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家族始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在魏晋时期,走上鼎峰。史称“王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从东汉到明清的1700多年间出了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与186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但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举族迁居金陵。琅琊王氏家族兴盛于东晋,西晋末年南迁以后,扶持司马睿,建立东晋中兴了晋室。
隋唐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琅琊王氏在唐朝还有四人认宰相,但是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比,真的是沧海一粟了!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起家于魏晋时期,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为东晋立下了至伟的贡献,奠定了谢家的在东晋及南朝的地位!
谢家到了隋朝时期家族只剩下一个人谢贞为官,所担任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官,为了拯救急剧下降的家族地位,谢氏也有人做过一些努力。这种努力表现在仕宦上面,但是已经力不从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士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告终,战后指挥的谢安,在前领兵作战的谢石、谢玄、谢琰,皆是谢氏子弟。在东晋王朝建立了不世之功,这也奠定了陈郡谢氏的当轴士族地位。
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子弟皆芝兰 风流满《晋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陈郡谢氏能与琅玡王氏比肩,在政治、军事、文艺方面人才济济,英杰辈出。这个家族既是一个儒学、玄学世家,也是一个文艺世家,具有鲜明的家族文化特色,文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的门阀士族中首屈一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谢氏家族人物之众多、影响之巨大、贡献执泥卓著,皆有目共睹,令人钦羡。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中有言:“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一个家族里前后能出如此之多的人才,除了时代重视文艺的特殊风气之外,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谢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特有的家族文化,使得后背儿孙以跻身时代的顶端。
子弟皆芝兰,风流满《晋书》,这样的赞叹对一个家族来说,这可算是最大的荣耀了。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 谢玄、 谢琰、谢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正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无价传家宝——《谢氏家训》
被称作为历史六大家训之一的《谢氏家训》记载着陈郡谢氏宗族的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是后世子孙生活的准则和行为指南,也是家族在千百年动荡社会中兴盛不衰的主要因素。
《谢氏家训》要言为: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安本业,明学术,尚勤俭,明趋向,慎婚嫁,勤祭扫,慎交友,重忍耐,戒溺爱等。
陈郡谢氏一直以孝悌之精神治家,用以激发人性中本就有的善良和慈爱,也能让后代子孙找到振兴家族的责任感,所以宗族中有很多舍身奉亲、悌于宗族的事例。比如谢尚小时候就很善良,七岁时候哥哥去世,悲痛欲绝;谢几卿八岁因父亲获罪,需要和父亲分离,其悲痛欲绝,跳河自杀,后来被族人救起来,十几岁才能开口说话;谢蔺“五岁时,父未食,乳媪欲令先饭,蔺终不进”,“及丁父忧,昼夜号痛,毁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母后遇乱而卒,蔺“号痛呕血,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终月余日,因夜临而卒”。其子谢贞,祖母患风疾,“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此。”年十四,父卒,贞“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贞父蔺以忧毁卒,家人宾客复忧贞。从父洽,族兄蒿乃共清华严寺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譬以母须侍养,不宜毁灭,乃少进,饍粥。”后遇乱,母不知所在,贞“必昼夜涕泣”。上述诸人,或孝于父母,或友于兄弟,或慈于干侄,皆各禀家风,出于天性,充分反映了谢氏家族教育和家族风貌。
谢安是讲陈郡谢氏带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人物,年过四十还到处游山玩水,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
谢安特别注重对孩子言传身教。他夫人对他整天东游西荡的不靠谱样子很不放心,有一天忍不住问他:“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们?”谢安说:“怎么没教育?我可是在用我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孩子们。”谢安言传身教,更胜耳提面命,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口才更是一流,关键是性子温文尔雅,宽容有度,倒是很适合做家族中孩子的榜样。
谢安教子——学会权变保护孩子自尊心
谢安也特别注意尊重小孩子,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曾经有人恶作剧他的侄子谢朗,让孩子嘲笑上房熏老鼠的人是傻子,侄子觉得好笑就天天和人讲这个笑话,殊不知上房熏老鼠的人就是谢朗的父亲。谢安明白谢朗是被蒙在鼓里,又怕说出实情会破坏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于是告诉谢朗:“有人曾毁谤你父亲上房熏老鼠,而且说我也跟着你父亲一起这样做。”谢朗听了之后,才明白原来被别人耍了,自己一直在嘲笑亡父和叔叔,他非常懊悔焦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个月不出来见人。谢安假托自己曾经也犯过错,来开导年幼的侄儿,可谓德教。
侄子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谢安担心孩子会玩物丧志,但为了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于是在某次玩游戏时,将紫罗香囊作为与谢玄博戏的筹码,设法把香囊嬴到手里,然后偷偷把紫罗香囊烧掉了。谢玄明白了叔父的一番苦心,从此再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谢安教子——带孩子多见世面
教孩子,要学会让孩子有大胸怀,见多识广境界才高。谢安经常邀请一些名士来家里玩耍,像王羲之、孙绰、李充等。他让孩子们也参与其中,一方面听取名士的教导,另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极大地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和见识。谢安的悉心教育下,谢家子弟能人辈出,侄女谢道韫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才女,被认为有竹林七贤的遗风;侄儿谢玄是淝水之战和北伐的前线指挥者,北府兵的创建者和统帅;儿子谢琰是“封胡羯末”四才子之一,曾为淝水之战的前线将领;孙子谢灵运是着名的山水诗人,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齐家的智慧,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他可以教导子孙通过对家族的皈依,而了解家族的成败得失,从而有所借鉴,也可以让后代子孙升起弘扬祖德,振兴家族的责任感,使子孙找到人生方向,成就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当然,也有人居心叵测,用这些优秀的思想去谋取私利,也使得这些思想蒙尘,也是当今人们需要惊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相比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所有门阀士族,陈郡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 谢玄、 谢琰、谢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发展历程
陈郡谢氏在六朝时期(主要是东晋与南朝,中国那时的正统王朝)三百余年的鼎盛与名望只有琅琊王氏可以相提并论,此间虽然一步步走向没落,但其士族的领袖地位到南朝陈也一直保留,陈郡谢氏一族历经五个朝代,可以说和其他士族一样,改朝换代并没有使他们灭绝,因为中国那时自刘裕杀尽晋司马氏皇室起,以后历代每逢改朝换代大多都会发生大杀前朝皇室事件,这是因为怕他们又起来伺机谋反。六朝时期的等级观念很牢固,开国皇帝都出生寒门,他们建立王朝需要依靠这些世家名门望族来提高威望,和他们联姻,给他们封高官,封爵等等,但朝中大权又没有完全相信他们,只能形成一种政治利用。
陈郡谢氏的发迹史就是从淝水之战的谢玄和谢石的丰功伟绩而名满天下,确实,如果没有淝水之战的东晋胜利,中国的历史将改写,华夏汉文明将遭北方蛮族的彻底灭亡。历史学界也认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南朝为隋唐的核心文明奠定基础,可见淝水之战的影响深远。就是这次古代世界著名的淝水之战陈郡谢氏扮演了主角,谢家才从一个普通士族变成了与琅琊王氏并列的最高名门望族,这两族的名望在当时是连五代皇室(东晋,南朝)都比不上的,南朝梁时期,侯景之乱前曾向梁武帝请求和王谢两族联姻,梁武帝萧衍不答应,萧衍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很生气,后来娶了萧衍的女儿,可见当时皇族以门第论确实比不上王谢两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桓温在临死前,他的弟弟桓冲曾经问他今后谢安和王坦之应该担任什么职务,桓温说:“他们不由你来安排。”这话的意思是,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一定不敢公开抗衡,自己死了以后,则不是桓冲能够控制的,如果谋害了他们,无益于桓冲,因为这反而会失去声望。
桓温考虑到世子桓熙才能不足,就让桓冲统领他的兵众。世子桓熙不服,和桓秘及弟弟桓济谋划,要一起去杀掉桓冲,桓冲知道了此事,不敢进入府内。不久,桓温死了,桓冲先派身强力壮的士兵拘捕了桓熙、桓济,然后才去吊丧。随后,桓秘也被废黜了,桓熙和桓济则都被迁徙到长沙。
桓冲称桓温曾留下遗嘱,以小儿子桓玄为继承人,当时桓玄刚刚五岁,于是继承了桓温的爵位,而军政大权由桓冲掌握。
桓冲代替桓温就任以后,对晋王室竭尽忠诚,有人劝桓冲杀掉那些有威信、有声望的人,独掌大权,桓冲没有听从。当初,桓温在任时,对人处以死罪全都是擅自决定,不请示朝廷批准,桓冲认为生杀这样的大事,应当由朝廷核准,于是凡属死刑全部都事先上报,等待批准以后再去执行。
谢安因为太子年幼,辅佐首臣又刚刚死去,想请褚太后临朝处理国政。王彪之说:“之前人主年幼,尚在襁褓,母子不可分离,所以可以让太后临朝。即便如此,太后也不能擅自决定国事,还需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如今主上已经十多岁,快到加冠完婚的年龄了,反而让堂嫂临朝,显示人主年幼力弱,这难道是用来发扬光大圣德的做法吗?你们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我也无法制止,所痛惜的是丧失了伦理大义。”
谢安不想把重任交给桓冲,所以坚持让太后临朝,自己得以专权裁决,于是就没有听从王彪之的话,然后,褚太后又一次临朝执政。随后,任命王彪之为尚书,谢安为仆射,兼管吏部,共同执掌朝政。谢安常常感叹地说:“朝廷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去询问王彪之,没有不马上决断的。”
谢安喜好音乐,就连悲惨的服丧期间,也不停地演奏丝竹乐器,士大夫们纷纷效仿他,以致于成为一种时尚。王坦之屡屡写信劝谏他,说:“礼仪法度,是天下之宝,应当为天下而爱惜它。”谢安没能听从劝告。
桓冲考虑到谢安素来深孚众望,自己的气量和涵养都不及谢安,想把扬州让给他,自己则请求到外地任职,桓氏家族的人都认为这不是好办法,全都扼腕痛惜,苦苦劝谏,郗超也竭力劝阻他,桓冲全都不予听从,只是淡然地对待此事,完全没有为放弃扬州刺史这个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感到可惜,只想一心匡扶国家。朝廷于是下令,改任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出镇京口。
当初桓彝去世后,长子桓温不过才十五岁,幼子桓冲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当时家中贫困,而母亲又患病,需要吃羊治病,由于家里根本没钱买羊,于是桓温就把最小的弟弟桓冲抵押给羊主去换羊。羊主却向桓温说不需要桓冲做抵押品,只想为桓家养育桓冲。后来,桓冲担任江州刺史时,一次外出狩猎遇上羊主,桓冲认出并主动前往相认,更以丰厚的谢礼报答了当日送羊及养育之恩。
两年后,桓豁去世,由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兼荆州刺史,桓冲之子被任命为江州刺史。桓冲考虑到前秦人威势强盛,想移师固守长江以南,奏请从江北的江陵移镇到了江南的上明。
中书郎郗超自认为他的父亲郗愔的职位待遇应该在谢安之上,然而谢安入朝掌握了重要的权力,郗愔却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所以郗超的愤恨抑郁之情时常溢于辞色,谢安对郗超也是深恨不已,两家产生了隔阂。
这时朝廷正对前秦的侵扰深以为忧,下达诏书在文武良将中寻求可以镇守戍卫北方领土的人,谢安举荐哥哥的儿子谢玄应诏。郗超听说以后,慨叹道:“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凡俗举荐他的亲戚,谢玄的才能,足以不辜负谢安的举荐。”
众人都认为并非如此,郗超解释说:“我曾经与谢玄同在桓温的幕府共事,见过他施展才能,即使是一些细小的事务也从不失职,以此推断,他必定能建立功勋。”
朝廷于是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到任后,大量招募敏捷勇猛之士,得到了彭城的刘牢之等数人,并任命刘牢之为参军,他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北府军”,前秦对其颇为畏惧。
同年十一月,护军将军王彪之去世。当初,谢安想要增建宫室,王彪之极力反对,说:“朝廷中兴之初,把东府作为宫廷,甚为简陋。苏峻之乱,成帝就住在御史台官吏办公的地方,几乎连寒风酷暑也不能遮挡,所以才营造了新宫。与汉、魏时代相比,还算简陋,但与刚刚渡江相比,已经算是奢侈了。如今正值敌寇强大,怎么能大兴土木,侵扰百姓呢!”
谢安说:“宫室粗鄙简陋,后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无能。”
王彪之说:“凡是能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保全国家安定百姓,使政事光明显赫,怎么能以修建宫室来体现自己的本事呢!”
谢安无法改变他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
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去世。当初,郗超与桓氏结为同党,因为父亲郗愔忠诚于王室,所以没有让父亲知道。等到他病重以后,拿出一箱子书信交给了门下的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妨碍了起居饮食的时候,可以把这个箱子呈献给他,如果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把箱子烧掉。”
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因为悲痛而患病,弟子便把箱子交给他,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商议谋反的往返信件,郗愔勃然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太晚了!”果然就不再为他悲痛流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