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晚清名臣李鸿章叱咤风云半个世纪,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众说纷纭。小编认为,大体有两点贡献。一是兴办洋务,二是经营外交。

  尤其是兴办洋务中,李鸿章以超越时代的卓越见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按照“练兵以制器为先”的思路,几乎是白手起家地为中国创建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中国近代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image.png

  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就是李鸿章一手创建的。

  1865年年6月,李鸿章时任两江总督。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一年前被剿灭,可各地仍有太平军余部活动,战事依然紧张,李鸿章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时候,李鸿章遇到一件与战争无关的事情。

  一天,苏淞太道丁日昌向李鸿章禀报了一件事,美国旗记铁厂因为经营不善,运营困难,打算出售。由于美国旗记铁厂曾经为清朝军队制造大炮、枪支等武器,为清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汗马功劳,其他国家的商人很排斥,所以想以4万银两的价格出售给中国。

image.png

  李鸿章喜出望外。此前,清廷就有意收购这家工厂,可美国人坐地起价,非10万两银子不卖。双方价格谈不拢,一拍两散。

  现在,美国人主动找上门,价格还便宜了一大半,这样的好事李鸿章会放过吗?于是,李鸿章果断出手,买下了美国旗记铁厂。

  花了4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制造的效果怎么样?李鸿章令人试造了十二磅铜制开花炮四尊,开往凤凰山军营进行试放,效果很好,明显强于中国自己生产的土炮。

  9月20日,李鸿章将美国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管理的两个洋炮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image.png

  江南制造局经过逐年发展,规模迅速扩展,成为上海、乃至于中国最大的洋务企业。先后建了10多个分厂,拥有雇员2800多名。放在现在,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架构。在生产武器方面,江南制造局不但能够制造普通的枪支、弹药,还能制造轮船。

  1868年7月23日,江南制造局生产出中国第一艘自造轮船:“恬吉”号(后改名“惠吉”号)炮舰。该炮舰是木质船身,长185尺,宽27.2尺,能装载货物600吨,速率9节,装备九门火炮。总造价81400两银子。

  炮舰在上海试航时,轰动一时。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航,称赞“坚致灵便”,命名为“恬吉”号,意思是“四海波恬,公务安吉”。

image.png

  这艘炮艇当然不能与西方的舰船相比,不过,总算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轮船,值得历史书浓墨重彩一笔。

  1876年,江南制造局又制造出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

  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能力也相当惊人,到19世纪末,一年可以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

  此外,为了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江南制造局拥有专门的翻译馆。翻译馆引进并翻译了涉及工程、农学、矿学、地学、光学、医学等领域的西洋科技著作,成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就是由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引进来的。

  同时,江南制造局还建立了兵工学堂,来培养训练军事人才。

  不过,总体来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军工产品存在品质不高的致命缺陷。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核心技术都被西方人垄断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管理落后,还在用衙门的方式管理企业。

  品质不高,卖得却很死贵。

  比如,江南制造总局生产了一款林明登中针枪,存在走火等瑕疵,质量远远不如进口枪支,却比进口枪支卖得更贵。李鸿章看到这种情况,拒绝了在淮军中装备这种枪支,继续从国外购买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

  于是,这种林明登中针枪在工厂中挤压了1万多支,无人前来领用,任由锈蚀,成了一堆废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同治元年即1862年,正处于兵火之中的江南大地哀鸿遍野。开埠以来,华洋杂处的上海,繁华一时,此时正处于天平军的兵锋之下,形势岌岌可危。

  所谓乱世英雄,李鸿章就在这时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远赴上海。此人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抱负。但面对太平天国重重围困下的上海,也是束手无策。这时上海绅商坐不住了,雇佣了七艘英籍轮船,横穿太平军占领区,以每次载运3000人的规模,共分三次将李鸿章和他的子弟兵淮军9000人运到上海。

image.png

  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人李鸿章

  这是这位“东方俾斯麦”第一次近距离见识了什么是“坚船利炮”。在中西华洋的众目关注中,扛着抬枪刀矛,头裹布巾,身穿宽大的勇字号衣,脚蹬草鞋的淮军,成为上海驻防各军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成为清政府守住上海、收复江南的主力。

  此时李鸿章的对手是太平军最精锐的部队,忠王李秀成部,不仅兵多将广,而且还配备了西式枪炮。这让李鸿章羡慕不已。他告诉老师曾国藩,自己深以中国军器逊于外洋为耻。假如中国能自己造开花大炮、轮船,西洋人肯定不敢轻视于我。

  1863年,一名刚从英法联军中辞职的英国人,走进了李鸿章幕府。他名叫马格里,后来加入了淮军,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他向李鸿章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即淮军从西方购买弹药的成本太高,“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0两银子,买一万粒最差的于弹也要19两银子,即6英镑。”“我告诉他(李鸿章),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工厂。”为了让李鸿章相信此事的可行性和自己的能力,马格里借担任淮军炮队教习之便,利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一颗炮弹和引信等配件。

image.png

  江南制造总局造炮的机器

  这让李鸿章明白枪炮子弹不是什么“奇技淫巧”,而且萌生了创立军械制造厂的念头。

  和李鸿章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老师曾国藩。最初也只是为了供应湘军所需的西式弹药,于1861年在安徽安庆设立了湘军安庆内军械所,网罗徐寿、华衡芳、李闪兰等国内详务人才于其中。从生产枪炮弹药开始,逐渐试制西洋枪炮,但是成果并不乐观。

  就在两大洋务领袖陷入困顿时,一个绝好的机会出现了。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不仅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如今洋人愿意出售,要价十万两。早想设厂制造枪炮弹药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恰在此时,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道翻译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李鸿章又从海关借来一些银子,这样就买下了洋人的机器厂。

  李鸿章购得该机器厂后,正式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中国工业史上著名的“江南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总局”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创意,所谓“总”就是说不单单枪炮船只,还包罗各种机器。但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各种机器也仅指军械方面的机器。

image.png

  翻译馆

  与此同时,曾国藩派有中国留美第一人之称的容闳前往美国购买机器,犹如给江南制造局成立献上的厚礼,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不久,1865年底,容闽自美国订购的大批机器飘洋过海归来,曾国藩决定将这批机器全部拨给江南制造总局使用,以壮大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机器的增多,原来狭小的机器制造厂已经不能满足江南制造总局的需要。

  1867年夏天,上海城南高昌庙镇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大批军队、民夫聚集而至,大兴土木。濒临黄浦江的大片土地上,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厂房建筑拨地而起,当年共建成机器制造、木工、铸铁、铸铜、打铁、伤船、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和福建船政一样,这些车间当时也都称为“厂“),制造局公所、文案房等办公、培训机构,以及煤场、仓库等材料堆储场所。在这连片建筑的人口处,门楼上赫然醒目几个大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饱、洋火箭等数千件。

  李鸿章说: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大的军工厂。

image.png

  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和工人

  近代海军奠基人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和江南各省使用的武器,都是由江南制造局提供的。

  清朝大员端方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炮弹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枪炮、子弹、炼钢等厂成效昭然。

  著名官商盛宣怀说:金陵、天津、福州、广州、汉阳等厂的兴起,都借鉴上海制造局的成规,是它开的好头。

  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创立于1865年6月(同治四年五月),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还要早三年。

  这个企业一开始就是官办企业,经费出自淮军的军费。从1867年,每年闽江海关洋税的二成投入企业,最初年四十余万两,到1894年为止,27年半之间,共投入闽江海关二成洋税1510余万两,用于厂房设备的投入约540余万两。这么高的投入,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就是在东亚也罕见。然而,研究洋务运动的历史学家樊百川先生惊异地发现:“这是这样一个拥有许多优越条件,可以在发展独立的中国军火机器制造工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江南制造局,却安于仿造只能对内作战的落后枪、炮,配装弹药,加上经营管理腐败,办理30余年,耗用经费近1000万两,竟然未能创制出一支能够供作对外抵抗侵略之用的中国自己独有的步枪。”(樊百川著《清季的洋务运动》P 1255 )这个企业虽然是从购买美国商人在中国投资的一个船厂起家的,但在其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并没有造船。生产的枪炮弹药全是仿照欧美,从前膛枪就开始仿照,直到仿照后膛枪,从来不搞自己的发明创造(所以,樊先生才有上述评价),仿照出的都是别国的落后产品。李鸿章自己都说:“制中土则有余,御外侮则不足”。(樊百川著《清季的洋务运动》P 1257 )这个投入巨资建立的企业,最终没能打赢甲午战争。

  1876年之前,江南制造局造过“恬吉”“操江”“驭远”“测海”“威靖”“海安”“金瓯”等几艘轮船。1876年到1905年,几乎停止了造船。江南制造局历史上最辉煌的业绩是1918年,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所以,1903年张謇先生在日本考察一家小型企业都能造船时,感慨江南制造局投入了那么多的钱、搞了那么大的规模,却什么也搞不出来。

image.png

  为什么会这样?根子就出现在“官办”二字了。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府为了维护官府统治而办的企业。他们办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先进文明,而是想借助从先进文明那里引进新型的威力强大的暴力工具,以继续持久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旧的官员的统治地位,用的手段也是统治人民的愚民手段,他们把旧官场的一切恶习都带到了使用新机器的企业中:腐败、互相掣肘,没有效率、没有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样的动机和手段,只能得出这样的结局。江南制造局的历史表明:官办现代工业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

  江南制造总局在抗日战争中遭到日本人的破坏,基本停止生产。1944年后,改为江南造船厂,现在仍是国家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大型国企。造船厂的地址原在上海浦西逸仙路3901号,2008年上海办世博会前,将江南造船厂整体迁往长兴岛,原址改为世博会的场馆。网上的资料说世博会后,改为江南制造总局博物馆,供永久参观。笔者慕名前往,不想见到的是另一幅景象。世博会结束了,场馆是人去楼空,说改成博物馆的地方除了有几块并不显眼的铭牌外,并没有真正的江南制造局博物馆。据说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老建筑,仍作为保安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在使用,据现场保安人员解释,没有对外开放的内容。网上宣称的“江南制造局博物馆”的消息,看来只是世博会期间的新闻,落不落实似乎没人追踪。

  在那些少量已经褪色的展示说明中,是令人担忧的“粉饰作伪”传统:只记录了这个企业令人骄傲的“业绩”,对其反动、落后、无能,只字未提,丝毫没有提及它应该对甲午战争战败所负的责任,这种片面的历史介绍,失去了以史为鉴的作用。据知情人介绍,江南造船厂搬迁后,在土地补偿方面与上海市政还没最后谈妥,因此,原定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遗址博物馆的方案尚未实施,现在这个地方还是属于企业的,将来完全划归市政后,可能才会有真正的博物馆出现。

  从整个中国经济史来看,江南制造总局是一个错误的路标,它证明了在当时条件下,官办企业的后果注定就是失败。虽然,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作为国有企业的江南造船厂有过重要的成就,但是,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国企病”仍呼唤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希望,在将来真正建成的“江南制造总局遗址博物馆”中,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内容,能为未来指示出正确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提前公布一个结果:江南制造总局后来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江南制造局的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背景下的产物,建立时间是1865年9月20日,设立于上海,最初厂址设在虹口,1867年扩大规模,遂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由建立到建制都是曾国藩的手笔。承上下,或说听命实施,进行具体工作的是李鸿章,也是江南制造局这个军事企业的实际负责人。

  从规模上来说,在那个年代,江南制造局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化兵工厂。得益于自上而下的不懈努力,他的规模也在稳步扩大,最后达到了拥有十几个分厂的庞大规模。不单兵工厂的规模变大,工兵编制也达到了2800人。制造类目包含:枪炮、弹药、轮船、机器。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南制造局的体系中,包含了这样两个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方言馆。

  翻译官的作用不言而喻,是于1868年创办,即江南制造局创建后3年后才筹办的翻译出版机构。是隶属于江南制造局的分支机构之一。经徐寿、华蘅芳等人建议,曾国藩奏请并成立,负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

  广方言馆是近代新式学堂,属专业人才教育机构。创始之初,称名为——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又同文学馆。主要课程设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儒学,于1863年由李鸿章奏请在上海设立。招收14岁以下文童住馆学习。课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儒学。1869年才并入江南制造局,当时的科目分类已经变更为英文馆、法文馆和算学馆,在并入江南制造局5年后,又增设天文馆。1905年,改为工业学堂。

  爱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史为鉴”这个词,太熟悉了,但是好像某些经验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哪怕在历史上曾经吃过亏,但到如今,还是一直在吃核心技术的亏,除近几年外,也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而江南制造局虽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但技术层面仍是由外国技师垄断。最关键的是,在管理上仍然沿袭着腐朽且浓郁的衙门习气,虽然一直想要效仿西方的先进技术,藉此改变现状,但最根本需要改变的却一如既往,仅仅几项技术和革新救不了清廷覆灭的命运。

  若论江南制造局的发展,则发展期间可以界定为——1865年建制-1911年辛亥革命。

image.png

  其中,我以甲午战争的失败(1895年4月17日)作为分水岭,之前的的30年是江南制造局的起步和发展阶段,而甲午战争后,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这段时间可以视为调整和停滞阶段,也可以说是徘徊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说之前清廷都在沉睡,那甲午战争后,清廷可说是被打的稍微清醒些了,但中国想要先进、富强,仅靠船坚炮利是无法达成的。

  为了大家能耐着性子看完,我将有所选择的为大家呈现一些基本的数据,比如制造类目和用途等等。

  第一个要说的那肯定是枪支,枪支的出现在镇压捻军(后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枪支的制作采用自制+外购的形式,因为一部分生产设备,当时国内是没有的,所以必须依赖国外采购才能正常完成装配。而且初期的时候只能生产旧式枪支,即已经淘汰的前膛枪,而且生产的时候距离建局已经两年了,又过了2年后,才开始尝试生产林明敦式中针后膛枪(1871年),快到1890年的时候,林明敦式也过了时,走火的毛病也始终没有解决,本来是用于战争中进攻和保护自己的武器竟然还会如此不稳定,还会走火,部队对这种武器是不感冒的,根本就不愿意领用这些危险品。这就造成了仓库积压一万多支枪,由此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开发和改制方面会如此之慢,当时的枪支制造速度是非常慢的,在缺陷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盲目冒进,造成了大量军费(来源于税收)都被浪费,而根本没有人针对问题进行调研改进,更没有人对此重大损失负责,说白了这些都是体制问题,难怪船坚炮利都无法救中国,原因就在清廷自身的腐朽。

image.png

  对于清廷来说,枪支的制造也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首先以枪支的制造应对国内的农民起义,对付那些部分人手里还端着农具,连菜刀都未必能配齐的农民起义军。而镇压农民军后,江南制造局的枪支向后膛枪发展,因为当局非常清楚,落后的前膛枪无法应对国外军事势力,后膛枪才是大势所趋,连李鸿章也说,后膛枪制作麻烦,但是海防如果再发起战事,没有后膛枪,那战争是无法取胜的。清廷虽然腐朽,但是当时情势之危急,已经被他们“敏锐”的捕捉到了。

  枪炮嘛,枪大体说完,后面自然是大炮。江南制造局的炮厂于1878年才建成,自1865年起,足足等了13年,而初期情况,也是不要抱太大希望,生产的都是生铜炮和劈山炮。落后到啥程度呢,生铜炮因在当时的实用性已大大降低,逐步演变为“皇家礼炮”,就是仪式用炮。劈山炮也是老式大炮,早在炮厂建立前,工厂就能出产。和枪一样,大炮也分前膛和后膛,最后的仿制目标就是全钢制的后膛快炮。

  无论枪炮都要弹药,这也是江南制造局的第三大生产类目,也是我觉得在五大“产业”中至少相对来说,做的最成功的一个产品:

  枪支一直在落后而且安全性堪忧;

  大炮也是如此,比当时的日本军用炮还差的很远,以至于还没开始制造,李鸿章就有点退而据其次的论调,自知无法赶超日本。

  从船只来说,造船不如买船,成本过高,无非是积累一些生产经验和相对自己来说比较新的军工技术,仅此而已。

  钢铁产量聊胜于无而已。产量低,造成了即便掌握技术,却也无法大量生产,更别说大量用于武器制造了。

  弹药方面,江南制造局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自身生产的枪炮,进口枪炮也可以使用制造局的弹药。火药分为:黑色、栗色、无烟三种,从1874年黑色火药厂诞生,到后来研发的栗色火药,一直到1895年的无烟火药,一共历经21年。除了用于枪炮以外,还出产了地雷和水雷。

  钢铁,新式枪炮的生产离不开钢铁这个基础材料,而当时的洋人很明显知道中国国内无法出产,所以有如勒索一般的坐地起价,让制造局蒙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不被洋人的钢铁制品掐住自己的咽喉,所以清廷开始引进国外的炼钢炉,开始自己锻造,虽然产量比较少,但至少可以说是在落后的工业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这点成绩应该肯定。

  关于造船,起于1867年,终止于1876年。原因很多,主要是资金方面的。而且在此项工作上,颇具争议,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部分认为无论是原料还是技术,大多还是被洋人掌握,这样的话,和买也没什么区别的,而另一派则认为,关键是要掌握其中的制造技术。不能一味的仰人鼻息。

  甲午战争失败后,江南制造局进入了休眠期,几乎停滞,因为当局发现,搞了很多年的洋务运动并不能拯救中国。后来又慢慢陷入了动迁的争议中,最后有只有毛瑟枪和钢铁还在出产。

  江南制造局的武器弹药,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法、中日战争中发挥了作用,虽然没有籍此致胜,但在抵御列强中所做的贡献也不能一概否定。

  而在文化、科技方面,翻译馆和广方言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然军工制造方面也培养了大量的类似于现在的,工程师、总工类、技术类人才。这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军工、科技发展。这里说的只是局部,并不是说靠翻译和教学、工作经验、军工制造技术就推动了中国整体科技文化等等方面水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国民革命军接管江南制造总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才是制造局最辉煌的时刻,在这里,人们日以继夜的生产,供给上海本地和其他很多地方革命军以毛瑟枪,局部地区的枪支供应,大多来自上海的江南制造局,清廷重金打造的军工厂为革命军推翻清廷统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江南机器制造局除了机械的制造之外,另附设有广方言馆(即语言学校,原设于1863年,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在1868年-1907年之间,译书达160种,除以军事科技为主之外,旁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其所翻译书籍的水准,被认为超过晚清数十年其他翻译书籍的质量。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