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蚕丛时期
蚕丛,又称蚕丛氏,华夏族纪录中西周时期蜀国首位称王的人(应该为一个氏族或朝代,持续了数百年),其事迹史书上少有记载。对应于宝墩文化时期。
柏灌时期
柏灌,又作柏濩或伯雍,是华夏族记载中统治蜀国(现四川一带)的第二代(应该为一个氏族,持续了数百年),其事迹史书上少有记载。对应于宝墩文化时期。
据说温江区寿安镇长青村有一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被当地人称作"八卦山"或"八卦墓",《温江县志》记载当地传说那是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的讹写。柏灌氏以鸟为图腾,有说柏灌是"伯鹤"的讹写。
鱼凫时期
鱼凫是华夏族记载中古蜀国的第三代(应该为一个统治的氏族,持续了数百年),对应于三星堆文化时期(三星堆遗址第二三期)。
杜宇时期
杜宇(?-?),又名蒲卑,死后号望帝,生卒年不详,曾经称帝。以郫为都城,瞿上为陪都。根据二十世纪的考古结果,大约处于商周之交至春秋时期,对应于十二桥文化(如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前1250年至前650年)。据传说杜宇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省成都一带)建国的君主,善於耕作, 传说中他在死后化为杜鹃鸟。而根据书中所称计算,该朝代应该于前770年左右结束。
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杜宇从天降至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名名叫「利」的女子,也从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的井中冒出,杜宇在娶利为妻后,便在蜀地称王,填补了在鱼凫去世后,蜀地突然缺少的统治者空位。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却正好与之相反,谓杜宇为蜀王,女子梁利从朱提迁来,二人联姻。杜宇建国后,除将国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县)外,尚把瞿上(今四川省双流县)定为别都,以有效管理其他地区。
杜宇在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蚕丛、柏灌与鱼凫这三个在此建国的君主来的高,因此,他积极的开疆扩土,使得国土领域向东可达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芦山、天全一带、向北可到汉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县。此外,他还把领土中的汶山建设成牧场、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贵州省一带变成花园。
在杜宇统治蜀地的同时,他和当时位处中原的周朝也有往来,并献上许多贵重礼物,以和周朝交好
杜宇虽擅长於农耕,但对於治理洪水并无办法,因此,在他一百多岁时,命当时的宰相鳖灵,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鳖灵治理洪水的期间,杜宇趁隙与鳖灵的妻子私通(另有一说,杜宇并未与其妻私通),杜宇后来在於心有愧、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如鳖灵的情况下,将王位禅让给他, 隐居於岷山,传说其死后,每逢农历三月,便化为杜鹃,以叫声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
亦有说法,称杜宇其实际上是被鳖灵推翻后逃亡,因复位不成,怨魂化为杜鹃。
开明朝
开明是华夏族记载中的古蜀朝代名称,其历任君主均称"开明",共十二世,其时代大约为中原的春秋至战国时期。对应于今日考古发现的晚期蜀文化(约前770年至前316年)。根据华夏族记载,九世开明帝开明尚接受中原文化,去帝号称王,传至开明十二世时,于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丛帝(一世)
丛帝,原名鳖灵,是首位开明帝。鳖灵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国"民得安处",后杜宇禅让,称丛帝。一说鳖灵兵变,逼死杜宇,自立。杜宇冤魂不散,即成杜鹃鸟。
蜀卢帝(二世)
蜀卢帝,又作蜀成帝,开明朝第二任帝。曾经进攻秦国至雍城 。
蜀保子帝(三世)
蜀保子帝,又作蜀褒子帝,开明朝第三任帝,曾攻青衣,国威扩张 。
蜀王开明尚(九世)
开明尚,是蜀国君主,开明第九任帝,在现在四川一带。开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庙,去帝号称王,以酒曰醴,乐曰荆。迁徙国都至成都。
芦子霸王(十二世)
芦子霸王,是古蜀国末代君主,开明第十二任君主,前316年秦惠文王在位时秦国,派大将司马错从灭掉了蜀国,蜀王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及太子死於白鹿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语言学上属於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四川西北部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年代约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
宝墩文化
约在前2500年至前17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国时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
遗址主要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后发现的新津宝墩村(最大的一个,60万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墙有卵石覆盖)、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等8座史前遗址群组成,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
建筑城的面积10-60万平方米不等,这些城址大多选择在河流台地上,并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筑,各个城址都有高耸的土筑城墙,有的还有宽大的壕沟,城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也可能与治水有关。房屋建筑以长方形的木(竹)骨泥墙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内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可能已形成拥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
生活生产工具主要使用通体磨制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钻孔技术也已被熟练地掌握。陶器以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器形富有变化,生产技术已十分先进,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三星堆文化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
遗址三星堆文化主要体现为三星堆遗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于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内。
建筑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众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遗迹现象。
生活三星堆遗址已经是一个具有大量财富,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娴熟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文明古国。出土了大量让世人震惊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十二桥文化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200-前600年,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布非常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王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
遗址十二桥文化以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出土文物等级最高,延续的时间最长。现已探明金沙遗址的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体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建筑华夏族记载中的古蜀第四个时期,杜宇时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县县城北约二里处,即民间传说中的杜鹃古城)和瞿上两座。金沙遗址内现已发现了大型的建筑基址区、大型的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遗存。此时期的房屋建筑有干栏式木构建筑和木(竹)骨泥墙建筑两种形式。
生活石质生产工具仍然以通体磨制的小型斧、锛、凿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见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特征。祭祀区内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礼仪用器,其面貌与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
晚期蜀文化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开明朝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高峰--晚期蜀文化时期。
遗址成都市区商业街发现的规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马家等级高贵的木椁墓可能就是当时蜀王族或国王的陵墓。
建筑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下辖县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
生活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极具地域特点的巴蜀式铜兵器,还有至今不能识读的"巴蜀图语"都成为此时期文明发展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没有文字还真是吃亏。
没有文字,事情就很难被长时间地准确记录,历史也就很容易就被遗忘掉了。
比如,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猫史官想,一般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应该是下面这些东西:
而如果是一个文物或博物馆的从业人员,那么,她 or 他脑中的画面多半是这样的:
不过,即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即便是一个文博专业人员,如果没有处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之中,提起夏商周的历史,也很难想到下面这些:
是的,它们是古蜀,
一个在夏商周的西南延续了两千年
同时也被人们遗忘了两千年的文明。
从中原往西往南,越过秦岭,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在成都平原上,在夏商周王朝的同时期,能看到这个自成一派、非常独特的地域文明。
古蜀人没有生活在中原腹地,它们没有文字,没有很好地记录过自己,它们也很少被中原王朝的史官所提及。要不是考古学家的发掘,人们可能会以为它们根本没有存在过。
成都平原的位置
成都平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但是一般认为,进入文明阶段是从三星堆文化算起,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古蜀文明”主要是指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下面,猫史官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
1.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文化是一个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层遗存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时间是距今大约4000~3100年,大约相当于中原的夏代到商代晚期。
早在民国时期,四川广汉就陆续发现了一些年代非常久远的玉石器和陶器。1986年,两个器物坑的发现更是震撼了世界,两坑内出土了高等级文物1700余件,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极其多元和古怪!
比如,三星堆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等器物,在以青铜容器和乐器为大宗的中国青铜时代,是难以被归类的奇怪存在,一直到现在,考古学界对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文化源头都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除了前所未见的器物,其他一些有些脸熟的东西到了三星堆,也都变得有点陌生了。
比如龙,变成了山羊的头;玉璧,多了一圈凸起;铜戈,多了一些“锯齿”;用来装酒的铜尊,也被放到了头顶……
青铜顶尊跪坐人像
时间大约在商末周初,怪异的三星堆宝物被诡异地打砸、焚烧并掩埋进两个大土坑之中,文化和政治的势力似乎发生了转移,古蜀的新中心移到了现在的成都,文化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是为十二桥文化阶段。
2.十二桥文化
十二桥文化是以成都十二桥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距离我们现在大约3100~2600年,大体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
十二桥文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和彭州竹瓦街青铜器窖藏。
其中,金沙遗址一边继续传承着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金器、凸领璧等“怪异风格”,一边也明显加强了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比如出现了用甲骨占卜的现象,虽然没有文字,但也是新现象;同时,也发现了中原地区使用的礼乐器——磬。
刻纹的黄金冠带
石磬
1959年与1980年,彭州市竹瓦街先后发现了两处青铜器窖藏,出土的铜器包括容器、兵器两类。
其中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则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尊、罍等酒器。尤其珍贵的是1959年窖藏中发现了两件有铭青铜觯,根据器物风格和铭文推测,这两件铜器应是蜀人随周人灭商后得到的战利品,是《尚书》记载古蜀之师参与灭商战争的见证物。
十二桥文化在发展了500年之后,在大约春秋晚期的时候逐渐走向衰亡,但它与下面要讲到的青羊宫文化在时间和文化上存在明显缺环,三星堆、金沙独具特色的青铜人像、黄金器等消失不见,对鸟和太阳的崇拜也难寻踪迹,古蜀文明到了晚期,它的神秘色彩也逐渐淡去了。
3.青羊宫文化
青羊宫文化是以成都青羊宫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青羊宫文化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而止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即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时代至汉代早期。
青羊宫文化的遗址不多,最著名的是1980年发现于新都马家乡的大型木椁墓。这座墓葬规模很大,在多次被盗掘的情况下,仍然出土精美青铜器近二百件,学者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应是古蜀国晚期的某一代蜀王。
马家乡的青铜器很有意思,很多都是五件成组,也有少数是两件成组,这在中国的青铜时代中,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组合现象。
马家乡墓葬出土文物
同时,马家乡大墓铜鍪、柳叶剑、铜鼎等器物还体现了与秦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的交流,表明古蜀文化在这一时期似乎显得更加开放。
比如这件铜鼎,它的盖子内部有“邵之飤鼎”4个字的铭文,一般认为,这个 “邵” 也就是楚氏之“昭”,这个昭与屈、景并称为楚国三大氏。而且,这件鼎是比较典型的楚文化风格的青铜器,和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铜鼎基本相同。表明蜀、楚两种优秀的长江文明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公元前316年,北方的秦国南下伐蜀,蜀王率兵拒秦,却兵败葭萌,秦国一举兼并巴、蜀。“秦灭巴蜀”成为古蜀文明的谢幕之章,但在秦国即将吞并六合、建立统一的大帝国这个庞大的历史图景前,却又成为揭幕之章。
秦并巴蜀之后,对四川盆地进行了大力的经营。比如这件青川木牍就体现了战国晚期秦国在四川发展农业的情况。木牍正反两面都有文字,正面记载了公元前309年,也就是秦武王二年,秦王命令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而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
青川木牍
秦国在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发展农业生产,将古蜀故地改造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也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础。
到了西汉早期,蜀守文翁在四川兴办学校、教化民众,使成都人由“不晓文字”变为“爱好文雅”;此后,汉武帝以蜀地为南下据点开发西南夷,在北方政治和文化的不断侵润之下,古蜀故地的文明逐渐消融,最终融入博大深厚的秦汉文明之中。
古蜀文明从兴起到消失,在成都平原上“超长待机”了大约两千年的时间,这在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古蜀文明最后消失于汉初,要算起来,距离我们现在也已经差不多有两千年,而这两千年,可以说是它被完全遗忘的过程。大概正是因为没有文字,关于古蜀的记忆在古蜀消失后没多久就开始模糊起来,晋代《华阳国志》还稍微提了几嘴,而到了唐代,李白就已经在纳闷“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了……越到后来,古蜀存在过的踪迹就越难寻觅。
我们平时总说,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但口头上的表述总觉得有点强行政治正确的意思,其实从古蜀文明的兴衰中,真的肉眼可见这种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线条的,在夏商周的边缘,存在着很多很有特色的地域文明,古蜀,无疑就是其中最绵长、最奇特的一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青莲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青莲又诗云: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1.
古往今来,天下尽在掌握;抽丝剥茧,真相就在眼前。
如果看山是山,那么天下大事,无非分分合合。拨开云雾,方知蜀山也不难行。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有一个地方,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始终都在关键时刻扮演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角色。这个地方就是蜀地。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名字总有变迁,以前这里被称为古蜀国,后来又成了巴蜀、四川等。
我们先从春秋战国说起。因为这个时期,是地球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的开端。那么说起战国时期,秦国一统江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相信许多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来。见仁见智,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但相信很少有人会提到一件看似无关痛痒的事件,就是占领巴蜀。
大秦的兴起和发展,有人的因素。比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他们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一些政策,让秦国一步一步成为强国。但我们必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天命所归。而真正让秦国担负起这个天命的,就是这看似闲笔的攻打巴蜀。
事实上,历史从来就没有闲笔。它的每一笔,看似闲庭信步,实则都是成竹在胸。
秦国在灭六国之前,完成称霸的第一步,就是“挺进大西南”计划。
挺进大西南?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对了,因为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相似。
当时的蜀地,有蜀跟巴两个国家。就在公元前316年,蜀王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国求救。而此刻,韩国又在跟秦国闹事。那么,是先攻打韩国,还是先去攻打蜀国,秦国朝堂之上展开了一场辩论。
此时的秦国是谁主政呢?就是著名的秦惠文王赢驷。当时,朝堂之上,张仪主张是攻打韩国的。而秦国的另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司马错则主张借机灭蜀。他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同时他指出,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最后庭辨的结果,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
战略方针定了,下一步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挺进大西南”的计划了。
秦王命令,由张仪与司马错一起去攻蜀。精彩的过程,咱们简单地叙述。总之一句话,蜀国被灭了。之后,司马错又顺便把苴、巴一起灭掉。这样,巴蜀之地尽归秦国所有。
巴蜀之地,历来是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有了这个“天下粮仓”,秦国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源,为秦国之后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秦国之后,虽然历代统治者和史料都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得蜀国者,得天下!那么,下一个得蜀地者,就是刘邦。
(图)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
刘邦因为攻入咸阳有功,项羽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封其为汉中王。刘邦当时是非常失意,不过谋臣张良大喜。他说,恭喜主公,贺喜主公。汉中之地,乃是天下粮仓。今我主得蜀地,将来必取天下。要知道,古代汉中乃是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碰撞融合之地。果然让张良说中了,后来刘邦就创立了大汉朝四百年的江山。
时光如白驹过隙呀,转眼又到后汉三国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定天下三分。在《隆中对》中他这样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真是一语道破天机!高祖是怎么成事的呢?就是因为先占据了益州沃野之地啊。所以后来刘备在称帝之前,先是进位的汉中王!
那么依靠巴蜀,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其依仗的就是这个地方人多、地多、粮食多。
三国归晋,中国迎来短暂的统一,很快就又进入了南北朝对峙阶段。那么在这个时候,蜀国就又成了南北朝对峙的一个重要口岸。
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四川地区也开始了佛教造像运动。到了唐朝,造像运动几乎达到了顶峰,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唐玄宗时期造的。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于是,四川就成了皇帝的避风港。唐玄宗入川避难,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一大波高僧和擅长造佛的工匠艺人。大家在这里一边避难,一边造佛像。
到了唐朝晚期,黄巢又起义了。结果,四川再度成为皇室的避难所。于是,僧侣和工匠们再次跟着皇帝来到四川。所以后来四川的佛教文化更多地保留了大唐皇室的风格和特色。
(图)乐山大佛
3.
那么后来,李克用起兵灭了黄巢,又战胜了朱温。接着,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按照史学家们的分析,当时的李存勖最有希望重新延续大唐的辉煌和兴盛。可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这就是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了契丹。
关于燕云十六州,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幽州城。这个地方对中国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如果中国是一条龙,那么幽州就是龙头。龙头被别人按住了,那么这条龙还能飞起来吗?果然,之后立国的宋朝,虽然经济上很发达,但就像一个没有肌肉的胖子,许多人都来欺负他。翻开大宋的历史,我们发现,跟他同时并存大的政权居然有契丹、金、辽、西夏,另外还有南诏、大理等等一些小国。堂堂大中华这是怎么了?原因就是群龙无首了哦。
所以看,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成了整个华夏中华最大的痛。但这事还没有完,因为群龙无首了,蒙古大军又横扫过来了。虽然我们把元朝也写入中国的历史,但提起元朝,我们始终因为没有底气而闪烁其词。
但是,元朝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就是,它把北方中国重新统一到了一起。那么之后朱元璋的大明顺理成章地接收过来。
当幽州重新回归华夏中心的时候,蜀地的重要性就又显现出来了。于是我们是不是惊奇的发现,蜀地与幽州其实有一个连动的关系。龙头被按住的时候,蜀地就显得寂静起来。那么只有巨龙昂首之时,蜀地的血液才会沸腾。这点在大明以后多次显现出来。
明朝末年,皇太极兵围北京。各路兵马前来勤王。其中就包括袁崇焕部,满桂部,李承宗部。另外,还有一只名不见经传、千里迢迢从四川赶来的秦良玉部。在这所有的勤王部队中,秦良玉来的最晚,但却投入战斗最早。她所带的白杆兵仅仅两千人。居然就敢直接跟多尔衮去邀战。并且,她在与多尔衮的单挑中还打伤了他。也正因为这在正史中都几乎找不到踪迹的一仗,才让皇太极心生怯意而最后选择了退兵。也正是在这一仗之后,崇祯皇帝做了两件事。一件就是把袁崇焕下了大狱并最终凌迟处死,其中一条罪状就是临阵避战。一件就是重赏秦良玉,并且为秦良玉做了四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要知道,在这场北京保卫战中,来勤王的都是吃国家俸禄的。而唯有秦良玉是自备粮草军马,跋涉千里自费来勤王的。那么从此之后呢,川军自费救国也成为了一种传统。
(图)秦良玉勤王图,任率英(绘)
4.
转眼就到了清末,一场保路运动在四川爆发了。关于保路运动,其实又是一笔糊涂账,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同盟会领导的。事实上,领导保路运动的是光复会。同盟会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而光复会的口号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古蜀国,还是巴蜀四川,功成身退就是他们的标志。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冲在最前沿。该论功封赏的时候,他们则无声无息地退隐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最终结果都是这样。
就比如说这领导了保路运动的光复会吧。反清的热情已经被点燃,结果呢,一个青帮悟字辈的志清大长老暗杀了光复会的陶成章。那么之后,光复会认为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于是宣布解散,至此功成身退。
本来以为,清帝也退位了,民国也成立了。可是,鬼子又打进来了。这时候,又该川军出场了。据统计,8年抗战,川军前后出川350万兵员,为全国各省之冠,伤亡约占全国的20%,共64万余人伤亡,其中阵亡26万3千多,负伤35万6千多,失踪2万6千多。有七位将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各部的官兵因伤亡换了几茬,出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慷慨激昂、悲壮英烈、令人热血沸腾和肃然起敬的事迹。
那么说到这里呢,我们就发现,在历史上,蜀地的确是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文化,每次在华夏文明关键时刻,总会撑起乾坤。就像光复会所说的那样,“以身许国,功臣身退”。
那么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强大呢?我们认为就是看这种地方的语言同化力。四川普通话非常有区域特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容易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说四川话的人总会让人感觉有一种豪气,这可能就是四川独有的袍哥文化吧。
那么,除了“佛像文化”、“袍哥文化”之外,四川还有三种独有文化。
一种是麻将文化。四川人自己称其为“摆龙门阵”。貌似全国人都打麻将,但只有四川人深谙其精髓。那就是其中的时间停止。只要到了麻将桌上,时间就似乎已经停止了。这个概念,或许许多年以后,大家才会恍然大悟。
第二种是都江堰文化。在都江堰附近的地下,深埋着四头石犀牛。据说有一年,因为施工,其中一头石犀牛被挖了出来,结果当年就发了洪水。后来又把这头犀牛埋回去了。
第三种是三星堆文化。其中有许多谜题至今未解。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终究能揭开古蜀文化的奥秘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