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徐国

徐国,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周敬王时期,徐国灭亡,历四十余君,享国一千六百余年。徐国常与徐戎混淆,徐国是嬴徐之徐,国名也,徐戎之徐,地名也。汉朝时人合二为一,遂有此误。后儒注《诗》、《书》,亦往往淆杂,故吾本之《诗》、《书》,考之《左传》,辅之《国语》,而参之《竹书》以正之。---清许时栋著《徐偃王志》详细进行了考证。

  徐国,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周敬王时期,徐国灭亡,历四十余君,享国一千六百余年。

  徐国常与徐戎混淆,徐国是嬴徐之徐,国名也,徐戎之徐,地名也。汉朝时人合二为一,遂有此误。后儒注《诗》、《书》,亦往往淆杂,故吾本之《诗》、《书》,考之《左传》,辅之《国语》,而参之《竹书》以正之。---清许时栋著《徐偃王志》详细进行了考证。

  夏朝禹时,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嬴若木受封于"徐"(今邳郯地区),建立了徐国。

  后来,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国一直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周穆王时,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令他臣服,没有成功。到春秋时期,徐偃王时,向他朝者的国家有32国(《韩非子》作36国)。

  周公旦时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参加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黄河边,徐人自豪于"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周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的鲁国经常和徐国发生磨擦。

image.png

  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差点获胜。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徐偃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林隐居。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

  在此之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楚昭王很高兴,立即派出重要官员隆重迎接,并让他们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

  这给了吴王出兵的借口。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

image.png

  徐国因为"二公子事件",被吴国侵略,由于其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被吴灭。

  其实,也可以说是楚国和吴国不断蚕食他们的属国,所以灭亡。

  徐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认为是徐国最后的家园。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了一个东周古墓,根据考古专家徐长青等人对墓葬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古墓为春秋时期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的妃嫔陪葬墓。该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江西靖安为徐国最后的据点。

  徐国的国祚长达1649年,共有44代君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徐国作为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部族方国,在史料中可以查到它很多饿别名,如:“徐方”、“徐戎”、“徐夷”、“徐土”,都指的是徐国。我计算了一下它存在,差不多前后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徐族是古代东方大族之一,历史上的徐人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曾钿造了可与中原华夏齐美的“青锔文化”。徐族原为羸姓(怎么看来,很有可能徐国真是秦国的宗国),史书多有记载:

  《左传·昭公充年》记载:“周有徐、奄”,下有杜预注:,二国皆臝姓”。孔颖达疏引《世本》亦说:“徐,臝姓”。《注史·国名记乙》说:“徐,少昊后,臝姓国”。

image.png

  如果说徐族在夏商时斯发源于臝姓始祖的燕山一带,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知,在大约4000年前,徐族曾停留在今燕山山脉一带。山南有座山,叫徐无由,又名徐吾山。我查了下地图,也就是现在今河北省玉田县北约20里处。这里,就是当时徐族始居之地。

  《史记,赵世家》说:“燕以葛、武阳、平舒于赵。”平舒即今河北省大城县,当时又叫徐州,直到民国才改为徐水县。《水经注》上说:“涂水出阳邑东北大蟏山涂谷。”

image.png

  从以上史料可以知道:徐国做为商的属国,当余吾居留于今山西屯留时,周族兴起,向东征服了燕京之戎和徐无之戎,一部分余人便又南迁到今河南温县。姓归之,号曰徐山。也就是说,现在的今江苏徐州市南70里,汉代曾在这一代建徐州,三国魏时,徐州治所才移到今徐州市。怎么一看,现在的徐州市还真是当时徐国流传下来的呢。

  让我们重新回到史料之中,当时鲁国正专力对付山东东部和中部的徐国亲族的赢姓、偃姓诸国,无力南攻徐国。而徐国西南有楚等诸国的威胁,东面是海滩沼泽之区,所以选择了北保徐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显然也与这一带原来就分布众多的徐族有关。

  当周王朝进入春秋时代之后,其国衰落。但其北面的齐、宋,西面的楚和南面的吴却强盛起来,徐国便成为四方诸国交争的要地。公元前657年,徐国因北面齐、鲁、宋等大国的威胁,无法扩大地盘,只得南向夺取同族的群舒来扩大自己的疆土。公元前645年,楚国为了争夺群舒这个重要地域,便大军伐徐、齐、鲁、宋、卫、郑、曹、许等国,为了抵御楚国的霸权扩张,又组织联军救徐。但楚还是“败徐于娄林”(今江苏泗洪县北〉。

  过了两年,齐为了救徐,便伐楚的盟国英氏。公元前538年,楚因徐君系吴国外甥,便把他抓起来。公元前530年,徐已逐渐被楚所吞并。徐国国势愈来愈弱,不得不依附于楚国。公元前524年,齐伐徐,徐国不得巳又附于齐国。与宋、邾、郫结为同盟,以抗吴国的北侵。

  公元前512年12月,吴派大军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而灭徐,古老的徐国便从此灭亡了。徐国灭亡后,其遗族向四处流散,有一支徐人南下迁于余水,古称涂水。总的说,徐最早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淮河下游的苏北、皖北境内,逐渐扩大到今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后期,部分活动于山东沿海一带,最引人注目者当属秦乏齐人、琅砑郡的徐福,他以山东沿海地带为大本营,从此地东渡,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航海事业。春秋后民族畛域逐渐混同,文化色彩亦趋划一,迨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徐自然也就慢慢地融合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去了。

image.png

  至于余吾约商代末年又东迀到山东的郐,又名徐州,在今滕县南,与亲族奄国相邻。北面的徐关,在今淄博市的淄川西南,在春秋时已存在。还有留舒城,又作留徐,在平阴县西,这些地方以徐族分布而得名。“徐方”是徐族在商代时已形成的方国。

  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说:“系为裘殆徐方之远祖”。

  徐国是淮夷、群舒及淮水南北赢姓、偃姓诸国的盟主,他们联合抵抗周朝,所以导致了周王朝屡次兴兵征伐。到周穆王时,徐国又强大起来,大有占据东方平分天下之势。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徐国一直很强盛,所以受到东方各国的拥戴,对周王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据《左传,昭公4年》言:“穆王有塗山之会。”;金文也有记载:“周穆王曾发动楚等国伐徐,从西、北、南三面夹攻徐都。”

  徐偃王在遭到强大的周联军的攻击,最后打败,最终无奈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让人不禁唏嘘感叹,我不禁想到我们教授的一句话:再怎么强大的国家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若木是伯益次子,大廉之弟。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是徐姓得姓先祖。

  若木是中国神话中的树,长在太阳下落的地方。若木是由于桑树被认为具有再生的生命力而得名的。

image.png

  徐姓始祖徐若木。伯益次子,大廉之弟。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动,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image.png

  徐国,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周敬王时期,徐国灭亡,历四十余君,享国一千六百余年。

  徐国常与徐戎混淆,徐国是嬴徐之徐,国名也,徐戎之徐,地名也。汉朝时人合二为一,遂有此误。后儒注《诗》、《书》,亦往往淆杂,故吾本之《诗》、《书》,考之《左传》,辅之《国语》,而参之《竹书》以正之。---清许时栋著《徐偃王志》详细进行了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徐国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周敬王时期,徐国灭亡,历四十余君,享国一千六百余年。

  徐国文化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扑)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为尾结之句。

  徐国经济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徐国有较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在廿世纪50年代之前,据资料就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儿钟"、"徐髂尹钲"、"义楚钟"、"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都是有铭文的。其他还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铭"、"徐偃王壶"、"豆形兽尊仪"、"徐宝蕴"、"大徐王寿铭"、"徐冠卑"、"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国晚期(春秋时代)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闻世、发现。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重3.2公斤,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氽"随葬之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有一件铭文18字"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就如现在火盘,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年在绍兴发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这三件有铭文的铜器是鼎、炉、缶。缶的肩部有-周铭文因残损未能释读。炉的底部有铭文三行其中有"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与器肩各有相同铭文44字,标明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古学家考证,肴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

  关于青铜器,古代有"蚩尤作兵"的传说,东夷部落是蚩尤等的后裔,徐器制作曾经处于领先和承前后的位置。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例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形状与钟已相同,但比钟小、口是向上的,有柄,执柄而敲鸣,如有铭文一般都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才有口向下的钟出现,徐器"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有越器句镏,当系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的青铜器制作,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制作风格,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及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徐器的中间过渡是难以否定的。

  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注):"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