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四代发明之一应该就是印刷术了。自从汉朝发明了纸以后,书写材料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更新,曾经的甲骨、简牍、金石还有缣帛退出了历史舞台。纸虽然轻便和经济,但是抄写书籍却是一件劳苦费工的活儿,单纯靠人工抄写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难题。

image.png

  说到印刷术,在绝大数人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术,却很少有人提及到在印刷史上素有“活化石”之称——雕版印刷。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发源于北宋时期,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作为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

image.png

  雕版印刷之所以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是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工艺,也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和世界现代印刷术开创了先河。

  雕版印刷首先需要在一块厚而且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字迹工整的书稿,选择薄而近乎透明的玉扣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合,雕刻工人再用刻刀把版面没有自己的部分削掉,凸起的字体就是印刷的正文部分了。

  挑选出一块需要印刷的雕版,然后用棕刷在雕版上涂墨,再轻轻的覆上玉扣纸,用棕刷反复擦拭加压,玉扣纸上会慢慢浮现清晰的字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印刷技术的兴起,雕版印刷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印刷术的活化石,它不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该在若干年后被人遗忘甚至不再记得它存在过。扬州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并在2009年雕版印数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种民族遗产而且即将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在扬州传承和发扬着,雕版印刷也成为了扬州一张响亮的历史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朝。唐太宗曾下令印刷过长孙皇后所撰写的《女则》,玄奘也曾印刷佛像,但当时还未普及。唐中叶以后 雕版印刷渐渐的在全国推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成都,长安,洛阳等印刷业中心,白居易等人的诗被大量的印刷出售,印刷的历书也在民间广泛流传。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后期印刷的《金刚经》。

image.png

  印刷术后来慢慢的传到了国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先后发现8世纪印刷的佛经,我国学者认为这是通过来往唐朝的僧人从我国传入这些地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印书方法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因为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背景

image.png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发明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824年,元稹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

  雕版印刷发展

  9世纪唐朝中后期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流行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闵昭明、凌汝享、凌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弘简录》记载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1]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