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阁首辅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内阁首辅并无明文规定,而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在内阁之外,内阁首辅也已成为文臣之首,并能有力地影响六部,其中张居正还尝试通过考成法以使对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权力趋于衰落。

  对于内阁首辅的性质和地位,存在“顾问”、“宰相”、“开府之书记”、“辅相”等多种说法,当代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并非宰相。严格意义上,在明代内阁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强调内阁大学士职权差别的时代,不存在”内阁首辅“的概念。

  唐宋学士

  内阁官员的名称,如“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大学士”等官名,始创于唐朝。但唐朝的集贤殿学士的职责主要是编辑图书、发现推荐文学贤才,不是掌握行政权的中央机构。宋朝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名目繁多,如“观文殿、端明殿、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等学士,但多是作为荣誉衔,无实际职责,与宰相不一定重合。

  内阁初建

  明朝建立之初设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罢中书省,亲自掌管六部。然而,政务繁重,朱元璋独自处理,也感到力不从心,遂先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后又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这些官员作为很小,与前代宰辅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他也从翰林院中临时用官员协助处理章奏。

  朱棣篡位后,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但该“大学士”仅作为兼衔,其正式职务仍为翰林院官员,品级不过五品,其下不设置新官署,职权受到限制,其性质也仍属“顾问”。然而,阁臣们凭借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仍有重要影响力。洪熙、宣德年间,多人内阁逐渐简为“三杨”辅政,而阁臣官阶、内阁权力都开始快速上升。

  阁臣分化

  内阁首辅并非由制度规定在内阁中设置的职位,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当中形成的,其产生源于内阁“辅臣”(一般情况下即内阁大学士)位次的差异和由此带来的职权、地位的不同。

image.png

  在永乐年间,七人内阁组成之初,成祖对内阁有所命令,就会说“解缙等”;解缙被贬滴后,就改说“胡广等”。宣德、正统时,阁臣论事,经常是以杨士奇领衔,罗汝敬称其为“四朝耆臣,二圣元辅”(《明史》中“耆”作“老”)。王世贞在追述史事时,也将杨士奇称为内阁首辅。但这个时侯,各位阁臣地位相近,又多在御前议事,首次尚无明显区分。

  正统年间,“三杨”与新入阁的陈循等人差距凸现出来。章奏票拟的机务原由“三杨”主掌,陈循等在三杨中仅剩杨溥一人的情况下,经过礼部奏请,才得以参预其中。这被赵翼认为是阁臣间职权不等的一条例证。

  正统、景泰之际,阁臣议政票旨皆在文渊阁,当时杨溥已逝,由陈循主议。叶盛攻击陈循,说他“谬当内相之首”,景泰帝也曾敕谕陈循说“朕任卿掌内阁事”:这些都体现了陈循地位的特殊性。但是,在景泰年间的内阁中,仍有王文、高谷抗衡陈循;在内阁外,六部分权、直属皇帝的祖制仍得到坚持,景泰帝信任兵部尚书于谦也远远超过阁臣。曾有御史建言“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被于谦依据祖制驳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标题所列这四个人,都是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际的内阁首辅,代表了明代阁体隆重、阁权高涨的四个高峰(应该还加上一个夏言)。有意思的是,这四五位当权的宰辅,如一条线般接续下来,而且都是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先是严嵩算计夏言,使其丢了性命。严嵩在登首辅之位后,专朝政二十余年。到嘉靖末年,徐阶推倒严嵩而任首辅。隆庆初年,高拱又逼退徐阶而任首辅。万历初年,张居正又密构高拱而登首揆。到张居正这里,首辅位势达到顶峰,他一死,后来的宰辅,权位便大不如前了。可见权愈重,政治争斗就愈激烈,是生死较量呢!如果以成败论英雄,则张居正比高拱厉害,高拱比徐阶厉害,徐阶又比严嵩厉害。这真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不小心,前人就被后人扳倒了。可是这样比,实在靠不住气。后面的,未必是黄雀,前面的,也不是螳螂或蝉。

image.png

  若论厉害——所谓厉害,应该就是政治手腕,我首推严嵩。如在夏言当势时,严嵩得宠不如他,夏言盛气凌人,严嵩连大气都不敢出。但他能忍,暗出九阴白骨爪,最终把夏言扳倒了,夏大学士连脑袋都没保住,正应了那句话,“玩横的不如玩阴的”。严嵩就是玩阴的高手。

  在四位首辅中,以严嵩得君心最久,专权时间最长,他的失败,完全是被年龄打败的。严嵩八十多岁了,精力跟不上来,只好把政事托付给他那坑爹的儿子严世蕃,把内外大臣都得罪净了;他自己在宫里伺候,却因年老昏聩,屡次失误,让皇帝越来越嫌弃他。最后被徐阶联合皇帝身边的道士,设计拱倒。严嵩是输在了年老上。

  在四人中,以徐阶最弱。徐阶为人老成,既不阴鸷狠毒,又不像夏言那样强悍专横,他就不是高拱的对手,抵抗不住高氏的猛攻,很快败下阵去,退休后还遭到高拱的追杀,差点连累宗族。剩下来的张居正与高拱,自然张居正厉害。高拱的性格跋扈张扬,比较像夏言,他也同夏言一样,遭到政敌的暗算,仓促去位(也同夏言一样,被罢了两次相),他败得很惨,只是保住了性命。击败高拱的,不是张居正,而是太监冯保,但次辅张居正与他密谋,是起到了策划者的作用的。你看,张居正也属于玩阴的一类,像高拱那样粗手粗脚的人,岂是他的对手?高拱在失败前,还张罗着和“好朋友”张居正一起上疏攻击冯保呢!却不想被他卖了。张居正会玩阴的,但他不是严嵩的对手;张居正性格激亢,用计深刻,且善于笼络人,在政治手腕上比徐阶要高。

image.png

  如此一来,就可以排个名了,依次如下:严嵩、张居正、高拱、徐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作为皇帝,他一个人要负责管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民都需要他花费心思去管理,那不管他的精力有多么的旺盛。他肯定是不能兼顾到每一个方面的,所以每一个皇帝都会把自己的权利适当的分给自己相信的人或者是自己创建一个机构来替自己分忧。但是这样好像很容易出现问题,要是皇帝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少了,给他们的权力小了。

image.png

  自己肯定忙不过来那么多的事情,但是要是给他们过多的权利,他们很可能就会膨胀起来,最终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明朝时期,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所设立了内阁。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机构规模还不算大,里面的人手也没有多少。他们负责处理的事情也都是一些小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所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大。

image.png

  他们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内阁首府的权利更是大到难以想象。他们的权力甚至在有些时刻已经超过了皇帝的,内阁在朝廷当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他的地位当时应该可以说得上是无人能比吧。在老百姓的眼中,真正的朝廷大事甚至是由张居正处理的。虽然他不能够取代皇帝的位置,但是他可以决定谁做皇帝,这么说来大家就应该知道他的权利究竟有多大了。

image.png

  对他来说,调动军队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其实朱元璋刚开始建立内阁的时候,他就是为了避免丞相的权力过大。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内阁首辅的权利其实已经超过了丞相的,其实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内阁里面大学士的权力就已经很大了。当时六部里面的人员甚至都要听从他们的指派,不过内阁首辅他们的权力还是比不上唐宋时期的宰相。因为他们只有提出意见的权利,最后要怎么办,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思。

image.png

  到了万历年间的时候,这个局面才改变了。皇帝年纪小,能力又不够,内阁首辅和司礼监的太监达成了共识的话,他们就可以掌控朝政了。只不过像张居正一样的人并没有多少,其他几个明朝的皇帝受到内阁的影响也没有这么的大。多亏当时张居正没有想要造反的念头,不然的话,万历皇帝皇位肯定就坐不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明朝的历史中,权力很大的内阁首辅并不少,例如严嵩等人。但是如果说到权力最大的首辅,那肯定就是万历在位初期的张居正。在民间传说中,张居正甚至被称为张摄政。那么,张居正当时能够调动多少军队呢?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张居正没有能力取代皇帝,但是换一个人做皇帝的能力还是有的。毕竟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不错,满足调兵的一切手续。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明朝沿用了之前王朝的规矩,设立了丞相。但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挤压。最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但是公务太多,皇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建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由内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公务。从品级上来说,内阁大学士仅仅是五品官,但他们干的事情确实之前宰相们的工作。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内阁大学士还没有成型。但是这如同滚雪球一般,到了明朝的中期,内阁大学士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内阁制度形成之后,挤占了很多原来属于六部的权力。在名义上,大家是平等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阁在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一般都是几个人,其中领头的就是内阁首辅,在民间被称为相爷。但是与唐宋时期的宰相们相比,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差得远。因为内阁只有提出建议的权力,具体实行还得看皇帝。

  内阁的这个权力被称为拟票,而皇帝的朱批被称为批红。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太懒,批红的责任其实交给了司礼监,有司礼监掌印太监批红。司礼监和内阁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到了明朝万历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万历皇帝非常年幼,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负责具体事务。本来有司礼监制约,还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张居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是同盟,这样一来,内阁的公文很快就能被批红。

  如果张居正从外地调兵,估计冯保那里也没有多少问题。虽然张居正不可能自己做皇帝,但朱家的后代不少,换个人做皇帝还是没有问题的。万历皇帝曾经犯过很多错误,气得李太后要拥立潞王为新皇帝。认真的说,如果此时张居正再加一把火,估计万历皇帝就完了。当然,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根本就说不清,直到现在都有很大的争议。张居正应该是明朝实力最强的首辅,其他的首辅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image.png

  纵观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从表面上看,都拥有宰相的一些权力。但是从实际来说,他们仅仅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具体执行还需要看皇帝的意思。比如清朝的军机大臣,听着名字权力很大,其实完全听命于皇帝,最多说一些意见。在明清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扩大,官员们再也不敢与皇帝叫板。在唐宋时期则比比皆是,例如包拯宋仁宗。包拯建议没有儿子的宋仁宗立太子,这样的话,在明清时期不可能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严格意义上,在明代内阁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强调内阁大学士职权差别的时代,不存在”内阁首辅“的概念。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