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坎尼会战

  坎尼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汉尼拔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保卢斯与发罗二人所统领的大军。此战虽然并没有令迦太基彻底击溃罗马,但汉尼拔战术运用之高妙,使之时至今天,仍被誉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最终,大约六万至七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或被俘,两名统帅之一,执政官鲍鲁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员一同阵亡。罗马陷入巨大恐慌,这一天被罗马定为国家哀悼日,因为每家都有人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罗马城直接面临汉尼拔的威胁。

  坎尼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汉尼拔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保卢斯与发罗二人所统领的大军。此战虽然并没有令迦太基彻底击溃罗马,但汉尼拔战术运用之高妙,使之时至今天,仍被誉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在特拉比亚会战(前218年)与特拉西梅诺湖会战(前217年)的惨败中恢复过来后,罗马人打算在坎尼与汉尼拔决战,并且派出了约八万七千名罗马同盟军出战。罗马军将右翼置于奥非都斯河附近,骑兵放于两翼,而重步兵则集中在中军。为了对付罗马的布阵,汉尼拔使用了双重包抄的战略,将最不可靠的两万五千名高卢新兵置于中军,并混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兵。而其中军并不是一条直线,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阵,以诱敌击之。

  而精锐骑兵则置于两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战事开始时,迦太基的中军不敌罗马中军的优势兵力而向后撤。但罗马人在不久后便堕入了一个巨大的凹字中心里,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与两翼的骑兵则由中间进逼,结果包围了罗马军。罗马军无处可撤,结果被迦太基军分割,逐个击破。最终,大约六万至七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或被俘,两名统帅之一,执政官鲍鲁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员一同阵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据现有仅存的资料显示,迦太基(Carthage)的建城时间比罗马要早,据认为曾有居民七十万人,占地三百一十五公顷(3.15平方千米)。但确切时间无从考据,而现代学者一般采用公元前815年建城之说。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冬季时率领大军经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地连败罗马军两次(特拉比亚会战与特拉西梅诺湖会战)。经过这些败绩后,罗马人委任费边为独裁官,其决定与汉尼拔打消耗战,并截断其补给线和拒绝与之正面交战。但是这些战术并不为罗马人所认同。当罗马人在汉尼拔大胜的惊讶中醒觉过来后,开始怀疑费边战术的有效性,结果给了迦太基军队回复元气的机会。费边的战略使得那些极欲在短期内终结战争的主流人士感到失望。而且当时人们亦普遍相若任由汉尼拔在意大利抢掠而不阻止的话,则罗马的同盟们可能会背叛并与迦太基人结盟,因为其会因罗马的消极战略使认为罗马无法保护自己。

  在前216年,罗马元老院重新开始执政官选举,并选出发罗与鲍罗斯为执政官。与此同时,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组成了。据希腊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所载,“其欲派出八队罗马军团往战场,这是罗马史上首次,每一个军团有着大约五千人……以往罗马人的战争大多只是由一名执政官与两队罗马军团负责,并由罗马的同盟分担部份兵力,同时召集四队罗马军队在同一场战争里已很罕见。但在此次,形势极为险峻,所以罗马决定派出不只四队而是八队罗马军团前赴战场。大军包括了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总共有八万六千四百至八万七千名士兵。每一军团有着相同数量的同盟军备队(步兵与骑兵皆是),面对汉尼拔的罗马军队数量差不多有九万人。部份人估算罗马军队数达十万人,但这个数字并不能被完全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前3世纪,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一个崛起的新势力——罗马。公元4世纪初,罗马人进入征服意大利的战争,他们先向北征服特刺里亚、阿尔卑斯山南的高卢和拉提乌姆;继而又染指意大利中部的康帕尼亚和萨姆尼乌姆。到公元前290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中部。接着罗马势力向南部意大利渗入。公元前275年春天,在萨姆尼乌姆中部的贝尼温敦附近,打败了统治南意大利的希腊埃布鲁斯王皮洛士的精兵部队。从此,罗马人征服全部意大利,成了西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罗马统一了意大利之后,其经济迅速发展,商人在罗马政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进而直接影响了罗马的政策。他们要求向海外扩张。而粮食丰富、海上贸易居重要地位的西西里岛,便成了他们争夺的目标。

  公元前264年,两大强国因争夺西西里开始发生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因此,把这次战争称为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41年才结束。战争中罗马人以最大的毅力和力量发展海军。他们以飞的速度,只用一年时间建造了100艘五层甲板的大战船和20艘三层甲板的战船,创造了一种新的海军战术。公元前260年,罗马人在墨萨拿以西米拉海角取得第一场海战的胜利,控制了西西里附近的海域。迦太基终因战争拖得太久,民穷财竭,不得不请求媾和,于公元前241年同罗马订立和约,向罗马缴讨大量赔款,割让西西里。

  23年后,迦太基的新统帅汉尼拔率领军队,以惊人的胆略翻过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罗马本土意大利平原上,并在公元前216年春攻占了罗马的重要粮仓坎尼,使罗马大为惊慌。罗马的执政统帅瓦罗便率8万步兵和6000骑兵向坎尼进发,决心夺回这座城市。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冬季时率领大军经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地连败罗马军两次(特雷比亚会战与特拉西梅诺湖会战)。经过这些败绩后,罗马人委任费边为独裁官,其决定与汉尼拔打消耗战,并截断其补给线和拒绝与之正面交战,但是这些战术并不为罗马人所认同。

  当罗马人在汉尼拔大胜的惊讶中醒觉过来后,开始怀疑费边战术的有效性,结果给了迦太基军队回复元气的机会。费边的战略使得那些极欲在短期内终结战争的主流人们感到失望。而且当时人们亦普遍相若任由汉尼拔在意大利抢掠而不阻止的话,则罗马的同盟们可能会背叛并与迦太基人联盟,因此会因罗马的消极战略使认为罗马无法保护自己。

  在公元前216年,罗马元老院重新开始执政官选举,并选出发罗与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为执政官。与此同时,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组成了。据希腊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所载,“其欲派出八队罗马军团前往战场,这在罗马史上是第一次。每一个军团有着大约五千人。以往罗马人的战争大多只是由一名执政官与两队罗马军团负责,并由罗马的同盟分担部份兵力,同时召集四队罗马军队在同一场战争里已很罕见。但在此次,形势极为险峻,所以罗马决定派出不止四队而是八队罗马军团前赴战场。”大军包括了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总共有八万六千四百至八万七千名士兵。每一军团有着相同数量的同盟军备队(步兵与骑兵皆是),面对汉尼拔的罗马军队数量差不多有九万人,部分人估算罗马军队数达十万人,但这个数字并不能被完全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公元前316年春天,汉尼拔取得战略主动权并占有了阿普利亚平原的坎尼城。坎尼为一个巨大的补给仓库,汉尼拔因此将罗马与其重要补给来源断开。据波利比奥斯所述,“坎尼被夺取使得罗马军队发生骚乱,若只是失去了一处地方与仓库并不足以引起骚动,但坎尼是对各被夺省份的控制点”。罗马的两位执政官为了迎击汉尼拔,亲率大军向南行军。经过两天,其于奥非都斯河左侧找到汉尼拔的踪迹,并在距离其六英里外扎营。平常两位执政官会分别指挥其所部,但这次因两部军队合一,所以因应罗马法律的要求,两位执政官在日间轮流作出指挥。

  执政官保卢斯,本性骄傲自大,首次带兵上阵,就一心要战胜汉尼拔。当罗马军队向坎尼逼近时,汉尼拔派出一小队军队伏击罗马军队。发罗成功抵挡了其的进攻并继续向坎尼进军。而另一位执政官发罗则不同于保卢斯,其心思缜密并且步步为营,而且其知道即使罗马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与汉尼拔在平原上对战是极不智的。此想法绝对正确,因为汉尼拔具有骑兵的优势(不论是质量或数量上)。尽管有着这些顾虑,鲍罗斯认为在取得初捷后退兵为不明智的,于是将三分之二的兵力驻扎在奥非都斯河东侧,并指令余下的军队渡河,在北岸离迦太基军营更近的一个高地上设下第二个军营,此军营设立的目的在于抢夺粮草并且骚扰敌军。

  两军于这个位置对阵了两天,在第二天时(8月1日),汉尼拔向发罗挑战,相约于明天正式交战。瓦罗拒绝了,当其要求被拒绝后,汉尼拔意识到奥非都斯河对罗马军队的重要性,于是派出骑兵向正在河边取水的罗马士兵进行骚扰。对于发罗来说,汉尼拔派出的这些骑兵直接对罗马军营进行骚扰,掠夺并干扰罗马军水源供应,是不可容忍的行为。发罗因此被激怒,并于次日,即公元前216年8月2日,集合南北两营大军,在与汉尼拔军营隔岸相望处布下战阵,向汉尼拔挑战,要与其决一死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兵力

  两位执政官共有七万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在会战里上阵的),并在两个军营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装步兵与七千四百名轻装步兵(合计一万名步兵),所以罗马在战场上的总兵力达至八万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军则有大约三万名重装步兵、六千名轻装步兵与八千名骑兵,这包括了主战场上的兵力与分队兵力。

  罗马战术

  当时传统的阵形是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罗马人依照此法摆阵,但选择加厚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加阔其战线阔度(这是因为其军队数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战线可以与迦太基人的等长),并希望以此迅速击溃汉尼拔的中军。其第二队小队(principes)紧接着第一队小队(hastati),当罗马军队前进时可以确定其具有统一的战线。但就如波利比奥斯所述:“罗马的小队(Maniple)一个接一个,结果中间的走动空间少了……而每个小队的纵深皆比前线的还大。”然而面对发罗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却会逼使其军队会后撤,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被击溃。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而发罗知道汉尼拔此前两仗均以诡计与花招取胜,所以其主动寻求发动战役,以防被算计。

  此外,发罗亦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制造此结果并且要更为从容地取得更大的战果。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其将最低素质的两万五千名的高卢新兵放于中军,并辅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步兵,而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骑兵。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素质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其计划首先命令其两翼的精锐骑兵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此时那些罗马步兵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向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

  汉尼拔战术

  汉尼拔接着逐渐扩展其中军战线,如波利比奥斯所述:“当其中军变为一条直线后,其将中军的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放前,而其后部队则逐渐后退,但保持与中军的接触,结果形成了一个新月状的阵形,侧翼的战线则会因为战线延长而变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并与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互相策应。”波利比奥斯形容迦太基的中军在新月状布阵里是薄弱的,并突出向罗马中军,而两侧则作梯形排列。普遍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延罗马步兵前进的步伐,并让汉尼拔有时间部署对其非洲兵作出最有效的部署。汉尼拔亦确定罗马军队面向南方,而其军队则面向北方,所以早晨的光线照向罗马军,而且罗马军亦会受到夹杂着沙尘的东南风的吹袭。此外,奥非都斯河在汉尼拔的战略部署里亦占了重要席位。因为其背靠著奥非都斯河,所以可以确保迦太基军的后方不会受到罗马军的进攻。此外,罗马军因为背靠坎尼城的山丘,右靠奥非都斯河,所以其只有从左方撤退。汉尼拔对军队的布阵,及对军队能力的了解程度,成为其在坎尼会战里获胜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迦太基军队远离本土作战,给养是个大问题,虽然汉尼拔的确像《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取食于敌”,但毕竟不能长期稳定的获得战争资源。公元前216年6月,汉尼拔发现阿普利亚平原平原上有一座叫坎尼的城市储存着大量罗马军粮,而且坎尼的周围有大片耕地,粮食即将收割,他便率军占领了这座城市。罗马执政官发罗和保卢斯率领罗马野战军驻扎在附近,他们拥有比迦太基更多的兵力,而且熟悉当地环境。双方在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后开始准备大规模的会战。8月2日,轮到发罗执掌兵权,他便留下一支警戒部队守卫大营,率领其余部队在奥菲杜斯河北岸扎营(南岸还是北岸,有争议),而汉尼拔则背水列阵。根据美国作家杜伊普的说法,罗马列入战阵的兵员组成大约为步兵六万六千人,骑兵七千人。留守营地的罗马军约有一万人。汉尼拔可能有大约三万二千步兵与一万三千骑兵,余下大概有五千人守卫大营。

  解:罗马人依旧采用传统的三线编队,罗马骑兵在右,其盟国的骑兵居左。轻武装部队也按常规部署在主战线前方。罗马共和国的精华-----步兵军团位居轻装部队之后。最前面是青年枪兵,这是些经验不足的新兵,他们配备两根标枪和一把短剑以及一面盾,他们的作用在于消耗敌人战斗力。青年枪兵之后是第二列,也就是成年战士,这些人战斗力强,正当壮年,有着良好的战斗技巧。最后一列是老兵,这是罗马常年征战的精英部队,他们手持重矛冲入战场,这些人已经风华不再,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是罗马取得胜利的最终保证。与密集的希腊方阵不同,罗马方阵士兵之间的间隙较大,给每个士兵都提供了足够施展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士兵之间相互合作,刺杀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哈斯德鲁巴的伊比利亚骑兵和高卢骑兵居左,努米底亚骑兵在右翼,与两侧骑兵相邻的是非洲重装步兵,这些人来自迦太基的非洲殖民地。阵地中央是伊比利亚步兵和高卢步兵。

  下面是杜伊普书中所述坎尼会战的经过:“发罗命令全军出击,战斗于是开始。当罗马军团快要冲到迦太基主阵地时,两军散兵从战线的空隙中后撤。双方骑兵遂开始冲锋。在迦太基军左翼,哈司德鲁巴尔率领的西班牙与高卢骑兵很快就压倒了冲向前来的罗马骑兵。罗马骑兵大部被杀,其残部沿河道受到追歼。

  在迦太基战线右翼,数量居于劣势的努米底亚骑兵勇敌罗马军左翼骑兵,双方的战斗不分胜负。战线中段,集结起来的罗马军向较为薄弱的伊比利亚、高卢步兵战斗线推进。高卢兵与伊比利亚兵缓慢后退。他们的凸形战线先恢复平直,然后又变成凹形。随着迦太基战线的后撤,越来越多的罗马士兵向中心涌入。这正是汉尼拔所希望的。罗马军挤作一团,连挥动武器都有困难。就在此时,他们发现左右两侧的重武装非洲步兵突然包围他们的两翼并向中央压迫。

  在此同时,哈司德鲁巴尔及其凯旋的骑兵显然已绕过罗马全军,从背后攻击与努米底亚部队相对的罗马左翼骑兵。罗马骑兵落荒而逃,努米底亚骑兵策马追击。哈司德鲁巴尔则急急赶去从后面攻击落入圈套的罗马军团,切断其退路。罗马人虽然勇气不减、奋战不息。结果还是成千上万地遭到杀戮。罗马执政官保卢斯战死,同时罗马还损失了29位护民官和80位元老院议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从阵地所处的位置看来,汉尼拔铁心要打一场包围战,但迦太基军队的数量远少于罗马人,包围敌人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貌似自杀的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尼拔的过人的胆识),不过汉尼拔把左翼直接摆放在了奥菲杜斯河的一个拐弯处,这样河水就充当了迦太基左翼的保护伞,罗马人不可能穿越河水去包围他们。既然左翼得到了地势的保护,那么原本用来保护左翼的重骑兵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机动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迦太基重骑兵是汉尼拔取胜的关键,他选择西班牙和高卢骑兵是有其特殊用意的,甚至由他的亲弟弟哈斯德鲁巴率领。他们从迦太基左翼出发,直接击溃了对面的罗马骑兵,从而从罗马军队后方完成了对其的战略包围。迦太基右翼的努米底亚骑兵则起到了拖延敌军的作用,他们把罗马右翼的骑兵限制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虽然他们并没有左翼重骑兵那么强大的攻击力,但其优秀的机动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这些骑兵主要投掷标枪)使他们完美的配合了其他兵种的作战。

  汉尼拔另一个高明之处是他对步兵的部署。迦太基的步兵阵型是一个新月形,或者说是弓形。两侧的非洲重步兵是坚持不动的,中间的漫长阵列却可以像弓弦一样来回摆动。在作战中,迦太基中央地带的步兵不断后退,慢慢把罗马军队引入一个大的口袋中,两翼的非洲重步兵则逐渐向中央靠拢,这个口袋在慢慢收缩。如果把罗马人比喻成被装在袋子里的猎物,那迦太基骑兵则可看作猎人打向袋子的棍棒。对罗马人来说,即使他们突破了迦太基的中央阵线,他们也改变不了被消灭的命运,因为前方就是奥菲杜斯河,罗马人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重整部队,那将又是一次“特拉西米湖”式的屠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罗马人可以采用这样的战术:当看到迦太基军队在河沿列阵后,罗马人也可以从河沿上做文章,罗马人可以对部队做出调整,让他们大体与奥菲杜斯河垂直,右翼贴近河沿,然后罗马右翼与迦太基左翼对阵,严防死守,只要拖住哈斯德鲁巴的骑兵即可,接着罗马左翼从西北向东南开进,利用人数上的优势,战线可以拉长一些,由于右翼已经被河沿保护,那么右翼的骑兵可以转过来支持左翼,防止迦太基骑兵的突袭,这是一个“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支点是罗马右翼,而罗马左翼沿着弧线向敌人逼近,这样反而有可能对迦太基实行包围,而迦太基背水列阵,缺乏战略纵深,要想突破众多罗马军队是比较困难的。总之,因为人数的优势,罗马指挥官需要更大的接敌面积,而迦太基则希望接敌面积越小越好,这样就可以逐步消耗敌人。

  罗马人的优势在于严密的阵型和攻防体系,这种改进的步兵方阵在对付传统希腊式或者其他方阵时相当管用,但它的机动能力差,也缺乏远程打击能力。我们知道罗马的远程打击形式主要是投掷标枪,标枪的射程不远,而且数量有限(每个士兵配备两支)、无法重复利用(为防止敌人拾起反掷,罗马标枪在枪头上带有一个机关,在插入地面时枪头会自动折断)。一旦罗马步兵方阵被挤压在较小区域,阵型被打乱,根本无法作战,大家都挤在一块,眼睁睁的看着外围的战友被敌人砍杀却无能为力,结果只能被人一层一层吃掉。发罗在带领军团向汉尼拔进攻时应该意识到这个拥挤的地区会破坏军团的阵型,但他没有。罗马人的另一个弱点在于骑兵的软弱。罗马社会是不重视骑兵的,他们以加入步兵军团为荣,充当骑兵的不少都是穷人,或者是外乡人,或者是盟国的蛮族,而且罗马骑兵大部分是轻骑兵。这种轻骑兵与匈奴人的轻骑兵不同,后者偏重远程打击能力,即不断以放箭来骚扰和消耗对手,而罗马骑兵则是配备了长矛和盾牌的冲锋骑兵,其经验和防护,以及战斗力都不是迦太基重骑兵的对手,当两个不相等的对手互砍时,罗马骑兵肯定要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当战役开始后,两翼交锋的骑兵即展开厮杀。波利比奥斯是如此形容当时情形的:“当左翼的西班牙与高卢骑兵进攻罗马骑兵时,粗野的战斗便接踵而来。”迦太基的骑兵很快便战胜了右翼较弱的罗马兵,并展开追击。部份迦太基骑兵则由自军左翼出击,越过罗马军右翼,进入罗马骑兵的后军里。罗马兵已变得分散,而迦太基人不断攻进其内,对其展开包围切割。 当罗马人进攻时,一阵热西风夹杂着尘埃向罗马军队迎面吹来,并阻碍了其视野。然而那阵西风吹来的尘埃并非主要因素,交战双方所做成的尘埃才最阻碍行军视野。而汉尼拔在此前数天对罗马人作出的袭击使其得不到充足的食水供应亦对罗马军的表现造成影响。

  战役部署

  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步兵百人队,原先由一百名士兵组成,但是通常进入战斗编 队的不过六十至八十人。两个百人队合为一个中队。每个罗马主要战术组织(即军团)中有三十个中队。每个中队在战斗中排成一个小方块队,其正面为十四至十六人,纵深十人。但是,与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的更为密集的传统方阵不同的是:在传统方阵中士兵们并肩作战;而在罗马方块队中士兵与士兵之间有1.5米左右的间隔。这样一来,每个罗马步兵可以轮圆了挥动其武器,长矛或长约30厘米的短剑。在实际激激战中要保持这样的间隔可不容易,这需要常年的训练和战地的经验。 但是这样编队的一个好处是一旦前排士兵力乏或负伤时,他们可以通过身后的间隔后撤,马上就有一排生力军上前补替他们。而且由于有间隙,队形的变化比较灵活,对不同的地形的适应性比较好。

  实战时,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并排排开,约四百二十人。各中队之间的间隔通常为50米。步兵大队本身在军团中又列成国际象棋方格队形:罗马军团的传统阵式由三条阵列构成,第一阵列四个大队,第二、第 三阵列各三个大队。大队与大队之间的间隔约为三百六十码,或者说相当于一个大队正面的宽度。正如在中队与大队内部,前后排士兵可以替换作战,第二阵列大队 也同样可以通过间隙向前推进替下第一阵列大队,而第三阵列大队又可以前移替下第二阵列大队。第一阵列的士兵是战斗经验相对少的年轻士兵,他们的武器装备是两杆重型投枪,一把30厘米左右短剑和一个长方形 的盾牌。同弓箭相比,罗马士兵似乎更垂青重型标枪,罗马式的重型投枪是由一根长长的尖锐的金属枪头和一个沉重的木杆组成。在15到20米的短距离上,重型 投枪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是弓箭无法比拟的。对方的盾牌很容易被投枪穿透,即便持盾牌的敌人没有受伤,但是如果盾牌上扎着一杆投枪,枪柄的重量会让盾牌坠得无法端持。

  当两军交战时,三个阵列迈着整齐的步伐逼向敌人,在距离敌军15米左右时,第一线的士兵暴风骤雨般投出他们的所有的投枪,然后手持盾牌冲向不知所 措的敌军,短剑上下翻飞。罗马短剑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刺穿铁的或青铜的甲胄,然而牢固而又两面开锋的短剑对四肢却有极佳的切割效果,短兵相接时能发挥出令人 恐怖的威力。 第二阵列是战斗经验相对丰富的年轻士兵,他们通常是罗马军团中最粗野最精壮的战士,他们的武器装备和第一线的士 兵一样也由投枪,短剑和盾牌所组成。当第一阵列的士兵抗不住了,精疲力竭地撤回第二阵列的空隙中时,第二阵列便替换上前,他们将投枪如雨般投向敌方后便以 更凌厉的剑锋和更疯狂的砍杀发起第二波攻击。站在最后的第三阵列是由身经百战的最有经验的老兵组成,他们手持盾牌和长矛,意志顽强,坚如磐石,构成军团的 最后支撑,如果第一第二阵列都支撑不住了,便可以渗透进起保护作用的第三阵列中,在老兵们的带领下,再次向敌人反扑。

  中下层指挥官对这种罗马方阵早已烂熟于心,士兵们闭着眼睛也能听从指挥,履行自己的职责。明天留一万人守护大本营,55000名重甲步兵和9000名轻甲步兵一字排开,前后摆成三个阵列,6000名骑兵分成两拨,用来保护侧翼。而明天战场的指挥权将由瓦洛斯行使。对此瓦洛斯早已急不可待了。然而不知为什么,保卢斯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作为一个沙场经验丰富的军人和老牌政客,他的直觉告诉他,明天的战斗将不会像大家想得那么简单。但是瓦洛斯对保卢斯的 过分小心却是不以为然。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他是在找不出可以担心的理由。是的,瓦洛斯仔仔细细地推算过,跟迦太基的军队比起来,不管从人数,装备,军事技能还是士气来说,罗马人都远占上风。可是,瓦洛斯什么都考虑到了,却忽视了一个人,他就是汉尼拔。

  于此同时,位于河对岸的迦太基大本营的主帅帐中却是静悄悄的,汉尼拔正卷着披风躺在的地上,头枕着盾牌,头盔盖在脸上。这是对物质和舒适要求极低的汉尼拔素来的休息方式,他那似乎永远用不完的精力和对饥 饿以及寒冷的超出常人的忍耐力让他手下的士兵将其敬为神人。平时他每天只需要很短的睡眠时间,而今天晚上他一反常规地让自己休息一整个晚上,他必须好好养精蓄锐,为明天的战役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自从计划这场决战开始,汉尼拔已经许久没有好好放松过了,好好睡一觉很有必要,但是他今天却一点也睡不着,他决定一个人静静地把所有的细节再过一遍,虽然一切早已在下午的会议中布置好了。

...查看更多

  坎尼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汉尼拔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保卢斯与发罗二人所统领的大军。此战虽然并没有令迦太基彻底击溃罗马,但汉尼拔战术运用之高妙,使之时至今天,仍被誉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虽然真实的伤亡人数可能永远无法得知,但李维与波利比奥斯指出大约有四万七千至七万名罗马士兵战死,并有大约三千至四千五名罗马士兵被俘。这包括罗马军队的统帅、执政官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本人与两位前任执政官,两位刑事推事,四十八位军团将校里的二十九位,与八十位罗马元老(当时罗马元老院只有不到三百位成员,这个数字已包括了政府成员里的百分之二十六至三十)。

      另外有一万名驻守两个罗马军营地与邻近村落的罗马兵在翌日投降。总的来说,本来的八万七千名罗马士兵里可能有超过七万名被杀或投降-超过整体军力的八成。另一方面,迦太基军有一万六千七百名士兵伤亡(主要为高卢与伊比利亚士兵)。阵亡人数大约为六千人,四千人为高卢士兵,一千五百人为伊比利亚与非洲士兵,其他为骑兵。总括而言,整场战役的总伤亡人数大约为八万人。

  如果此数据属实,坎尼会战便是人类军事史上单日死亡人数最高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单日死亡人数较英国皇家空军在两次大战里所阵亡的飞行员总数为多。此外,其亦较一次大战里巴雪戴尔战役(BattleofPasschendaele)四个月的总死亡人数为多。不计其他破坏,这场战役的死亡人数为整个二次大战里美军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此外公元前单日杀伤记录最高的战役当属发生于坎尼战役十一年后的,中国楚汉战争时期的彭城之战(前205年),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这是此所未有的,在坚固的城墙保护下,人们从没这样的惊慌,我不应尝试去描述这情况,或将该事实详细记录…这从未受过伤的心灵在一时间受到多重打击。根据报告,两个执政官与其军团皆告覆亡,这里再没有任何罗马军营、将军,或任何生还的军兵;阿普利亚、萨谟奈,差不多全部意大利皆在汉尼拔脚下。 —李维,元老院对于战败的反应 在会战后的一段日子里,罗马人变得乱作一团。其于意大利半岛里最强大的军队被歼灭了,剩下的部队却严重地士气低沉,而仅余的执政官完全不被罗马人所赖。这对罗马人来说是军事上的大灾难。罗马人在此外宣布了一个全国哀悼日,因为每一位罗马人皆有亲友在此役里阵亡。罗马人甚至绝望至依靠人祭,以祈求扭转局势,其将少数奴隶杀死并将其埋葬在公共集会场地。

       汉尼拔继特雷比亚战役与特拉西梅诺湖会战后在此役里再度获胜,并将相当于八个罗马军团的部队歼灭。在三场战役里,罗马人共损失了五分之一的十七岁以上成年公民(接近罗马可供使用的人力的两成)。此外,此役使得南意大利各邦国均震摄于汉尼拔之军威之下。在此役后,希腊化的南部各城邦,包括卡普亚与他林敦此两个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邦均背叛罗马而转投汉尼拔之下。正如波利比奥斯所述,“若想得知坎尼会战战败有多么的严重,可以由罗马同盟的背叛看出;在战役前,各盟友均忠贞不二,但在战败后,无法再信任罗马人的威力,因而背叛了罗马。” 同年,西西里的希腊城邦发生起义,反抗罗马的政治控制,而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则出兵支持汉尼拔,对罗马发动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此外,汉尼拔亦与西西里岛上最重要的城邦,叙拉古的新任国王希耶隆尼莫斯缔结盟约。 虽然此役为军事史上的一场大捷,但是迦太基军的运气在此战已达至最高峰,后再无法获得战略优势。尽管罗马人损失了大量资源,失去了很多盟邦,并要面对马其顿与叙拉古的入侵,汉尼拔军队在数字上与物质上均不足以攻击罗马本城。于是,其选择了与罗马元老院磋商一份条款适中的和约。尽管罗马军面对其攻击多次战败,罗马元老院拒绝了其和议,并再度建立一支陆军以守卫意大利,与一支陆军进攻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影响

  坎尼会战在罗马军事结构上占有一个重要席位,并使得罗马共和国军队作出了战略重整。在坎尼,罗马陆军组成了与希腊方阵雷同的阵势,这使其容易陷入汉尼拔的设计里,因为其缺乏灵活调遣的能力,所以较易被迦太基骑兵从后包围。此外,罗马法律限制了两位执政官的最高命令权,逼使其权力必须轮著执行,使其缺乏战略弹性。虽然有这么多不足,但在坎尼会战后数年内,罗马人成功针对这些弱点作出大幅度改善。首先,其对方阵作出改革,将方阵分为很多细少的分队,每个分队可独立移动,灵活性高。在其后的伊利帕战役与札马战役里,第二连队(principes)于第一连队(hastati)背后组成,在第一连队跟敌人用短剑交锋后,如果战况不利,第二连队前进接敌,第一连队则从第二连队之间的空隙(正好也是一个连队的正面宽度)退到后方重整-这样的编排充满弹性与机动性。

  此外,因应战争需求,罗马人最终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指挥系统。在经过数次政治实验后,大西庇阿被任命为大将军,并统率了全罗马在非洲的军队,这个头衔与权力维持至战争终结。这个安排可能违反了罗马共和国的宪法,但是就如戴布流克所述,“军队内部改革使得其军事潜力大增”,而此役更使得罗马军团编制上限形同虚设,

  但亦预兆了罗马共和体制的衰败。在坎尼会战后,罗马军队逐渐 迈向专业化:在扎马战 役里 ,大西庇阿的军队主力是由在西班牙与迦太基军交战近十六 年的退伍军人组成,而其亦 被证明了是一支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

  坎尼会战因为汉尼拔出色的战术与 其在罗马军事史上占极其 重的席位而闻名于世。这战役对罗马所造成的重创程度是往后一世纪所未尝见的,直至阿劳西奥战役。就如军事史学家道奇(Theodore Ayrault Dodge)所述:“在古代极少的战役可以像坎尼会战般以技术取胜,汉尼拔凭技术取得了一切的优势。其西班牙与高卢兵以阶梯形列阵,使敌军逐步陷入包围,这完全是战争的艺术。其以非洲兵在侧翼对罗马军进逼,使其混乱,更值得称赞。整场战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场上看,是完美无缺的,在战争史上几无可匹敌者”。而威尔杜兰亦记载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指挥艺术的典范,亦影响了往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

  汉尼拔的在坎尼会战里使用的双重包抄战术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战场调遣战术,亦是西方世界里首次成功使用钳形战术的人。

  位置

  坎尼会战因为汉尼拔出色的战术与其在罗马军事史上占极其重的席位而闻名于世。这战役对罗马所造成的重创程度是往后一世纪所未尝见的,直至阿劳西奥战役。就如军事史学家道奇(Theodore Ayrault Dodge)所述:“在古代极少的战役可以像坎尼会战般以技术取胜,汉尼拔凭技术取得了一切的优势。其西班牙与高卢兵以阶梯形列阵,使敌军逐步陷入包围,这完全是战争的艺术。其以非洲兵在侧翼对罗马军进逼,使其混乱,更值得称赞。整场战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场上看,是完美无缺的,在战争史上几无可匹敌者”。而威尔杜兰亦记载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指挥艺术的典范,亦影响了往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

  汉尼拔的在坎尼会战里使用的双重包抄战术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战场调遣战术,亦是西方世界里首次成功使用钳形战术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坎尼会战闻名之处除了其对罗马军队所造成的重创外,亦有着现代战争里所难以达成的烟灭战略。二次大战里著名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这样写道:“如果情况容许的话,每一个将军都寻求在战场上完胜对方,汉尼拔在坎尼会战的完胜使得“坎尼”成为完胜的代名词,在世界各军事学院均被详细研读。将敌方完全包围并且歼灭的念头,使得在近一个世纪里(包括腓特烈大帝与小毛奇),众名将皆欲尝试重新创造一次自己的‘坎尼’。”

  举例来说,第一次海湾战争的联军总指挥史瓦茨柯夫将军,曾经研读过坎尼会战并将汉尼拔的战术成功运用在地面战役里,结果大败伊拉克军队。

  汉斯·戴布流克的研究指出坎尼会战对现代德国军事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德意志帝国陆军参谋总长施里芬影响甚大,以其名命的施里芬计划正是汉尼拔的双重包抄的战略制定。其认为坎尼模组应可在二十世纪重现:“一场完胜的战役可以在今天重现,只要参考汉尼拔在上古时所作出的调配便可。进攻的重点不应是敌方的前锋;武器与兵力不应集中在敌方的前锋;重点应是使其侧翼崩溃。翼锋应对敌军进行压逼,并以背后攻击以完成合围……”施里芬其后发展了一系列实作性的战术指导文章,并被翻译与结集为《坎尼》这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中击溃罗马人。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拒绝与汉尼拔发生正面冲突,并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

  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

  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公元前196年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

  公元前195年,罗马人迫使汉尼拔被驱逐。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

  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

  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汉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间,罗马与非州北部的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史西地中海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当时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在这场延续100多年的战争中,以第二次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战争一开始,汉尼拨即以惊人的胆略定下了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从陆地进军意大利的战略。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拨率领9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9月末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北意大利平原。罗马人措手不及,被汉尼拨连续击溃。在敲开意大利的北大门后,汉尼拨继续挥军南下,趋向亚德里亚海岸,以便打击罗马人的后方。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拨攻占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坎尼是罗马的重要粮仓,如果失去坎尼城,罗马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罗马决心全力夺回。是年8月2日,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汉尼拨与罗马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坎尼会战。这次会战,罗马将所有的部队,即步兵8万,骑兵6000全部投入;迦太基军投入了4万步兵和1.5万骑兵。从力量对比来看,罗马军占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步兵数量上,而迦太基军则在骑兵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

  罗马军的阵势是: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整个队形突出深度,其优点在于以重装步兵的强冲击力来突破对方的阵线。罗马执政官发罗指挥右翼,另一位执政官鲍鲁斯指挥中路,塞维利阿指挥左翼,每个指挥官都精选1000骑兵作为机动部队,以便必要时出击。

  汉尼拨把自己的部队列成半月形:左右两翼是主力,由骑兵和重装步兵组成;将步兵突出配置于中央,前弱后强,中央兵力最弱。这样,迦太基军的整体阵形呈“凸”字行,凸面向着敌方。汉尼拨的用意,是以突出的步兵引诱罗马军主力集中攻击于此,将其诱人己方阵内,再以两翼的强劲骑兵和重装步兵首先歼灭罗马军的两翼骑兵,然后迂回到敌阵之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汉尼拨亲自指挥中央一路,他的外甥汉诺指挥右翼,他的弟弟玛哥指挥左翼。另外,汉尼拨还精选了3000骑兵放在身旁,作为后备力量。同时,汉尼拨令500轻装士兵携带长矛、盾和短剑,准备执行假投降任务。汉尼拨还对坎纳的天气规律作了详尽的了解,掌握了中午时分一般有强劲东南风的情况,据此,他将各路方阵面向西北展开,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汉尼拨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敌阵后方的树林里,以便在风起时从后面打击敌人。

  待迦太基军摆阵完毕,罗马军主帅发罗针对敌方两翼强,中间弱的阵势,临时将自己的阵势作了一番调整,缩小正面,加大纵深,增强中央方阵的力量,企图以绝对优势一举击垮汉尼拨的中央方阵。这一调整正中汉尼拨的心意,罗马军主力也因缩小了相互间隔而无法灵活战斗。

  决战前,双方指挥员骑着马来回鼓励他们的将士。发罗要他的将士们牢记堂上的双亲和儿女,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汉尼拨则鼓励他的将士们不要忘记昔日的光荣,要为荣誉而战。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上午9时,军号吹响,双方的步兵发出一片呐喊声,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子弹”,会战开始了!罗马步兵首先向敌阵中心部分发起攻击,猛攻迦太基军的突出步兵。按照预定方案,迦太基军的中央方阵徐徐收缩,致使左、右、中各个方阵变成了“凹”字形阵势。发罗见状,以为敌军方阵已力不能支,遂指挥主力发动更猛烈的攻击。结果,罗马的步兵由两侧向中央汇合进攻,队伍越来越长。此时,迦太基军的500名轻装步兵突然“投降”了罗马军,罗马军收缴了他们手中的长矛和盾牌后,将这些“降兵”安置在阵形后方。发罗看到敌军的“降兵”,又看到敌军的中央方阵正在继续“败退”,以为这场会战的关键时刻已到,便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了战斗。

  汉尼拨是一个掌握战场火候的老手,他见时机成熟,在自己中央方阵被突破之前,命令步兵从侧面出击,使罗马军的中央方阵陷于被动。同时,汉尼拨下令左右翼的步骑一起出击,从两翼包围敌人。汉尼拨左翼的重装骑兵势如破竹,迅速击垮罗马军右翼的骑兵,然后分兵一路迂回敌后,直扑罗马军左翼骑兵的侧后,罗马军的左翼骑兵经不住对方优势骑兵的前后夹击,迅速溃逃。汉尼拨立即向伏兵发出战斗号,埋伏在树林中的迦太基军队,迅速从后面包抄过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形成了对罗马军的包围之势。罗马人四面受敌,阵势大乱。迦太基骑兵初战得手后,以一部追击逃散的敌方骑兵,余部配合步兵合围罗马步兵。

  战至中午时分,果然刮起了东南强风,只见黑云滚滚,风沙弥漫,面向东南的罗马步兵被风沙吹得两眼流泪,无法观察敌方行动,而迦太基士兵借助风力,投射出又远又猛的石头和箭矢。罗马步兵虽众,此时已挤成一团,攻无力,退无路,陷入束手待毙的绝境中。与此同时,那500名迦太基“降兵”也趁势作乱,拔出暗藏的短剑从后往前冲杀。这一战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杀到日落,只杀得天混地暗,阴风惨惨。最后,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5.4万名将士遗尸疆场,1.8万名官兵成了迦太基军的俘虏,执政官鲍鲁斯和指挥官塞维利阿战死,只有瓦罗率少数残部逃跑。而迦太基军仅伤亡26000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坎尼战役以后,发罗逃回罗马,受到社会各界代表的嘉奖,感谢他在最黑暗的时刻没有对罗马失去心。此后发罗连续担任执行执政官,一直活跃在战场上,并在战后代表罗马出使马其顿和迦太基,显然仕途并未受到坎尼战役的影响。波利比乌斯对发罗最严厉的指责,大概是他没有跟保卢斯一起战死沙场,却选择了逃跑。这个指责显得意气用事,因为在当时大厦将倾的情况下,继续斗争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信念。保卢斯并非没有机会逃生,他选择战死沙场其实无异于逃避责任。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跟发罗一道逃出来的罗马贵族中,还有一位年仅二十岁的青年,此人便是日后击败汉尼拔的罗马战神西庇阿。

  这场以迦太基人大胜而告终的战役给罗马军事力量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然而与之相比,它给罗马人心灵上造成的打击却更为惨痛。罗马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一个泱泱大国如何败在这样一个蛮夷的杂牌部队手中,而且败得那么难看。同样的心情恐怕大清帝国的臣民们在甲午海战之后也曾体会到过。虽然历史的车轮在坎尼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是它并没有停止它的前进,世间之变故实在难以令人预料,坎尼的战果没有给汉尼拔带来最终的胜利,而罗马人却在失败中学得了教训,调整了战略和战术,从而最终扭转了局面。可悲的是,迦太基的统治者们唯恐汉尼拔尾大不掉、功高震主,便忙着自毁长城,到最后汉尼拔是被自己人逼迫服毒自杀,而迦太基依旧没有逃脱罗马人的报复,最终亡国,迦太基也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战争评价

  坎尼战争是汉尼拔在战争指导上最杰出的杰作之一,被称之为军事艺术上无与伦比的典范。在西方国家的词汇中“坎尼”成了围歼战役的代名词。无论在中方还是西方,汉尼拔是军事上的奇才,并且至今影响着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因为战术上的相似性,考彭斯战役往往被称为“美国的坎尼会战”。 在坎尼会战里生还的罗马军队在其后被重组为两个军团,并被派往西西里岛继续余下的战争,以作为其于坎尼会战里耻辱地战败的惩罚。 在鲍罗斯临死前,其说道:“告诉罗马的长老,加强罗马的城防,并严密防守…告诉费边,鲍罗斯现在仍然生存,但即将就义,并警诫其勿忘此教训。而我则宁愿战死沙场亦不愿在执政官任期完结后再度被告,又或与发罗一起被告,以免以归罪于别人来还自己清白。”为了向英勇的鲍罗斯致敬,汉尼拔将其以正式仪式下葬。 坎尼会战后,汉尼拔的军官们皆欲向罗马进军。但汉尼拔在缺乏攻城器具或其他配套设备时,拒绝了这要求。这使得其骑兵统帅玛哈巴尔伤心欲绝,并写道:“汉尼拔懂得如何获取胜利,可却不懂的如何利用胜利 。”

部份留守军营的罗马军队在会战后成功撤退,退往卡流苏门。而其中一人,即大西庇阿,就是在日后的扎马战役里大败汉尼拔的将军。 除了物质的战败外,罗马亦受到形像上的损失,并创伤了其威。汉尼拔在罗马人尸体上收集了超过二百双金戒指,并将其送往迦太基以证明其胜利;这些收集品倾倒在迦太基元老院门前,而这些金戒指在罗马是极上等人才可配戴的。 根据普鲁塔克所述,汉尼拔在会战里是伴随其部下将领前进的,有一位迦太基将军,名为吉士高,面对罗马大军时感到惊怕,并对汉尼拔说,罗马大军的数量很惊人,汉尼拔便回应道,“有一件事更惊人,不过阁下没留意。”吉士高想不通是什么,汉尼拔接着道,“就是这里并没有一位名叫吉士高的将军。”这使吉士高感到错愕与难堪,而汉尼拔这个不预期的回应同时使所有迦太基将领皆大笑起来,并在冲下山丘时对所有遇到的人说同一番话。 坎尼在日后诺曼入侵梅佐乔诺时亦发生了两场大战。在1018年,诺曼人与其伦巴底主人,在坎尼附近被拜占庭帝国的意大利总督打败。但在1041年,拜占庭另一位意大利总督在同一位置反被诺曼人所击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坎尼会战因为汉尼拔出色的战术与其在罗马军事史上占极其重的席位而闻名于世。这战役对罗马所造成的重创程度是往后一世纪所未尝见的,直至阿劳西奥战役。就如军事史学家道奇(Theodore Ayrault Dodge)所述:“在古代极少的战役可以像坎尼会战般以技术取胜,汉尼拔凭技术取得了一切的优势。其西班牙与高卢兵以阶梯形列阵,使敌军逐步陷入包围,这完全是战争的艺术。其以非洲兵在侧翼对罗马军进逼,使其混乱,更值得称赞。整场战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场上看,是完美无缺的,在战争史上几无可匹敌者”。而威尔杜兰亦记载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指挥艺术的典范,亦影响了往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