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家军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世居汉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南宋初年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古中国汉人大宋朝军队多以主将姓氏称某家,如韩世忠部称韩家,张俊部称张家,李和顺部称李家。岳家军是大宋朝名将岳飞带领的军队。踏白军、游奕军、背嵬军为岳飞亲军,皆有汉军长戟硬弩兵车数千和步兵数千。

  1141年(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那么岳飞死后,岳家军如何了?岳飞手下的大将们是什么结局呢?

  张宪与岳云:在岳飞死的当天,其子岳云和张宪也被当街斩首;

  牛皋:在岳飞死后第五年,牛皋被张俊他女婿毒死;

  王贵:在岳飞死后,王贵离开岳家军去了福建任职,基本等于退养,八年后去世;

  徐庆:徐庆被迫离开岳家军之后,到地方任职以后不知所踪;

  董先:被打捞到御前干了几年后又调回鄂州任职,最后善终在鄂州;

  幕僚:不是编管就是流放,相当一批没等到平反就死在流放地了;

  胡闳休:也许是精神真的受挫,装疯装了几年后去世;

抗金名将岳飞

  李道:在岳家军部将里,结局最好的估计就是李道了,之前屡战屡败,归了岳飞以后也混的人模人样,后来长期驻守襄阳属于后方干活的。岳飞死后他也没受牵连,再后来闺女李凤娘不知道沾没沾岳飞部将后人的光,被岳飞的粉丝宋孝宗挑去当儿媳妇了。升格成皇后以后权势熏天,皇帝都怕,李道又是加封又是赏赐的安享晚年;

  李宝:按名垂青史的话,最好的是李宝。李宝后来陈家岛海战一战成名,也被封节度使还被赵构赐了个御书“忠勇李宝”旗,宋史里面他自己有传,从这个角度说混的比张宪牛皋这帮人好多了;

  毕进:主要是生的儿子好,老来成了南宋中期的战神级名将。而且不知道是不是跟着儿子工作地点沾的光,也埋到杭州陪岳飞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岳家军有多少人?

  南宋初年,在宋金民族斗争的烽火烈焰之中,逐渐锻炼出几支抗金大军,其中最主要的有张俊的张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杨沂中的杨家军,刘光世的刘家军等,尤其是岳飞所部岳家军,骁勇善战,纪律严明,控扼荆襄战略要地,成为南宋朝廷立国江南的屏障,在抗金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包容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武装集团。全部研究岳家军人物,不但无法做到,而且也无此必要。我们只择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加以考察。岳家军集团的人物,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原从将领。

  岳飞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投军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独立成军,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以北抗金。因此组成岳家军的基础是河北人,”后护军者,本岳飞所将河北部曲”。岳家军中的一些重要将领,也是同时与岳飞参加抗金斗争的,他们成为岳家军的原从将领。主要有:

  王贵,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建炎四年(1130)战宜兴,败郭吉;绍兴元年(1131)随岳飞平定虔州盗贼;绍兴二年(1132)随岳飞进军郴州、桂阳监讨曹成;绍兴三年(1133)在袁州击败高聚、张成,杀获甚众。绍兴四年(1134)从岳飞战汉上,收复襄阳、邓州;绍兴六年(1136)率兵收复伪齐卢氏县、唐州、直逼蔡州。绍兴十年(1140)从岳飞北伐,克复郑州、西京洛阳,在顺昌大败金兀术。累官承宣使,提举岳家军一行事务,中军统制。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家军归隶枢密院,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绍兴十二年(1142)引疾辞职,改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福建路副总管等闲职。

  张宪,从微随岳飞征战,是岳飞最心爱和倚重的将领,任岳家军同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绍兴二年(1132)随岳飞在郴州破曹成,与王贵、徐庆招降曹成降卒2万,在沅州擒获曹成部将郝政。绍兴四年(1134)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张宪率本部攻克随州,又与董先、王万等收复邓州。绍兴十年(1140)金人败盟,张宪与金兵战颖昌、陈州、克复其城,与兀术主力战临颖县,破其众6000,兀术夜遁,中原大震。绍兴十一年(1141)被诬谋反,下狱遇害,后赠宁远军承宣使。

  岳云,岳飞前妻刘氏之子,12岁从张宪征战,军中呼为赢官人。岳家军南征北伐,岳云每战必从,手握两柄铁椎,重80斤,往往先诸将登城,数立奇功,岳飞隐而不报。绍兴四年(1134)随张宪攻随州、破邓州、平长河,功在第一,岳飞不上奏。后铨曹辨功,迁武翼郎。绍兴五年(1135)平杨么,功又第一,都督张浚得知其事,奏上迁资,岳飞又不受。绍兴十年(1140)岳家军北伐,岳云率背嵬军战颖昌,身受百余创,甲裳尽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带御器械。绍兴十一年(1141)与张宪同时被诬遇害,年仅23岁,后赠安远军承宣使。

  徐庆,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为岳家军重要领将。绍兴元年(1131)平定白波寨叛兵姚达、饶青。绍兴二年(1132)与张宪、王贵讨曹成,降其众2万。绍兴三年(1133)从岳飞平虔、吉盗贼,率本部讨彭友,又赴袁州击高聚。绍兴四年(1134)参加收复襄阳六郡战役,与牛皋等攻克随州,斩守将王嵩,又与牛皋战庐州,击败金伪联军。绍兴十年(1140)随岳飞北伐,克淮宁府,与张宪取得临颖大捷。累官防御使、岳家军统制。

  姚政,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建炎四年(1130)与岳飞杀建康留守司叛逃统制刘经,并有其军。绍兴三年(1133)任岳家军正将,屡战有功。绍兴九年(1139)任岳家军游奕军统制。绍兴十年(1140)岳家军北伐,与张宪赶顺昌援刘琦,战临颖获捷。绍兴十一年(1141)任鄂州御前诸军统制。

...查看更多

  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远未达到让金军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2000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金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查看更多

  在全国各地的岳庙中,不仅塑有岳飞的像,同时还有岳飞的几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的像。在民间传说中,岳家小将个个武艺高强,可谓虎父无犬子。在评书当中,岳飞身边还有包括牛皋在内的4个结拜兄弟,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岳家将。其实历史上的岳家将和传说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真实的岳家将却比传奇还要传奇。

  “赢官人”岳云

  提到“岳家将”,首先得说岳云。评书当中那出“八大锤锤镇金禅子”的第一大锤那就是岳云。有种说法说岳云不是岳飞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这需要澄清,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岳云的确是岳飞的亲生儿子。岳飞15岁就娶了比他大好几岁的刘氏为妻,第一个儿子就是岳云,过了一段时间,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岳雷。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养子的这个说法出现了呢?原来,岳飞第三次投军之后,就颠沛流离,跟着军旅一路南下。岳飞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刘氏就改嫁了,岳飞的母亲姚氏带着岳云和岳雷两个孙子生活得非常困苦。岳飞听说此事之后,连续18次派人到汤阴去找,最后才把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孩子接到军营去生活。 对于岳飞这样一个统兵十万的大将来说,自己的太太跟人跑了,总归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岳飞的后人对这件事情是非常忌讳的,就是因为这样,最后才慢慢出现了所谓“云,飞养子也”的说法。

 

  在小说、评书当中,对岳飞的第一次失败的婚姻,都没有提到,我们就知道岳飞的妻子是李氏。这个李氏名字叫李娃,她是岳飞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娶的第二任妻子,她比岳飞大两岁,这个时候已经二十八九岁了,所以岳飞两次都是姐弟恋。李氏非常贤淑,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后来和岳飞又生下了岳霖、岳震、岳蔼(后来改名为岳霆)三个男孩,此外还有两个女儿。

  岳飞的这些儿子,除了岳云之外,岳雷、岳震在小说当中也被描写成武艺高强的小将。有部电影叫《岳家小将》,说的是长子岳云准备去支援父亲,他要夜奔牛头山,而且还不让他的奶奶知道,不料未出庄园就被四个弟弟拦住了,他们硬要与兄长同行,结果惊动了奶奶,谁都没有走成。《岳家小将》其实是演义,在历史上,岳家后代中除了岳云和岳雷,其他的岳家的孩子好像都是文臣。而且岳云跟岳蔼,互相之间相差20岁,岳蔼出生的时候,岳云都有自己的儿子了,所以他们不可能组成同一个岳家小将的班底。但是,岳云确实是“虎父无犬子”的典型,他12岁就从汤阴家乡投到了岳飞的军中,从此开始随军出征,比他父亲20岁参军早了好多年。军队生活很艰苦,岳云不但没有得到他父亲的特殊照顾,反而得到父亲特别严厉的要求。有一次岳云跟一队战士练习从山坡上飞马下山,结果不慎人仰马翻倒在地上,状甚狼狈,结果岳飞非常生气,怒斥说:“前驱大敌,亦如此焉?”当场下令将岳云斩首,后来大家拼命地求情,岳飞才让了一步,打了岳云一百军棍。

  岳飞的做法虽然看起来太严格了点,但是没有残酷的训练,怎么会有彪炳的战功呢?在岳飞第一次北伐,襄汉战役中间攻打随州时,16岁的岳云持两杆80斤的铁锥枪,第一个登城,勇不可当。

  很多文艺作品包括戏曲当中,都说岳云使两把大锤,但其实岳云使的是铁锥枪,这铁锥枪是一种长形的又能刺又能砸的重兵器,有80斤重,可见岳云的臂力确实惊人,有点像小说当中的双枪陆文龙。

  在随后攻打邓州的战斗中,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但是岳飞觉得给自己的孩子报功太多不好,所以隐匿不报,后来宋朝朝廷查清楚了,又给他补了功。从此江湖百姓就称岳云为“赢官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差不多就相当于“常胜先生”。岳云后来成为岳飞“背嵬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岳云有功不报,后来也基本上成了岳飞的惯例。 “背嵬军”是当时“岳家军”当中最精锐的部队,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特种部队,也被后世评为中国战争史上五大精锐部队之首,最具有战斗力。

  岳云一直都跟随着父亲,作为岳飞的儿子,他得到的最特殊的照顾就是在岳飞冤狱定谳之后,有幸跟随岳飞同赴刑场。那一年岳飞39岁,岳云23岁。

...查看更多

  精忠岳飞,一个悲剧的诞生

  “莫须有”悲剧如何诞生?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然而,中国历史上军事强人和皇权之间的张力拉扯已久,双方经常闹得你死我活,像郭子仪这样立下“再造唐室”之功却善终的例子少之又少,再加上赵宋王朝对武将一以贯之的猜忌防范,岳飞的悲剧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并且还将在此后的帝制时代多次上演……

  起源:国难中诞生的"岳家军"

  说起"岳家军",不能不提《满江红》里的那句今人耳熟能详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的"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政权的灭亡,也让宋太祖赵匡胤苦心孤诣建立的那套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本人的军制土崩瓦解。原先由朝廷直接掌握全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禁军),"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随着数十万禁军在金军二次南侵的战争中非亡即溃,基本消失殆尽而不复存在。经历了东京(开封)失守、徽钦"北狩"的国难之后,赵构在江南重建的宋政权,虽然名义上叫做"中兴",实际却跟"草创"无甚差别:金人铁骑的南下追击迫使这位康王"泥马渡江",甚至一度落到流亡海上的地步;宋廷中央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正规军队,抵抗女真人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需依靠那些靠扩张私人军队并吸收流寇渐成规模的将军们"。

  挨到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统治机构总算初具规模,终于将分驻抗金前线各军事要地的野战主力部队统一番号为"御前五军",第二年改为"神武五军";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因"神武"乃是当年北齐军号,又改成了"行营护军"。尽管名义上已经被中央收编,但时人依然习惯以大将的名号称呼所部军队,譬如张俊的军队叫"张家军",韩世忠的手下,则曰"韩家军",兵将间的私人隶属味道很浓。这在北宋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谋逆行为,就连杨老令公如此威名盖世,却也是个可怜的光杆司令,手里连一支骨干部队都没有,只是在征战之际,才有份指挥由来自各支不相统属的禁军临时拼凑的部队。

  南宋初年的统兵将领,不光长期手握重兵,权力也更大 ,辖区以内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军权财权都尽在掌握,基本上就是辖区内的土皇帝。这在满脑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文官集团看来简直就是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有人(不是秦桧)就向宋高宗上书进言,各路大军只知道有自己的统帅,人人都是各为其主,还有谁晓得有皇帝陛下呢?这些文官只记得北宋初年收藩镇之权是让"天下无事百有五十年"的良法,却没有看到这"百有五十年"间宋军外战的不振,更忘记了靖康之耻实际上就是北宋兵制"四方帅守事力单寡,束手而莫知所出"这一弊端的大暴露,而其结果就是整个北中国的沦陷!在金人强兵压境的局面下,南宋当局向统兵将领放权也算是与时俱进的举措,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守将拥有更多权力,增加其守土御敌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抵御金军——毕竟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政治正确"只能暂时摆到一边。于是,北宋只能有"杨家将",而南宋却出现了"岳家军"。

  岳家军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建炎年间的东京留守司部队。金军灭亡北宋后暂时北归,一向主张抗金的宗泽出任东京留守,收编了大量溃兵和义军,并且积极联系河北的抗金武装,一时间军威很盛,号称百万。投军的岳飞在宗泽麾下,从基层做起,凭借军功一步步晋升至将领。然而在宗泽1128年三呼"过河"而去世之后,继任者杜充御下无能,义兵闻风解体。几天之内人心就散了,将士去者十五,两河豪杰皆不为用,以致时人有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换成杜充就变成"兵皆为盗"之叹。后来杜充退至江南时尚且拥兵十万,面对金军南下时却轻易投降,致使这支昔日威震中原的东京留守司部队彻底瓦解。只有岳飞的队伍成为仅存的硕果,在大军溃散之余,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的岳飞率部移屯宜兴,相继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从此独自成军,揭开了"岳家军"的传奇篇章。

...查看更多

结语

岳飞的战略领导能力非常出色,可能是历史上汉人中首屈一指的,汉人中能与之相媲美的,只有后世明代戚继光的戚家军和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所率领的辽东铁骑。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