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乘佛教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在《西游记》第12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中描写,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来到东土大唐,得知唐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水陆大会,便化作一僧人,卖袈裟和锡仗。唐太宗计划买下袈裟和锡仗,给正在讲经的玄奘和尚。菩萨说,贫僧有愿在前,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当奉上。便将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送给了太宗皇上。于是唐太宗将袈裟送与玄奘,神采奕奕的玄奘穿上袈裟正讲谈佛法,观音菩萨来到经堂,说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王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当唐太宗兴奋地问大乘佛法在何处时,观音菩萨说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然后飞上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云上。

image.png

  在小说里,唐僧是为了唐太宗取得大乘佛教经典,不畏艰辛西行取经的,也成了唐僧所遇到九九八十一难的直接原因。明显反映出作者对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不同态度。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本质不同?小说借用观音菩萨的话说明大小乘佛教的不同特点,应该说并不十分准确。真正说清大小乘佛教的区别和特点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宗派。严格地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北传佛教自己的称谓,南传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此现在佛教界一般把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把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大乘佛教是经阿富汗等西域诸国,传到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南方傣族等少数民族的。

  什么是“乘”?所谓“乘”是指古代乘载的车子。如中国战国时期将“千乘之国”称为大国。即:具有一千辆以上战车的国家,这是大国的象征。大乘就是大的车子,是载人多的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是载人少的车子。因此,大乘佛教在教义上重视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佛教着重自我的解脱。注重通过自己的修行,彻底摆脱六道轮回之苦,断除烦恼,灭绝生死。小乘佛教又称声闻乘,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了。大乘佛教特别发扬了菩萨行的人生观,要求修行者抱着广大的志愿,不仅要使自己摆脱六道轮回之苦,还要将一切众生一起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最终的安乐(自度度他)。同时,大乘佛教在灭谛上进一步强调“无住涅槃”,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止地安处在涅槃的境界。大乘佛教可以运载广大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按照佛教传说,佛陀在“涅槃”前,弟子们都为即将失去导师而悲痛。佛陀教弟子们不放弃努力,依靠自己,以教法为导师。那么什么是教法呢,当然就是佛祖每次给众比丘宣讲的佛法了。

  在佛“涅槃”后,佛的弟子集中了五百比丘,对他的教法作了统一的整理。在大迦叶的主持下,在王舍城,对佛的教诲进行了第一次结集。由“执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经,然后,合诵认可。这就是最初的经藏和律藏。这以后又出现了佛教论师解释“经”的“论”,形成了“论藏”。“三藏”和起来就是佛教经典。在《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经常被称作三藏呢,是因为唐玄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称之为三藏法师,简称为三藏。

  当初佛在布道的时候,由于佛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情况不同,文化修养不同,佛只能因材施教,相机说法。这就造成了每次说法不一样。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听受的不同,或因个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解悟的不同。这就给教团分裂留下了种子。佛寂灭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僧团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到佛寂灭百年时,就有了毗舍离城的第二次结集,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多年的事。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按南传佛教史书记载,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东印度跋祗族比丘劝令在家的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他认为比丘接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受到跋祗族僧众摈斥。

  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西印度上座部七百比丘们云集在毗舍离城,对跋祗族提出十条新戒律重新审定,宣布包括“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为非法。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是在僧团中有地位的领导阶层,他们组成了佛教“上座部”;坚持改革教义的一派则组成了“大众部”。当然,两派的矛盾除了戒律方面的争论外,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也是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扬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的不同发展。

  大众部成为以后兴起的大乘佛教的先驱。因此,严格地说,将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或大众部佛教;将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更为准切。

  应该说,佛教经典《阿含经》大体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貌,属于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已经与原始佛教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主要分歧概括如下:

  1、在对待佛的问题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与三世诸方佛的观念。在《华严经》中描写了一个庄严美丽的佛的世界。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统治者。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佛是各个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了极长时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无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而由上座部分离出的最大的一部——说一切有部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觉着、教主、传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觉悟者。认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以菩提(觉悟、智慧)为目标,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个人解脱。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罗汉为目标。小乘所追求的积累功德,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达到涅槃境界。这种自我解脱,偏重于断除烦恼,灭绝生死。

  3、在修行方法上,原始佛教(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由于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应当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其再生。因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想解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直到如今,南传佛教国家还有许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几年比丘,然后再还俗)。而北传佛教(大乘)则重视主观求道的愿望,而不是单纯讲业报。不仅重视个人修养,而且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菩萨行,也就是利他的实践活动。大乘佛教用菩萨的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由出家人即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长期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大乘佛教逐渐改变了这个弊端,想解脱——涅槃成佛,不必下这么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颂佛号等等,就可达到目的。

  4、在佛教理论上,小乘佛教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指责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说”。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而不承认宇宙是空的,而是有的(法有),这是所谓的人空法有说。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说一切法。而大乘佛教对佛说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他们认为不仅人空,宇宙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佛所说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另外大乘佛教: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他的教法,兼顾自利与利他。它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或佛乘。而小乘修练得声闻(罗汉)果,大乘修练得菩萨果、佛果也是自此而来的。

  大学者季羡林还认为,大乘是从小乘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在过渡期间,大乘佛教教义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而形成,这些思想又深入小乘佛教教义中。小乘佛教理论对小国家很适用,而对大国(如阿育王帝国)就显得过于狭隘,不能满足大帝国的需要。大乘佛教强调只要真心向佛,虔诚归依,没有个人努力,照样可以成佛作祖。发展到后来,甚至出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信仰。这样的意识形态对大国是再有利不过了。

  印度的大乘佛教和多佛土说,在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大体上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形成统一大佛,第二是以众生的心作为佛。按照这一途径发展的是禅宗。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也含有反对在世间之外另建净土的思想。禅宗最重要的奠基者六祖慧能认为,终生只要做到无妄念,就见到佛境,进到佛地。在慧能看来,佛并不在彼岸世界,也不在身外,就在众生的心中。这实际上是否认了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佛国世界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里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image.png

  要注意的是:小乘佛教并非指古印度所有的部派佛教,古印度各个部派佛教记载中,都有很多大乘思想和教法.上座部中也有很多大乘教法的部派,称为大乘上座部.大众部中更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公元前一世纪大乘佛教超过小乘成为佛教主流,却不能说之前的就都是小乘!

  另外,现代人已较少谈到大乘小乘这个分类法。而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南传佛教统一称为上座部佛教。

  在中国,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毗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 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毗昙学、成实宗、俱舍宗等,均属小乘类。不过,这些小乘部派在中国很快就衰落了。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目前,中国全面保留的古印度大陆各派的小乘经典也非常丰富。

image.png

  律藏方面,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基础。中国现存仅小乘律典,就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等。可见中国全面继承保存古印度经典之状况。

image.png

  经藏方面,现存较完整保留的南传佛教巴利文阿含经(公元前19~27年斯里兰卡大寺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公元5世纪觉音翻译成巴利语)其中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五部 ,前四部汉译阿含经典相应此四部,内容大致相同,汉译阿含经四部:《长阿含》传承自古印度法藏部;《中阿含》属一切有部;《杂阿含》属正统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属早期大众部集结。尤其汉传的增一阿含经,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属于较好保存了早期大众部集结经典。至于小乘论藏,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汉传各个部派的论书翻译保存的也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最近有很多朋友询问笔者关于佛教的一些知识,其中都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佛教中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坦白讲,笔者对佛家典籍也是心向往之,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宏大精深的佛法确实能够帮助迷茫的人走出迷途。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聊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image.png

  可能对佛教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佛教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通俗地讲就是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表面上看,大乘佛教好像要比小乘佛教更“高级”一些,其实非也,因为大乘佛教是脱胎于小乘佛教。也就是从起源上来说,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头。

  佛教刚刚诞生的时候,其佛法的奥义是让人们自我修行,目的是为了拯救自己。但是到了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image.png

  面对新的派别,小乘佛教仍然坚守传统的佛法,当然了信仰小乘佛教的人并不把自己的派别称为“小乘”,而是“上座部佛教”。纵观世界三大宗教,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内部都产生过很多派别。比如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新教,而伊斯兰教也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佛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也不例外。

  不过相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因为教派分裂而产生的流血争斗不同,佛教虽然也有门派,但是相对平和。那么如果有读者朋友问笔者,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很多佛教高僧都不曾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其根源在于,普通的人类到底又没有佛性。

image.png

  人有没有佛性?小乘佛教里说没有。人是人,佛是佛。所以小乘佛教认为,人不可能成佛,最多只能修到罗汉的果位,把自己解脱出来。所以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度别人。好比说,你自己就是个二把刀,你还叭叭的给别人上课呢?并不是像一般人说的小乘佛教徒只愿意成罗汉,不愿成佛。而是他们认为自己根本达不到佛的境界。

  而大乘佛教认为,人性中本来就有佛性,只不过被迷住了,没有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当经过修行之后,佛性就有可能被开发出来,所谓“明心见性”。因此大乘佛教的教徒相信通过修行能够成为罗汉,甚至是菩萨。如果能够全部引发,圆满显现,那就成佛了。所以自然他们就可以普渡众生了。

  这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最简单的区别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另外,现代人已较少谈到大乘小乘这个分类法。而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南传佛教统一称为上座部佛教。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