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秦争霸战争

春秋中期,晋为独霸中原,阻止秦东进图霸而进行的重要战争。晋、秦对地理形势在战争中的作用有所认识,均力图控制桃林、崤山。由此可看出,先占战略要地者可在战略形势上居于优势,为后来《孙子兵法》"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的战略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春秋中期,晋为独霸中原,阻止秦东进图霸而进行的重要战争。

  战争背景

  晋献公在奉攻茅津后不久,即"假途灭虢",一举兼并北虢、虞两国。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崤函,抢先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公子夷吾逃秦。他深知穆公有控制桃林等地之企图,愿献虢略(今河南灵宝)至华山间"河外五城"以换取秦对其争位的支持。在秦协助其返晋为惠公后,他背约不肯将该地拱手送秦。穆公曾谋划杀夷吾另扶重耳为君,因事泄未果。

  秦是西周初年嬴姓氏族,迁至西垂(今甘肃天水南),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一个分支,后成为周室附庸。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已被戎狄占据的岐及其以西的周室土地赐秦。秦正式建国。文公时(前765年-前716年),秦击败据岐之戎,收抚未随平王东迁之"周余民",大力发展农业及畜牧业,国势逐渐壮大。至穆公时,秦已建立一支由战车、步兵、骑兵三兵种组成的军队,兵力达10万,并先后征服荡社、邦戎、冀戎、小虢及彭戏氏等,控制了西垂至华山间整个渭水流域,成为西方大国。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局处关中一隅,急欲争霸中原。桃林、崤函是晋、秦两国向外发展必经的战略要地。秦穆公继位第一年(前659年)即率军进攻茅津之戎(今山西平陆一带),企图控制该地。因该地北有虞国、南有虢国,暂无力长期占据,遂于取胜后撤回。

image.png

  战争过程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发兵攻晋,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间)击败晋军,俘惠公,迫其以太子为质,并割河西八城予秦,乃释其返国,致秦疆域扩展至黄河西岸。晋惠公死时,晋太子圉由秦私逃返国继位为怀公。秦穆公接晋公子重耳来秦,准备助其与怀公争位以控制晋国。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拥护穆公东进中原称霸,如能助其返国为君,当使晋以秦封国之位追随秦后。穆公遂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韩非子·十过》)护送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文公流亡"年,经多识广,才智出众,争霸雄心较穆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肯真正奉秦为霸主,但又尽力维持晋秦联盟,采取措施使秦不仅不成为晋争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为助力。当周王出现权力危机向秦、晋求援时,晋文公坚决拒绝秦军参与勤王,高举尊王旗帜独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带之乱。为此获得了南进中原的另一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并在中原诸侯中提高了威望。为巩固秦晋联盟,晋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使穆公认为晋拥护秦国争霸,而真实意图则在诱导秦南进攻楚,以利于晋在中原与楚争霸。

  城濮之战后,穆公感到晋秦联合结果只利于晋,遂在二十二年(前630年)与晋联合攻郑时背晋而与郑盟。文公从战略全局着眼,立即由郑撤军并继续与秦结好,以避免在晋楚争霸战争中陷入两面受敌之不利境地。郑是中原各国中位置适中且农业、商业经济均较发达的国家,为大国争夺之焦点。不论晋、楚或秦,欲称霸中原必先控制郑国。穆公在背晋盟郑时,已预有安排,以协助郑国加强防务为名,留部分兵力于郑都新郑。

image.png

  二十四年,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秦乘两国新丧之机,于次年派遣大军潜越晋桃林、崤函,远程奔袭郑都。因途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为郑已有防备,遂灭晋边邑小国滑(今河南偃师南)撤军。晋先轸等认为秦系晋争霸中原之潜在敌人,双方战争在所难免。为挫败秦东进中原之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全歼秦军(参见崤之战)。晋秦联盟破裂。

  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好,共同抗晋。秦晋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二十七年,秦派军开始攻晋。晋襄公亲率主力迎战,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北)附近击败秦军后(参见彭衙之战),即率宋、陈、郑联军反击,攻占彭衙及汪(今陕西澄城)。二十八年,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统帅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参见王官之战)及鄙(今山西临猗西南)。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遂转由茅津渡河,进至崤山,积土立封(标志),"发丧哭之三日"(《史记·秦本纪》)。

  此役,秦军虽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新序.善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此后,秦再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对晋作战。但规模均不大,互有胜负。

  周顷王四年(前615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晋,曾连续攻占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及瑕(今河南灵宝西),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均被晋军击退,未达目的(参见河曲之战)。晋在战后立即增加驻瑕兵力,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与防守能力。由于晋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与崤山等战略要地,又有号召诸侯的威望及实力.能联合多国军队与秦作战,所以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伸入中原。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晋与赤狄、潞氏作战之机,曾发兵攻至河东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县附近),但在晋军反击下,败于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参见辅氏之战)。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再次努力,准备联合狄、楚共同攻晋。晋得知后,先发制人,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回(参见麻隧之战)。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乘晋主力在郑,后方空虚之机,以援郑为名,发兵进至河曲,在栎(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击败晋军。

  晋为报栎之役,于灵王十三年(前559年)率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联军攻秦,渡过泾水,大败秦军,推进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北),后因内部矛盾撤军。

  此后,双方未再交战。麻隧之战后,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公元前575年,晋厉公鄢陵之战中战胜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战争评价

  晋、秦对地理形势在战争中的作用有所认识,均力图控制桃林、崤山。由此可看出,先占战略要地者可在战略形势上居于优势,为后来《孙子兵法》"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的战略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春秋中期,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晋国那边早就得到情报。晋国的大将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崤音yáo)地方拦击。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晋襄公得胜回朝。他的母亲文嬴(音yíng)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对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孟明视这帮武人为了自己要争功,闹得两国伤了和气。要是把这三个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惩办他们。” 晋襄公听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image.png

  大将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 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刻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 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使劲地逃跑。到了黄河边,发现后面已经有晋兵追上来。在这紧急的关头,幸好有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他们就跳了下去。 等阳处父赶到,船已经离了岸。阳处父在岸边大声喊叫:“请你们回来!我们主公忘了给你们准备车马,特地叫我赶来送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 孟明视哪里肯上这个当。他站在船头上行了礼,说:“承蒙晋君宽恕了我们,已经万分感激,哪里还敢再收受礼物。要是我们回去还能保全性命,那末,过了三年,再来报答贵国吧。” 阳处父还想说什么,那只小船哗啦哗啦地,已经越划越远了。

image.png

  阳处父回去向晋襄公回报了孟明视的话,晋襄公懊悔不及,但也无可奈何了。 孟明视等三个人回到秦国。秦穆公听到全军覆没,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三个人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的不是,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害得你们打了败仗,哪儿能怪你们呢?再说,我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一点小过失,就抹杀他的大功啊。” 三个人感激得直淌眼泪,打这以后,他们认真操练兵马,一心一意要为秦国报仇。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的仇,秦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等三员大将率领四百辆兵车打到晋国。没想到晋襄公早有防备,孟明视又打了败仗。 秦穆公仍旧没有办他的罪,但孟明视实在过意不去,好像对国家欠下一笔债。他把自己的财产和俸禄全拿出来,送给在战争中死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兵士一块儿过苦日子。兵士吃粗粮,他也吃粗粮:兵士啃菜根,他也啃菜根,天天苦练兵马,一心要报仇雪耻。 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秦国的边界上来了。

  孟明视嘱咐将士守住城,不准随便跟晋国人交战,结果又让晋国夺去了两座城。 这一来,秦国就有人说孟明视的坏话,说他不该这么胆小。附近的小国和西戎瞧着秦国一连打了三个败仗,纷纷脱离秦国,不受管了。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交战以后第三年的夏天。孟明视作好一切准备,挑选了国内精兵,出发了五百辆兵车。秦穆公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帛,把将士的家属安顿好。将士的斗志旺盛,整装出发。 大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说:“咱们这回出来,可是有进没退,我想把船烧了,大家看怎么样?”大伙说:“烧吧!打胜了还怕没有船吗?打败了,也别回来了。”孟明视的兵士们憋了几年的气闷和仇恨,全在这时候迸发出来。没有几天工夫,就一举夺回了上次丢了的两个城,接着又攻下晋国的几座大城。

  晋国这才感到秦国攻势的厉害,上上下下都着了慌。晋襄公跟大臣商量以后,下了命令:只许守城,不许跟秦国人开战。秦国的大军在晋国的地面上来回挑战,没有一个晋国人敢出来。 有人对秦穆公说:“晋国已经认输了。他们不敢出来交战。主公不如埋了崤山的尸骨回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耻辱了。” 秦穆公就率领大军到崤山,把三年前作战死亡将士留下的尸骨收拾起来,埋在山坡里。秦穆公带领孟明视等将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 西部小国和西戎部落,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先恐后地向秦国进贡。秦国从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秦赢姓氏族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一个分支,后成为周室附庸。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已被戎狄占据的岐及其以西的周室土地赐秦,秦正式建国,为日后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765年,秦国击败据岐之戎,收抚未随平王东迁之“周余民”,并大力发展农业及畜牧业,国势逐渐壮大。至穆公时,秦国已建立一支由战车、步兵、骑兵三兵种组成的军队,兵力达10万,并先后征服荡社、邦戎、冀戎、小虢及彭戏氏等,控制了西垂至华山间整个渭水流域,成为西方大国。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局处关中一隅,急欲争霸中原。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率军进攻茅津之戎,企图控制该地。因该地北有虞国、南有虢国,暂时无力长期占据,取胜后短期战领后撤回。

image.png

  晋献公在奉攻茅津后不久,借“假途灭虢”之计一举兼并虢、虞两国,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崤函,抢先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公子夷吾逃秦。他深知秦穆公有控制桃林等地之企图,愿献虢略至华山间“河外五城”以换取秦对其争位的支持。在秦协助其返晋为惠公后,他背约不肯将该地送秦。秦穆公曾谋划杀夷吾另扶重耳为君,因事情泄露而没有成功。

  公元前645年,秦国发兵攻晋,在韩原打败了晋军并俘虏了晋惠公,迫其以太子为质,并割河西八城予秦,乃释其返国,致秦疆域扩展至黄河西岸。晋惠公死时,晋太子圉由秦私逃返国继位为怀公。秦穆公接晋公子重耳来秦,准备助其与怀公争位以控制晋国。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拥护穆公东进中原称霸,如能助其返国为君,当使晋以秦封国之位追随秦后。秦穆公遂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护送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

image.png

  晋文公流亡多年,经多识广,才智出众,争霸雄心较穆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肯真正奉秦为霸主,但又尽力维持晋秦联盟,采取措施使秦不仅不成为晋争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为助力。当周王出现权力危机向秦、晋求援时,晋文公高举尊王旗帜独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带之乱。为此获得了南进中原的另一战略要地南阳。为了巩固秦晋联盟,晋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使秦穆公认为晋拥护秦国争霸,而真实意图则在诱导秦南进攻楚,以利于晋在中原与楚争霸。

  郑国是中原各国中位置适中且农业、商业经济均较发达的国家,为大国争夺之焦点。不论晋、楚或秦,欲称霸中原必先控制郑国。穆公在背晋盟郑时,已预有安排,以协助郑国加强防务为名,留部分兵力于郑都新郑。

  随着晋文公、郑文公先后去世。秦乘两国新丧之机,派遣大军潜越晋桃林、崤函,远程奔袭郑都。因途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为郑已有防备,遂灭晋边邑小国滑撤军。

  秦晋争霸中原之战在所难免。为挫败秦国东进中原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设伏,全歼秦军,晋秦联盟彻底破裂。之后,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统帅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虽然获胜,并深入晋国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

image.png

  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西戎各国。此后,秦国再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对晋作战,但规模均不大,互有胜负。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晋,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均被晋军击退,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晋国在战后立即增加驻瑕兵力,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与防守能力。由于晋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与崤山等战略要地,又有号召诸侯的威望及实力.能联合多国军队与秦作战,所以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伸入中原。

  公元前594年,秦国乘晋与赤狄、潞氏作战之机,曾发兵攻至河东之箕、郜,但在晋军反击下,失败于辅氏。

  公元前578年,秦国准备联合狄、楚共同攻晋。晋国得知后,先发制人,晋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击败秦军后撤回。

  公元前562年,晋国为报栎之役,率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联军攻秦,进至木或林,后因内部矛盾撤军。此后,双方未再交战。晋国在城濮之战后,有可能继续给予楚打击,使其无力北进。因秦晋联盟破裂,晋国长期致力于对秦作战,致使楚国得以乘机扩展疆域,增强实力,发展到了有问鼎中原的实力,晋国此时以无法集中力量与之决战,因而始终未能实现其独霸中原的企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春秋四大强国,指的是当代史学家列举的东周春秋时期的四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他们分别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就春秋四大强国来说,晋国和楚国在综合实力上保持上领先,就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长期争霸战争,更是整个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不过,就晋国来说,不仅和楚国进行了多次大战,还和秦国展开了多次较量。其中,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晋文公去世后爆发的崤之战,秦国和晋国孰胜孰败呢?

  一

  首先,春秋前中期,秦国和晋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为长期联姻的关系,所以秦国和晋国的良好关系被后人称之为“秦晋之好”。对于晋国来说,晋文公可以即位,就离不开秦国的帮助。在春秋中期,不仅晋国成为中原霸主,秦国的国力也得到了增强。在秦穆公这位贤明的君主在位时,秦国已经有了向中原地区扩张的意图了。不过,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却被强大的晋国所阻隔,这位崤之战的爆发马下了伏笔。公元前628年,晋文公这位君主去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秦穆公决定越过晋国来偷袭郑国

image.png

  二

  在此背景下,刚刚即位的晋襄公为了维护晋国的霸业,决定和秦国开战。为了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公元628年的冬天,秦穆公派遣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不过,秦国大军的这一次偷袭,却被郑国商人弦高提前探查到了。为此,郑国商人弦高派遣使者犒劳秦军,让秦国大军无疑为郑国已经有了准备。在此基础上,秦军大将孟明视放弃了偷袭郑国的想法,选择班师回朝。

  三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627年,在获得秦国大军班师回朝的消息后,晋襄公命令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而秦军在经过崤山时,因为没有防备,所以遭到了重创。在崤之战中,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并且,对于刚刚即位的晋襄公,选择亲自到前线督战,这促使晋国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在秦晋崤之战后,秦国损失了3万多大军,可谓遭到了重创。不过,让秦穆公庆幸的是,晋国选择放回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被俘获的秦国大将。

image.png

  四

  最后,就秦晋崤之战来说,晋国战胜了秦国。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却成为了赢家。在晋楚争霸时,秦国曾经是跟随晋国的。不过,在崤之战后,秦晋之间正式决裂。对于秦穆公来说,选择联合楚国来共同抗衡晋国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晋国为了维持中原霸主的地位,不得不在春秋时期分别抵挡来自于秦国和楚国的挑战。由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楚国虽然没有参加崤之战,但却成为崤之战的最大赢家。此外,在春秋后期,楚国都城被吴国大军攻破,秦国因为和楚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选择出兵相救,成功帮助楚国复国。而这,无疑是崤之战带来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后,双方未再交战。麻隧之战后,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公元前575年,晋厉公在鄢陵之战中战胜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