裔,建国时间且比秦国还要长远。

  春秋战国时期,烽火不断,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即便像中山国这样的小诸侯国,也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各国都企图在这乱世分得一杯羹。但是卫国却无欲无求,竟仿佛像个苦行僧。卫国不仅不参与战国纷争,反而还不断地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公元前346年,当时的卫国国君遬,把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把自己的封号由“侯”贬为“君”。与此同时,国家领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卫国的历任国君却无动于衷,整个国家最后仅有濮阳一地。

  自进入战国之后,卫国除了在战国前期内部自相残杀外,便一直处于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状态。

  公元前343年,魏国废姬姓卫君。公元前254年,卫国终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在这一年卫国在实际上已经灭亡。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卫又成了秦的附庸。此时的卫国仅剩下一城的名义上的城邦国家。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image.png

  卫国的“窝囊废”做法似乎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虽然最终被灭,但是在战国时期,它确实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公元230年,秦灭韩;公元228年秦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公元225年,魏国灭亡;公元223年秦军攻下楚国都城寿春,楚国灭亡;公元222年,燕王被秦军俘虏,燕国灭亡;公元221年齐国没有抵抗就像秦国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230年到221年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亡了六国,从此天下尽归秦国所有,但有卫国却始终没被秦国盯上。看来,以次求退也不失是个好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