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分归晋

  三分归晋: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孙皓,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西晋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历史上有三家分晋和三分归晋分别指的是什么?

  春秋战国有三家分晋,三国终结有三分归晋,这是历史的巧合么?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 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三分归晋: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孙皓,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在汉末长达84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西晋统一之后,社会比前安定,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移吴、蜀稠密的人口于地广人稀的北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总之,西晋的统一,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自刘邦统一全国,建立大汉,这个政权传承了近四百年,然而到了桓灵二帝之时,出现了宦官乱权的状况,大汉王朝岌岌可危。在此之后,又有董卓祸乱朝纲,天下逐渐开始大乱。

  一时之间,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硝烟蔓延了整个大地。在这段乱世中,有人凭一己之力,创下辉煌,例如曹操刘备;也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了苹果,例如接手父兄基业的孙权

  比孙权更令人嫉妒的,则是司马家族,他们原本并非诸侯之一,也未参与争霸过程,却笑到了最后。

  不过说起此事,我们不免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司马懿在世之时,便得以大权独揽,架空了魏室,为何他的家族,在近二十年后,才以晋代魏呢?

  司马懿是曹操时代的旧臣,他先后跟随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任四主,曹操本身雄才大略,又忌惮他的“狼顾之相”,他没有出头之日;曹丕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其在世之时,司马懿也不敢轻取妄动;曹叡虽然能力不及其父祖,却也是一个帝王之才。

1519629892304296.png

  到了曹芳继位后,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终于等到了机会,却又受到了另一托孤大臣曹爽的排挤。又等了整整十年,他才找到机会,诛杀曹爽,并架空了魏室,开始独揽大权。

  这个时候,司马懿虽无皇帝之名,却有了皇帝之实,可是他并没有直接篡位。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把持朝政,权势更胜司马懿一筹,但是直到公元266年,司马家族才以晋代魏。

  1. 没有合适的时机

  司马懿生性隐忍,为了诛灭曹爽,他等了整整十年,其中还装病两年,这才等来了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机会。但是他能够顺利发动政变,不代表他能够顺利篡位,因为支持他诛灭曹爽的人中,有很多忠于魏室的重臣,这些人之所以在高平陵之变中,与他统一战线,并非是支持他独揽大权,只是看不过曹爽的独断专行,骄奢淫逸。

  如果他在此之后,直接篡位,等同于主动将这些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对司马懿而言,是得不偿失的。他若想要篡位,必须任贤举能,先培养起自己的班底。只不过他没有等到这个时候,便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把持朝政之后,同样是在为此事做准备。

1519629895716521.png

  2. 国内叛乱不断,且司马家力不断交接权

  除了朝堂上的因素之后,司马家族想要篡权,还需要顾忌驻扎在外的大军。自高平陵之变后,单淮南一线,便爆发过三场大型的叛乱,即史有名的淮南三叛。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亲自平定了第一叛,不过因为年迈体衰,再加上迫害忠良的心理压力,他在当年便去世了。

  之后司马师把持朝政,淮南二叛爆发,他亲率大军前往,结果被少年将军文俶,吓得眼疾发作,生生痛死,司马家族的权力,再一次交接。司马昭从父兄手中接过重任后,第三叛又爆发了,在平定这一战之后,淮南地区终于无力再叛,他的声望也积累的差不多了。

  然而不久之后,皇帝曹髦又被他的属下所杀,迫于舆论的压力,司马昭只能暂退一步,并发动了灭蜀之战,等到一切都平定了之后,司马昭也油尽灯枯了,因此以晋代魏的任务,落到了司马炎的头上。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得以大权独揽,却没有直接篡位,他的后人也等了近二十年,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时机还没有成熟,以司马懿的性格,如果不能一举达到目的,绝对不会轻易出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有了“冢虎”之名,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得到了他的真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若说起三国牛人,很多人会想到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这些人的确牛,正因为牛所以为后世人所熟知。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对三国最牛父女,后世人不熟悉,但他们是真的牛。一个拆了拆了曹魏江山,一个则毁了司马懿留下的基业。

  父亲:贾充

  贾充是三国曹魏末期西晋初期重臣,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充虽然在曹魏有权,但忠心的是司马家。司马家在当时已经有篡位之心,贾充一直在其中起推动作用。

blob.png

  朝中群臣都赞成司马昭以“禅让”的方式继位,但是害怕方镇诸葛诞不满,进而反叛,于是派贾充前去刺探司马诞意见。

  贾充对司马诞说:“洛阳的贤人们,都同意皇帝禅让,这您知道的。您认为如何?”司马诞答:“你不是贾逵的儿子!你世代受曹魏的恩惠,怎可以辜负国家,欲将曹魏江山给了人?这话我根本听不下去。如果洛阳皇帝有难,我会力搏一死。”

  贾充知道司马诞必定会反,所以回去就建议司马昭出兵征讨。后来司马诞果然反叛,也是贾充献计以深沟高垒破敌方精锐兵士,平定叛乱。

blob.png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自己手持长剑,带着护卫直奔司马昭而去,想要亲自杀死司马昭。

  途中虽稍有阻拦,但大家都摄于皇帝的威势选择了退让。只有贾充一人带兵赶到,坚决拦在魏帝之前。

  在魏帝持剑拼杀之时,更是指使左右将魏帝杀死。魏帝曹髦死之后,曹魏江山彻底不复存在。最后一任魏帝由司马昭择立,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位,随即代魏建立西晋。

blob.png

  女儿:贾南风

  因为父亲贾充的关系,贾家和司马家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贾充的女儿贾褒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

  司马炎去世之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为新帝。司马衷正是贾南风的丈夫,他继位之后,贾南风被册封为皇后。

blob.png

  贾南风貌丑而性妒,偏偏司马衷还是一个懦弱无能之辈。所以司马衷继位之后,朝政大权渐渐的掌握在贾南风手中。她专权擅政,大肆打压异己,培养亲信。后来她铲除杨氏外戚集团,残杀司马家子嗣,最终引发皇族动乱——“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内部爆发的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起因在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对贾后的反抗。这场战争从元康元年开始,一直到光熙元年,持续时间长达1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

blob.png

  这场动乱直接使得西晋内部分崩瓦解,国家陷入持续动荡之中,国力迅速下降,进而引起战争。

  北方各族在八王之乱期间,趁着西晋陷于内部混乱之中出兵,加剧西晋统治危机,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因素。中国历史至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到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才结束分割。

  父亲贾充导致曹魏江山的垮台,贾南风引起西晋灭亡根源的八王之乱。说这对父女,是三国时期最牛父女绝对担的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263年,魏国灭掉了蜀汉政权,蜀汉皇帝刘禅投降。两年之后,司马炎逼迫魏国皇帝让位,自己建立了西晋王朝。但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时期出现了,蜀国在公元263年就已经灭亡。为何直到公元280年,也就是17年之后,西晋王朝才最终灭掉了东吴。不是东吴政权太强,而是西晋王朝根本没有这个精力。因为当时出现了鲜卑族的大规模叛乱,整整10年的战争让西晋王朝筋疲力尽。所以,根本无力南下消灭东吴政权。

image.png

  有一个情况需要讲清楚,在三国鼎立时候,很多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开始进入北方地区。例如辽东和西北地区,都有大量的游牧民族。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始 ,军队中就有不少的胡人。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就连曹操也察觉了这个问题。公元263年,魏国灭掉了老冤家蜀国。2年之后,魏国权臣司马昭去世,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掌握大权之后,逼迫魏国皇帝退位,然后自己建立了西晋王朝。刚刚称帝的司马炎,首先要清理内部问题。

image.png

  当时,由于司马炎称帝,那些曹氏宗族蠢蠢欲动。在这个时候,司马炎根本不敢南下进攻东吴。因为一旦战争失败,自己的皇位都很难保全。因此在称帝最初的几年,司马炎主要任务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随着政局的稳定,司马炎准备动手了,可是西北地区出了问题。公元270年,西北地区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战火席卷整个西北地区。西晋王朝派出的多路征讨大军,都是以惨败而告终。

image.png

  西北叛乱的问题非常严重,司马炎甚至说了这样的话:虽复吴蜀之寇,未尝如此。意思是说,吴国和蜀国都没有这样难对付。西北的叛乱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在平定鲜卑叛乱的过程中,好几位晋朝大将阵亡。长达10年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晋朝的国力。直到280年,晋朝在基本上平定了叛乱。其实从这次叛乱就能看出一些端倪,这几乎就是后来五胡南下的预演。但是西晋各位王爷引发的八王之乱,彻底耗尽了晋朝的国力。

image.png

  我们继续说东吴政权,平定西北叛乱的同一年,司马炎立刻开始腾出手来进攻东吴。由此可见,西北叛乱确实牵制了西晋的主要精力。东吴政权最大的优势就是水军,早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东吴水军就让曹操非常头疼。司马炎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在灭掉蜀国之后,司马炎就命令组建自己的水军部队。所以说,在进攻东吴的时候,西晋王朝不仅拥有水军,而且水军的力量甚至超过了东吴。公元280年,西晋王朝最终灭掉了东吴。

image.png

  司马炎虽然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但是也是败业皇帝。因为司马炎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那就是傻瓜儿子司马衷。司马炎去世之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司马衷登基。被分封到各地的王爷们很不服气,八王之乱进而爆发。由于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堂堂中原大国已经无力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就这样,整个北方基本沦陷。唐朝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西晋,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满打满算也不过才50年时间。它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跟一项制度有莫大关系,那便是曹魏以来所推行的门阀制度,其核心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执政期间由吏部尚书陈群所制定的一项考察士人选拔官吏的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全国所有郡设中正,选择所谓“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负责评定其原籍所在郡士人(包括已出仕者)的等弟,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随后,中正把评定的结果汇总到大司徒那里,待大司徒审核后,再转交给吏部,作为官吏选拔和升降的依据。

  这样一来的话,选拔官员和官吏升降的大权就掌握在了中正的手中。因为士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途,都必须要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取一定的品弟,否则就没有资格入仕。最初,曹魏时代品弟的标准是德、才,可司马懿执政后,为了笼络门阀世族以篡位,便将其标准改为了看门第,门第高则品高,所授的官也高,门第低则品也低,所授的官也就低,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级官吏的职位完全被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

  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即便才智过人也再难有出头之日,士、庶的界限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分明。

blob.png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兴盛,离开人才那是绝对不行的,作为统治者,其责任之一,就是要去发现、培养和重用人才。而司马懿执政期间的九品中正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排斥人才、压抑人才,乃至于扼杀人才。他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不仅消灭政敌曹爽等,还株连大批正始名士。于是乎,嵇康打铁以远祸,阮籍酗酒以自污,邓艾沉冤不得申雪。

  与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相比,西晋的人才屈指可数,廖若星辰,这就是西晋九品中正制所推行的恶果。

  大臣如王沈、荀勖、贾充等人,位尊爵重,可却无功劳可录,无政绩可记。门阀世族中的代表人物琅邪王氏,如王戎、王衍,也都是徒有虚名。王戎、王衍都长得俊美,玉树临风。王衍尤其以清谈名世,可实际他在玄学上并无丝毫建树。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小觑,那便是奢靡之风。西晋的奢靡可以说是史所罕见。

  西晋的缔造者司马炎便是奢靡之风的倡导者。在灭了东吴之后,他便暴露出了骄奢淫逸的真面目,他下令从孙吴宫中选出5000人进宫,使得西晋的后宫多达上万人,从此开始日日宴乐,夜夜风流,怠于朝政。他不但荒淫,而且还贪婪。很快,奢靡之风就像流行病一样,在权贵中传染蔓延了开来。

  比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后将军王恺和散骑常侍石崇夸奢斗富的故事。还有太尉何曾,他一天在吃的上面就要花掉一万钱,还说没下筷子的地方。而其子何劭,更是日消费两万钱。外戚、中护军羊琇花钱亦是跟流水一般,经常不分昼夜地大宴宾客,等等。引得洛阳城富豪,竞相效仿。

  这些个纨绔子弟,正是因为有了九品中正制的保证,富贵来得实在太容易了,官职就如探囊取物般,全无进取之心,以尚空谈、讲享受、比奢侈为荣。

blob.png

  试问,这样的社会能有什么前途?这样的国家能有什么发展?不灭亡才叫没天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的接盘者西晋,本来是很被人看好的华夏王朝,熟料从统一三国,到突然死亡,只延续了36年,仅次于14岁的秦朝,成了中国第二短命的大一统王朝。

  为什么收拾了魏蜀吴的大晋朝这么短命?

  士大夫的腐朽与颓废是两个重要原因。

  提及西晋的时代精神,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描绘:穷奢极欲。

  西晋官员留给历史的,是各种突破想象极限的暴殄天物故事。

  诸如西晋作家官员石崇,传世的不是他的政绩与作品,而是各种惊世骇俗的斗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石宅如厕”。说石家的厕所不叫茅房,也不叫洗手间,而应该叫非常别墅,因为现代五星级卫生间也没有那样讲究。据《晋书》记载,石厕“有绛纹帐,裀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厕所华美绝伦,里面有绛色蚊帐褥子,各种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而且长廊通道,经常得有若干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惊煞人的还在后面。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内急需要上厕所,解完手后,侍女马上将客人领入更衣室,帮客人脱去所有衣服,然后一律换上新衣再登堂入室。很多客人都没见过这种阵势,进石家厕所,误以为进入了石崇的卧室,不敢解手。而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这阵势令很多见过大场面的达官贵人都不免手足无措。

image.png

  西晋士大夫斗富的传奇层出不穷,还有“蜡烛当柴火”“击碎珊瑚树”,实在太多了,这些故事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士族“二化”社会——享乐化和流氓化。我们知道,西晋的开国者晋武帝司马炎是个官三代,他是靠爷爷司马懿、父亲司马昭谋略加拼杀得到的政权,本身就是士族代表人物。为了确保司马氏江山,他一边防止士大夫效尤,一边给他们甜头拉他们下水。于是,放出了“门阀制度”和“享乐主义”两个大招。所谓“门阀制度”,可归结为一句话:王侯将相有种,当大官须拼爹。司马家族成员分封各地为王,名门望族子弟世袭官爵坐享其成,而平民子弟上位就极困难,寒门很难贵子。说白了,这是“官N代”和“富N代”的天下。而所谓享乐主义,就是打破礼法,肯定了人的七情六欲、自然属性,并直率地以声色犬马形式表现出来。于是,晋朝的士大夫,精神和肉体上都成了肥佬,换上了严重的糜血症。

  乳糜血的晋士,主要分成了两类:一类犬儒,石崇那样的行尸走肉。另一类,是隐士,以竹林七贤等清流为代表。他们不想与犬儒同流合污,于是采取隐居方式,超然物外。对于竹林七贤,迄今有人盛赞他们,大书“魏晋风流”。但是,华夏文人失去尚武精神,汉人士大夫精神残弱、肌无力,恰恰由此发端。

  不可否认,魏晋时代文学地位空前提升,但文人也变成了走不出书斋园林的彻底“纯文人”。有晋一朝,像先秦那样的伟岸文人无处可寻。拿着酒杯、烂醉如泥、高谈阔论的“贤者”倒是常见一景。先秦文人的手中剑,已经变为魏晋名士手里挥舞的鸡毛掸子。竹林七贤的所谓风流人物,大多是这等人物。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被《晋书》赞为:“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阮籍谈吐深奥,从不论人是非。这与其说是做人讲究,不如说是不敢轻易得罪人。《晋书》又言:“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对无官无名的文化人,阮籍就不会客气了。他看不起没权没势却又偏爱讲究俗礼的文化人,对他们不屑一顾,经常给他们脸色看。

image.png

  阮籍为什么呈现欺软怕硬的这副腔调?这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开启了享乐主义的大晋,并非是个开明的世道,文人士大夫只有吃喝玩乐的自由,如果你敢在吃喝玩乐之外,诸如国家大事方面慷慨激昂,也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诸如竹林七贤的带头大哥嵇康,就是发表了批评统治者的时评,而被司马氏砍了脑袋。目睹了大哥脑浆涂地的阮籍,立刻就与政治拉开了距离。他只敢骂不能让自己坐牢的人——这就是“纯文人”的狂放底线。可见,所谓竹林七贤,并非池塘中的荷花,而只不过是无根的芦苇飘荡水中。

  士大夫享乐与苟且盛行,整个社会必然走向道德沦丧的衰世。所以很快华夏民族的第一次耻辱就来了—— 五胡乱华。所谓五胡乱华,一言以蔽之,就是“糜血引胡屠”。这些胡人正是乳糜血的晋朝士大夫招来的,甚至就是他们豢养的,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咎由自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为了方便享乐,晋朝的士族囤积驱使了大量家奴,这些家奴很多是外来移民,他们大都是从漠北地区迁入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部落,原系生活于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人肥得走不动道了,那些达官显贵的后院移民家奴,就像凶猛野兽嗅到了腥味,他们引领本族部落军队,入侵中原,开始趁火打劫。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的第一个浩劫时代。进占中原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有些民族还保留着食人的兽性,所以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野蛮降临。《晋书》记载,当时中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遭到灭绝性屠杀的汉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亡种危机。史学家称这一浩劫为“中原陆沉”。《中国人口史》记载,五胡乱华前,中国北方汉民族人口有2400万,而五胡乱华后,据史书《鸣沙石室佚书》记录:“中夏残荒”,汉人或南逃或被屠杀,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只剩400万。

  这就是士大夫萎靡为中国招致的第一次亡种危机。西晋亡国后,一些士大夫跟着亡国君主成了昔日家奴的奴仆。匈奴人俘获亡国之君司马邺后,令其为匈奴皇室端菜倒酒,洗槽喂马,曾经享尽荣华富贵,穷奢极欲的司马当家人,最后就落到这步被奴役的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在汉末长达84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西晋统一之后,社会比前安定,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移吴、蜀稠密的人口于地广人稀的北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总之,西晋的统一,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