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
“程咬金三板斧”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三板斧是一个历史谎言
程咬金是《说唐》、《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众所周知,这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的福将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头,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被用来比喻做事起初只要声势大,用招绝,就会效果好。然而,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很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张的。
程咬金(593-665),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岁。从演义中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让人不敢相信。真实的程咬金打仗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晋《旧唐书》卷七十二程知节列传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卷一〇三程知节列传记载:“善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马槊这种兵器的,史料中没有什么细节,倒是记载了他在战斗中受伤挂彩、“刺槊洞过”、折断其槊、救人危难的过程。不过,《旧唐书》和《新唐书》均对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旧《唐书》寥寥数语足以证明,程咬金战场上得心应手的兵器其实是马槊,而不是斧头。
那么,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汉代的马槊一丈八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从历史资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它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古代小说演义中,为什么非让使用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这与小说作者刻划人物特点的意图和需要分不开。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要突出人物个性,不但要注重内在的气质,还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说中是一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好惹事端、占山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这样的人物特点,必须让他手中的兵器相响应,马槊有点温柔,只有斧子才能衬托出程咬金粗犷豪壮的鲁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虽然同属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杀伤力,舞动时更有劈山开岭、气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种演义小说,其中使用斧头的人物大多是满脸乱须、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风凛凛的杀场猛将,这是留下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大众印象。古代演义小说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换成斧子,这不但能表现他粗暴骁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把历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来是一个世家大族,在小说中却变成了一个逃荒抢劫的穷光蛋,这种翻天覆地的颠覆式改编都能做出来,何况一柄不足挂齿的斧头呢?不过,对这一人物的虚构,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中国的马槊从秦汉起流行,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曹操横槊赋诗,李世民迟槊平天下。笔者曾看过一本西域游记,游记里说马槊和陌刀是在管制武器,禁止外贸。怕被仿制。一个驻在西域的唐朝骑兵低级将领,剿匪的时候底下的人被人摸营,手下九骑死了三个,全套装备没了。除了自己,剩下的6个都是光着腚跑出来的。眼看回去要被斩首,一咬牙把自己祖传的马槊典当给了一个阿拉伯的行商,换了二十五套板甲和龙骑枪。还有骑士剑。以及三十匹覆着铁片锁甲的阿拉伯烈马,六个拜占庭骑士战俘。一人双马去追那三十多个流贼,最后抢回了装备,想回去赎回自己的马槊,却发现那个行商生意都不做了,早就掉头回阿拉伯跑没影了。没追到。后来手下的人说漏了嘴,这事被上官发现了。这倒霉孩子被吊死了。写游记的人就是看着这个家伙被吊的时候把这件事打听到记下来的。
这一杆的造价能在丝绸之路今天新疆换二十多套同时期的欧洲贵族骑士的全套装备包括马..这还是盛唐。到了乱世就更值钱了,一套欧洲的板甲,代表了欧洲一个县数十年的收入。欧洲的骑士的装备极其昂贵,所以骑士才要起码一个县的封地专门供应。包括一支工匠队伍专门对这个骑士身上的板甲缝缝补补。还有专门驯马的队伍,骑士的辅兵,诸如此类。
一根马槊的价钱你看出来了么?这玩意工艺复杂成品率极其低,根本没法子成规模列装。都是有地位的武将自己去搞的,或者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拿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然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
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国民间颇具知名度的历史人物,很多电视电影也大力塑造他忠实憨厚的一面,殊不知演义和历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变形。首先,被变形的是程咬金的兵器。程咬金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将世家的才有资格用它,历史上程咬金确实出身武将世家。
网络配图
其次,变形的是他的战斗力。演义里说老程只会三板斧:掏耳朵、劈脑袋、剔牙齿,过了这3招,老程就没辙了。殊不知这可是大大冤枉了程咬金的战斗力,史书记载他:“自少骁勇”,当年瓦岗军头领李密精选了八千名猛士作为保护自己的“内军骠骑”。这“内军骠骑”分为4支分队,要统领这些猛士,自身本领得过硬,程咬金就是这4支分队的统领之一。 ...查看更多
马槊起源于汉朝,到宋朝时没落,在古代是骑兵所用的武器,仅仅是槊锋就长达60厘米,上好的槊披荆斩棘和剑一样锋利。不过马槊造价昂贵,在古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要想做一把好的槊,起码要花上三年的时间。
一、马槊起源于汉朝
说槊,一般都指的马槊。槊起源于汉朝,马槊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兴起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甲骑具装骑兵的武器马槊与装甲的发展高峰。
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首先外形与枪矛一致,不过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锋非常长,远非枪矛的头可以比。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马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往往只能少数世家子弟装配,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马槊,很多冷兵器爱好者心目中以一种中国古代特有的骑兵长柄兵器。曹操的“横槊赋诗”,更让无数国人将槊与三国深深的联系在了一起。不过“横槊赋诗”,其实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场景,《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而且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却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而仅凭唐代的诗歌与明代的小说,就将“槊”这种武器认为是东汉末年就已经有的武器,显然就有些证据不足。
▲横槊赋诗
其实有关于槊这种武器的详细记载,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简文帝萧纲编纂的《马槊谱》。在这本规格极高的书中,记载:“马槊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显然,对于南北朝时期的中原人来说,槊是一种新出现的武器,而不是“自古以来”。虽然在这之前,更早的《说文》和《释名》两本东汉时期的书中,也有关于槊的记载。不过由于这两本书,前者已失传,现流传的版本为宋代版本,后者则是明清时期整理而成。因此仅凭这两本书,难以证明槊就是在东汉时期出现。不过两书中,对于马槊的定义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极好的参考,其中“槊,矛也。亦做矟,”“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则可以说是槊的一种极好的定义。
▲槊刃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民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马槊真的是诞生或者说开始流行于这一时期,那么这个日后成为一种几乎被神化的传统兵器,究竟是从何而来,又为何获得如此之高的重视呢?
实际上,在中国的骑兵首次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的汉代,这些骑手们真正得心应手的武器并非槊这种长矛,而是较短的戟。汉代以及汉代之前,中国也存在着诸如夷矛之类的长柄武器,但是这些大多是战车之间拼杀所用的武器。在骑兵兴起之后,伴随着战车一起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而另一些诸如铍和铩,则是步兵使用为主。尤其是常常被误认为是马槊前身的铍,在《左传》中记载: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铍盾”这种使用方法,说明铍极有可能是一种主要为步兵所使用的武器,并且铍的装柄方式是扁茎,即将的铍锋插在柄里。显然这种装柄方式,结构强度不如矛类的銎式,即将柄插入矛锋,不适合具装骑兵那种高冲击力的作战模式。因此铍与马槊之间就不大有可能存在什么继承关系。当然,也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铍到了西汉开始转向銎式,并更名为铩。但其是否用于骑兵作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可靠考古证据。
▲铍
那么马槊这种武器究竟是起源何方呢?实际上,类似于马槊的这种重型骑枪,在古典时代的其他文明中,其实是一种极为流行的武器。最早证明这种武器威力的,是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和继业者们征战四方的“伙伴骑兵”。这些希腊精英骑兵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冲击型重骑兵,他们凭借着手中3.5米~4.25米的沉重骑枪,给同样有着重骑兵传统的波斯和斯基泰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伙伴骑兵的长矛
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和继业者战争相伴的,是广袤的中东、中亚,乃至印度部分地区的希腊化运动。尤其是很多希腊式的武器,都对这些地区后来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取代塞琉古帝国的帕提亚帝国、萨珊帝国,以及来自中亚,收到希腊化影响极深的大月支所建立的贵霜帝国,甚至远在黑海北岸的萨尔玛提亚人。他们不仅模仿着继业者们的重骑兵发展着自己的具状骑兵,并且他们使用的武器,也是如同伙伴骑兵们一样的重型骑枪。当然重型骑枪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流行产物。正所谓“矛与盾”,重型骑枪与具装骑兵是一种共生关系。大量具状骑兵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具状骑兵的同时,也不得不相应的不断发展着自己的重型骑枪,试图以更好极好的破甲能力,图在战争中打破对方越加厚重的铠甲。比如帕提亚铁甲重骑兵根据记载,使用12英尺长的康托斯骑枪,长枪的刃很长,并且枪尖粗大,就像剑一样。
▲波斯人的具状骑兵
2~3世纪,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自然也接触到了这些国家,以及他们的具状骑兵和重型骑枪这些军事技术。不过汉代的骑兵发展方向与帕提亚、萨尔马提亚、贵霜这些拥有大量具状骑兵的国家都并不相同。首先在东亚地区,拥有步兵坚阵的只有中原王朝,而且困扰着汉帝国的敌人,也并不是这些有着大量具状重骑的国家,而是草原上那些“忽如蚁聚”的匈奴骑兵。
▲以骑射著称的匈奴骑兵
匈奴的国家结构是一种极为松散的部落联盟式王国,虽然作为国家领袖的单于拥有者极为庞大的兵力,但是大部分匈奴人的装备相对简陋。真正作为匈奴军队核心的,是匈奴各个部族首领所率领的少量的亲卫部队,这些骑兵他们无论是战马、武器还是铠甲,都比普通的匈奴骑兵要好的多。匈奴人的军事体系,使得汉帝国的骑兵们必须更加注重机动能力,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北伐,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寻找并消灭这些部族首领的亲卫部队,骑兵的机动能力就成了成败的关键。这也使得汉帝国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与中东相似的具状骑兵。而且匈奴骑兵们大多贫弱的护甲和对骑射的倚重,也使得汉帝国的骑兵所使用的武器,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多功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朴实坚固的环首刀,还有兼刺、砍、啄、勾等于一身的戟要比重型骑枪更加收欢迎。这不仅减轻了骑兵们的负重,以及汉帝国的战争成本,同时也可以来自中原的骑手们,依靠自己的肉搏优势,来抵消他们在骑术上的劣势。
▲使用戟将匈奴骑兵勾下马的汉帝国骑兵
不过重型骑枪伴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在汉代也有着缓慢的发展。尤其是到了东汉末期,伴随着国内战争的越演越烈,具状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也逐渐水涨船高。不过一直到西晋时期,中原地区的具装骑兵们习惯使用的长柄武器依然是戟。比如直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时代,在太安二年(303年)的洛阳会战中,西晋禁军骑兵面对华北大区的西晋地方军队也是用戟,“乂司马王瑚使数千骑系戟于马,以突咸陈,咸军乱,执而斩之”。
真正让重型骑枪,或者说马槊登上历史舞台的,还是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相对于中原习惯于使用戟的具装骑兵,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更多的收到了来自中亚乃至波斯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加习惯于使用重型骑枪。尤其是后来居上的鲜卑人,他们吸收了之前在中原地区横行的游牧民族以及汉族的军事经验,组建起了自己的具状骑兵。而他们所使用的重型骑枪在当时南北记载中的不同称呼,也表明了槊对于中原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因为在北方的记载中,基本称其为槊,而南方则是“槊”、“矟”两种叫法。很显然,面对槊这种新式武器,很多南朝人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字,因此鉴于这种武器类矛,所以生造出一个形声字“矟”(shuo 四声)。这种记载上的混乱,也说明重型骑枪在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与流行,验证了《马槊谱》,“马槊为用,虽非远法”的记载。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的马槊地位过于重要,导致步兵用长矛甚至反过来常常被称为“步槊”。
▲北魏时期壁画中的具状骑兵
正如在中亚地区重型骑枪的流行,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马槊同样也是双方具状骑兵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尤其是这一时期马镫的出现,让骑兵们操作战马变的更加便利,因此具状骑兵的铠甲也可以变的更加厚重。马槊的发展也极大的反映出这一时期具状骑兵互相发展对抗的激烈,马槊的矛头相比于汉代的长矛,不再是八边形或六边形的截面,而是一种更加扁平的形状,这样马槊就更加容易刺入对方铠甲的缝隙。同时,马槊在南北朝的激烈战争中,相对于中亚重型骑枪,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矛头变得越来越长,甚至于一些出土矛头达到了惊人的84厘米。这有助于增加马槊的重量,并且避免马槊的矛杆被对方用刀剑砍断。在这一基础上,原本更加注重机动性和多功能性,而忽视杀伤力的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一种潮流所致的结果。毕竟任何一种武器都永远是战争体系中一份子,而战争体系的发展也最终会淘汰掉所有多余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西晋以后,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地区,在军事上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军队的组成上,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成为军队的核心。当时重装骑兵使用的远射武器是弓矢,格斗兵器就是长柄的马槊(骑兵长矛)。步兵所执的兵器主要是弓箭和刀盾。
▲汉代卜字铁戟实物
▲汉代铁戟绑扎方式
在南方,军队的主要装备也与北方大致相同。甲骑具装也是很受重视的兵种。骑兵的格斗兵器,也是长柄的马槊。这一时代的马槊,为了增强杀伤效能,刃部加长而甚至配有双刃。例如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少府新制的两刃槊,长二丈四尺。当时让羊侃试用,“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当时观看他使槊的人很多,有的还爬上树来看。梁主曰:“此树必为侍中折矣”,俄而果折,因号此槊为“折树槊”。
从西汉到魏晋,钢铁的戟之所以有如此空前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钢铁冶炼工艺技术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对抗北方匈奴骑兵的战争中,骑兵已成为军队主力。自然迫切需要发展适合骑兵战斗的长柄格斗兵器。
▲春秋战国的青铜三戈戟是适合骑兵车战时两车错毂钩斫杀敌,不适合单兵骑兵冲刺破甲
东汉时,铁戟重点朝着扎刺为主进化,旁侧的戟枝前翘成钩刺,更增强了向前扎刺的效能,而完全丧失了向后钩斫的传统功效。即格斗时只用戟刺及前翘的戟枝叉敌人的胸部。由此可知当时用戟的手法主要是叉和刺,钩斫功能尽失,戟枝变得越来越无用,最终精简退化,直接升级成马槊。
▲古代马槊实物,外观比步兵长矛还长、还锋锐,更适合冲刺破甲
马槊所以能排挤掉长戟,成为南北朝时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工艺制造技术方面来看,锻制在刺旁加伸小枝的长戟,工艺确实比较复杂,而锻制直刃槊则较为简易。由于是骑兵主要的格斗兵器,即要求质精,又要求量足,因此工艺简便易造的马槊较之工艺繁复费工的长戟,更适合战争的需要。
▲后世蒙古的甲骑具装骑兵
其二,从使用效能方面看,早在汉魏时期的长戟的功效已由主要是回拉钩斫,转变为前冲叉刺及格档,因此就与槊的效能相近似。但是到南北朝时代的大量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要杀伤对方的人或马,必须穿透或斫断骑兵披的两当铠或明光铠,以及马披的重装具装铠。由于铁铠制工日精,戟体窄,虽带有旁枝而具有叉刺的功能,但穿透力并不如长身阔体的马槊。因此对付身披重铠的敌人,戟的杀伤能力远逊于马槊。
▲唐代马槊
其三,除了工艺和效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们往往在选择兵器时受民族传统的制约。在南北朝,鲜卑人崛起,而其传统格斗兵器就是槊。《南齐书•魏虏传》记载公元495年,魏孝文帝率军至寿阳,“军中有黑毡行殿,容二十人坐,辇边皆三郎曷刺真,槊多白真毦,铁骑为群,前后相接。步军皆乌楯槊,缀接以黑虾蟆幡 。”槊即骑兵长矛。说明北魏军中骑兵和步兵都是使用槊。《宋书•武帝纪》记载“使宁朔将军索邈领鲜卑具装虎班突骑千余匹,皆被练五色,自淮北至于新亭”。“(朱)龄石所领多鲜卑,善步稍(长矛),并结阵以待之。贼短兵弗能抗,死伤数百人,乃退走”。因此南北朝军中的鲜卑人传统武器稍(长矛)取代汉民族习惯武器长戟,同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步兵装备中,戟的命运也不见佳。北朝步兵中传统长兵也是步稍。不过,当时还勉强保留少量的戟充作长柄格斗兵器,直到初唐还能从门卫所执器材中见到戟的身影。在唐代以后戟已不被列为兵器,还可以从当时法律关于禁兵器的规定中得到证明。在晋代,戟是很重要的格斗兵器,违令私作就要判处死刑。《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引孙盛秦事曰:“诸违令私作铠一领、角弩力七百石以上一张、戟十枚以上皆弃市。”但一到唐代,戟已被从兵器库中淘汰了,因此唐律中有关诸私有禁兵器的条款中,所列兵器为甲、弩、矛、槊、具装,非禁兵器为弓箭、刀、短矛、盾等,再也看不到有关戟的历史痕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由于不少网友提供了很多不科学甚至错误的马槊图片,故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图形制发在此处,盖棺定论。
1、北宋名画《大驾卤薄书》图中共绘皇室的仪仗队官兵5481人,其中前导部队中,以骑马的金吾将军手执8枚马槊,如图所见,在左一排就是执槊的卫队。
2、下面来一张局部放大图
宋《大驾中清晰可见的标为:矟。骑马的金吾将军手执的武器即是:马槊
3、保存完好的马槊图:
使用高手
高敖曹
南北朝时期,北朝著名猛将。出身世家,其父:高翼,东冀州刺史。《北齐书·高敖曹传》:龙眉豹颈,姿体雄异。《北史·高敖曹传》:昂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
唐太宗手下第一猛将,出身世家(曾祖尉迟本真,后魏冠军将军、渔阳郡开国公)。尤其善用马槊,《资治通鉴》:(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勇猛与马槊武艺评价是极高的。
程知节
唐初猛将,程知节(演义称程咬金),出身世家,曾祖父程兴,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晋州司马。父程娄,济州大中正。《旧唐书》: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
秦琼
大唐猛将秦琼也善用马槊,《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
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晋王李克用之义子。常持马槊冲阵,《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马槊,是槊的主要形态。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其他槊,还有步槊和冒称槊的杂槊等分类。基本上,说槊,即是所指马槊。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主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著述,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甲骑具装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
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
马槊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
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历史环境
1、首先是骑兵对决的战争,南北朝时期有游牧政权先后决战于中原地区,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尤其在北朝,汉、鲜卑、匈奴等各拥有大量骑兵的势力决胜于中国大平原,重装骑兵兴起,从魏晋到南北朝到隋唐是骑兵对决的时代,这个环境造就了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
2、自汉末以来至隋唐强大的世家门阀执政与领兵时期,唐朝的很多门阀,血统十分久远,可追溯至汉,例如荥阳郑氏门阀就是源自东汉郑玄,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太原王氏等中原门阀世家无不源远流长。陇西李阀甚至可追溯到西汉武帝时代。因此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往往只能少数世家子弟装配,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3、拥有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南齐书·列传·卷五十七》(拓跋宏)宏自率众至寿阳,军中有黑毡行殿,容二十人坐,辇边皆三郎曷刺真,槊多白真毦,铁骑为群,前后相接。
南朝的梁简文帝,风流潇洒、文采斐然,把制槊当做一种艺术,做《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南朝名将,世家贵族羊侃极为豪奢,却以制槊为荣耀:《梁书·羊侃传》“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没落
1、宋朝,西北与幽燕的战马产地尽皆失去,缺乏强大的骑兵部队。
2、槊的成本昂贵,费时而且繁复,失败几率高,耗费大,一杆槊使用以及废弃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弓。
3、宋朝之后,以文制武,太监监军、文人领兵,世家门阀逐不再掌军。
4、制式武器伴随大集团步兵的强大的发展,宋之后,对付强大骑兵军团的方法已经不是骑兵的对决,而是“以步制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