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募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募兵制在唐朝初年就已实行,之后不断发展。随着府兵制的衰落等原因,最终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并对唐朝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原因

      作为府兵制经济基础的均田制崩溃。唐代府兵按均田令授田,免除租佣调,这种优惠政策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田地集中到李唐皇室、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寺院地主手中,国家控制的土地大量减少,几乎无田可授,府兵制也就无法推行。

  而募兵制与土地问题联系不多,主要是由于与国家财政而与土地问题有间接的联系,可以有效减缓土地兼并对国家军事力量影响的速度。 府兵兵甲衣粮需自备,府兵兵役负担沉重。府兵的武器、粮食、衣服、马匹需自备,即使府兵多是出自一些有一定财产的家庭,但是这仍然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纳资代役,有时要花费千文铜钱。而之后唐朝向府兵征税更是加重了府兵的负担。之后的募兵制,国家以供应兵甲战马代替授田,实际上也是货币经济发展、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减轻的一个表现。 唐王朝同吐蕃、突厥、契丹、百奚等少数民族展开长期的战争,轮番换防的府兵无法满足军事上的要求。自唐高宗以来,唐朝对外战争不断。

  在北方同新兴的后突厥汗国,在西北同西突厥、大食,在东北同契丹、百奚,在西南同吐蕃、南诏都发生战争。特别是同吐蕃的战争,唐军长期驻扎在青海地区与吐蕃对峙,双方的交战从西北的安西四镇,经过河西走廊、关中腹地,一直到巴蜀地区。军队的长期、连续性作战使轮番换防无法实施。府兵长期戍边,不仅会思念家乡,而且长期服役消耗了自己的财产,无法回乡务农也影响了府兵的收入。在重压之下,许多府兵破产,逃避军役。而募兵作为带有雇佣性质的军队,可以长期戍守边关,满足了唐王朝对外扩张的需要。

  府兵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兵士训练时间有限,战斗力不高。府兵平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战时随军出征。府兵兼具士兵、农民的身份,不是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更多带有地方民兵的性质,这就使府兵的战斗力有限。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应该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专门担负军事任务,这样才能保障军队的战斗力。所谓的兵民合一是出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考虑,这实际反映国家力量的不足。随着唐王朝在开元年间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国力空前强大,唐王朝一方面具备以募兵代替府兵的国力,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对外战争要求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职业化军队。募兵制就因此而兴起了。 除此之外,边将对府兵的残酷虐待、权贵将府兵当做家仆驱使、社会对文教的普遍重视,降低了府兵的社会地位,也对府兵制的衰落有一定的影响。而募兵受边将倚重,享有较好的待遇,再加上其自身的野蛮剽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影响

      募兵制军队由政府供应,士兵负担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政府供应军队的开支意味着国家财政吃紧,不过这对鼎盛的唐朝来说不是问题。之后,虽然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但是南方地区的财赋还是能维持中央禁军,而各藩镇的军队则由藩镇所辖诸州的财政供应。但这成为了后世维持庞大的军队的王朝的问题,例如“冗兵”的北宋。士兵负担减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逃避兵役的现象,士兵也能无太多顾虑地作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地方的财政一部分为节度使所把持,这就使藩镇募兵不依靠中央朝廷,而依附于地方藩镇。中央在政治上对地方分权的无力,影响到了军事上对募兵的掌控。反过来,地方藩镇拥有自己的募兵,也影响到中央难以集权。 募兵制军队招募无地区限制,避免了府兵制的繁琐调兵。招募无地区限制,可以使军队在突发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兵源补充,府兵制时期全国范围的调兵减少,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的资源。但是这就使得募兵的来源可能仅限于驻防地区,形成半封闭的土著武装集团。最终,无论是节度使还是宦官,都可以有效控制藩镇兵或神策军,对中央或是皇帝进行挑战,而中央或是皇帝则很难渗透进军队。

  募兵制名义上自愿投军,不带有强制性,可以吸收希望投军的热血青年。但同时,剽悍的游牧部落、土匪强盗等都可以进入军队,军队成分很复杂,具有更多的野蛮性、凶悍性,不容控制。“兵骄而好乱”,导致唐朝晚期兵变屡屡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募兵制要求招募对象具有一定的能力。对兵员的征发有了一定的个人能力要求,这就保障了军队整体较高的体能素质,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及战斗力提升有一定的空间。 募兵制军队是职业化军队。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拥有较强的战斗力,可以从戍防部队中抽出一支机动兵团,满足唐王朝对外扩张的大部分军事需要。

  但是唐朝的募兵是一支带有雇佣性质的职业军队,各地的募兵分别隶属中央(禁军)、藩镇(长征健儿)、地方州县(团结兵),由各地或私人组建、训练、指挥,而不是统一由中央政府负责,反而容易导致地方割据,这是一种水平较低的军队职业化。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存在许多需要军队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而大量的职业军队和有限的财政收入,必然导致军队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的不足,难以有效发挥职业军队的优势。 总的来说,募兵制的军队职业化是很重要的影响,为唐朝和后世军队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春秋吴起简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只特种精锐部队——武卒。从前,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户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征兵工作也有声有色了,但征来的人没工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有时候打仗打到半道,天转冷了,还得自己写信给老家,让老娘给做冬衣,让老爹给送过来,真是赔本又赔命啊。打完仗,征来的兵员摸摸脑袋如果还在的话,就各回各家继续从事乡间劳动。

QQ截图20160419111139.png

  战场上的事,好像梦一场,只把那黄沙战血染过的武器藏在地窖里,希望再也不要拿出来用它。吴起改革了这传统的征兵制,他以苛刻的筛选标准招募士兵,一旦入伍吴起就发给他们工资,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临时征发打完仗就回家。这些人放下手中的农活出来扛戟,相当于找到一份长期工作,不但拿薪水,还“一人入伍,全家光荣”:全家免去徭役赋税,还赐给土地房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春秋吴起简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只特种精锐部队——武卒。从前,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户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征兵工作也有声有色了,但征来的人没工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这种“募兵制”的选兵标准很高,要求全副三层衣甲——即“上身甲”、“股甲”、“胫甲”。

  当时没有裤子,人们下身是裙子——对于军人来说就是裙状的皮革“股甲”。裙子里边光着大腿,从膝盖以下有半截裤筒似的胫衣套在小腿上——胫衣是由从前远古时代的绑腿进化来的,以后将继续向上扩张成为裤子(但现在还没有裤子,只是小腿上的胫衣),对于军人来讲小腿上的胫衣就是皮革的“胫甲”。

  穿好这上身甲、股甲、胫甲三层衣甲,脑袋上再着胄(青铜头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奔跑,由拂晓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应征人伍。当时的一百里相当现在的41.5公里,等于全程马拉松赛,而且要求半天跑完,而且这些大兵背了那么多兵甲武器,可不是背心裤衩呀。我们由此也可以判断,先秦人在身高、体能和耐力方面,都比现代人出色!

QQ截图20160419111625.png

  “募兵制”选出的人叫做“武卒”,录取之后按各人特长进行编队,职责与武器各有序列。吴起采取由单兵到多兵、分队到合成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使武卒完全脱离生产,专心操演,成为“常备兵”,明显不同于过于业余兼职的“征发兵”,是一种史无先例的创举,开后代募兵制的先河。这些职业化的军人,骁勇善战,立了功还有赏爵和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自光武帝刘秀实行罢兵政策后,东汉的兵役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及西汉的普遍征兵制逐渐取消,代之以募兵制的盛行。东汉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临时组建的军队或长期屯兵,大多采用募兵的形式召募士卒,如象林营、长安营、雍营、渔阳营等,其士卒均系召募而来。

  东汉的募兵制与西汉有很大区别。西汉募兵制是作为征兵制的辅助和补充,召募的士兵为数不多,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勇之士,战斗中往往以一当十,战斗力极强。而东汉的兵役制度由于以募兵制为主要形式,对于应募对象不再有所要求,因而士兵成分复杂,多以社会散闲人员、无业游民为主,也有农民、商贾、少数民族男子,甚至还有死刑囚徒,如度辽营即是由召募的死刑囚徒组成的,其他各要地屯兵也有不少刑徒。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而且军纪败坏。

  东汉募兵的主要手段是以财物诱引。最先采用这种手段的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初起兵时,因兵少问策于任光,任光建议道: 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 。这种思想,影响了东汉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应募当兵,他们往往支持、纵容兵卒劫掠财物。而许多应募从军者,也往往意在掠夺他人财物,而无心作战。

  如此,募兵虽多,但战斗力也可想而知了。东汉募兵的其他手段,还有以免除赋役为条件召募士卒的。如东汉末军阀混战时,孙策初入江东,即以 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 为条件募兵2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东汉时期,由于豪强地主土地兼并极为严重、造成大量农民破产,社会上出现为数众多、无所归依的流民,为了生存,他们往往自托于营伍,走当兵吃粮之路,这样也为募兵制的盛行提供了兵源保证。

QQ截图20160419112031.png

  东汉募兵战斗力差,除成分复杂、素质低、军纪败坏等原因外,还有,募兵制往往是应急性临时招兵,士卒平日未经军事训练,不习骑射,长期屯兵虽为职业军人,但终身从军,当兵时间很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样使军中存在着大量病老羸弱之卒,战斗力自然日趋低下。由于上述原因,东汉的军队无论对外族作战,还是对内镇压反抗,常常胜少负多, 每战常负,王旅不振。

  东汉募兵制的盛行,最严重的弊病是为地方军阀的武装割据提供了方便。东汉前期,中央集权有所加强,地方官吏拥兵不多,募兵须由中央下令。中期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募兵制的发展,各地军政长官纷纷自行召募士兵,组建军队,到东汉末,这些军队均成为他们自己的私家武装,使之得以割据称雄。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是身长,还须检查跑跳动作和视力。宋太祖赵匡胤最早将强壮的军士选充“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标兵。后又改置“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各种番号的禁兵、厢兵等,身长标准也各有等差。招募为兵者,必须在脸、臂或手部刺字,以防逃亡,这是当兵的耻辱标记。军士由一支军队转换另一支军队,也须改刺番号。刺字完毕,则发放衣鞋、钱币等,称“招刺利物”。宋朝尽管设置等长杖,而实际招募时,也可明令降低身长标准。至于官吏在招兵时,以老弱病患者滥充强壮者,更是屡见不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随着唐朝中期之後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局部边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时开始盛行,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QQ截图20160419112434.png

  天宝年间,镇守京师的彍骑多招募市井无赖为兵,军中腐败丛生,战斗力低下。地方团结兵缺少财政支持,装备差,数量少。唯有边镇军力强大。唐初全国府兵68万,京师附近便有26万。而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军队57万,边地竟有49万。《资治通鉴》记载,“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专设将领统兵虽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使士兵只知将帅,不知朝廷。募兵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边镇的节度使更掌握了驻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逐渐脱离中央,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便是如此发展而来。此外,募兵的军器衣粮由国家供给,增加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和财政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唐募兵制专设将领统兵虽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使士兵只知将帅,不知朝廷。募兵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