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image.png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对于“卢”这个姓氏的起源,现在主流的看法大致是:“范阳卢氏,源于姜姓,是齐太公姜尚之后,齐国后裔,因受封卢邑之后获封卢姓。”

  历史学家常常提到的“崔卢王谢”四大家族中的卢,便是范阳卢氏家族。范阳卢氏,在从东汉唐朝末年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古有:“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之称,乾隆皇帝更有诗:“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历史上通常认为的范阳卢氏的鼻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一代大儒——卢植。”关于卢植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卢植年轻时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汉灵帝时期被征辟为博士,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后来发生“黄巾之乱”,奉命镇压黄巾贼,并被升为尚书;是刘备的老师;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卢植直谏董卓,当时的董卓在宫中独断专权,对汉室皇帝自行废立。朝中百官大多唯唯诺诺,唯卢植勇敢地站出来说不,气得董卓起了杀心。所幸旁人劝告:"卢太守海内名望,杀之恐天下震恐"。幸而得以保住一命,而隐居山林。

  范阳是古地名,据考证为现在河北涿县境内,秦汉时代,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县。

image.png

  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在李冲的策划之下,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结婚姻,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被认为是当时无上的荣耀。

  卢偃玄孙北魏太常丞卢静的三个儿子卢景裕、卢辩、卢光分别成为了齐文襄帝高澄、周武帝宇文邕、魏恭帝拓跋廓的老师,家族因此号称帝师房。

  唐朝时期,范阳卢氏仍是山东士族中的一流豪族,更位列七姓十家。隋唐以来,天下始终有一段话描述世家门阀,并且受到广泛认同:“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也就是说山东士族历史悠久,素来以联姻的方式互为联合。

  在唐朝当时,唐朝科举子都视娶一位“五姓女”为与进士及第同等的人生最高追求。唐代王曾几次修订《氏族志》,想要抬高皇室的社会地位,贬抑山东士族,但是仍不能阻止大臣们攀附山东士族。

  李义府为子求婚不得,大怒之下,奏请唐高宗下诏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博陵崔氏等七家相互为婚。显庆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

  唐朝末期,战乱频繁,以诗书传家的范阳卢氏,也因为他的重文抑武而逐渐没落,并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沉寂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卢氏易经,又称为卢氏象数,是北魏范阳卢氏的易经研究成果,在中国易经研究文化中极为有名。北魏是范阳卢氏最为辉煌的时期,卢氏易经也就成为范阳卢氏族人在经学方面的最具博学的文化之一。

  对于卢氏易经、卢氏象数中的卢氏,清儒马国翰据《魏书.卢景裕传》将卢氏视为卢景裕。卢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也即范阳卢氏。据古书记载,卢氏从小聪明国人,专门研究各类经书,性情清静,淡泊名利。其叔父在官场上职居显要。

  卢氏成年后隐居大宁山,喜欢在园舍隐居。钟情于郊野游玩,性格谦恭守道,贞素自得,故号为居士。卢氏官至中书郎和国子博士。东魏宰相高欢,听说他是研究易经高深专家,专程千里迢迢赶来聘请他,让他教自己的诸子学习。

image.png

  卢氏以易学而闻名,当时,“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诵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北史.卢景裕传》)。

  他的易学源于郑易,并且有专门的师传。《北齐书.儒林传》:“凡是经学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河北讲郑康成所注《周易》,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崔瑾。“景裕传权会,权会传郭茂,……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故“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北史.卢景裕传》)就其内容而言,其易注多引汉儒卦变、升降、互体之说。清儒马国翰云:“其说易爻用升降,与蜀才略相似,大抵宗荀氏之学者。”据史志记载,其易学著作为《周易注》。《隋书.经籍志》著录《周易》一帙十卷,而唐志均有:卢氏周易注十卷。马国翰据李鼎祚《周易集解》及孔颖达《周易正义》辑《周易卢氏注》一卷。除了易学外,卢氏对其它经学也有研究,注过《尚书》、《孝经》、《论语》、《礼记》、《老子》。他还好佛,“曾寓托僧寺,讲听不已”(《北史.卢景裕传》),并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道希每译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云。”(同上)

  根据卢氏散见于《周易集解》中的易注,其象数易学特征非常突出,特别表现在他对卦变的运用,完全合荀、虞之法。兹从以下三例分析之:

  1.注《噬溘.彖》云:“此本《否》卦。《乾》之九五分降《坤》初,《坤》之初六分升《乾》五,是刚柔分也。”此处升降法是取荀氏之说,按照荀氏之意,一卦之中阴阳两爻可以升降互换,由此一卦变成另一卦。虞翻崇尚荀学,也取升降言卦变。虞注《噬溘》云:“《否》五之《坤》初,《坤》初之《否》五,刚柔交,故亨也。”很显然,关于此卦卦变,卢氏、虞氏尽管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别,但其思想完全相同,二者均在说明:《噬嗑》是由《否》而来,即《否》初、五两爻互换位置而成《噬嗑》。

  2.注《涣.彖》云:“此本《否》卦。《乾》之九四来居《坤》中,刚来成坎,水流而不穷也。《坤》之六二上升《乾》四,柔得位乎外,上承贵王,与上同也。”又注《涣》六四云:“自二居四,离其群侣,涣其群也。”卢氏这两段注是言《涣》来自《否》,即《否》二、四两爻互易而成《涣》。荀注《涣.彖》云:“谓阳来居二,在《坤》之中,为立庙。”注《涣.象》云:“阴上至四承五为享帝,阳下至二为立庙也。”虞注《涣》云:“《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也。”从荀、虞注看,也是言《否》二、四两爻互易而成《涣》。

  3.卢注《节.彖》云:“此本《泰卦》。分《乾》九三升《坤》五,分《坤》六五下处《乾》三,是刚柔分而刚得中也。”此是言《节》自《泰》来,即《泰》三、五两爻互易而成《节》。虞注《节》云:“《泰》三之五,天地交也。”其意与卢氏同。

  关于卢氏卦变说,只能见到以上这三例。对比卢氏与荀、虞卦变,可知卢氏卦变当本荀、虞无疑。也就是说,卢氏和蜀才一样,在象数易的卦变说屡遭摧残之时,仍坚定不移地取卦变说注《易》,这对于卦变说的流传乃至整个象数易学保存皆有一定的意义。故卢氏的名字在易学史上也与卦变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易学家。清儒惠栋曾评价道:“卦变说本于《彖传》,荀慈明、虞仲翔、姚元直及蜀才、卢氏、侯果等之注详矣。”(《易汉学》卷八)

  卢氏象数有两点:其一,卢氏象数思想不止于卦变,也有消息说、互体说等。以消息说注《易》者,如注《剥》云:“此本《乾》卦,群阴剥阳,故名为剥也。”此言十二消息卦来自乾坤,坤阴长至乾五为剥。以互体说注《易》者,如注《贲》九三“濡如”云:“有坎之水以自润,故曰濡如也。”《贲》二、三、四爻互坎,故言有坎之水以自润。注《涣》六四“涣有丘”云:“互体有艮,艮为山丘。”此言《涣》三、四、五爻互艮。其二,卢氏并非完全按照荀、虞用象数释《易》,也就是说在荀、虞用象数注《易》之处,卢氏常弃之不用。如荀注《需.九五象》用升降说,而卢氏则注之曰:“沈湎则凶,中正则吉。”荀、虞、蜀才等注《讼》取卦变说,而卢氏则注《讼.彖》云:“险而健者,恒而好争讼也。”注《讼.初六象》云:“初欲应四,而二据之, 争,事不至永,虽有小讼,讼必辩明,故终吉。”卢氏不取卦变说,又根据台湾学者黄庆萱教授考证,“卢氏注颇有意近王弼,而《伊川易传》亦多与卢注暗合。”(《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二十八)这说明了在玄学易击之下,象数易在注《易》时所表现出的问题已极为明显,故一些易学家,包括像传郑氏易的卢氏这样的易学家,在注《易》许多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舍弃汉代留传下来的象数易学,而以玄学易代之。从这里也看到了象数易学在南北朝时地位大大下降趋于式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说起三国,大家最敬佩的人就是刘备,因为他的道德水平实在是太高;最佩服的应该就是曹操了,因为他的能力最强;而最聪明的人应该就是诸葛亮了,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就算还是大家最喜欢的诸葛亮也是一样。

  虽然诸葛亮确实是十分厉害的一个聪明人,但是他的更大的才能是在政治上,他的军事才能确实是被罗贯中夸大了。但是正所谓,人无完人,他们这样的人我们才感觉更正常一些,只是这个凡事都有例外,也真的出现在了这里。三国,真的有一个完美的人,你找不出他的缺点,他就是刘备的老师,卢植。

  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这个人,但是卢植是马融的徒弟,这个马融是当时的大儒,因此学成以后就在老家教书的卢植,也依然名声很响亮。巧合的是,刘备和卢植是老乡,而且刘备的祖先好歹也是一个王爷,就算后来再怎么落魄,也还有其他的亲戚帮衬,因此编制草鞋的刘备也是有机会到卢植那里读书的。

image.png

  很多人都认为卢植是没有出生在适合的时代,如果能晚出生二十年,那一定会成为争霸天下的重要选手。而且卢植是兼具文才和武功,不可多得的一个复合型人才,最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高尚。他的儒学是当时士人们的楷模。应该说,刘备后来的性格是受到卢植的影响的。他是刘备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贵人,卢植的名声在日后刘备的称霸路上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卢植本人外在形象很好,记载说他的身材八尺二寸,有着远大的理想,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海量,能喝酒一石不醉。在他老师马融家读书的时候,马融经常安排歌舞表演,但是卢植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偷看过一眼,就算是他的老师都十分敬佩他的定力和心性。男人,一般都是被两个东西牵绊,一个就算美色一个就是权力,但是卢植无疑对美色的耐力是十分高的,这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而他敢于顶撞权臣董卓关于废掉少帝刘辩的提议,足以说明他是一耳光不畏惧强权的人物。但是也因此得罪了董卓,虽然在友人的劝解下,董卓没有杀死卢植,但是也被免官了。此后,卢植就隐居了,不再过问世事。

  而且,卢植更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范阳卢氏的始祖,后来的子弟中更是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唐朝时的神童卢照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