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救楚之战
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向秦国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动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援楚国,帮助楚国收复都城复国。
历史背景
公元前506年,有周王大臣参加的中原十八国诸侯会于召陵,准备攻楚。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未能实现。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孙武等认为楚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即进入楚都郢城。(详见吴破楚入郢之战及柏举之战)。
吴军进入郢都后,纪律松弛,抢掠奸淫,君臣各分居于楚君臣之宫,各妻楚君臣之妻。吴君臣贪恋楚国财富与女色,数月不归。伍员(伍子胥)为报仇掘墓鞭尸,怂恿吴人在楚都城胡作非为。吴王阖闾听信伍员(伍子胥)之言,焚毁楚国宗庙。吴军暴行激起了楚国百姓的愤慨,平民不惜与吴师拼命。吴师的行为愈残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强烈。
秦军救援
当初,楚国大夫伍员与申包胥是朋友,伍员逃亡出楚国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倾覆楚国。"申包胥说:"努力去做吧!你能倾覆它,我一定能兴起它。"到楚昭王在随国的时候,申包胥就到秦国请求援军,对秦哀公说:"吴国就像封豕、长蛇一般的危害别人,以致数次蚕食中原,这种暴虐就是从楚国开始的。我们君主丧失掉守护社稷的地位,流落在草莽之中,让下臣我来告急,说:'蛮夷的心肠是不能满足的,如果他们与你秦君做了邻居,那是你们边境上的祸患。趁吴国还没有占领楚国,你秦君可以取得一部分。如果楚国很快灭亡,那是失掉了秦君的土地。如果用秦君的神灵存恤楚国,楚国将世代服侍秦君。'"秦哀公让人推辞他,说:"寡人知道你的命令了,你暂且住到旅馆中,我们考虑后再告诉你。"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君主流落在草莽中,没有得到居住的地方,下臣我哪里敢到安静的居所?"他站着,靠在秦国宫廷的墙上哭泣,哭声日夜不断,七天内连一勺水都没有入口。秦哀公为申包胥诵了一首《无衣》的诗,申包胥向秦哀公九次磕头才坐下来。秦国终于出师。
公元前505年,秦大夫子蒲、子虎率战车五百辆救楚。在沂邑(今河南正阳县境)大败吴王弟夫概。秦、楚联军灭掉唐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城镇)。吴在雍击败楚反攻的军队,而后秦又击败吴军。吴军退居麇(今湖北安陆)。楚薳射子薳延率柏举的散兵,会同楚大夫子西在军祥(今湖北随县西)打败吴军。是年夏,越国乘吴军在楚,国内空虚,发兵侵入吴国。吴王阖闾之弟夫概不告而别,率所部回国,自立为王。吴国后院起火,吴王阖闾不得己,当即命全军撤回吴国,平定了夫概之乱。秦楚联军获胜。
结果与影响
在秦国军力支持下,楚国得以收复郢都并复国。楚国损失惨重,仅都城郢,城外白骨如麻,城中宫阙,半已残毁;楚昭王夫人自以失身阖闾,羞见其夫,自缢而死。楚昭王决定迁都,而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在秦国的鼎力帮助下,楚国已经从濒于危亡的大难中复苏。楚昭王勤于国政,治国有方,使民众得到了安宁,楚国国力又逐渐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可以一己之力抵挡其他大诸侯合纵连横。远交和近攻,是相辅相成的手段。
秦国在春秋时代,先是与晋国结为秦晋之好,后又与楚国结为秦楚之好,两段寻找朋友的过程,秦国也受益匪浅。
秦晋之好,是秦穆公时期,从晋惠公断断续续的十多年,到晋文公短暂的几年,又到晋襄公反反复复的几年,结盟时间总计不到三十年。
秦晋之好的过程中,晋国利用秦国,讨伐东周的叛乱,得到东周河内肥沃的土地。在秦国没有背后动兵的情况下,又从卫国等诸侯抢到不少土地。
而秦国在晋国的眼皮底下,占据河西。后来又在晋国不干预的情况下,征服许多西戎部落。
总的来看秦晋之好虽然短暂,也算是各取所需,各自都有回报。
自崤之战以后,秦晋之好实际上已经破裂,秦晋在河西各据一半土地,地缘冲突凸显,秦晋之间再回到原来甜蜜的时光,哪怕是短暂的,都已经不可能了。
对秦国而言,寻找一个新的战略伙伴,来牵制晋国,将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
秦康公后期,为了突破晋国的封锁,秦国与晋国最大的敌人楚国,开始结盟。
秦楚之间最早的交往,是在秦穆公时代。当时在商密俘获楚国申县和息县的县令,斗克和屈御寇。或许是不打不相识,秦穆公吝惜二人的才干,在好言劝慰为秦国效力失败之后,释放了斗克与屈御寇二人。
所以秦楚之间,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怨,甚至还有一些交情,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晋国,结盟自然就水到渠成。
公元前611年,楚国入侵庸国,当时楚国邀请秦国和巴国一起出兵。
图-楚国灭庸国
历史悠久的庸国,哪能抵挡三个诸侯围攻之势,这次彻底灭亡。随后楚国全据庸国旧地,也就是东汉中(又称上庸),秦巴两个诸侯,为楚国做了嫁衣。
这次出兵秦国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但是从这一次的出兵中,秦国同样对西汉中产生了想法。既然楚国能占领东汉中,秦国为什么不能占有西汉中呢?(这是秦国后来坚决南下汉中的原因之一)
过了几年,秦国与楚国同时出兵,秦军渡过黄河,在晋国中条山下的焦、陕等地发动战争;楚国则在郑国挑起争端,挑衅晋国。
这两场战争,晋国中军将赵盾采取的是各个击破,先破楚后击秦的方略,化解了晋国的危机。
此后的上百年,秦楚联盟,长则十余年,短则三五年,都要联合出兵,同时袭击晋国。秦楚宗室之间,也在这一百年间多次联姻,秦楚血脉相连,秦楚之好成为春秋时期一段佳话。
秦国与楚国强强联手,给晋国造成很大麻烦,楚庄王一度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第三位称霸中原的霸主。
晋国人才辈出,自然不甘秦楚联盟这样强大下去。晋国在楚国的背后,扶持了一个诸侯吴国。
晋人将三十辆战车带到吴国,连同战车上的御者和戎右都送给吴国。晋人教吴人造战车,教吴人作战阵法和技巧,训练吴国士兵。
晋国在吴国的投入巨大,人才、物资、技术,吴人要什么给什么,而吴人仅贡献出几批西施般的东南美女,几乎是0成本。
吴国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国土面积大增,军事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强大到什么地步呢?恐怕除了吴国人自己,天下没有一个人能相信,吴军竟然攻破南天霸楚国的都城郢都!(吴楚之间的战争,请参阅本系列作品《楚国》的篇章)
吴军攻占郢都,天下震惊,秦国朝野更是炸开了锅。
一位大臣脸色阴沉道:“秦在西,楚在南,都为晋国所阻,形势相当,若楚国败亡,秦国危矣!”
另一人脸上气血淤滞,手舞足蹈道:“唇亡而齿寒,楚国若亡了,下一个就是秦国!”
秦国的公卿大臣,性格都很直率,毫不忌讳秦哀公的感受,将心中所想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公卿大夫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痛陈利害,有的请秦哀公即刻出兵,有的更是自告奋勇担当主将,一开始有秩序地轮流说,后来各说各的,秦国朝堂上乱作一团。
坐在玉庭之上的秦哀公,即位已经三十年整,看着眼前这些年轻人吵吵闹闹,秦哀公不动声色,他在思索着另外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秦国以何理由出兵助楚,帮助楚国复国是个好理由,但是楚人并未邀请秦国出兵,秦国如果贸然出兵,难免师出无名。
第二个问题,秦军若动兵,究竟该如何打这一仗,进兵路线又如何?
第三个问题,如果取胜,帮助楚国复国,秦国自身能够获得什么额外的好处呢?
秦哀公毕竟比朝堂上这些卿大夫多活了些岁数,见识也更广一些,想的更远。
秦国朝堂这样闹腾了几天,迎来了一个人,一个从楚国逃来的大夫包胥。
包胥从郢都出发,一路向北到南阳,本来要到南阳般救兵,可是他发现南阳的宛也落入吴军手中,不得已转向西北,沿着丹水而上,从蓝田进入秦国境内。
这一路包胥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凭一双腿,硬是跑了一千多里路,足下步步流血,他撕下衣裳裹足,一刻都没有耽误。到了蓝田,秦国守将安排他坐车前往雍都,包胥这才得到几天休息。
包胥事先拒绝更换新衣,依然穿着残破的衣袍,用布条裹着双足,步履艰难地走入雍都秦国大殿。
到达玉庭之前,包胥双腿跪地,哭诉道:“吴人贪如大猪,毒如长蛇,今侵略我国。我王失守社稷,正逃于草莽之间,特命下臣,告急于上国。请君上念在甥舅之情,代为兴兵解困。”
此时的秦哀公,正是逃亡中的楚昭王之外祖父,外甥有难,不救是不可能的,何况秦楚之好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料秦哀公却出人意表道:“秦国在西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安能救援楚国?”
秦哀公事先通知公卿大臣,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所要的东西。看秦哀公的意思,根本就不管楚国亡国之事,包胥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
包胥继续哭道:“楚、秦结盟上百年,今次吴若灭楚,将来还会对付秦国。君上这次如果救援楚国,对秦国也有好处。若秦国失去楚国这个盟友,唇亡齿寒,如何独立去对付晋国?”
可是秦哀公依然没有救援楚国的意思,道:“大夫暂时往驿馆安顿下来,容寡人与群臣再做商议。”
包胥确实是个难得的忠臣,又哭道:“我王尚且流亡在外,我做臣子的岂能安顿下来!”
秦哀公想不到,包胥就在大殿中嚎嚎大哭,声嘶力竭。秦哀公只好自己退朝,文武百官走的一个不剩,就剩一个继续哭泣的包胥。
包胥嚎哭不止,宫女送来饭菜他大嚼大咽,吃完了继续嚎。到了晚上,包胥不脱衣冠不休息,继续嚎哭,眼泪哭没了就干哭干嚎。
秦哀公第二天没有上朝,令百官也不用上朝,因为包胥还在那干嚎,嚎得声音嘶哑。
秦哀公到底打得什么注意呢,要让包胥活活哭死吗?他的外甥有难他怎能不救?楚国要亡了秦国难道不会被晋国撵着揍?
第三天、第四天,包胥昼夜不停嚎哭,秦哀公只好另避地方上朝。
包胥连哭七天七夜,到第八天清晨,秦国东部的斥候赶回雍都,向秦哀公上奏了一件大事。
原来包胥还没有来秦国之前,秦哀公便派使臣去联络外甥楚昭王。使臣在随国遇上了楚昭王,表明了秦国为楚国复国的决心,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楚国拿什么回报秦国,双方僵持了几天才谈妥。
谈判的条款简明扼要,是楚国将商於之地献给秦国,秦国则出兵帮助楚国复国。
商於之地不小,处于秦、楚、晋三国的交界上。商於之地西北,就是秦国的关中,东南是楚国的南阳,东北是晋国的上洛,位置自是非常重要。
若楚国让出这里,将不再对关中构成直接威胁,反而秦国得了商於之地,有机会顺丹水而下,进入楚国的南阳,秦楚之间地缘的优劣牵制关系,将一举扭转过来。
既然谈判成功了,包胥自然不用再哭,秦哀公命大将子薄、子虎率兵车五百乘,总兵力三万七千五百,由包胥带路,前往救楚。
秦国大军浩浩荡荡,沿丹水上游而下,经过楚国商於之地,进入南阳盆地,再进汉水,一路向南。
秦国的对手吴国,是什么情况呢?
吴王阖闾是个狠角色,其弑兄夺位,野心勃勃,喜欢冒险,而且有孙武和伍子胥辅佐,强悍无比。闾宿进入楚国都城郢都之后,不但留宿于楚宫,还霸占楚昭王的众多夫人和宫女,日日置酒纵乐。
有这样的国君,下面的将士就更不用说了,郢都城中,几万大军肆意淫乱良家女,强抢财物,尽行禽兽之举。
秦军进入楚境之时,吴军已经占领郢都半年多,吴军在楚国南阳的兵力不足,南阳的楚人纷纷配合秦军反吴,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没有遭遇太大抵抗。
直到进入汉水流域,秦军才遇到第一仗。吴军的领军人物叫夫概,是吴王阖闾的亲弟弟,此人勇悍无比,半年前就是他担当先锋大将之职,攻入楚国的。
在此之前,秦、吴从来没有交锋过,谁强谁弱,打过才知道。
这场小仗很快结束,吴军这半年多堕落得很快,为所欲为之下,斗志和体能都大打折扣,再加上仓促来迎战,兵力又只有三千人,很快就被秦军击败。
夫概领着残兵退回郢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为何,半年前自己还勇冠三军,现在实在提不起作战的精神来。
第一场小仗吴军败了,倒是不影响大局,不过孙武和伍子胥都认为吴军应该撤兵。
孙武,就是写《孙子兵法》的孙武,伍子胥也是猛将,此二人都是吴军的顶梁柱,他们看问题当然透彻,与秦国这场仗天时地利人和都处于劣势,本身就注定会失败。
当然吴军不乏勇将,比如伯嚭,此时就毛遂自荐,请吴王给他一万兵,去与秦军决战。吴军大概是习惯了以少胜多,半年前五战五捷,大破楚军所带来的自信犹在,所以伯嚭敢于一万人去与三万多秦军对战。
第二场战争打响,吴军一万人去,两千人回来,这就是战果。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糊糊涂涂输了一仗,现在清醒过来。夫概认为吴军已经没有战斗的欲望了,取而代之的是肉欲横流。待伯嚭去迎战的时候,夫概借机越国在背后骚扰,请命回国镇压,领本部兵马沿着长江回到吴国。
吴军总计三万人,其他唐、蔡等诸侯兵力也是三万,联军约为六万。现在吴军连输两场,夫概又带着数千人回到了江东,吴军兵力不足两万,唐、蔡等诸侯军也开始观望起来。
情势一下子将吴国的优势抹平,至少总兵力上秦军与吴国为首的联军拉近了。
但是吴王阖闾帐下有楚国猛将伍子胥,还有齐国兵圣孙武,吴军有两万,再加上唐、蔡等诸侯也有三万,共计超过五万大军。柏举之战吴军曾一举击溃楚军主力二十万,秦军若要硬撼吴军,当属不智。
接触吴军后,秦军的行军速度明显减慢,前方等待他们的是写《孙子兵法》的孙武,谁能没有忌惮畏惧之心。
秦军到达邓城附近,就地扎营,等待最佳的时机。
楚人除了请秦国支援,也派人到越国,希望越国支援。越国的国君,正是那个越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越王勾践。
其实每次楚国与吴国交战,楚国都要知会越国在吴国背后牵制一下,这次也不例外,只是越国一直按兵不动,害怕吴军主力回师攻打越国。
此前的越国,一直被吴国压制,凭越国的实力,即使吴国内部空虚,可以趁虚而入,却不能一战而下。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虽有所夸大,但也说明越国的人口不多,军力严重不足。
如果说越国在背后的骚扰还不足以令吴国退兵,那么吴王阖闾的亲弟弟夫概在吴国本土称王,吴王阖闾就再也没有理由不撤兵。
吴王阖闾留孙武、伍子胥统领几千人马留守郢都,自己与伯嚭以舟师顺流而下。途中吴国太子派人送来告急信,信中道:“夫概造反称王,又结连越兵入寇,吴都危在旦夕。”
吴王阖闾立即作出应对之策,令孙武、伍子胥为后队,即刻撤兵归国。另外星夜驰归,沿江传谕将士:“去夫概来归者,复其本位,后到者诛。”
随后不久,吴王阖闾顺利杀了夫概,夺回王位。
楚国境内,吴军撤退之后,秦军理所当然地接收吴军留下的城邑。
楚昭王回到郢都,也并未食言,他将商於之地赠送给秦国,商於之地这块著名的土地,就划到了秦国版图上。
图-秦国取得商於之地后疆域
秦国取得商於之地后,这里成了极为重要的一个战略地区,秦国如果沿着丹水东进,将给楚国造成很大威慑。
商於之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战国中期,秦孝公为了报答商鞅,将商於之地赐给商鞅作为封地。
秦楚之好一百多年后,秦国获得了突破,从秦楚之好中受益匪浅。
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秦楚大多数时间的外交关系都非常好,一直到战国中期,秦楚之间丹阳、蓝田之战爆发,秦楚之间的盟友关系才告破裂。
丹阳之战,秦国就是从商於之地进入楚国南阳,在丹阳击败楚军。蓝田之战,楚国反过来从南阳经商於之地,进入关中蓝田。
商於之地后来成了秦楚之间的一块必争之地,它见证了那个秦楚之好时代的历史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大家都听过伍子胥的故事,他掘楚平王坟墓鞭尸,带领吴军攻破楚国首都都郢。而这里述说的主人公是伍子胥的朋友,也是个传奇人物,名字叫申包胥。
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杀了之后,伍子胥逃亡,遇到申包胥,伍子胥说,我一定要报仇,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说,哥们加油,但是你灭楚国,我就一定要复兴楚国。
伍子胥辗转奔波,最终来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推荐孙武,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
而这个时候,楚国令尹子常为政,虽然诛杀了费无极,但是“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对外又欺凌小国,使楚国陷于孤立被动。
昭王十年(西元前506年)因子常的贪婪而羞辱唐、蔡两国国君,吴国趁机联合两国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
眼看楚国节节败退,面临亡国危机,申包胥站了出来,他派人找到伍子胥提醒他,覆楚兴楚的誓言,要伍子胥适可而止,但伍子胥没搭理他。于是申包胥跑到秦国搬救兵,因为楚王的母亲是秦国公主。
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没有失却冷静,表明申包胥具有较高的政治眼光。
到了秦庭。”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宫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秦人劝他回去宾馆里休息,他哭着说,我家大王正在露宿野外,少吃少喝受苦,我的国家正在灾难之中,我怎么自己去宾馆休息呢。
申包胥的坚持禾忠贞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坚韧忠臣,说明老天不让楚国灭国,于是决定救援楚国。
秦哀公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他们派人到吴国后方的越国活动,鼓动越国骚扰吴国后方,又派人游说吴国公子夫概,鼓动他造反,实施反间计。这一下,吴军被动了,黄芳谈判,吴军退军了,楚国危机过去了。
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申包胥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臣子应该做的。不需要奖赏。为此还逃跑了。他对妻子说,我是有罪的,当初,伍子胥,要报仇灭楚,我知道不阻止,导致楚国遭难。我尽力挽救,那是应当的,怎么可以获得那么大的奖赏。他隐性埋名近30年,才出来为国家做事,后来他出使越过,为越国触摸画册,攻打吴国出了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读起这首苍凉悲壮的《无衣》,我们一定会想起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什么故事?
秦哀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兴兵灭楚,楚大夫申包胥至秦国告急,秦哀公态度暧昧,于是,申包胥: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在秦廷之外,七日七夜不吃不喝,痛哭不绝,秦哀公终被打动,遂发兵五百乘,在申包胥的带领下,打退伍子胥,帮大楚复国。
这就是有名的《哭秦庭》,后世多有演义,这个故事里,申包胥的忠君爱国之心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秦哀公帮大楚复国,真是因为他被申包胥的眼泪打动了吗?
别天真了,秦哀公在位三十六年,虽然没有多大作为,但也算个英明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向来心如磐石,绝不会轻易被什么眼泪打动,他所在乎的,只有利益。
到底什么利益能让秦哀公下定决心帮大楚复国呢?两个原因。
争斗
一:扼杀潜在的危险
秦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晋国,为了对付晋国,他们才积极向楚国靠拢,从秦穆公时期开始,就通过姻亲关系与楚国打造铁杆的战略同盟。
而晋国为了对付楚国,才大力扶持吴国,给楚国在后背制造一个敌人,也就是说,吴国灭楚,晋国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从这个层面讲,因为晋吴联盟的关系,吴国对秦国并不友好,这时候如果任由吴国灭亡了楚国,或者扶持起一个傀儡,那么,秦国必将被晋吴两国前后包围。
本来一个晋国就够吃力,这时候再加上一个吴国,以后还有秦国的好日子过吗,所以,秦哀公必须乘前后合击态势尚未完成的时候,将这个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有打败吴国的可能
其时吴国军力强盛,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一干贤臣辅佐,以秦国的能力,又怎么有可能打败他呢?
其时这个原因不在秦国本身,而在吴国的后方,为什么这么说?
晋吴联盟是为了对付楚国,楚国当然也不会束手待毙,他们早在楚共王时期,就与吴国侧背的敌人越国结成同盟。
吴越两国是世仇,彼此间没有调和的可能,一旦找到机会,一定会发兵攻吴,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楚国灭亡,吴国强大,越国一定惴惴不安,这时候,如果有人与吴国为敌,越国一定会乘隙攻入吴国,在他们后方捣乱。
事实上,吴国举倾国之力出兵灭楚,后方空虚已成事实,越国早就蠢蠢欲动了。
孙子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什么意思?
秦哀公
秦哀公起初并没有明确拒绝申包胥求救,而是说:
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出兵这样的大事,你等我跟大臣商量一下。
于是就在申包胥痛哭七天七夜的时候,秦哀公与诸大臣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得出复楚利大于弊的结论,所以才下定决心帮申包胥,帮大楚复国的。
这一决定虽然很有风险,但对当时的局势而言,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
假设没有上面两条有利因素,吴攻楚之前就跟秦国修好,或者贿赂六卿,挑动晋国攻秦,并留下一定兵力提防后方。
恐怕申包胥就是哭死,秦哀公也只能表示道义上的同情,至于帮大楚复国,那根本就是门儿都没有的事情。
所以说,伍子胥其实并不高明,或者被仇恨蒙蔽了头脑,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就劝谏夫差举倾国之力伐楚,而没有继续沿用巫臣、孙武以偏师不断袭扰的“疲楚”之计。
结果,前面秦国打来了,后边越国打来了。
前后夹击之下,吴国的仗还怎么打,只能草草收兵,于是楚国就这样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