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赵国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赵国贵族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为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蜚廉)的直系子孙。始祖造父为飞廉的四世孙。

  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与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有宠于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邢台),秦末汉初,赵氏复国后仍以信都(邢台)为都,地处四战之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章,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赵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

  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image.png

  在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生存于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是赵国的开国国君。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其在位时期由于受

  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卧薪尝胆,在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视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创造了汉人学胡人的先河。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请参看赵灭中山之战。),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武灵王在选定继位人的问题上犹豫,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前295年,伏杀赵何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武灵王沙丘行宫(今邢台)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信期、李兑和公子成围主父宫。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说,如果请示赵王何,赵王何很难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亲口诛其父兄。如此一来,围主父宫,赶杀公子章就会成为信期、李兑、公子成的罪过。而如果不请示赵王何,自己处置,赵王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李兑与信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主父不能制止。 公子成和李兑围困赵武灵王其实是得到了赵惠文王的默认。

image.png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志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立排众议大胆的推行移风易俗,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赵国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造次发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争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反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悲壮惨烈的秦赵长平大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序幕。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六国旧贵族纷纷起兵。公元前208年,张耳陈馀拥立赵国王室后裔赵歇为赵王,都信都(今邢台西)。公元前208年,章邯攻杀项梁,派部下王离进攻赵国,攻克了邯郸。王离围攻张耳、赵歇所在的巨鹿(今邢台平乡西),直到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俘虏王离,解巨鹿之围。但因为陈余没有救张耳、赵歇,陈张二人失和。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以赵王歇为代王。陈余不服,以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公元前205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陈余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仍都信都(邢台)。赵歇封陈余为代王,但陈余不去代国,在赵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公元前204年十月(秦历),韩信灭魏豹后,与张耳出井陉击赵。井陉之战赵军败于汉军,在襄国(今邢台)追杀赵王歇,陈余也被杀,赵亡。此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仍都襄国(邢台),至其子张敖时失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赵国代国,却林胡、楼烦,而有北方五郡,再图中山,始成战国一霸。此后本应支援韩魏,遏制西秦东进,徐图收复河东,维持表里河山,才能与秦一较高下。

  本来赵国应该于亡中山国后再灭燕。但赵国崛起太迟,失去了先机。公元前307年才正式进行军事改革,也就是胡服骑射。公元前305年初见成效,开始大举用兵。公元前296年才灭中山国。邹忌变法后,齐国渐强,伺机重创魏国,有崛起之势。此时齐强燕弱,且燕国是齐国的目标,赵国若是攻燕,齐国会干预;即使赵国侥幸能灭燕,齐国也会失去一大制约,毕竟齐国与燕国仇恨更大。公元前284年,因齐国一意孤行独吞宋国,五国联合伐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赵国才以田单为将试探性攻击燕国。战国策有记载:燕饥赵伐燕和赵且伐燕,说明赵国还曾两次图谋不轨。当然赵国主要还是削弱复国后的齐国,惧怕齐国死灰复燃,可惜齐国毕竟大国,一时半会也灭亡不了,这也说明赵国的战略依然不清晰,即使赵国有实力再灭齐国,秦国也不会放任赵国坐大。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更加迫切灭燕,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燕国也不冤,毕竟背后捅刀子在先。但是秦国不会坐视燕国灭亡,一旦赵军主力东进,秦国一定趁虚而入。即使燕国再无信义,这个时候在与燕国计较只会让暴秦得势。

image.png

  赵国灭中山后,战略上一直以遏制强齐为主,这个短期战略也不能说错,但为此放任秦国东进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更何况遏制齐国这么多年,赵国的领土扩张非常有限,即使瓜分宋国,赵国也没得到多少,反而是强秦日进斗金。长平之战前赵国想灭燕,齐国自然会有想法,且强齐与赵国交界,犹如卧榻之侧,于是赵国与齐国交战频繁,但谁也奈何不了谁。赵国其实可以与魏国或者楚国结盟牵制齐国,以楚怀王那个脑子,瓦解齐楚联盟不是难事。且燕国作为边陲,北方压力不大;赵国只有灭燕,与秦周旋时才能解除后顾之忧,这点长平之战后燕国落尽下石很明显。关键赵国崛起过迟,强齐破败后,秦国已据有河东,赵国已难以安心图燕。尤其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还丢了上党郡。即使是齐国衰弱,也不会坐视赵国灭燕。

  中原是个死局,赵国崛起之时秦国已然强盛,所以提前与秦角力,收复魏国丢失的河东郡,统一三晋才是王道。否则三晋大门洞开,太行八陉为敌我共有,秦国太容易从白陉与滏口陉打侧翼,以致赵国处处漏风。如此,赵国不仅无法安心扩张,也无法发展生产。后来北周北齐也长久相持于三晋,三晋既破,北齐已亡。

  赵武灵王在继续人问题上又进退失据,以致沙丘之乱。赵惠文王14岁不得已亲政,国内未平,为了安抚燕国还割了两城。赵国内乱不止、局势不稳。秦国趁机重创韩魏。魏失河东,秦人入了山西,接着韩丢三川郡(此地犬牙交错,后来秦才叫三川郡,但大部属于韩国),然后韩魏共失河内地。国土沦丧,主力尽没,从此韩魏不再能抵抗秦军锋芒。表里河山不完整,秦军随时能侧击赵国突袭邯郸,以致赵国无法安心扩张东线。 当然赵国因为在公元前317年和公元前313年两次大战中败于秦,所以心有余悸,不敢与秦硬碰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有韩魏在,也是三晋抗秦,一旦韩魏惨败,到时候只有赵国独木难支,形势会更加严峻,后来的形势发展证实了这点。

  伊阙之战后秦军持续重创韩魏,魏国在河东郡只有安邑一个据点了。赵国依然不置可否,本来五国合纵攻秦。秦国为避锋芒,退出河内地,甚至都没逼迫秦军撤出河东。五国已经不欢而散。齐国更是反手伐宋,直接威胁赵国魏国楚国侧背。魏国也是昏招频出,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鉴于宋国富裕,放弃了安邑郡城,还许赵国河阳约以伐齐。赵国拿人手短,与齐国翻脸。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齐国即使伐宋,魏国更紧张,也会牵制。反而是赵国,整个北方五郡安危完全系于河东郡。齐国固然愚蠢,但赵国本就不与宋国相连,得了河阳也是块飞地,根本难以守御。

image.png

  其实长平之战,赵国是不得不战。上党如果丢了,秦军既能打太原,也能对邯郸分进合击。只要佯攻邯郸,邯郸就不敢救援太原。沿汾河谷地与太行陉向北可分进合击太原,且太原也无险可守。太原既失,北方五郡也不久矣。虽然从北向南用兵,北方五郡有外三关,易守难攻,但是从南向北攻略,却轻而易举。威胁太原,秦国甚至还有第三条路,黄河东岸的离石和蔺两城也在秦国手里,正好这两城与太原处于同一纬度线。所以上党若丢,赵国基本亡矣。赵国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不得已与秦国决战。

image.png

  赵国最大问题:一则沙丘之乱,时机不对;二则伊阙之战时,放任强秦重创韩魏;三则渑池之会后,观望秦国击破楚国。

  赵国选择与齐国短暂联盟才是好选择。齐是四战之地,没有拓展空间,一出击就被围殴,不容易坐大,不构成威胁。反之赵攻齐,即使胜了得尺寸之地,也是扩大被围殴的接触面;而且齐为大国,赵国要灭齐国也会急切难下,各国必然也不会让赵国独吞。况且可以默许齐国攻宋,换取齐国允许赵国灭燕。一旦齐国灭宋,引起围殴,又能在灭燕后以大义伐齐。齐国想灭宋也不是秘密,从公元前295年到公元前286年统共打了三次。

  赵国与楚国应该长期联合。二者国土相去甚远,没有领土纠葛,没有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即使秦国攻赵,楚国也能从武关道出击关中,反之,楚国有难,赵国突袭河东,秦国会顾此失彼。从西线说,楚国能减缓秦国东进速度。从东线来说,楚国还能牵制齐国,以方便赵国图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从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灭亡,历经175年,在赵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后世广为传诵的故事,比如窃符救赵、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等等。

image.png

  赵孝成王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颇受后世称赞,就是赵国军民的积极抗秦。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唯有赵国是最能打,而且打得最惨烈的国家。然而,历史最终没有选择了赵国,这是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用人失误。赵国人才济济,并非他国能比,但是,赵国的国君从赵孝成王开始,重用的人大多是公族贵戚。

  比如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只找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量,这两人都是公族贵戚。而有才能的蔺相如廉颇,都不在决策人之列。秦灭赵之前,赵王迁听信谗言,杀了支撑赵国半壁江山的李牧,直接导致三个月后,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虽然李牧就算不被杀,赵国也是凶多吉少,但是,至少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image.png

  除了用人失误外,赵国被灭还有三大原因。

  1.政治腐败

  从郭开这个人就可以看出赵国的政治腐败到何种程度,他对赵国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占两位,赵国的两位名将是廉颇和李牧,而这两人都被郭开陷害。廉颇是赵国名将,屡立战功,却毁于郭开之口,不得不逃离赵国;李牧的下场更惨,直接被杀。

  2.主次不分

  战国末期,赵国不仅要面对强大的秦国,同时还遭到后方燕国的骚扰,虽然燕国实力比不上赵国,但是在赵国灭亡的过程中,燕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国趁机攻击虚弱的赵国,这是燕王的失策。如果没有赵国挡住秦国,燕国安能如此太平?

  燕王目光短视、落井下石,而赵孝成王也发了昏,不仅没有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广结朋友。面对燕国的入侵,还持续打了四年,尽管把燕国打疼了,可是自己也损失惨重,导致兵力进一步消耗,这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3.疆域锐减

  赵国疆域的快速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被秦国吞并,二是封给他人。在赵国与燕国交战的四年中,秦国趁机吞并赵国西部三十七座城池,赵国旧都晋阳也沦陷;为了讨好秦国,赵孝成王将河间封给吕不韦。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将赵国重镇鄗送给了信陵君。甚至为了让齐国田单对付燕国,竟然送出五十七座城池,要知道,当时赵国还有名将廉颇和赵奢

image.png

  以上说的四条原因,归结为一条就是“君主昏庸”。赵国一共十三位国君,真正对赵国有积极贡献的唯有赵武灵王一人。然而,赵武灵王也是前明后暗,没有善始善终,只能算半个明君,因此,赵国被灭也不足为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名将廉颇做了相国,被封为信平君,这是第一件。第二件是燕国派相国栗腹访问邯郸,献五百金做赵王的酒资,达成燕赵盟约。第三件事,廉颇与赵孝成王万万没想到,燕国突然背信弃义,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

  原来,栗腹出使邯郸时发现,赵国青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士兵多为老幼,燕国可以趁机灭赵。燕国上下一片狂热,企图仗着数十万大军以多欺少。

  赵孝成王勃然大怒,派廉颇率领八万精兵在邯郸北迎击燕相栗腹,又让将军乐乘以五万人马到北方的代郡抵挡燕将卿秦。 两路赵军以寡击众,却大破敌军,杀栗腹,虏卿秦。

  廉颇趁胜追击,反而包围了燕国首都。若非秦国出兵攻赵,只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国要提前灭亡了。

image.png

  看似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差点反手灭燕,天下人目瞪口呆。 长平之战只过了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了五年,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一切的一切,与赵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赵国有三大政治中心,没人能一口气灭赵

  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头号劲敌。两国宗室同为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但秦赵的国情差异很大。秦国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关中的咸阳,只要荡平咸阳,秦国就死透了。

  赵国不同,有三个传统的政治中心—— 南之邯郸 、 西之晋阳 、 北之代。无论是谁来灭赵,光是打下邯郸,赵国残余势力还能凭借另外两个政治中心负隅顽抗。

  比如,魏将庞涓拔了邯郸,但晋阳、代地军民仍在顽抗,齐国也派田忌孙膑率兵围魏救赵,魏国灭赵功败垂成。秦国名将王翦拔邯郸,虏赵王迁,赵国宣告灭亡。但赵公子嘉带领赵军残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数年后才被秦将王贲、李信剿灭。

  燕国派出的两路大军,正好分别指向邯郸与代两个政治中心。

  赵国的三大政治中心的格局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形成。既有地理因素,也有人文因素。

  巍峨的太行山脉把这三个地方隔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成为赵国的太原郡,代国转化为代郡,邯郸辐射着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的华北平原。后来被赵国吞并的中山地也属于邯郸板块。

  相对于一目了然的地理因素,三元格局形成的人文因素就复杂得多。

  当年赵氏还是晋卿的时候,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修筑了晋阳城。考古研究表明,晋阳城的规格比同时期的秦国首都雍城还大一些,这里也成为赵氏的第一个都城。

  赵简子为了充实晋阳的力量,令邯郸大夫赵午把卫国献给赵氏的五百户士民迁徙到晋阳。然而以赵午为首的邯郸赵氏小宗抗命,身为赵氏族长的赵简子囚杀赵午,激起了赵氏内乱,随之引发了六卿斗争。赵简子退守晋阳,好不容易才挺过了这次危机。

image.png

  由此可见,赵国此时已经形成了“晋阳+邯郸”二元格局。 赵简子死后,其继承人赵襄子北上灭了与赵氏联姻的代戎国,二元格局又拓展为“晋阳+邯郸+代”三元格局。

  赵襄子本非储君,是父亲废除大哥伯鲁另立的。当时废太子伯鲁已死,赵襄子封伯鲁之子为代成君,晚年传位给代成君的儿子赵献侯。

  年少即位的赵献侯,把首都迁徙到了邯郸以南的中牟。然而赵襄子的弟弟发动政变,并在代地自立为君,是为赵桓子。赵桓子仅在位一年就病逝。国人决定遵从赵襄子的遗愿,重新拥立赵献侯。

  到了赵献侯的孙子赵敬侯时,赵国才开始把邯郸当首都,一直持续到赵国灭亡。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向西北进军征服诸胡,又灭了夹在邯郸与代郡两个板块中间的中山国。三大板块的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可惜, 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把废太子赵章封为代安阳君,晚年又发昏想封他为代王,结果引发了沙丘宫变。

  总之,三元中心的政治格局,既让赵国难以被一举消灭,也导致赵国内部山头林立,政变多发。

  燕相栗腹只看到了被战争直接重创的邯郸首都圈,而忽略了晋阳、代地两大板块实力较为完整的事实,从而严重低估了赵国的实力。他更没料到的是,赵国即将在一位“国防经济学家”的帮助下重回山东六国之首。

image.png

  长平之战让赵军丧师45万,邯郸之战也是血流成河的惨胜。但赵国借诸侯之力夺回大片土地,恢复到长平之战以前的三元格局。人口损失惨重,但基本的地盘还在,强秦又处于商鞅变法以来罕见的低谷期。

  重建的基础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就差办法和人才。 残破的东部邯郸板块与刚收复的西部晋阳板块都挑不起这个重担,远离两次恶战的北部代地板块应运崛起。那个盘活赵国北方各边郡的能人叫李牧

  战国四大良将之一的李牧,常年镇守雁门关,防备匈奴胡骑南下。他上任时恰逢赵国衰弱,朝廷财政极度困难。赵孝成王给不了足够的军费,于是下放权力。

  李牧作为雁门、代郡边防军的总指挥,掌握了军事权、行政权、人事权、财政权。也就是说,朝廷让边军自谋生路,能不能拉起一支部队,全看李牧的根据地建设能力。

  若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夫,早就被粮饷筹集问题烦死了。但李牧脑子好使,充分利用了自主权。他镇守的雁门关地区属于农牧混合型经济区,边民兼营田畜。这里南连晋阳、北通代地, 既是赵国西中心与北中心之间的纽带,也是赵与诸胡、秦、韩等国商旅周流财货的中转站。

  李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官吏,一面保护赵国边民田畜,一面让边军掌管关市贸易。各关市的租税不必上缴国库,统统输入李牧的幕府,充作军费。没过几年,边军凭借边贸积攒巨额财富,士兵的待遇优厚。李牧每天都会杀几头牛来犒劳训练辛苦的将士。

  但是,他严令各部不准主动迎击匈奴,匈奴看不起他,赵军边兵也颇有微词。朝野弹劾日多,赵孝成王怒而换将。新上任的将领每次都会出动迎击入寇的匈奴,但几次交战失利,边民不得田畜,朝廷的军费开支猛涨。

  赵国君臣这才意识到,李牧这个“胆小鬼”守边时,匈奴并没对边疆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让边军的兵力和财力越发雄厚。赵孝成王无奈,只好重新用李牧,一切交给他自己掌握。李牧故技重施,几年后居然把边军扩充到了二十余万。

  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李牧集结了一百三十乘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百金勇士、十万善射的步兵,精心部署了一个伏击圈。

  他大纵牛羊马匹于野外,让士兵佯装败退,任由匈奴掠取。匈奴单于闻讯,倾巢而出,结果被赵军伏击,斩杀十余万骑。单于远遁塞外,匈奴在此后十余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城。

  事实证明,赵国如果不采纳李牧的谋略,边疆必不得安宁,朝廷和边关都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赵孝成王下放权力的政策,给了精通国防经济学的李牧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无谓的军费支出,利用政策倾斜迅速积累大量财富,并将其用在刀刃上。 北方边郡蓬勃发展,朝廷省下钱搞重建,赵国恢复元气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

  复兴的关键:北上整合诸胡

  在痛歼匈奴后,李牧又送给赵国一个大礼。他挥师北上,远征诸胡。

  赵军先灭了代郡北方的游牧民族襜褴,再向东击破东胡,又调头西征曾经向赵武灵王献马的林胡。他的大军几乎把赵武灵王当年横扫过的地方又打了一遍。诸胡再次臣服赵国,为赵军供应骏马与勇士。

  由于李牧二十多万锐师的努力,赵国基本恢复了高峰时期的势力范围。 北方代地板块的实力暴涨,拉高了国力的总分。赵国也重新成为山东六国中的头号强者。

  事实上,李牧向北进军的做法,延续了赵国从春秋时代以来的传统思路。当年晋国还没分裂的时候,赵简子和赵襄子就力图整合胡翟之利。

  赵简子攻过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赵襄子吞并了代戎国。代地一直是华夏跟诸胡对抗的前线。每当赵国在中原地区发展受阻时,就会以代郡为跳板,向北方胡地进军。

  赵国位于四战之地,东与齐、中山隔河对峙,北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赵武灵王在位的前十九年,有几次漂亮的外交,但在中原战场屡次战败。秦齐两个超级大国打不过,燕韩两个盟友不能打,剩下的交战对象就只剩下中山国和楼烦、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了。为此,他才推行胡服骑射,还多次从诸胡征发精兵参战。

  赵惠文王讨伐东方的齐国斩获颇多,但在南下中原时被东出的秦国压制。赵国联魏击秦,却在华阳之战中惨败。东胡趁机叛赵,在代地板块制造混乱。于是赵军大举北上,攻略东胡。

  长平之战惨败,赵国丧失了绝大部分主力军队,实力大损,北方诸胡再次趁机脱离了赵国的统治。于是燕国使者都没把赵国这个战斗民族放在眼里。

  李牧早就下决心恢复赵国对诸胡的统治。 他深谋远虑,不跟匈奴做反复缠斗,而是积蓄力量一举破之。灭匈奴只是第一步,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也在其战略规划之中。

  燕军大举来袭,企图同时击破赵国的南北两大中心。

  殊不知,邯郸板块虽然还没完全复原,但赵国尚武成风,士民习战,老幼之兵的军事素养也很高。代地板块早已被李牧盘活,边军战斗力比邯郸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两路赵军一个防守反击就包围了燕国首都。

  此后,赵国诸将多次攻燕拓土。若不是秦国多次在西线发兵干扰,赵国完全有能力灭燕,扩张成一个超级大国。

  可惜,时也势也,秦统一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

  尽管北方边防军两次战胜秦师,但李牧未能夺回已被秦攻占的晋阳板块,邯郸方面军也不断损兵折将。 赵国入不敷出,土地、人口不断流失,最终难逃灭亡的噩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