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导读: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他们都是谁呢?

  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顺治五年(1648)去世。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 ...查看更多

  在沈阳法库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

  苍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龙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残破的石头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荒凉与寂寞。 150年的风雨也许并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见: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这是清同治皇帝的圣旨。

  清王朝最后一位横刀立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僧格林沁亲王,曾经葬于此地,如今唯石碑独存。

  放羊娃当上铁帽子王

  清时,今法库县巴虎山以北地域隶属于科尔沁左翼王旗的世袭领地。公主陵一带是科尔沁左翼王旗的王室家族墓地,僧格林沁作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死后葬到这里,也算是按章办事。

  僧格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父亲是科左后旗台吉家族的四等台吉。台吉,据说是源于汉语皇太子、皇太弟的称呼。僧格林沁虽拥有高人一等的台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当时人都戏称僧格林沁的父亲为“雅玛台吉”,蒙古语意为给人放羊的台吉。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很小就跟随父亲到别人家放羊。

  后来,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因膝下无子,便选了仪表非凡的僧格林沁为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由于僧格林沁的养父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皇亲国戚。

  道光五年,15岁的僧格林沁袭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 24岁时,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成为统领一旗之士的年轻将领。

  道光30年,40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此战,僧格林沁谋局布阵,亲冒箭矢,一举剿灭悍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即位,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十大臣之一。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因功被晋封为亲王,并诏世袭罔替,就是铁帽子王。咸丰七年,僧格林沁任钦差大臣。咸丰九年,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大败英法联军。步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

  僧格林沁护卫大清,可谓忠心耿耿

  咸丰三年8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僧格林沁不负众望,先是率军在天津南一战击溃太平军林风祥部,迫使其退守连镇。次战,又用计水淹七军,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风祥。因此丰功,咸丰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此时,僧格林沁45岁。

  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余部,俘获太平军又一名将李开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丰九年6月,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率军勇敢出战,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这是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立下了功勋。咸丰十年9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退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万蒙古骑兵,与侵略者再次展开激战。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冒着枪林弹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杀敌。但这一次,僧格林沁败了,马刀没有拼过洋枪,北京沦陷,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焚毁。僧格林沁被革职。

  1865年5月,被慈禧太后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诏出山,这一次的对手是河南山东一带的农民义军捻军。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为朝廷安危在山东横冲直撞,反复进剿,他想一鼓作气消灭捻军,甚至十几天不离马鞍,最后累得双手连马缰也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驾驭马匹。久疲之师,终于落入机动作战的捻军伏击圈中。 5月18日,僧格林沁战死,那年55岁。

...查看更多

  奕劻之贪财,可谓骇人听闻,堪称“晚清第一贪”。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当了6个月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决定清廷命运的关键人物。

  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本无实权的奕劻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权位渐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无为,常为时人所暗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奕劻仍任总理大臣。

  1903年,荣禄病死,袁世凯得知奕劻将到军机处任职,立即派亲信杨士琦给奕劻送去1张10万两的银票。奕劻假意推辞。杨士琦说:“宫保知道王爷不久必入军机。在军机处办事的人,每天都得进宫伺候老佛爷,而老佛爷左右,许多太监们一定向王爷道喜讨赏,这一笔费用也就可观。所以这些钱不过作为王爷到任时零用而已,以后还得特别报效。”听了这番话,奕劻欣然收下了银票。此后,袁世凯对奕劻“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供奉不断。袁世凯还和小自己17岁的奕劻长子载振结拜为兄弟,与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凯所愿,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

  奕劻做事,善于猜测慈禧风向,“荣辱忽焉,皆在圣意”,慈禧对其很信任。与八国联军打过一仗之后,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而奕劻则视袁世凯为最可信赖的人,时常向他问计。奕劻、袁世凯两人的势力迅速膨胀,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凯门下成了不少人升官发财的捷径。

  在清末最后十年中,奕劻与袁世凯沆瀣一气,一个掌朝,一个掌军,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一个“大北洋”政治框架,朝野军政,大半北洋。甚至于袁世凯在1909年下台,也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北洋系在军事上的垄断地位,这无疑是为清朝的灭亡备好了掘墓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举朝人心惶惶。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与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二人皆为袁党)第一个想到能挽回局势的,就是袁世凯。而能说服载沣重新起用袁世凯的,也只有奕劻。1911年10月14日,由奕劻提议起用袁世凯,那桐、徐世昌随声附和。不久,袁世凯代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

  此时载沣虽被架空,但毕竟还是监国摄政王,也是海陆军大元帅,拥有管辖调遣禁卫军之权,仍然对袁世凯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彻底除掉这个障碍,袁世凯伙同奕劻,告诉隆裕、载沣,“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隆裕问:“可否求外国人帮助?”奕劻说:“等奴才同外国人说说看。”过了两天,奕劻说:“外国人再三不肯,经奴才尽力劝说,他们才表示,革命党本是好百姓,因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他们帮忙,必使摄政王退位。”在奕劻、袁世凯的哄骗之下,隆裕让载沣退出监国摄政王之位。

  这一年年底,南北和谈进入关键阶段,清帝逊位与否,南北双方难以达成一致见解。南北议和开始后,奕劻主张清帝退位。他对隆裕说:“革命军队已有5万之众,我军前将士皆无战意。”又对载沣说:“全国已去大半,幸能偏安,亦难持久。果能融合满汉,改良政体,似不妨和衷商办。若因固执而至决裂,则满人均为我一家所累。”载沣闻言,放声大哭。

  1912年1月17日御前会议上,奕劻、溥伦主张自行退位,颁布共和,奕劻说:“要想保全皇室,除了走共和的道路之外,恐怕没有别的好办法。”但溥伟、载泽坚决反对,没有结果。第二天再开御前会议,仍无结果。会后,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等十余主战派前往庆邸,围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

  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优待条件,宣布清帝退位。清廷大厦将倾之关键时刻,奕劻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这样评价奕劻:“以理内政,则内政无不荒,以理外交,则外交无不败……奕劻于皇族中,固断送满清之第一罪人矣。”

  清帝退位后,奕劻迁居天津。凭借多年积累的不义之财,奕劻在那里度过了优裕闲适的6年时光,于1918年病死寓中。奕劻去世后,其家人请求谥号。末代皇帝溥仪本想给奕劻“谬”,“丑”、“幽”、“厉”等恶谥,但最终采纳上书房意见,给了一个“密”字,意思是让他“追补前过”,在清代亲王谥号中,“密”是最差的一个字。

  奕劻之贪,在晚清无人可与其匹敌。1911年《泰晤士报》刊发《庆亲王外传》一文,称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员,无一不奔走于其门者,盖即中国所云‘其门如市’也。”该报还爆料称,庆亲王仅在汇丰银行一地的存款,就达到200万两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贪,与和珅不相上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2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吕新华表示"反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铁帽子王又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呢?

  “铁帽子王”是清代一种封爵制度 其后世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

  所谓“铁帽子王”, 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清代,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首位礼亲王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首位郑亲王为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首位睿亲王为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

  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首位豫亲王为努尔哈赤15子多铎

  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首位肃亲王为皇太极长子豪格

  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首位庄亲王为皇太极第5子硕塞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首位克勤郡王为代善长子岳托

  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首位顺承郡王为代善之孙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首位怡亲王为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首位恭亲王为道光皇帝第6子奕訢

  奕訢为道光第六子,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首位醇亲王为道光皇帝第7子奕譞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过世,其子载沣袭爵。

  首位庆亲王为乾隆皇帝17子嫡孙奕劻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铁帽子王":清朝中后期一个腐朽的利益集团

  "铁帽子王"是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为显赫的权贵群体。不仅高官厚禄、位高权重,而且子孙继承、世袭罔替。在清朝中后期已成了一个腐朽堕落的既得利益集团,依仗权势,把持朝政,安插党羽,贪污受贿,因循守旧,阻挠改革,对国家政治和社会造成了极大消极影响。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他们就是毫无法纪观念、纪律规矩可言,唯知维护小圈子私利。

  中国现在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发展局面涤荡一新,但风险挑战却也空前复杂敏感,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提高警惕、提振士气。"铁帽子王"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央绝不会容忍"铁帽子王"式的腐败,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概莫能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所谓“铁帽子王”,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是指世袭的王爵。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开国之初的八位“铁帽子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这十二位世袭王爵中,传世最多的是克勤郡王王爵,共传13世。首位克勤郡王为代善长子岳托,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清朝开国初年所封八位王,全部都世袭传递了8世以上。

  例如,礼亲王,从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开始,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还有睿亲王,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首位睿亲王我们都很熟悉了,就是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

  十二位世爵中,传世最少的是庆亲王,无奈身处清朝末年,王爵只有一代。首位庆亲王是乾隆皇帝17子嫡孙奕劻,即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861年,是咸丰当上皇帝的第11个年头。30岁的咸丰帝,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躺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寝宫里,烟波与往日烟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他是在外国军队逼近京城时,以外出狩猎的名义,又惊又怕逃往热河的。但他是个皇帝,又是个男人,必须在大臣与皇后贵妃之前掩饰他的心情,以及处于崩溃边缘的心理。生下来就很弱的身体,此时病得不轻,这让他预感生命将要结束,再难回到他逃离的紫禁城。现在,该是确立继任者的时候了。

  谁来接替他的皇位呢,这似乎不用多想。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载淳,唯一的问题是载淳只有5岁,无法治理一个国家。他还需要安排辅政大臣,辅助小皇帝渡过难关。咸丰帝想到了8个人,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他把这些人找到烟波致爽殿,宣布了他的安排:“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身为大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咸丰不会不知道,皇室皇权一直是争斗的漩涡中心,有一种危险的下沉力量,会把一切拉入深不可测的水底。这些顾命大臣也需要有一种抗衡和制约,以免出现像多尔衮那样的摄政王爷,攫取统治朝廷的实际权力。

  接下来他又作了一项安排,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咸丰的旨意当然是好的: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小皇帝生母懿贵妃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专权。1861年8月22日清晨,咸丰帝病逝。他没有想到一切因死亡告别权力的统治者,对后世的安排都是徒劳,也没有想到他看似严谨细密的安排,有一个很大的漏洞。他安排的8个赞襄政务大臣,也叫顾命大臣。这些人以载垣、端华为首。

  载垣和端华的身份为世袭罔替的王爵,也叫铁帽子王,这是对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民间俗称。王爵制在清初就有了,但没有发展成型,并且有些紊乱,直到乾隆四十一年重新审定,凡是因战功卓著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后代承袭时并不降级;凡是因为皇亲得到的爵位,依次递降,每袭一次下降一等。这样一来,就划清了不同王爵的等级界限。民间记不住那么麻烦的名词,形象地把世袭罔替王爵称为“铁帽子王”,虽然那些王爵的帽顶,时常有镶嵌宝石的光彩闪耀。同样是铁帽子王,载垣与端华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端华的先祖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为清朝打下江山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载垣的先祖怡亲王允祥,则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清朝建立后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在咸丰帝十九岁即位时,就成为这个政权核心集团的成员。在他们眼里,咸丰帝是位好皇帝,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对朝政颇有大手笔的改革。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年月里,其中的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扭转了内交外困的局面,一度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繁荣。在咸丰帝眼里,他们也是好官员,可以信赖。但这种可以信赖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说他们的水平有多高,才成为皇帝的臂膀与骨干,成为朝臣势力的领军人物。而是那个官僚体制,无法避免官员的全面贪腐,很难产生才识过人、才能卓著的朝廷栋梁,他们不过在那个群体里显得略好一些。

  在别人的眼里,这两名铁帽子王就不那么好,甚至很差。有人以为,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这件事,就是载垣的错误造成的。当大学士桂良的代表团未能把英法联军阻拦在天津,载垣以钦差大臣名义前往通州,与英使额尔金的代表巴夏礼举行谈判。关于那场谈判,传出来的一个细节是,因为英国人不同意到北京见中国皇帝时跪下磕头,让载垣火冒三丈,先前谈判结果统统取消,还把巴夏礼和他的随行人员及国外新闻记者全部逮捕,其中20余人被殴打和凌辱,凄惨死去。这遭到英法联军的报复,占了北京后烧毁了圆明园,而那个美丽的皇家园林,正是咸丰帝当年出生的地方。

  而咸丰帝将未来的政权交给顾命大臣和皇后贵妃时,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是没有考虑到他们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在咸丰死时,那些人都年富力强,并且在咸丰帝和军机大臣逃到避暑山庄之后,以空有爵位、并无官职身份挺身在第一线,处理乱摊子。没有他们的合作,朝廷不会安稳。首先想到这一批皇亲的,恰好不是载垣与端华,而是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咸丰遗体正在运回京城的路上,她们已经回到了紫禁城,与咸丰帝的阿哥们结成了联合阵线,部署了政变的所有准备。

  等到顾命大臣们回到北京,等待他们的是一份宣布他们罪状的谕旨。“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这是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病逝的政治责任,全都扣到载垣等人头上。载垣、端华虽然是铁帽子王,却也救不了他们的性命。两人同时被剥夺爵位和赐死,这已经是顾及了他们铁帽子王的身份,允许他们留下完整的尸体。铁帽子并不是铁铸的,铁帽子王也会获罪。在清代铁帽子王中,有17人曾被革去爵位,其中两人丢了性命。这两人就是载垣、端华。政变后的第二天,懿贵妃的身份变为皇太后,史称慈禧太后,开始了实际上统治大清帝国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