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於中原的汉化匈奴人发动。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

  永嘉之乱是什么?始于贾南风的“八王之乱”,京师洛阳成为诸侯王相互攻杀的战场,让西晋元气大伤、洛阳城受到重创。而随后的“永嘉之乱”,更使西晋王朝倾覆、洛阳城“苍生残灭,百不遗一”。

  西晋的“八王之乱”,始自贾南风,却是晋武帝司马炎埋下的祸根。

  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大封皇族为王。曹魏时期,曹丕曹睿两代皇帝都不任亲兄弟,不给曹植曹彰等人权力和军队,结果江山被司马氏轻易夺走。司马炎为了江山永固,不仅大举封王,而且让他们拥有军队和实权,掌握封国的人事、财政权。

  这样的局面,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才能控制得住,而司马炎偏偏选了个低能软弱的接班人。中央政权混乱,诸侯王强势,这样的格局,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贾南风杀死太子,最终成为大危机的导火索。

  与西汉的“七国之乱”不同,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心脏病”,战事主要围绕京师洛阳展开,诸侯王轻松进出京师,洛阳成为他们相互攻杀的战场。西晋元气大伤,随之而来的“永嘉之乱”,导致王朝倾覆,自曹丕重建以来繁华了90年的洛阳城,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繁华京师成战场

  如今的汉魏故城平坦而开阔,而西晋末年,巍峨宫殿之中,无数的阴谋在暗影中策划,血雨腥风随之而来。最大的阴谋,围绕太子司马遹展开。

  司马遹[yù]曾是司马家族的希望。遗传是件很奇怪的事,司马遹是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儿子,却自幼聪慧异常,深得他爷爷武帝的喜爱,常被带在身边。他五岁时的一天,皇宫突然失火,武帝登楼瞭望,小司马遹牵着衣角把他拉到暗处,武帝不解,问何以如此,他答道:“暮色仓猝,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此事令武帝大为称奇,多次称赞他颇有先祖司马懿之风,并说“此儿当兴我家”。武帝最终决定传位司马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日后让司马遹承继大业。

  武帝死时,司马遹只有十二岁,正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而他的父亲惠帝没有管教他的能力,贾南风忌恨他的名声,强令其母谢才人与他分开,纵容他尽情嬉戏玩乐。他最有名的故事,是在宫中开设市场,自己操刀卖肉,能“手揣斤两,轻重不差”。

  公元299年,贾南风决定对太子下手。她假称惠帝生病,令太子入宫,却躲着不见他,派人“赐以酒枣,逼饮醉之”,然后拿出黄门侍郎潘岳写好的草书让他抄写,那草书写得跟画符一样,太子平时喜欢算卦巫术之类,醉意朦胧的就比葫芦画瓢,很多字写成半拉子,事后贾南风令人补齐。

  醉中的太子完全不知道,那草书的内容足以置他于死地:“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指贾南风)又宜速自了;不了,吾当手了之……”

...查看更多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於中原的少数民族人发动。

  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馀万人於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的始祖,大多是来自於此时期汉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永嘉之乱是什么?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西晋初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爆发过程: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馀万人於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的始祖,大多是来自於此时期汉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

  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弥,更率军队乘虚流窜,蹂躏大河南北。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叛晋,自称汉王,上尊汉高祖与昭烈帝。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於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立,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时怀帝以荀晞讨东海王越,越病死,

  王衍率兵还东海国,为石勒所破,晋军力大削。永嘉五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从晋武帝篡曹魏,到晋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劳榦剖析永嘉之乱谓:由於“据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对京师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备一说。自永嘉乱后,开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

  永嘉之乱的影响:史家谓永嘉之乱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但自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后,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加上战争阻碍生产,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为异族首次入主中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期间经过了约277年的时间。在第278年时,隋朝统一,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五胡乱华历史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旷日持久,兵连祸接,中原板荡,几成丘壑。西晋王朝也如残灯孤影,虚弱如衰草,何堪风雨来袭。诸侯王争相引狼入室,五胡以中原为战场,相互攻讦。晋的虚实早已被这些深入过黄河南北的铁骑雄风,扫荡得明明白白

  “八王之乱”,除东海王司马越外,其余尽成了游魂野鬼,司马越笑到了最后,再也没有力量制约他了,遂为所欲为。为了立威,派人在惠帝所食的饼中下药,毒死了毫无用处的、48岁的白痴帝王,立惠帝第25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时年24岁。改元永嘉(307年为永嘉元年)。

  永嘉三年(309年),匈奴人刘渊首先起兵反晋,自称汉室之后裔,先称汉王,后称汉帝,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其子刘聪、侄儿刘曜,以及部将王弥、石勒等,都勇猛异常,为一时豪杰。先后两次南下攻晋,其势锐不可当。永嘉四年(310年)春夏之交,刘渊派兵攻打洛阳。司马越征调扬州刺史王敦,率军援救京师,命琅琊王司马睿催促发兵。7月,刘渊病死,暂时撤军北去。10月,刘聪除掉皇太弟刘乂夺得王位后,重新调遣刘曜率兵4万攻洛阳,洛阳再次告急。

  稍有起色的晋室,就又像在风雨中守护巢穴的鸱枭,唯有悲鸣。就在此关键时刻,这年11月,司马越为避刘汉锋镝,竟率亲大臣及精兵出屯许昌,留下晋怀帝和一些老弱大臣,守在洛阳。洛阳宫廷遂无兵守卫,粮食供应中断,宫人大批饿死,尸体相枕藉,惨如人间地狱。怀帝司马炽怒不可遏,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密诏征东大将军荀晞讨伐司马越,司马越闻知,气急败坏,于3月病死。王衍率兵扶柩还东海国,被游击大河南北的羯族人石勒所阻,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了这支10万晋军,石勒把俘虏或杀死或烧死,其余碾为军粮,制成肉糜。

  在洛阳的怀帝,认为司马越死了,是个时机,似乎摆脱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控制,晋室就可以重整山河了。遂重新对各方镇进行任命,司马睿被委任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广、交五州诸军事之职。但怀帝无力挽狂澜之才,晋室诸将也各怀私心,各为自保,没有人真正尽心效忠王室。

  311年6月,汉大将刘曜、王弥攻陷京师洛阳。怀帝被俘。汉兵纵兵烧掠,洛阳宫殿被付之一炬。王公士民3万余人被杀,西晋皇族几百口人,不论老幼,悉数沦为汉国奴仆。史称“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其惨烈只有后世的“靖康之难”可与之比肩而论。

  司马炽被囚于平阳一年有余,受尽屈辱。汉帝刘聪为了宣示威仪,让他穿着青衣,裹着襆头,站在自己身后,给王公贵族们行酒洗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青衣侑酒”的故事,刘聪的意思很明白,汉民族不是自认为文化修养高吗,胡人都是未开化的民族吗?看,你们的皇帝在给我斟酒服务,以此羞辱晋臣。司马炽虽然隐忍苟活,但刘聪最终还是在永嘉七年(313年)2月,毒杀了他。时年30岁。

...查看更多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汉化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

  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

  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族建立的政权被外族推翻,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悲剧。

  历史因素

  汉魏以来胡人内徙(历史因素):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於“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东汉末,政府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魏晋政府亦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 胡人盤据的危机:五胡盤据中国北部,产生不少危机。匈奴最早内徙,至汉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带;羯为匈奴别支,居於并州、污庭。曹魏更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至於羌氐,早在汉时已叛服不常,为半耕半牧的民族,并保留酋长制。惠帝末年,凉州、益州杨千万、齐万年之乱,便是由氐、羌人领导。诸族内徙中原,情况十分严重。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晋室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於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惠帝元康元年,山阴令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既无法徙胡,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议,成为一纸空文。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又以胡人为兵,这情况於八王之乱时更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便起兵作乱。

...查看更多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建康。

  开五胡乱华之局: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匈奴早有夺取中原的野心,酋长刘宣谓:“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故八王作乱期间,刘渊及刘聪已建汉国,后刘曜陷长安,灭西晋,据长安建前赵;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国号为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继匈奴成为较强民族,包括: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羌人建国较后,主要有淝水之战后的后秦。

  南北对立:永嘉乱时,琅琊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出镇建康,闻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导帮助,又拉拢得江东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的拥护,于建康即位,是为晋元帝。从此东晋偏安江左,下开宋、齐、梁、陈之局。北方则自刘渊称号建国,到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前后136年间皆陷纷乱状态,先后兴起很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后南北分裂达270馀年,南北对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之论。

  南方得以开发:五胡入据中原后,北方中国人民流亡四方,死者不可胜数;晋室南渡建国,中原人仕亦随之南移,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及资金,又使当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江南地区得到充足的劳动力。此后,江南地区渐取代中原而成全国经济重心。其中的冶铁、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建康、京口、山阴、江陵、成都、广州成为当时繁荣的都市。

  促成民族融和:永嘉以后,胡人盘据中原,他们在武力上是胜利者,但文化上却被汉人同化。五胡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重用汉人,委以国政。如石勒用张宾,苻坚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苏绰等。其中鲜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胡汉相互通婚,泯灭两族界限。其后,胡化的汉人高欢,与汉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积极从事民族调和工作。在南方,晋室偏安江南后,随之南迁的中原大族,亦积极剿灭山越盗寇,开发江南,其中以广州的发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现民族融和,扩大中华民族的内涵;亦调和胡汉文化,汉族文化既吸纳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长补短,下开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调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发展较早,且为全国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远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孙吴以来,人才辈出,渐进一步成一股具朝气的新兴文化。晋室南渡,中原人仕开始与南方孙吴人接触,视华夏在江南得到发展继续,并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从此,南方文化大幅发展,渐有凌驾北方之势。然而,南北文化虽得到调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质,如南人灵巧,北人刚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史家谓永嘉之乱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但自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后,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加上战争阻碍生产,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为异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