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受降城

  受降城又称三降城, 唐时亦称河外三城。汉朝时为外长城进攻系统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汉及三受降城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三受降城唐代中宗时期,张仁愿为防御突厥所建的三个城堡,即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三城的地理位置在今黄河河套以北一线:中受降城,南近朔方郡;西受降城,南近灵武郡;东受降城,南近榆林郡,三个城堡东西相联,彼此呼应。相距各四百余里,开拓唐境土地约三百里。此前唐与突厥是以黄河河曲为界,因开筑三受降城,河套以北本属突厥土地归唐所有。自筑受降城后,唐军在这里进可攻,退可守,也可说起着对付突厥桥头堡的作用。

  《新唐书·张仁愿传》载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始末的记载云:“三年,朔方军总管沙比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城,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image.png

  时默啜(可汗)悉兵西击突骑施(西突厥部),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拒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此外,张仁愿又于牛头山、朝那山以北置烽火台侦堠一千八百所,烽火相应,彼此联防,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马,朔方益无寇患。每年省去军费亿万计,减去镇戍士兵数万。这是受降城御敌于北门的功效。

  受降城初建时,不置壅门、曲敌、战格以作防御。有人说:边城没有守备,怎能抵御得了?仁愿说:“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但后来,常元楷为总管,增设了壅门,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起到了攻守兼备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张仁愿原名仁亶,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与王孝杰关系不睦。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时,张仁愿为监军,派人去向皇帝告状,使王孝杰被削官为民,而张仁愿则升为侍御史。

  697年,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698年,武则天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702年武则天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突厥。706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因政绩突出为人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707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突厥。

image.png

  漠南腹地修筑三城,建立三受降城体系,掘墓后突厥。

  当时,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而在黄河北岸有一拂云祠。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祷,然后再发兵南下。708年,默啜统帅全军西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后方兵力空虚。张仁愿便上奏朝廷,请求乘机夺取漠南之地,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受降城,以断绝突厥南侵之路。

  奏疏送至京城后,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反对,并道:“两汉以来,朝廷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虏腹地筑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终只怕还是要被敌虏占据。”张仁愿执意请求,最终得到中宗同意。

  张仁愿又上表请求留下戍边岁满的兵士,以加快工程进度。当时有二百多咸阳籍士兵不愿筑城,集体逃走,结果被张仁愿抓回,全部斩于城下。从此,筑城军民无不尽心尽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将三城全部筑成。

  三座城池中,拂云祠为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对朔方,而西城南对灵武,东城南对榆林,三城相距各有四百多里,北面都是沙漠。张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并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从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节省军费上亿,裁减镇兵数万人。

image.png

  后突厥汗国非常强大之时,唐朝张仁愿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使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后突厥默啜可汗无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自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后,后突厥汗国的国力大为削弱,最后被唐朝与回纥联合攻灭。后突厥汗国的衰弱与灭亡,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不久,张仁愿回朝任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同年秋,张仁愿再次返回边地,唐中宗还亲自赋诗饯行,后又加镇军大将军。唐中宗李显评价:“持节朔方道大总管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器宇端雅,风神秀杰,谋韬玉帐,寄重金坛。故得累司文武,历参边镇。蓟州作牧,既纾东顾之忧;榆塞总兵,方释北垂之虑。”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张仁亶(张仁愿)。唐朝名将,我们记得李靖、记得侯君集,谁还记得张仁愿,然而他的丰功伟绩不输给凌烟阁的任何一位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

image.png

  三受降城虽冠以“受降”之名,却不是为了接受突厥贵族投降而建的,而是外驻防城群体,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三受降城位于河套北岸,自796年分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两个军镇。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自筑成后,又先后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

image.png

  建城的背景。681年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温傅起兵叛唐不利遭镇压。682年其余部退保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继续复国活动,并频繁袭扰河东和河北等地区,至687年才开始撤出漠南向北延伸,随着后突厥汗国的巩固,自694年起开始南下犯边。当时,武则天李氏旧党争权日盛,所以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退让放任,加之不久后契丹和突骑施的起事,及和吐蕃争夺安西四镇,陷入四面作战的处境。685年同罗及仆固等铁勒诸部于漠北起兵响应阿史那氏,唐朝遣刘敬同发骑兵出居延海前往平叛,并于688年将安北都护府自漠北向南迁至同城守捉(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image.png

  修过过程。三受降城都修筑有壅门,708年唐朝乘默啜可汗西征突骑施时遣张仁愿于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耗时2个月,并于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以北置烽候1.8千所,711年解琬又奏请裁减三受降城戍兵10万人。营建三受降城之提议初遭唐休璟反对;683年唐休璟也反对放弃丰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南),但在张仁愿的反复坚持下,唐朝乃在此筑三受降城,占据漠南,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image.png

  716年默啜遭邻于靺鞨的拔曳固部众所杀,毗伽可汗继位,并开始对唐朝改善关系,此后频繁的战事才停止。直至840年回鹘汗国亡时,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河套地区基本无战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中国古典诗人的方阵中,有一个流派,叫边塞诗派,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人,这些人,有的曾服役边关,有的曾想像报国,都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image.png

  比如,高适的七言乐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又如,王之焕的那首人人都会背诵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边塞诗,从多个角度描述了守边者的情怀与落寞。

  但是,更多的没有亲力亲为的边塞诗人,则是凭想象,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边塞诗,用以彰显汉家威仪。这类边塞诗人的主要题材之一,就是吟诗“受降城”。在中国历史上,“受降城”有三处,分别为汉受降城、唐受降城与明受降城,而被人们最常提及的,则是汉“受降城”。

  汉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西北的漠北草原地带,于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是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汉受降城为汉武帝的骑郎公孙敖所筑,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遗使厂求派兵接应。汉朝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左大都尉。

  因为受降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在此后的历史传说中拥有了许多神秘色彩。受降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边塞意象之一,唐朝以来,尤为诗人喜爱。没有边塞生活经历者,往往闭门造车虚拟情景,以用寄托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意绪,力图构建出典型环境中的别样抒情效果。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民间传说,这座受降城中有很多的宝贝,天气好的时候,受降城甚至还会出现祥瑞的金光。但是,自从日本人入侵中华,受降城遗址也被他们洗劫了一遍,这种金光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也有人怀疑日本人已经从受降城中拿走了大量的宝贝,这才导致了异象的消失。

  无论这种传说是真是假,受降城对于后人的意义本来就非常重要。它从汉代一路走来,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极具科考价值,也有助于我们一窥当年的大汉景象!

  其实,汉受降城也确实埋有不少宝贝,遗址后来被发掘,该遗址中出土了不少西汉时期军用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生铁、弩机、铜镞、盖弓帽、五铢钱等等。所以,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受降城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控制了漠南,使后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