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法语:1re Bataille de la Marne) 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二次马恩河战役(Second Battle of the Marne)或称雷姆斯战役(Battle of Reim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德军最后失败了,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小毛奇修改了施利芬计划 ,从西线兵力部署的7:1改为3:1,并未达成从右翼攻略法国的目的,错在抽调兵力到东线完全破坏了作战计划的精神,两次马恩河战役也注定了德国失败的结局,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也完全破产。

  我们曾得知,1914年9月6日,600辆巴黎出租车挽救了法国免于灾难。

  它们运送了6000名官兵增援前线,以使法国和英国军队得以进攻在巴黎东侧平原(现在是巴黎迪士尼乐园所在地)犯下大错的5个德国集团军。

  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上最重要战役之一的力量对比。德军在战争头几周闪电般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推进的势头得到遏制。德军指挥官慌了手脚,在从北海延伸至瑞士边境的战线上全面后退。

  出租车运送第7步兵师参加马恩河战役的车费总额为70102法郎,合3500英镑,由法国战争部埋单。

  这个出租车传奇是真的吗?很遗憾,不是真的———至少有一部分情节不属实。马恩河战役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战役之一。雷诺出租车是从巴黎大街上征用的,但它们运送的是预备队,这些人占领了后方阵地,基本未参与战斗。马恩河战役共有200万人以上———大多是法国人和德国人,但也有英国远征军的7万名成员———参战,由出租车运送的6000名增援人员无关痛痒,法国政府只是以此来宣扬一个理念:军民结成“神圣联盟”同仇敌忾,投入一场伟大的爱国战争。

  有三件事情的确对马恩河战役产生了影响。一是德军的重大失误。柏林的总攻计划———施利芬计划———设想的是派几个集团军绕到巴黎的西侧。而实际上德国进攻部队全部转向东侧。关于他们为什么改变计划,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

  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校射飞机(用于航空侦察和校正射击的飞机———本报注),它首次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法国飞机率先报告了德国集团军向巴黎东侧进发的消息。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看到了机会。德国人在迈进陷阱。9月5日,3个法国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从侧翼和后方攻击德军。

  抱持失败主义的英军司令约翰·弗伦奇将军最初拒绝参与进攻。他(不公正地)指责法国人造成了他在战争头两周的惨重损失。在英国增援部队到来之前,他不想再与法国人并肩作战。战争大臣基奇纳勋爵受命从伦敦前去向他下达参战命令。

  英国远征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第三个决定性因素。英军和由弗朗谢·德斯佩雷将军率领的法国第5集团军将德军的两支主力部队分隔开。

  9月9日,有20万人之众的整个德军看起来已成瓮中之鳖。但法军和英军推进得太慢,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他们错失了结束战争的良机。德国人逃往埃纳河北岸固若金汤的防守阵地。敌我双方竞相赶往英吉利海峡,都试图从翼侧包抄对方。双方都未达到目的。

  法国战争部真的支付了那600辆出租车的计价车费吗?毋庸置疑,它付了。有白纸黑字显示确切数额为70102法郎。

  但计价器设定了最高限额,司机们上当了,他们没有拿到全额车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也就是1914年9月,在著名的马恩河会战中有这样一种传言:士兵们站在战壕里,保持执行任务时的各种姿势,但是他们都死了。1916年出版的《战争时间史》里这样描述:“这些死人有着活人的任何细节,幻像是那么真实,以至于周围士兵还会和死人说话———在意识到他们已没有生命之前。”据说是当时刚刚出现的大型高能炮弹造成士兵瞬间窒息,形成了以上现象。这种传言获得广泛相并不出奇,尽管火炮很早就在战争中出现,在美国内战期间自动步枪也出现了,但是如此大口径的、震耳欲聋的大炮首次登场是在一战战场上。当时法国的一个炮兵连能在50秒内扫光10英亩的地方。在马恩河会战的5天期间,盟军和德军双方共发射了43.2万枚炮弹,以上传言充分说明大炮,这一巨大的新杀人工具,给士兵带来的恐惧感。不管士兵的死亡原因具体是什么,可以相信在一瞬间,大炮产生一种黑暗的、看不见的力量,穿过并摧毁了他们的大脑。

  一战中大约有970万士兵阵亡,其中有60%死于迫击炮、手榴弹、大炮的霰弹或者弹片。好像要再次证明马恩河会战中发生的怪象,战争中很多经历过大炮爆炸的伤兵被送到医疗中心,他们表面上没有明显伤口,却严重受伤,他们遭受了因爆炸引起的严重休克。一个英国战地医生首次总结这种伤害,他说:“伤害是爆炸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炮弹造成的。”也就是说,爆炸发生瞬间,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通过空气,对人体大脑造成全新、独特的伤害。

  用于描述这种特殊伤情的新术语“炮弹休克”(也称“弹震症”)首次出现在英国专业医疗杂志《柳叶刀》上是1915年2月,那时一战爆发仅6个月。在一篇有历史地位的论文中,英国皇家陆军军医查理·迈尔斯写道,他在战场上注意到3个症状类似的伤员,他们都经历过大炮轰炸。伤员1:在他身边有6到7枚炮弹爆炸;伤员2:在战壕被炮弹摧毁后被埋在土下18个小时;伤员3:被炸得飞到4.5米空中。3个人都表现出视力减退、视野变小,嗅觉和味觉丧失,失去部分记忆的症状。

  早期的医学观点基于常识认为这种伤害是“震荡”的结果,也就是颅内大脑受到严重震荡,于是“炮弹休克”被认为是一种生理伤害,所有被“炮弹休克”的士兵在制服上都能有一条“伤兵带”,他们会被遣散并接受战争受伤赔偿。但是从1916年开始,军方的医疗专家注意到,很多士兵出现更隐性症状:突然浑身颤抖就好像摇晃的果冻一样、头疼、耳鸣、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混乱、失忆、睡眠失调,这些症状看上去更像是神经性的,事实上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几乎完全吻合。有人于是开始推测,“炮弹休克”是因为巨大战争压力造成的神经崩溃。

  那的确是个神经紧张的年代。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新技术改变了几百年不变的生活,很多人开始出现神经性疾病。随着战争深入,越来越多医学观点认为“炮弹休克”属于神经性疾病,大多数“炮弹休克”案例被认为是因为出现大炮,士兵对于战壕战的恐惧加大,由于战情和生死完全无法预料,结局会非常可怕,在这样的恐惧下精神完全崩溃。但如果“炮弹休克”被界定为神经性疾病,伤兵不能获得“伤兵带”,他们必须返回前线。

  经历大炮的原始力量被记录在当时的很多文字中,1916年一名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声音好像是列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逼近,越来越近,我甚至想那声音会不会爆炸。然后突然它来到我面前,带着摧毁、震颤、大地都在抖动,可怕极了。气流的震荡使我全身感觉被巨大海浪痛殴。最终炮弹在600米之外爆炸,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像小房间那么大的洞。”从1917年开始,前线的军医被下令不要用“炮弹休克”这个术语,而是将类似症状描述成“无法诊断”,随后有问题的士兵会被送到一个专门的神经病处理小组,由专家分辨他们是“受伤”还是“生病”。一开始也没有明确界限区分士兵遭受“炮弹休克”的程度,只是“受伤”的程度比“生病”更严重。这些士兵会被送到英国或者法国的特殊治疗中心接受神经学专家的护理,根据恢复程度不同,有的被遣散回家,有的重返前线。也有部分幸运者能在一些私人资助的乡间疗养院度过一段愉快康复期,那些地方环境优美、安静、远离战场,好像世外桃源,位于英国苏格兰边区的科奈尔庄园就是这样一处私人疗养院。

  当时很多英国的私家庄园都被变成了临时疗养中心或者辅助医院,科奈尔庄园拥有一处乡间别墅,几个农场、数片树林。开战之前,这里号称拥有全英国最好的意大利花园,现在这处产业仍然很重要,不是因为花园,而是在一战期间这里集中治疗了很多遭遇“炮弹休克”的伤兵并留下珍贵病例。世事弄人,一战期间英国60%的伤员病例在二战德军大轰炸中被摧毁了,而1912年到1960年期间80%的美军服役病例也在1973年圣路易斯市国家档案局的一次大火中被焚。因此尽管“炮弹休克”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第一场战争中出现的新伤,尽管症状在今天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也重复出现,但可供参考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相关病例却非常稀少。科奈尔庄园当年的珍贵病例现在被保存在苏格兰国家档案局。、

...查看更多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 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在这次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雷诺 出租车(的士)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

  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伤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众所周知,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法国互相敌视,前者渴望彻底粉碎谋求复仇的法国,获得稳固的“欧洲共主”地位,后者则一心想收复被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为此组建起庞大陆军,同时法国政治家还幻想英国和俄国盟友能及时参战,联手打败德国。

  有意思的是,双方设计的战争计划都是“投入重兵以求速胜”。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897年提出名为“施里芬”的作战计划,假设大战爆发后,法国联合俄国东西夹击德国,但俄国完成军队动员至少需要40天,德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投入重兵(97个师,占全部军力的九成)展开对法作战,其中79个师(约120万人)组成右翼集团,沿海岸线经比利时直插法国北部,占领巴黎,继而迂回东北,与左翼集团(9个师)和中路集团(9个师)夹击歼灭法军主力于法德边境地带。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极端削弱德军左翼集团,使右翼获得最大可用兵力,发动最大强度的攻击,在俄国正式出兵参战前覆灭法国。因此,施里芬临死前还谆谆嘱托同事“切勿削弱右翼”。可是,接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却被施里芬的大胆给吓坏了,楞是从右翼挖走26个师,加强左翼和中翼,强化对法军正面和俄国边境的防御,从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击力度。

  与遭到阉割的“施里芬计划”相比,法国的“17号计划”显得更加一厢情愿。法军统帅霞飞毫无根据地认为法军实力已经强于德军,一门心思地把主力摆在东北国境线上,妄想迅速东进,一路打到柏林。于是乎,两个自到自满的对手将在战场上吞咽各自种下的苦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14年8月初,德军按照“施里芬计划”,正式发起大规模攻势,德国通往比利时、法国的铁路线全面军管,处于进攻轴线上的铁路几乎都是双轨运行,保障每天有550趟列车开赴前线。据档案记载,战争最初两周,每10分钟就有一趟德军列车开过莱茵河畔的名城科隆。

  德军进攻逼近巴黎

  由于德军准备相对充分,虽然在突破比利时列日要塞时遇到些麻烦,但德军大部队依然在8月中旬进抵法国西北部。德国最高统帅部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捷报。与此同时,聚集在阿尔萨斯-洛林外围的法军主力第3、4、5集团军于8月14日匆忙向德军左翼发起进攻。然而,经过十多天的猛攻不仅未能实现打到柏林的雄心壮志,反而蒙受30万人的巨大伤亡,丢失北方大片领土。

  8月24日起,德军加速向巴黎挺进,法军统帅霞飞这时才明白对手的用心,不得不于次日宣布放弃在阿尔萨斯-洛林方向的进攻,转入全面战略防御。当时,巴黎城内人心惶惶,有钱人匆忙收拾金银细软逃往南方,总统普恩加莱也作出了迁都的决定。

  另一方面,小毛奇阉割“施里芬计划”的恶果也逐渐显现—由于少了26个师,德军的兵力变得捉襟见肘,随着德军深入法国纵深,负责进攻巴黎的德国第1集团军与负责战术配合的第2集团军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大,达到了数十千米,第1集团军统帅克鲁格担心自己的侧翼会遭到法军突袭。

  法军回防 战局渐变

  事实上,新上任的法国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是个目光敏锐的军人,他手里尚有至少4个师、2个旅和6个炮群的预备队,从阿尔及利亚殖民地赶来的援军也陆续抵达。加利埃尼认为,依托由14座内层炮台和25座外层炮台构建的巴黎城防工事,只需少量部队就能保证巴黎不致轻易沦陷,他可以调动其余兵力伺机给予德军“致命一击”。

  当时,德国已有5个集团军在冲向巴黎的轴线上,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德国最高统帅部此时居然因电报系统故障,丧失了与第1、2集团军之外其他部队的通讯联系。而且,第1、2集团军的战力也已逼近极限,背着几十千克装具的官兵体力透支,后勤供给也出现断档,战场形势变得微妙起来。

  9月初,德国第1集团军所部进抵巴黎东面,已经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但其右后方侧翼却遭到法国生力军—第6集团军的持续袭扰,而老对手法国第5集团军开始向东面撤退。德国第1集团军统帅克鲁格感到法军主力似乎不想在巴黎身上花费气力,而是把重兵集结点放在巴黎东北面。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克鲁格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把第1集团军收拢起来,并靠近比洛统帅的德国第2集团军,缩小第1、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

  巧合的是,同样对侧翼空虚感到担心的比洛也致电克鲁格,希望两军压缩战线,共同消灭已成强弩之末的法国第5集团军。这一建议正中克鲁格下怀,他决定改变进军方向,舍弃原计划从巴黎西面和西南实施大迂回的作战方案,转而向巴黎东南方向进军。

  克鲁格的决定很快得到总参谋长小毛奇的批准。其实,小毛奇也正在为战线上出现的几处缺口感到不安,却因兵力不足无力填补,所以他认为克鲁格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

...查看更多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总计约150万人,伤亡近50万人(法军损失25万余人,英军损失1.3万余人,德军损失22万余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小毛奇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部队缺乏协同,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德法马恩河会战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使法国避免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了一条新的防线,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形成胶着态势。德国就此丧失了快速击败法国,再回身来对付俄国的机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糟糕困境,为德国战败埋下伏笔。

  德国参谋军官鲍尔上校曾记下这样一幕:“绝望的总参谋长(小毛奇)面色苍白地向皇帝(威廉二世)表示,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Second Battle of the Marne)或称雷姆斯战役(Battle of Reim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德军最后失败了,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

  191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随后,德军统帅部计划在马恩河地区集中3个集团军的兵力(第7、第1、第3集团军,共48个师,6353门火炮、约400架飞机),从蒂耶里堡、埃纳河地段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尔后向巴黎发展进攻,以夺取战争的胜利。法国第6、第5和第4集团 军(共36个师,3080门火炮)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组织防御,并准备适时转入反攻。7月15日零时30分,法军出其不意地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实施猛烈的炮火反准备。

  4时50分,德军第1、第3集团军经3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在兰斯以东发起进攻,突破法军第一道阵地,但在第二道阵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德第7集团军在若尔戈讷、圣埃弗雷兹地段突破法第5、第6集团军防线,推进5~8公里,并强渡马恩河。法军航空兵和炮兵轰炸马恩河各渡口和桥梁,迟滞德军前进。16~17日,德军企图发展进攻,未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18年7月15日,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开始。在此之前,美军的大量援助及陆军支援已经到达法德前线,德军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只得再次用疲惫之师进攻法国。

  协约国军队在防御过程中增调部队准备反攻。联军总司令F.福煦决心由法第10、第6集团军(2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包括8个美军师、4个英军师、2个意军师,共2103门火炮、11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从马恩河突出部西侧对当面德军(18个师,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实施主攻,法第9、第5集团军从突出部东侧实施助攻,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胁。1914年7月18日4时35分,法第10、第6集团军在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未经炮火准备即在贝洛至丰特努瓦50公里正面上向德军发起反攻,当日推进3.2~8公里。

  19日,第9、第5集团军从东面发起反攻。德军伤亡惨重,于21日向马恩河北岸撤退。1914年8月2日,协约国军队收复苏瓦松,至1914年8月4日肃清马恩河突出部的德军。双方战线在埃纳河和韦勒河地区趋于稳定。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13.9万人,歼敌16.8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德皇威廉二世指派小毛奇接任参谋总长,如果只是基于年青时期的朋友,而没有考量到他的才能与军事素养,那麼就是过于滥情与草率。就后世史家及军事战略学者所评,小毛奇除了蒙其叔父老毛奇的福荫外,他长年在德皇身边,倍受重视,深体德皇之意。且他与皇亲国戚的关系非常融洽,获得德皇的任与王公大臣们的喜爱,他自知难以担任此重任,但德皇却当面应允“战时我会代而行之”的话语。在不谙军事之下,施利芬计划就是他的救急仙丹,以不变应万变。

  二、大战之前情势并非有全面燎原之势,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旧时代的民族情绪发洩,会引爆世界性的大战;奥塞两国若直接谈判,不要假以民族认同扩大情绪,不要以联盟的形式介入,或许可以用战争的另一种方式来解决这项“情绪性事件”,其中比较显著的事例与漫延,却逐步走向战争,变质为民族战争,全国民的战争。

  三、普法战争后,毛奇率兵入巴黎城,迫法国割让亚洛两州,种下德法世仇;期间法主动亲近俄国,两国关系紧密,共同的敌人就是德国,史利芬认为日耳曼必须两方面同时作战,他认为只有实施内线作战与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迅速的机动与战力击败法、俄。他的作战关键就是“东守西攻”,因为法国是危害最大的敌人,而俄国国力虽强,但可藉地障予以拖缓,这是处在强邻与地缘居中不利态势下的战略作为,史利芬的杰作,纯就军事言,堪称完美,但1914年的变化与1905年相较,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三国协约已经形成,法国的民心士气及英国的从中拨弄,怎可纯就军事战略来考量的,况且,俄国的“巴尔干联盟”主要的就是要排除日耳曼族的高涨,这些可能是史利芬生前无法预料,而小毛奇也未加重视的事。

  四、小毛奇修改了施利芬计划,从西线兵力部署的7:1改为3:1,就隐然有维护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作战胜利的考量,小毛奇是否能体会史利芬计划的精髓,后人不知道,如果以德军的机动战力,纵然是3:1,应该可以达成从右翼攻略法国的目的,(这可以从鲁登道夫攻略列日要塞证明),但错在抽调兵力到东线(事实上,两个军也没有到达),及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完全不明瞭史利芬计划的旨趣,要他们拒守诱敌,他们却要加强兵力,主动发动攻势,抢占战功,完全破坏了作战计划的精神,小毛奇在无法瞭解前线及紧韁统制下,指挥官不解参谋本部,上下无法通联,战机尽失,一错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JacquesCésaireJoffre,1852年1月12日—1931年1月3日),法国元帅、军事家。

  霞飞生于鲁西永的里沃萨尔特一个皮匠家庭。毕业于巴黎理工大学。1870年由巴黎理工大学投笔从戎,作为一名工兵少尉参加普法战争。1876年任营长,相继参加侵略印度支那、台湾和非洲塞内加尔的战争,1901年返回巴黎,晋升为旅长,1905年升任师长,1908年又被提为军长。1911年新上任的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举荐他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法军总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德军执行“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从法军设防薄弱的方向攻入,霞飞在边境交战中接连失利;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霞飞领导法军在马恩河战役中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使西线战争从机动作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保卫了巴黎,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霞飞则因此名声大震。

  1916年12月,他被免去实职,改任法国政府军事顾问,同月晋升法国元帅。1917年~1918年任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又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年12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22年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12日在巴黎病逝。霞飞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他遗有《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著作。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1848-1916),德国大将,老毛奇之侄,又称小毛奇。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从小受到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熏染。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后任德皇威廉二世侍从武官、王牌师师长、德军军需总监等职。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他声称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为了准备发动世界性的战争。

  58岁的小毛奇一当上德军总参谋长,便加紧了战争准备。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时,他基本上继承了其前任施利芬的方案,6月28日,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射杀,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8月1日,德皇正式颁发总动员令,动“施利芬·小毛奇计划”。战争初期,西线德军以右翼为主攻方向,越过德比边境,先后占领列日要塞、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那慕尔要塞,直逼法比边境。8月21~25日,德法两军主力在法国边境地区展开激烈战斗,结果德军取胜,法军主力被迫全线撤退。

  有利地形,伺机反攻。小毛奇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无奈之中只好下达各集团军北撤的命令。1914年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3天后,他被撤职。1916年6月18日,一战尚未结束,这位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便抑郁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