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渭南之战

  东汉建安十六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南下受阻转而向西发展。三月马超、韩遂等得知曹操欲西进关中,即合兵10万共同拒曹。曹操先令安西将军曹仁督诸将进逼潼关,坚壁不战。七月,亲自统军与马超等对峙于潼关。八月,曹操自潼关附近北渡河水,至蒲坂再渡河与徐晃会合,沿河向南。马超等率潼关守军急趋渭口,堵击曹军。曹操挥师至渭水北岸,设疑兵掩护架浮桥,乘夜分兵至渭水南结营,威胁马超等军左翼。马超等恐归路被截,急分兵偷袭曹营,为伏兵击败,乃集中主力防守并割地请和,曹操不允。九月曹军主力渡渭坚守不战。马超等欲战不成再次求和,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计,假意应允。待马超、韩遂猜忌和懈怠之际,曹军迅速发起进攻,先以轻兵出击,继以骑兵从两翼夹攻,大获全胜。马超、韩遂败退西走,关中遂为曹操所占。

  中国东汉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为夺取关中,于渭水以南地区击败马超、韩遂等军的作战。赤壁之战后,曹操南下受阻,转而向西发展。十六年三月,马超、韩遂等得知曹操欲西进关中,即合兵10万,共同拒曹。曹操先令安西将军曹仁督诸将进逼潼关,坚壁不战。七月,亲自统军与马超等对峙于潼关。八月,曹操佯示急攻,诱关中诸将聚集,乘渭北空虚,暗遣将军徐晃、朱灵领4000步骑从蒲坂津(今山西永济西)渡河水(黄河),据河西为营。闰八月,曹操自潼关附近北渡河水,至蒲坂再渡河与徐晃会合,沿河向南。

  马超等率潼关守军急趋渭口(渭水入黄河口),堵击曹军。曹操挥师至渭水北岸,设疑兵掩护架浮桥,乘夜分兵至渭水南结营,威胁马超等军左翼。马超等恐归路被截,急分兵偷袭曹营,为伏兵击败,乃集中主力防守,并割地请和,曹操不允。九月,曹军主力渡渭,坚守不战。马超等欲战不成,再次求和。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计,假意应允。待马超、韩遂猜忌和懈怠之际,曹军迅速发起进攻,先以轻兵出击,继以骑兵从两翼夹攻,大获全胜。马超、韩遂败退西走,关中遂为曹操所占。

  日期: 211年三月~九月 (共历时八个月,注:有个闰八月)。

  地点: 关中潼关一带。

  结果: 曹操战胜马超、韩遂等西方群雄,压制关中。

  起因: 曹操欲平汉中,关西诸侯认为攻打自己起兵反叛。

  领土变更: 曹操、关中压制。

  守方:曹军 至少十数万(包括王牌部队虎豹骑兵)参战的有夏侯渊张郃、朱灵、曹仁、徐晃、曹洪等将领 由曹操统领。

  攻方:联军 共十万 分为十部: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分别统领 各部不相统属。

  潼关之战是曹操与马超、韩遂为首等西方群雄发生的战争。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西方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附近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後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

  曹操在此战将关中数个拥兵自重的军团打败,令他们不能结合反抗,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势力。后来,曹操进一步收降杨秋,派夏侯渊镇守长安,与徐晃、张郃等平定韩遂,虽然马超仍然不断聚集群众起兵,但都被夏侯渊压下去,最后只有逃到汉中的张鲁作客将。而曹操也在212年五月,将在京为官的马腾一家杀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底,曹操赤壁之战中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伤亡过半。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又丢失了南方重镇江陵,这使得曹操的南进计划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曾进驻谯郡,制作轻型战船并训练水军,准备继续向南方进兵。七月,曹军自涡水、淮水出肥水,到达合肥,但是考虑到连年征战,士兵劳苦,且疫气流行,而没有继续南进,于十二月全军返回了谯郡一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军基本是进行休整。

  南进的困难摆在前面,于是曹将其下一步的进军目标选在了西方的关中、凉州和巴蜀地区。据守关中部队,实际上是一个由十个大、小军阀组成联合体,韩遂、马超部是这个联合体的核心,但是他们并没有严密的统属关系。平时,他们分散割据于自己的地盘,在发生利益相关的情况时,才会集中一起,共同对敌。 当时,关中团在名义上是归顺于曹操的。 在公元201年曹操与袁尚等在河北激战时,关中集团也曾经帮助曹操的司隶校尉钟繇大败高干和南单于兵团。强悍的关中集团总是曹操向西南进兵的一个巨大威胁,曹操决不敢在自己的大军深入汉中和巴蜀险地的时候,背后的关中有一支强大的不稳定军事集团存在。

  关中历来为四塞之地: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 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 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曹操进攻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

  1、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

  2、中路:沿大路,经潼关进入;

  3、南路:先南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 自秦帝国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西汉高祖也依关中的地理优势统一全国。

  自古就有“百二秦关”的说法,既以关中的险要地形,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

  特别是从东面的中原地区进攻关中,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势,尤其是走潼关。因此,曹操要想击破占据关中险要、兵力强大、战力强悍的马韩集团,必须智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关西起兵:西北其中一支军队马腾军,本来拥兵自重,所以曹操在南下之前,便以汉室之名召马腾到京都为官,令其子马超不敢妄动。后曹操于208年赤壁大败,幸而能守住合肥,不被孙权攻下(详见合肥之战),加上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所以曹操加强南方的防备,转向西部拓展势力。 211年三月,曹操派钟繇出兵讨伐汉中的张鲁,另派夏侯渊等率兵至河东与钟繇军会合。高柔曾劝谏曹操:「大兵西出,韩遂、马超疑为袭己,必相扇动。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大军西出,韩遂、马超等必会怀疑是袭击自己,必定互相煽动。宜先平定三辅(关中),三辅(关中)平定了,汉中只要传送檄文便可平定了。)」曹操不听,继续发兵。

  关中各将果然产生怀疑,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数部军起兵反抗,集结了十万羌、胡、汉人混杂的军队,屯於潼关,准备进攻,弘农、冯翊多个县邑起兵响应,百姓都从子午谷逃入汉中。曹操便派曹仁督各将领前往抵挡,敕令他: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关西军精壮强悍,只要坚守,不要和敌人交战。)

  2、曹操出动:七月,受形势所迫,曹操只得亲自率军进击马超等,留曹丕守邺城。(通过多次交战)许多人都认为:「关西兵彊,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关西兵强,擅用长矛,如不是精选的前锋,则不可以抵挡。)」曹操却认为:「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不是在敌人。敌人虽然擅用长矛,我便令他们不能刺,各位拭目以待吧。)」(曹操灵活地运用战略,避免野战而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

  八月,曹操抵达潼关坐镇,与马超等互相对峙。每当关西联军一部一部的到来,曹操总是十分高兴。各将领不明,问他何以如此高兴?到了战胜后,曹操终于说出了理由: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关中路途遥远,若果敌人各依险峻地势防守,出兵讨伐,没有一、二年也不可平定。现今他们全部一起聚集,人数虽多,但互相都不归服,联军中无合适统帅,一举便可以消灭他们,比起他们各自防守,现在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兴。)

  3、渡河作战:曹操向关西联军装出要与他们大战的军势,但另一方面听从徐晃等人的献计,派徐晃、朱灵率四千步骑北上渡河,再到浦阪津过河,在河西设营。

  马超查觉到了曹军的动向,便与韩遂商量:“敌人向北渡河,肯定是想绕到我们后面去形成合围之势,我们可以派人在渭水北面沿黄河把守,这样不出二十天,黄河东面的曹军就会粮草用尽,那么黄河东面的曹军就不战自溃了”。但是韩遂不同意马超的策略,却说:兵法云半渡而击之。于是,马超的策略没有得到实施,(朱灵等顺利地从浦阪津过河,对联军形成合围之势,联军不得以提出割地求和)。后来曹操听说了马超的策略后,感慨地说:马超如果不死掉,我就没有葬身之地了!闰八月,曹操亲自由潼关北渡黄河。先将大军移至北岸,只有曹操和许褚等虎士百余人留在南岸负责断后。 ...查看更多

  曹操在此战将关中数个拥兵自重的军团打败,令他们不能结合反抗,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势力。后来,曹操进一步收降杨秋,派夏侯渊镇守长安,与徐晃、张郃等平定韩遂,虽然马超仍然不断聚众起兵,但都被夏侯渊镇压下去,最后只有逃往汉中张鲁处为客将。而曹操也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五月,将在京为官的马腾一家杀害。

  一、此战,曹操巧用离间计歼灭马超、韩遂主力,为控制关中局势和西取汉中创造了条件。

  二、曹操从起意解决关中问题伊始,便精心运筹战争“五事”,在最后决战时刻,使对手关中联军“五事”皆失;在战役进行中,恰当运用兵者诡道、正奇结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决战的全胜。由此观之,曹操在渭南之战中的谋略,堪称“庙算”胜敌的经典。

  三、此战,曹操在兵不占优之势实,用离间计破超、韩主力,为控制关中局势和西进汉中创造了关键的条件。 彻底保证了曹操集团对中国北方的控制,也是曹操在北方战区进行的最后一个大战役。此战可以说是曹操生平经典战役之一,关中联军当时是很强大的,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的用谋用兵,也把曹操的思想,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曹操此次决战能够全胜,战术上有两个关键。

  第一步,“轻兵”疲劳敌军。“轻兵挑之”的目的,就是让敌人全军劳的同时,能让自己的“重兵”逸,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曹操的“轻兵”能与马超等关中联军“战良久”,这就是离间计的功劳了。如果关中联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曹操的“轻兵”显然无法“战良久”。正是因为此次大会战前,曹操先用了离间计,使得关中各部各怀异心,结果是,临战时皆不肯出力,使得曹操只用部分兵力即能与之长时间相持。

  第二步,“虎骑”重击敌军。如果一开始就出动虎骑,面临生死关头,本能会使关中联军各部抛弃嫌疑而死地求生的。如果待对方疲惫后,再施以重击,对方即使有心拼命,也已无力搏杀。

  五、关于渭南会战的策略,曹操后来说到:“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马超等关中联军一败而军马损失殆尽,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固的营垒可以退守。不建营垒,是因为曹操的骄敌之计使马超等认为,曹军弱不能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初看起来,关中这场叛乱,是曹操没有听高柔的劝谏而导致的,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错误所致。但是,后人多认为,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实际上是各行其政的关中诸将,为名正言顺地剿灭他们制造借口。可以说,从一开始,曹操就是有预谋的。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因此,曹操要先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优势。

  渭南之战,曹操自诩为"兵之变化,固非一道"而灵活用兵的成功战例,颇受当时与后世的关注。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进爵魏公时,汉献帝在诏书里褒奖曹操渭南之战的功绩时说:“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称及此战说:“近者关中诸将,复相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樐,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曰:“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

  晋朝文学家潘安在《西征赋》赞扬:“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北魏时期镇远将军杨侃却认为:“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挟(潼)关为垒,胜负之理,久而无决。岂才雄相类,算略抗行,当以河山险阻,难用智力。”

  唐朝诗人岑参在《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夸赞:“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元朝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点评说:“曹操估关中而远征张鲁,伐虢取虞之计也。盖欲讨超、遂而无名、先张讨鲁之势以速其反,然后加兵耳。”并认为当时天下的兵马,以“关西之兵最为精强”,之所以被曹操打败,是因为“法制不一”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曹操从起意解决关中问题伊始,便精心运筹战争“五事”,在最后决战时刻,使对手关中联军“五事”皆失;在战役进行中,恰当运用兵者诡道、正奇结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决战的全胜。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