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阳家

  阴阳家出于道家,阴阳思想作为抽象概念,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家: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也是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邹衍

  邹衍,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与公孙龙是同时代人。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相胜”的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为“五行相生”;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是为”五行相胜”。他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邹衍还提出了天下分为“大九州”的地理学说,成为中国古代具有“海洋开放型地球观”的第一人。

  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 。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说。齐地濒海,这发了他对宇宙空间广阔性的联想。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因此有“谈天衍”的美誉。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学术而言,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就政治而言,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奉。

  《史记·卷七十四》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第十》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是阴阳家的创始人,所以人们称呼他为“阴阳家邹衍”。至于什么是阴阳家,它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它的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

搜狗截图16年11月24日1559_222.jpg

  邹衍画像

  邹衍,别称是驺衍、邹子,出生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24年,去世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50年,活了约70多岁,之所以在他生卒的时间前加“约”,是因为他的生卒年不详,这个时间只是后人推断的。

  邹衍所处的年代,天下有很多的诸侯国,他是其中的齐国人,齐宣王在位的时候,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对于邹衍此段时间求学的经历,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

  齐闵王即位以后,齐国十分的强盛,但是后来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他不得不听取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之后他还是很有野心,脾气越来越暴躁。因为当时燕昭王广泛地纳贤,所以邹衍去了燕国,据史料记载,邹衍去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就怕灰尘落到了他的身上,所以邹衍在燕昭王的重视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可是后来燕昭王去世了,惠王即位,他和燕昭王不一样,他也不信任燕昭王重用的臣子,所以邹衍不能在燕国了,那时齐国是齐襄王在位,齐国又恢复了繁盛,所以邹衍又回到了齐国,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不过在燕赵之战过后,关于邹衍的记录就没了。 ...查看更多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是阴阳家的创始人,所以人们称呼他为“阴阳家邹衍”。至于什么是阴阳家,它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它的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  

邹衍画像

  邹衍画像

  邹衍,别称是驺衍、邹子,出生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24年,去世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50年,活了约70多岁,之所以在他生卒的时间前加“约”,是因为他的生卒年不详,这个时间只是后人推断的。

  邹衍所处的年代,天下有很多的诸侯国,他是其中的齐国人,齐宣王在位的时候,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对于邹衍此段时间求学的经历,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

  齐闵王即位以后,齐国十分的强盛,但是后来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他不得不听取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之后他还是很有野心,脾气越来越暴躁。因为当时燕昭王广泛地纳贤,所以邹衍去了燕国,据史料记载,邹衍去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就怕灰尘落到了他的身上,所以邹衍在燕昭王的重视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可是后来燕昭王去世了,惠王即位,他和燕昭王不一样,他也不信任燕昭王重用的臣子,所以邹衍不能在燕国了,那时齐国是齐襄王在位,齐国又恢复了繁盛,所以邹衍又回到了齐国,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不过在燕赵之战过后,关于邹衍的记录就没了。 ...查看更多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绛云楼书目》子部道家类《邹子》不著卷数。

  燕惠王时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因而六月降霜。

image.png

  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绛云楼书目》子部道家类《邹子》不著卷数。

  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 [4] 对此,司马迁比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邹衍其言虽不 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艺文类聚·水部下·谷》载:“刘向《别录》曰‘《方士传》言:邹衍

  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也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般,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下狱的一个口实。燕昭王死后,由惠王继位。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后汉书·刘瑜传》引《淮南子》说:“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这是一起冤案,后 来终于得到昭雪。这时,齐闵王已死,齐襄王早已继位,稷下学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其后他曾作为使者在赵国见到平原君,并为其绌善为坚白之辩的公孙龙。《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或许在其前后去世了。

  邹衍是我国战国时期十分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同时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五行的说法,同时在各国之间游学讲座,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后世也对邹衍的学说十分认同,比如东方朔、董仲舒、诸葛亮等人都曾经学习过邹衍的学说,并且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他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邹衍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很难读,因为都是比较常见的字。其实邹字这个姓氏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少的姓氏,邹也并不是多难的字。邹在中国的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邹衍”的拼音是“zouyan”,其中“zou”读第一声,“yan”读第三声。“衍”这个字有很深的寓意,表示水在江中流,可以引申为富足,现在很多人的名字中都有“衍”这个字。

  邹衍是道家还是阴阳家 他的故事有哪些

image.png

  邹衍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出身道门,但是却没有局限在道门之中,他在道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于是在道门之中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流派,阴阳家。邹衍是阴阳家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那关于邹衍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邹衍生活的年代是在中国历史的战国时期,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阴阳家的创始人。邹衍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七个国家之间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十分艰难。邹衍在战国大约活到了七十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

  邹衍原是齐国人,齐宣王在位的时候,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后来齐闵王即位,邹衍无法容忍齐闵王,所以没有在齐国任职,反而是燕国的燕昭王对邹衍礼遇有加,据说还曾经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就怕灰尘落到了他的身上,于是邹衍就在燕国从事。

image.png

  邹衍在燕国如鱼得水,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但是好景不长,燕昭王去世,新上任的燕惠王对邹衍并不看重,于是邹衍就回到了齐国。当时的齐国是齐襄王在位,十分地强盛。邹衍的记载在燕赵之战之后就没有了,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后来又做了什么。对于邹衍的出生年月,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推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24年,去世于公元前250年,享年约70多。在齐宣王时期,邹衍就学于下学宫,至于邹衍学了什么,司马迁有很深刻的认识。

  邹衍虽然是阴阳家的创始人,但是其实他更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公孙龙同样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想,虽然十分会说,能言善辩。邹衍走了阴阳学说,而公孙龙走的却是名家学说。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也是千古流传,引发了很多的小故事,十分有意思。

  据说公孙龙曾经凭借白马非马的命题一时横行于世,没有人可以对他的学说加以辩驳,但是这个命题最终却死在了邹衍的手中。邹衍替齐国出使赵国,当时公孙龙效力的就是赵国的平原君。平原君向邹衍说起了白马非马,不料邹衍说:“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于大道。”从此之后,平原君就对公孙龙失去了信任,不再重用他,公孙龙的影响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邹衍,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 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

image.png

  “邹衍以儒 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 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邹子疾晚 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 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 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盐铁论·论邹第五十 三》)。可见,学儒术也好,攻阴阳也罢,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 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此,司马迁旮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史记·封禅书》)

image.png

  齐宣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决心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而且还要“王天下”,即统一中国。对此,孟子看得很清楚,说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孟子·梁惠王》)。齐闵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当是时,齐 闵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而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 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里。”(《史记·乐毅列传》)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三十六年, 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而邹衍的 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 “是以邹子重于齐” (《史记·孟荀列传》)。被赐为上大夫。“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 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 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然而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盐铁论·论 儒》中说:“及闵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 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说:“齐闵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闵王亡在莒,遂死焉。”恰 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说苑·君道》载;“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 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刘歆记载此事说:“《方士传》言:邹子在燕,其游诸侯畏之,皆郊迎而拥慧”(《文选》卷四十阮籍《奏记》,卷 四十五扬雄《设论》李善注引《七略》)。王充在《论衡·别通》中 亦说:“燕昭为郐衍拥慧。”继而拜邹衍为师。班固在《汉书·艺 文志》,自注中说邹衍为“燕昭王师”。《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更 详:“(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 《艺文类聚·水部 下·谷》载:“刘向《别录》曰‘《方士传》言: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也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般,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 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 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下狱的一个口实。燕昭王死后,由惠王继 位……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 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后 汉书·刘瑜传》引《淮南子》说:“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这是一起冤案,后来终于得到昭雪。这时,齐闵王已死,齐襄王早已继位,稷下学 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其后他曾作为使者在赵国见到平 原君,并为其绌善为坚白之辩的公孙龙。《史记·平原君虞卿列 传》中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或许在其前后去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一说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据载,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先后奉汉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汉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的诏命,整理官方收藏的各类文献编成的《七略》,其中七略之一就是《诸子略》,其中的诸子包含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10个大类,细分为198家。

  据各种诸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文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其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image.png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属于道家支派,史学家一般以战国末齐国人邹衍(驺衍)为创始人。阴阳家主要是通过阴阳和五行来解释天文地理、社会人事、王朝更替而得名,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阴阳家是属于道家的分支,其主要思想是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思想作为抽象概念,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立"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被后世公认为阴阳家创始人。

  邹衍是战国中期稷下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学说伪托黄帝,其主要理论“阴阳”、“五德终始”属于黄学思想。

  阴阳家主要思想之一的“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是属于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在中国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等许多方面中均有涉及阴阳,阴阳之说在我们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形容女人的阴柔之美、男人的阳刚之气,还有各种神鬼相关的影视剧中的阴气、阳气和常说的向阳面、背阴处等。

image.png

  阴阳家另一个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又称“五德转移”,五德就是咱们常说的相生相克的五行。《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邹衍用五行和阴阳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论证新政权取代旧政权或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邹衍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相胜转移的结果,即中国每个朝代都有五行属性,而朝代更替一种是尧舜禅让之路,下一个朝代属五行相生;一种是武力征伐代替,下一个朝代是五行相克。例如秦朝五行属水,汉代秦朝,土克水,汉代五行属土,曹丕篡汉,木克土等,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下相关的朝代属性,挺有意思的。古代统治者从各类记载中也是非常注重五行学说的,比如始皇帝嬴政祖上文化崇尚“水德”,秦朝以黑为主,即黑水,《汉书·律历志》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夏朝以木为德,尚青色;殷商以金为德,尚白色,而之后的西周则以火为德,尚红色。

  五行学说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体现是在于中医体系,中医将五脏按某些生理特点划分属性,比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主水。中医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以五脏为主体,形成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又以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也会听到一些医生按五行说一些病例,比如肝火旺盛、心肝火旺、心阳偏亢、肾水不足等等。

  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不幸的是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汉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复存在了。公元6世纪,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混和了道教咒术与密教占术,传入日本,在日本登陆后,又渗透了很多当地文化,比如万物有灵,形成了独特的“阴阳道”。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也早已佚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虽然阴阳家消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但其思想却早已融入华夏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哺养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希望每个华夏人都不忘曾经有个阴阳家,不忘曾经阴阳家前辈们殚心竭虑的开创的伟大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阴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阴阳说”、“大九州”、“五行相生相克”、“五德始终”、“四时有序”等。

  一、阴阳家介绍

  1.流派介绍: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在先秦参与百家争鸣的“阴阳家”主要以管仲学派和邹衍为代表。

image.png

  2.起源:阴阳家思想起源于道家,主要源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它的五行相生相克观点来自于周文王的《周易》、“八卦”。

  3.著作:阴阳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邹子》和《邹子终始》,只可惜这两本著作只是史书记载的,他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因此事实上阴阳家并没有流传下来的著作,他的相关思想主张也不及儒家、道家多样。

  二、自然观方面——阴阳说

  1.阴阳家在自然观方面的观点就是“阴阳说”。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2.阴阳家认为"阴"和"阳"是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阴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对立,互根,消长,转化”。阴阳说是一种揭示了宇宙矛盾性、包容性的朴素的哲学思想。

  三、地理观方面——大九州说

  1.阴阳家主张“大九州说”,他们利用《老子》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九州只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2.“大九州说”和古人普遍认为的“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有很大的不同。阴阳家所倡导的“九州不过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对于现代的科学和地理有相当大的震撼作用。

  四、政治观方面——五行相生相克

  1.阴阳家主张“五行相生相克”,意思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指相互克制、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image.png

  2.阴阳家的政治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主张在治理国家方面应当顺应五行、天人配合,以形成只需。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历史观方面——五德始终

  1.“五德始终”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

  2.阴阳家主张“五德始终“。“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五德始终说通过罗列出天降的灾祥祸福,恐吓那些骄奢淫逸、“不尚德”的统治者们,希望他们能按照道德规范办事、治民。

  六、历法、医学方面——四时有序

  阴阳家主张“四时有序”、“对立平衡”。古时期的先哲们脑海里只有天地,阴阳,昼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对立的,对立的结果则必有阴阳,这一观念很好地被中医领域、历法领域继承。例如:

  1.受四时之序、阴阳轮转观念的影响,在针灸、诊脉中都形成了“四时脉法”和以“四时”为理论依据的针刺方法。

  2.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从《尚书》阴阳家的主要学术内容直到司马迁都是在这领域的主导,司马迁说阴阳家特长是"序四时之大顺"。阴阳家历法代表作有《宋司星子韦》、《容成》、《张苍》等。

  七、阴阳家代表人物

  1.邹衍:邹衍是战国末期齐国临淄人,是阴阳家代表人物、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邹衍的著作有《邹子》和《邹子终始》。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

  2.周文王:周文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阴阳家代表人物,因为他的时代并没有百家争鸣的出现,但是周文王发明的周易、八卦都成为后世阴阳家学说的源头。《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八、百家争鸣与后世发展

  1.百家争鸣的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民家、农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了思路各异的学术思想,共同创造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国古代学术巅峰。

  2.后世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得到汉武帝的鼎力支持,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吸收道家、墨家、法家等理论,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有一个神秘的学派,他们研究星辰列变、阴阳五行,他们以此解析天地密码,推演天机。在历史隐秘的角落里,他们与天道并行,往往一言就能够搅动天下风云。

  他们便是道家秘术的实践者——阴阳家。

image.png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邹衍谷》的诗。诗云:“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诗中的邹子便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大佬邹衍了。这首诗说了一个邹子吹律的典故,由此也可见阴阳家的神通。故事还要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说起。燕地在北,最不缺的便是苦寒之地。

  又是一年春天,燕国渔阳郡的百姓却丝毫没有感受到一丝的春情,虽是阳春之时,却不见阳春之景。却是渔阳郡这个地方寒气太盛,草木不长之故。这一日,渔阳郡来了一位峨冠博带、气度非凡的中年人,他闲庭信步的来到一个正支拢起双手百无聊赖的老丈面前,问起老丈当地的生产情况,老丈先是一愣神,接着指了指天上的日头,叹了口气说道:“阳春三月,阳气不足啊。这渔阳郡虽然带着个阳字的名儿,却感受不到太阳的气儿,这样的光景,还谈什么农事啊。”

  中年人微微点头,转身而去。留下一个背影让老丈直愣神:这样一位气度非凡的先生,怎么到了渔阳郡来?莫不是尘世间的逍遥仙人吧?中年人来到渔阳郡城南的一座山上,放眼整个渔阳郡,心中推算阴阳二气所在,默想阴消阳长之法,沉然良久,袖中取出一支碧绿的律管来,举到唇边吹起,宫、商、角、徵、羽,五音尽出,音律之中带有奇特的波动,向着整个渔阳郡的原野散去。

  律音一起,就响了三天三夜,中年人也就在这座山上吹奏了三天三夜。变化也就在这三天三夜里悄然而至,阳气渐盛,阴消阳长之下,暖风飘然而来,阳光明媚,冰消雪化,草木生长,一派春意盎然之象。

  这一年,渔阳郡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这个气度非凡的中年人,便是燕昭王为之扫阶而迎、执弟子礼的大阴阳家邹衍了。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自然邹衍的神通不仅在于此,此乃小术耳。

  阴阳家的王牌学说是"五德终始论"。邹衍是研究阴阳五行的,他将自然界里的阴阳变化引申到社会变化、朝代更替中来,称为"五德终始论"。邹衍认为,天地有五行,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这个学说一经于世,便石破天惊。

image.png

  其时,周室衰败,战国七雄中频出雄主英才,均有问鼎天下之意。但谁都不敢自命天子,齐、秦曾挟赫赫武功称东、西二帝,但终抵不过天下攻讦而作罢。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战国七雄都是有实力的主,都有问鼎天下的资本,凭什么只有你齐、秦称帝呢?除非你是天命所归。而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论"就能证明你是天命所归。此等学说一出,焉能不石破天惊?

  "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于是,"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他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配合。且不说阴阳家到底有没有掌握天机密码,明了朝代更替气运。其后秦一统六合后,宣称以水德之兴取周室天下(周为火德)。可见阴阳家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里掀起了多大的影响。在"五德终始论"之外,阴阳家还有一门惊世骇俗的绝学,那就是“大九州说”。

  邹衍称:"所谓中国者。。。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大九州说是"以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方舆",大九州说一出,这在当时的时代里真可谓惊世骇俗。

  原来中国并非这个星球上的中心之国,中国只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在中国之外的海洋之上,尚有其余各州,各州之上也有人民禽兽,却莫能相通也。

  这样的描述已经无限接近地球的原貌了。任谁也不能相信,这是一个叫作邹衍的阴阳家夜观星辰列变、按照阴阳五行之说推断出来的!其时,据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尚有一千多年!其时,不是你我拿个地球仪就能轻松一观地球原貌的年代!所以司马迁史记时叹道: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在历史的烟云里,阴阳家曾以自己独特的学说放鸣天下,在诸子百家之中争得一席之地,其后渐渐走向隐秘。

  窃以为,在天下一统后,阴阳家之说若再以秘术公开辩论天下气运,实不能为帝王所容忍。失去了战国之时的生存土壤,阴阳家之术必然要沦为禁忌之术了。这大概是阴阳家走向隐秘的主要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中国历史上,其中有一个神秘的学派,他们能知现在,预知未来,甚至一度被神话的思想流派,它就是阴阳家。相传它既可预知一个国家的兴亡,也可通过遵循天地自然之规律,使人保持五行之平衡,达到处世泰然,最后改变人生。

image.png

  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家”,他们主张“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解释人的行为变化和自然界的演变之道。其创始人是齐国人邹衍,他善于观天象与五行变化进而推演朝代的兴衰。这种学说后来也被秦始皇青睐,成为他称帝后为其统治服务。

  再看看现代,在影视方面,常常看到阴阳家的身影,他们大多以善于占卜,精通法术的形象出现。完全跟历史上的阴阳家不一样,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阴阳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到西汉中叶,阴阳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有关的书籍也消失了。历史的真相虽然消失了,但阴阳家绝不是现在影视中所看到的江湖术士,而是堂堂正正的哲学家。

image.png

  阴阳家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他们研究自然现象,提取自然元素,加以推算预知未来,进而来帮助劳苦大众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科学家。而当欲望不能把控的时候,这些预知的东西就会成为社会的磨难,出现不可把控的状态,因此阴阳家开始走向神学。

  从阴阳家的《易传》所知,《易传》除了有预知天文地理,自然灾害等功能,还有占卜预测个人吉凶等方面。你就可以看出《易传》这本书,它超越了科学,进入神学领域了。而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对科学的追崇,发展到最后不也是一种神学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