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虎骑

  八虎骑,又称“八虎将”,是指三国时期曹操部下的八位宗亲将领,因为在史书《三国志》中同属一卷,又都是出类拔萃的英豪人物,深受现代的网友们喜爱,后者尊称这八位为八虎骑。分别是:独眼将军夏侯惇、虎步关右夏侯渊、有天人之称的曹仁、虎豹骑统领者 曹纯、 精忠救主的曹洪 、千里驹曹休、入为腹心出当爪牙的夏侯尚、抗蜀名将曹真。这八位将领或是在曹操创业时立下汗马功劳,或者在曹丕,曹睿时期镇守一方,各凭智勇,独当一面,为后人所崇敬。

  八虎骑,又称“八虎将”,是指三国时期曹操部下的八位宗亲将领,都是出类拔萃的英豪人物,深受现代的网友们喜爱,被尊称为八虎骑。八虎骑是哪几个将领?《三国志》记载的分别是:有天人之称的曹仁、 精忠救主的曹洪 、虎豹骑统领者 曹纯、独眼将军夏侯惇、虎步关右夏侯渊、抗蜀名将曹真、千里驹曹休、入为腹心出当爪牙的夏侯尚。

  曹操部下的这八位将领或是在曹操创业时立下汗马功劳,或者在曹丕时期镇守一方,各凭智勇,独当一面,为后人所崇敬。

  曹仁

  曹仁,字子孝,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祖弟)。三国曹魏名将,官至大司马,封陈侯。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从曹操多年,为魏朝立下汗马功劳。

  曹洪

  曹洪,字子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曹操追袭董卓荥阳为徐荣所败失马,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曹操免于厄难。后多随军征伐,平兖州、征刘表、讨祝臂。官渡之战时曹操令其驻守本阵。

  曹纯

  曹纯字子和,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麾下武将,曹仁之弟。曹纯是曹操部下精锐部队“虎豹骑”的统领者之一,因在平定北方的战役中颇有功绩,被加封为高陵亭侯。

  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又称盲夏侯,曹魏开国元勋,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

  夏侯渊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惇从弟,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曹真

  曹真,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族子。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其父为曹操招募人马时被州郡所杀,曹操因怜悯曹真少年丧父而待其如亲子一般,因赞赏曹真的勇猛而让他率领虎豹骑。

  曹休

  曹休,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武将,曹操族子。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曹操称赞其为“千里驹”,如同亲子般看待,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中,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

  夏侯尚

  夏侯尚,字伯仁,三国时期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与曹丕亲近友好,曹操时期历任军司马、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曾随曹彰远征乌桓,得胜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句评价曹仁的话:“曹子孝世间福将”,但翻阅整本《三国演义》,曹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当平凡,既没有吕布那样骁勇,又没有吕蒙奇袭南郡那样的赫赫战功,何来“世间福将”之称呢?不会是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称的曹操在为曹仁贴金吧?曹操并没有为曹仁贴金,只是《三国演义》严重弱化了这位堪称曹魏第一名将的曹子孝而已。

  曹仁,字子孝,曹操从弟,史称曹仁“少好弓马”;可能正是曹仁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所以骑术、箭术精良,后来跟从曹操,便长期带领骑兵作战。曹操征讨陶谦、吕布,曹仁“仁常督骑,为军前锋”、“谦遣别将救诸县,以骑击破之”;后曹操西迎献帝成功,曹仁正式成为统领骑兵的将领“以议郎督骑”;后官渡之战刘备奉命到汝南接应黄巾起义军旧部刘辟,曹仁“将骑击备”。后曹仁多次作战,但书并没有明言曹仁是否带骑兵,从曹仁行军迅速来判断,当主要率领骑兵。

  说了这么多,只说了曹仁带骑兵,并没有提及曹仁的能力,那好,现在就说说曹仁的大将之才。早期曹操兵力有限,每次作战,几乎所有军队都出动,但在战争中,一样有“正兵”、“奇兵”(即偏师)之分,简单说,“正兵”就是负责正面作战的军队,偏师是负责侧面作战或者开辟第二战场的军队;正面战场,指挥者当然是曹操本人了。偏师虽然兵力不多,用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指挥偏师的将领必须要具有大将之才,方能完成任务;只要有曹仁在,负责偏师的,几乎都是他。曹操攻击陶谦,曹仁“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后陶谴分兵救援附近县城,曹仁“以骑击破之”;曹操与吕布作战,曹仁还是作为偏师出击,“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曹仁作为偏师,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无论是攻击城市还是狙击敌军,无不如此,可见其军事才华,绝非一般。

  曹仁军事才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官渡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当时曹操虽然先后斩杀颜良文丑,取得了局部胜利,但袁绍依靠其兵力多,粮草充足,步步为营,与曹操硬耗粮草、士兵,曹军死伤惨重,粮草、兵源补给跟不尚,士气下降;袁绍嫌正攻太慢,于是先后向汝南都尉李通策反,又挑拨孙策刘表北上,但都没收到什么成果;后向黄巾军旧部刘辟策反成功,袁绍马上派刘备前去接应刘辟,而许昌附近的郡县长官都怀疑曹操能否打胜战争,或明或暗支持刘辟,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十分焦急,但大敌当前,不可能亲自领兵平之,倘遣将领去,又不知道应该派多少兵去,若兵少则无法对付刘备,若兵多则前线更加危险;唯一可能的就是派遣一支高移动力、高战斗力的骑兵前往征讨,胜利了马上兼程回师,但到底派谁领兵合适呢?正头痛时,曹仁便向曹操进言:“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分析说目前强敌在前,既不能抽调大军镇压,又不能坐视不理,刘备新带袁绍兵,可一击而破之。曹操听后,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就是曹仁,便让曹仁督少量骑兵开赴汝南征讨刘备。曹仁的分析的确很有见地,刘备绝对不甘心屈居人下,只要一有机会便独立发展,曹操、袁绍对此深有认识,刘备主动请求到汝南助刘辟,袁绍虽放心不下,但又不便拒绝,遂只给刘备少量士兵;而刘辟,当然是不愿意听从刘备的指挥;因此只要略施妙计,刘备、刘辟必定被各个击破。曹仁一到汝南,刘备便一触即败,刘备并非军事白痴,自从184年参与讨伐黄巾起义到200年,已经用兵10多年,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但遇上曹仁居然溃不成军,说明问题的,只能是曹仁的能力过人而不是运气好。

  曹仁收复了背叛的几个县城后,马上迅速回军官渡,不料于途中遇上袁绍派来拦截曹操补给的偏师韩荀部,曹仁与其相战于鸡洛山,“大破之”。曹仁行军回师官渡,由于官渡形势严峻,行军必定迅速,士兵体力下降,加上在自己境内,必定戒备有所松懈,但曹仁还是轻松“大破之”,对曹仁的高超骑兵战术,除了竖大拇指,我们还能做什么?记得以前一个网友说过:“倘若袁绍偏师将领是成熟了的张郃,官渡之战谁胜谁负,行当别论”;虽然没提到曹仁,但用“成熟了的张郃”来和曹仁匹配,可见对曹仁能力的欣赏。或许是袁绍给曹仁吓破了胆,或许是袁绍有自知之明,袁绍自韩荀兵败后,从此不再分兵作战,如此一来,曹操大军的补给线便得以畅通,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曹仁的功劳。 ...查看更多

  夏侯渊战死之地

  夏侯渊,字妙才,东汉末年名将,初期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之后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战绩卓著。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军至阳平关,夏侯渊率张郃徐晃等将领与刘备军正面相抗,以徐晃破陈式、张郃驻广石,刘备攻而不克,双方相持至第二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渡过沔水,驻于定军山,夏侯渊率军相争。刘备率精锐万余人,分十路军队夜袭张郃,张郃率亲卫奋战反击,刘备不能克,夏侯渊派张郃守备鹿角东部,自率精锐守备鹿角南部,刘备于是全力猛攻张郃,张郃不敌,夏侯渊遂分军一半往救张郃,于是刘备又在走马谷采用烧围角之策,趁夏侯渊前去救火、修补鹿角之时,派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突袭渊军,此一战刘备军孤注一掷,全力奋战,魏军主将夏侯渊遂战死,谥曰愍。

11.jpg

  夏侯渊此人作战勇猛,与其兄夏侯惇一样性格刚烈,但战场上并非勇猛便可驰骋沙场,在排兵布阵、使用作战计策方面夏侯渊着实不擅长。曹操也常告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最后还是战死。正始四年七月,曹芳诏祀夏侯渊等已故旧臣于太祖曹操宗庙。

  夏侯渊墓

  夏侯渊墓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随曹起兵屡立战功,公元218年战死于阳平关,葬于汉中,此为衣冠冢。

  原为东西二墓并立,东墓夏侯惇墓已毁,现存西墓为夏侯渊墓。西墓夏侯渊墓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夏侯渊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将领,擅长打运动战,所以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夏侯渊参加过曹操指挥的历次战役,并且经常受委派到各地平定叛乱。最出色的一次战役是攻打韩遂的兴固之战,韩遂的部下多为氐族和羌族,十分精锐。夏侯渊长途奔袭,袭击了韩遂的后方,韩遂来救,又当机立断,以疲劳而且不占质量、数量优势的军队一举击败了韩遂,韩遂从此一败涂地,坐待夷灭。又消灭了割据河西长大三十多年的宋建。凉州各族的族长酋长看到夏侯渊,都心惊胆战。

  他对士兵、下属很好,当打败敌人后,都会将军粮分发给缺粮的军士,令军心重新振作。为人也极重义气,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居然为他顶罪,后来曹操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又有一年饥荒,他放弃了自己亲生儿子,而为了养活死去弟弟的孤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关于曹洪救主,最精彩最具传奇色彩的版本当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如果你读书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在《三国演义》中,曹洪至少救过曹操两回性命。

  第一次,发生在曹操草创基业的时候,那时侯,曹操为伸张大义号召天下诸侯征讨佞臣董卓,结果由于诸侯间各怀私心,并非真心吊民伐罪,匡扶汉家社稷,终至十八镇诸侯“讨董”联盟土崩瓦解,曹操因为杀“董”心切,孤军追袭董卓到荥阳,结果却中了董卓的埋伏,被其部将徐荣杀了个丢盔弃甲,狼狈不堪,致使曹操草创基业的那点家底,几乎在此役中败了个精光,曹操杀到最后,居然发现自己身边连一个护卫都没有,甚至连战马都失去了,眼看,曹操就要被徐荣的士卒所擒,就在这危急时刻,曹洪拍马赶到,从乱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舍命救出曹操,并将自己的坐骑献给了曹操,最后身负箭伤背着曹操趟过了汴水,逃离了险境。

  第二次,发生在曹操征讨西凉马超的时候,有一次曹操被马超一路追杀,落荒而逃,甚至“割须断袍”,也没能甩掉马超,最后被马超追赶到一片树林,眼看性命堪忧,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曹洪挺身而出,抵挡住杀红了眼的马超,救下了曹操的性命。

  由于曹洪这两番救曹操,都出自《三国演义》,所以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部章回历史小说,作者附会演义的成分居多,是当不得真的。

5.jpeg

  如果想要知道曹洪到底有没有救过曹操,只有从真正的史料上找答案,而最具参考价值的自然是陈寿的《三国志》,从《三国志》中查找,我们发现,曹洪的确救过曹操的命,不过只有我前面说的第一次,而第二次则很可能是罗贯中为了小说情节需要自己加上去的。

  关于曹洪救主,陈寿《三国志》的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志》是这样描写曹洪的这次救主:“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看,曹洪之言语何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曹洪之行为何其感天动地,壮怀激烈!曹操有曹洪这样不惜命的猛将军,夫复何求?

...查看更多

  历史上的夏候惇不擅于统兵,但是武勇可嘉。”拔矢啖睛“这一典故,就是夏侯惇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表演,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但是从罗贯中的笔下,我们能够读出,他对夏侯惇这个人还是很佩服的。夏侯惇作为先行军与吕布麾下名将高顺的军马遭遇。夏侯惇挺枪直取高顺,大战约四五十回合,杀得高顺盔歪甲斜,败下阵来,夏侯惇不想放弃,纵马直追高顺。这时,高顺军中的将领曹性看见了夏侯惇,此人看准时机,张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的左目。夏侯惇,疼的大吼一声,他忍着剧痛用手把箭给拔出来,厉声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迅速又将眼珠放入口中吞掉。

  这个场景,不知道惊呆了多少人。此时的夏侯惇哪里顾得上疼痛,他要张大他的血眼,盯着用箭射伤他的曹性,此仇不报难平夏侯惇心中的怒火,他忍痛,提枪纵马,直奔朝他放暗箭的的曹性。夏侯惇纵马直杀过来,曹性被夏侯惇的气势给吓到了,竟一时间不知所措,此时的夏侯惇抡起长枪一刺,曹性就一命呜呼了。而夏侯惇也已疼痛得无法再继续作战,由夏侯渊掩护退兵。从此,夏侯惇就成了独眼将军,定格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既然夏侯惇的性格刚烈,打仗自然应该很厉害才对。虽然武勇可嘉,但是历史上的夏候敦不擅于统兵,就拿上面的事件作为一个例子,他本是曹操派遣去救援刘备的,不但没有打赢,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赔了夫人又折兵。早年曹操进攻陶谦时,留夏侯惇守濮阳。

1.jpg

  结果他不仅把地盘给弄丢了,还被一无名小将设计活抓,不是部将韩浩机智,这位未来大将军早被杀了。后来,刘表派刘备入侵邺,夏侯惇率军迎战,结果被刘备伏兵大破于博望坡。

  刘备新附刘表,兵微将薄,本难抵敌,不过既然对手是夏侯惇,虽有百万,又有何惧哉,若非李典将军,夏侯惇早就成了第二个蔡阳,被刘备解决了。

...查看更多

结语

八虎骑,又称“八虎将”,是指三国时期曹操部下的八位宗亲将领;;这八位将领或是在曹操创业时立下汗马功劳,或者在曹丕,曹睿时期镇守一方,各凭智勇,独当一面,为后人所崇敬。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