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骑兵

  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一般指冷兵器战争时期的一种重装骑马兵种。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著名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具装甲骑和隋唐具装甲骑,辽宋夏金具装甲骑、蒙古重骑兵都是这一类型。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蒙古人都被描绘成喜好“弯弓射大雕”的射箭民族,世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假象,那就是蒙古骑兵全部都是弓箭手,他们靠着高超的骑射技艺一路横扫欧亚大陆。

  其实蒙古的弓箭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或是狙击手,不管前期怎样火力覆盖,最终的胜利都是需要通过步、骑兵的冲锋来获得的。

image.png

  美国学者杜普伊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考证,蒙古军队中手持弓箭的轻骑兵虽然多,但也只占六成,其余的都是装备刀枪的重骑兵。关于蒙古骑兵近战装备,《黑鞑事略》记载道:

  “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枪,刃板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

  自环首刀在汉代被发明出来后,由于其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相比于剑,在劈砍时不易于折断,而且还容易破开敌方铠甲。当环首刀大规模装备部队后,剑就成了彰显身份的一种象征,不再用于实战。

image.png

  与中原的环首刀不同,蒙古的环刀受西域“大食刀”的影响,刀身有一定的弧度。弯刀的优势在于骑兵冲锋时,可以借助战马的速度来增加劈砍的力度,但却不会被巨大的冲击力震飞脱手。

  弯刀在高速劈砍时,借助手臂的配合可以从敌人身体上划过,这样切割的伤口更长、而又不致于使刀身深入敌方身体无法拔出。直刀则必须增加自身的重量才能增加杀伤力,反而会进一步增加骑兵的负担。

image.png

  除了弯刀,枪矛也是蒙古军队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之一。蒙古人称长枪为“只塔”,长矛为“苏勒德”。苏勒德是用最好的牡(雄)马身上的马鬃系在长矛的刃口之下,代表着蒙古民族的守护神和军队的战旗。由此可见,枪矛在蒙古人心中和战场上的作用并不比弓箭逊色。

  随着战车的没落和铠甲等防御性武器的发展,以勾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戈逐渐被长矛取代。枪作为矛的变体,虽然枪头变短了许多,没有了“扫”和“劈”的功能,但和骑兵战术结合起来,则获得了更强大的灵活性和刺杀力。

  蒙古军队装备的枪上有一个钩子,意大利主教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著作《出使蒙古记》中记载:

  “在他们之中,有某些人有矛,这种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如果他们能够的话,他们就用这个钩把敌人从马鞍上拉下来。”

  这种带钩子的长枪在蒙古西征时,与弓箭密切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欧洲重装骑兵的强悍防御力,蒙古军队先是用轻骑兵骚扰和引诱敌方,待其筋疲力尽之时,再派出重骑兵冲击对方阵地。即便长枪无法一下洞穿敌方装甲,但只要能将其拉下马,厚重的装甲自会压得他们无法动弹。

image.png

  除了带钩子的长枪,蒙古人还有一种两头都有枪头的双头枪。很多学者考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受元代蒙古兵器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董平的双枪和徐宁的钩镰枪。在长枪和环刀外,蒙古军队还有许多辅助型武器,诸如斧子、骨朵、狼牙棒、套索等。

  作为一个小小的草原部族,蒙古人要想征服整个欧亚大陆,必然要选择用最小的方式换取最大的胜利,他们从不轻易与敌人贴身肉搏。弓箭作为远程杀伤武器,因此成为蒙古军队重要要的武器,但是以武开国的蒙古人知道长枪和环刀等近战武器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部分人说,重骑兵出现在三国,例如曹操的“虎豹骑”。但是并没有完整的史料可以说明曹操虎豹骑就是重骑兵,而三国则是一个轻骑兵的时代,骑兵的主要作用是快速作战,快速撤退,像重骑兵这种,在三国的战场中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也没有哪个势力会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这样一支部队。

image.png

  关于重骑兵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五胡之乱”时,“甲骑具装”就是指重骑兵。金戈铁马一词就是重骑兵主要的形容。这个时候的胡人骑兵从头到脚都是铠甲,此时的中原地区马匹稀缺,中原补兵碰到重骑兵基本上就是遇到了坦克。

  到了隋唐时期,重骑兵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唐代时,李世民简化了重骑兵,唐朝最著名的“玄甲军”中就有重骑兵。“玄”即是黑的意思。玄甲军是指身披黑铁重甲的军队。在对抗突厥的战场中,玄甲军大放异彩,轻骑兵负责奔袭,而重骑兵则负责正面破敌。

image.png

  而在宋朝时,最出名的当属是完颜宗弼手中的铁浮图。可惜碰到了岳飞,岳飞以轻骑兵大破重骑兵,这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完颜宗弼坐实了“常败将军”的名头。而在《水浒传》中,呼延灼的连环马阵也是重骑兵

  到了元朝,在对阵欧洲重骑兵时,成吉思汗拿出了蒙古重骑兵,打得欧洲骑兵接连溃败。

  到了清朝末期,由于火器的发展,重骑兵这一编制则是直接被取消了,火器的时代,像重骑兵这种移动缓慢地活靶子难以生存。

  再来看看重骑兵的缺点,重骑兵最大的缺点就是重,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带来的后果就是重量增加, 这对马屁的要求也是极大的,一般的马根本载不动全身盔甲的骑兵,更何况骑兵手中还要拿着不知道多重的兵器。就算是再好的马行动速度也会直线下降

  而这时一旦碰到远程的火力压制,重骑兵的作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完颜宗弼的铁浮图重骑兵是和拐子马轻骑兵配合使用的,拐子马的作用就是给铁浮图提供远程的火力压制,但是他们却碰到了比他们火力强大数倍的宋军。重骑兵的这一缺陷被无限放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重型骑兵他们是古战场的王者,是每一个君王最梦寐以求的豪华战士,几十万人的战场上,他们不过数千,却能威震三军,贵族勇士莫不以身在其中为荣,他们就是甲骑具装,人马皆甲的重型骑兵。

  中国专业骑兵虽诞生于战国,但在军队中比重不高。赵国后期名将李牧重组军队时,骑兵有13000人,达到8%的战国最高比例,其余国家基本维持在1%,包括号称拥有百万雄兵的强秦。步兵和车兵仍是各国的主力。

  战国中期之后,匈奴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威胁的游牧势力。西汉为与匈奴骑兵抗衡,大力推行国家养马政策。汉文帝时可一次出动10万骑兵,汉武帝时更是达到了40万匹战马的顶峰。

  大多数西汉骑兵和匈奴骑兵都是轻骑兵,骑兵或有少量皮甲保护,马匹几乎没有任何甲胄保护。西汉还有少量骑手穿铁甲的重骑兵,但是与后世的甲骑具装不能相比 。

  西汉骑兵马背上有平坦的鞍垫,主要的远射武器为弓和拉力较小的臂张弩,近战武器包括环首刀等短兵器和戟、矛等2到3米左右的长兵器。长戟在春秋时期就已用于战争,随着骑兵扎刺技术的专业化,戟的回拉勾斫功能已无实际用途,东汉部分长戟侧深的小枝变成向上翘的钩刺。

  由于真正的马鞍和马镫尚未出现,骑兵在马背上缺乏牢靠的支撑,冲锋时需要用一只手控制战马,另一只手使用武器。用长武器战斗,需举过头顶,由上向下刺杀,或者平刺攻击运动敌人的背后以及两侧之敌。如果平端长武器正面冲刺,会因强烈的反作用力摔落马下。

image.png

  骑兵的发力自肩膀和肩肌,还不能依仗战马冲锋之势,否则易刺空失去重心而落马。因为长兵器限制较多,弩发射较慢,西汉骑兵的武器应该是以弓和环首刀为主,臂张弩、戟和矛为辅。

  虽然处于中原骑兵的早期发展阶段,西汉骑兵装备已强于匈奴人:西汉兼备轻、重骑兵,战术手段丰富,尤其是重骑兵的强力突击是匈奴人完全没有的;汉骑的戟和矛对匈奴人的短武器也有长度优势;汉弩发射虽慢,但射程远高于匈奴人的弓,同时也有己方发射快的弓相配合。

  从汉武帝开始,西汉一改对匈奴的被动防御态势。优势装备武装起来的汉军骑兵集团发挥机动优势,采取长途奔袭、迂回包围,分割遮断、强力冲锋等战略战术,于汉武帝在位中期连续大败匈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役当属漠北决战。

  公元前191年,卫青霍去病分率5万骑兵深入漠北寻匈奴人决战。卫青军出塞1千余里,与匈奴单于伊稚斜激战,杀敌19,000多人。霍去病率军长驱2千余里,穿过沙漠,猛烈攻击匈奴左贤王部,并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斩杀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和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和匈奴吏卒70,443人。漠北一战,匈奴损失9万人,元气大伤,“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为准备漠北决战,汉武帝几乎调动半个国家之资源,出征的战马加上“私负从马”共24万匹,数十万步兵转运辎重,保障后勤。此战,汉军伤亡数万人,马匹损失10数万。战后西汉财力不支,后备不足,汉武帝再无法发动同等规模的远征。汉武帝后期,由于多年征战马匹消耗过多,骑兵不得不与步兵协同作战,受后者拖累,胜少负多,加之武帝战略失误,用人不当以及匈奴灵活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汉匈对峙格局形成。

image.png

  十六国南北朝重甲骑兵盛行

  马鞍出现于西汉晚期。鞍的前后两端翘起,中部明显凹下,是为鞍桥。进入东汉,前后鞍逐渐增高,可以较好地包裹住骑手的臀部,骑兵在马背上有了稳定支撑与良好平衡,有利于运用正面冲锋战术,为骑兵重型化奠定基础。三国时期甲骑具装似乎有了雏形,曹操在《军策令》提及:“袁本初(袁绍)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不过当时马镫并未出现,重骑兵的实战能力值得怀疑。在南北朝时期,马鞍的前鞍进一步增高,后鞍则变低,于中部形成一个较小的坡度,这样马鞍的较为舒适,骑手可一定程度的灵活转身。

  马镫的最早雏形出现于西晋,考古发掘出的真正双马镫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北燕。马镫是马具发展史上甚至军事装备史上最重要的发明。马镫发明之前,骑手能被两侧的攻击轻易掀翻马下,现在马镫提供了左右支撑,加上马鞍的前后平衡,骑手下半身与马融为一体。

  脚踩马镫的骑手用腿操控马匹,双手被解放出来,手臂发力更加自由,能更好地运用长重武器。骑兵正面突击的冲击不只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战马奔跑起来的强大惯性。马镫令骑兵近战格斗和突击能力大幅提升,弓马骑射重要性相对下降,加强人马防护和提升冲击力的甲骑具装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

  高桥马鞍和马镫的发明,也令冲刺功能更强的矟(长矛,也称马槊)全面替代卜字戟。另外从制造成本考虑,戟的结构和工艺复杂,形状简单的矛成本低质量可靠,更易于大规模装备军队。

  甲骑具装的“具装”专指保护马的铠甲,除了眼、鼻、四肢和马尾,马的其余部分都可以得到具装铠甲的保护。骑兵所披铠甲主要有扎甲、鱼鳞甲、两裆铠、以及前胸后背各有一面大型圆护的”明光铠“,明光铠不断改进,一直使用到唐朝。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北方与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连年征伐混战,北朝统治者来自(半)游牧民族,靠骑兵起家,因此重骑兵是北朝诸国的核心打击力量。

  重甲骑兵重量大、防护能力强,最擅长的战术是强力突击。重骑兵冲锋时,有时仅凭巨大的声响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就能将步兵吓跑;即便步兵敢于抵抗,如果没有严密结阵,不使用长兵器,仍会遭重骑兵冲撞践踏刺杀。

image.png

  步兵弓弩手虽能对轻骑兵构成致命威胁,但弓箭和弩箭未必能射穿重甲,而且重骑兵可利用速度优势迅速突破弓弩箭的火力网,近距离击杀弓弩手。另外,当时中国的重骑兵和拜占庭帝国的重骑兵一样,也可骑射,部分发挥了轻骑兵的功能,在冲刺前和冲刺过程中就能远程打击纯步兵和弓弩手。

  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

  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参与的冲突战争不知凡几,这里仅举一个对北朝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公元537年9月,东魏丞相高欢率20万大军西征,西魏宇文泰率军不足1万人急驰回救。10月2日,西魏军进入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东部渭水弯曲之地,这里受渭水、洛水影响,西宽东窄、芦苇遍野,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兵力作战。宇文泰以赵贵、于谨为左拒,李弼为右拒,背水结阵,士兵偃戈伏于芦苇中。

  10月2日下午3-5点,东魏军抵达战场,见西魏军人少,轻敌冒进,阵型散乱。待敌军深入,宇文泰亲自击鼓,伏兵尽起。于谨率主力与东魏军正面交战。李弼领精锐重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猛击敌之侧翼,东魏军被一分为二,首尾难顾。

  西魏将士浴血奋战,”斩六千余级,临阵降者二万余人“,并追击至黄河边,大获全胜。是役,西魏军以一敌二十,共俘获东魏军7万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更令人赞叹且惊奇的是,本役功劳最大的李弼部骑兵仅有60人,甲骑具装催锋陷阵的能力强大到令人恐怖!

  沙苑战役之前,东魏在国土人口军事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西魏仅有关陇一隅之地,危如累卵。沙苑大胜后,西魏乘势夺取东魏大片土地,东魏”豪右纷纷来归“,两魏演变为均势对抗,并最终促成后三国鼎力(东魏、西魏和南朝的梁)之格局。

  十六国南北朝的甲骑具装非常普遍,尤其在北方诸国,估计军中比重为20-25%之间。不过,南朝各国的轻重骑兵合计最多不过10%,重骑兵就更低。这一时期地位相对下降,但轻骑兵长途奔袭,大范围迂回机动,追击败兵扩大战果等依赖速度的战术很难被重骑兵高效执行。

  甲骑具装的衰落是由于其机动性差。沉重的具装铠甲虽然带来了防护力的增强,却减弱了机动性。据考古发现,一件完整的铁具装,约重40至50公斤,特制的重铠可达100公斤。又据《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

  可见,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难以持久战斗,只有高大健壮而又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甲骑具装的坐骑,即使是这样的高头大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冲锋。

image.png

  骑兵是进攻型的兵种,机动性是骑兵作战的基本特点,失去了快速机动能力,就等于改变了这一兵种的性质,就难以体现其优势。早在先秦时期,孙子就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认为作战时应以正面军队与敌交战,而以侧击、迂回、包围等取胜,很重视机动作战的作用。

  但由于当时的军队以车兵和步兵混合编成,车兵受道路的限制很大,步兵靠双脚步行,行动速度比较慢,二者的机动性都还很差,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受到不少限制。

  只有到西汉时期,以轻骑兵组成的骑兵大集团出现后,这一主张才得到较充分的实践。骑兵大集团的出现使军队由注重力的对抗转变为注重寻找和创造机会,其实质是通过机动、速度来体现军队的战斗力。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甲骑具装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

  甲骑具装机动性差,虽然适于正面突击,却不适于实施机动战术,不宜于穿插、迂回,出奇制胜沉重的具装使其战术简单、行动迟缓。甲骑具装在与轻骑兵的竞争中便处于不利地位,它必须让位于轻骑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重骑兵在我国封建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往往是否有一支优秀的重骑兵部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但是在封建社会养一匹马是需要大量的金钱的,并且在战场上马匹也会大量的损失。但是很多朝代和国家还是不遗余力建设重骑兵部队,那么花费大量的金钱维持的骑兵部队究竟有多强?可以带来多少的价值?

  重骑兵是封建时代的陆军之王,在公园4到15世纪,没有一直部队能在缺少重骑兵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重骑兵拥有半吨的体重,以及每秒超过10米的速度,这对步兵阵型来说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而传说中的枪阵最多可以和重骑兵同归于尽。一般来说,马匹所消耗的补给是人的5倍,重骑兵标配一人三马,所消耗的补给为普通步兵的16倍。以十名步兵的代价杀死一名重骑兵就可以说是赚的,以5名步兵的代价杀死一名重骑兵就是大胜。

  在重骑兵兴盛的时代,铁质的锁子甲和鳞甲已经十分成熟,这两种铠甲对当时的武器有极好的防御作用。加之战士们还会在铁甲内加穿软垫,普通攻击很难对付全副武装的战士造成伤害。通常要劈砍或者突刺数次才能形成破甲。有三中方法可以稳定破甲,分别是,强弩,钝器和借助马匹的冲击力。由于强弩制造复杂易于损坏,且射速极低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武器。钝器沉重短小,成本高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操作,应用起来也不理想。

  所以总结下来,只有重骑兵能对重骑兵造成伤害。

  重骑兵一般人马都很防护性极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一般正面以自由冲锋为主,在攻击侧翼时,以锥形阵为主。

image.png

  进攻是先会让步兵,远程部队和轻骑兵骚扰对方,等到对方阵容松动的时候,重骑兵就开始发动雷霆万钧的攻势。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一个阵容散乱的时刻,重骑兵携势冲击而来,先不说实际造成的伤害,就是对个人心理的冲击也可以击溃敌方。而我们都知道,在一场战争中,心理上的溃败往往就代表了战争的天秤已经在向另一方倾斜。

  并且重骑兵有着一定的速度优势,轻骑兵也许可以凭着其速度突袭,但往往扛不住第一轮远程攻击。但是重骑兵虽然比不上轻骑兵的速度,但是也拥有很快的速度。并且重骑兵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完全不怕远程攻击,所以可以直接进攻到地方阵型前。

  在这个时期,重骑兵优势极大,所以将军费投入到其他兵种实在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但是在南北朝以后,重骑兵的优势就不在。这时候的是轻骑兵的天下,重骑兵成本太大,并且不适合长途奔袭作战。而蒙古马,虽然不如阿拉伯马和欧洲马高达漂亮,但是生命力顽强,能够忍受恶劣的环境,而且耐力极好,适合长途作战。所以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几乎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

image.png

  时代总是在发展,而今决定战争的因素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和平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和平发展,互惠互利发展经济,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