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昌国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个雅号“御弟哥哥”,这名字西凉女国的女王叫的可是很亲切的,为什么唐僧会是御弟呢?原来在《西游记》第十二回中,唐僧表示愿意求取真经时,唐王李世民大喜,说:“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就这样,俩人拜了四拜,唐僧成了御弟。

image.png

  其实在历史上,唐僧跟李世民还真没这交情。那时候,唐朝刚刚建立,跟突厥处于敌对关系,政府限制国内与西域往来,限制国民出境。在这种情况,唐僧别说跟李世民结拜了,连要求去印度取经的报告都没被批准,唐僧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偷渡出境,前往印度。

  既然,唐僧没跟李世民结拜,那他御弟的身份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个人就是高昌国国王麴文泰。高昌国位于现在吐鲁番附近,麴文泰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印度取经,却均无功而返。当他得知,佛学大师玄奘要经过时,立即派使臣连夜赶路,一定要请玄奘到高昌来。玄奘接受了麹文泰的一番盛情,前往高昌国。那天,已是深夜,麹文泰和他的臣下们手持蜡烛,站在城门迎候。如此热情、隆重的迎接仪式,玄奘感动的是眼泪哗哗的。麹文泰如此殷勤款待,就是想请玄奘长期住下来,受高昌民众的供养。

image.png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玄奘的目的是到西天取经,因此坚决不肯。情急之下,麹文泰将他软禁在宫中。玄奘毫不屈服,以绝食表明自己的态度,连续三天三夜,玄奘水米未进。第四天,玄奘又饿又渴,已是奄奄一息,麹文泰见状感到非常愧疚,只得答应放玄奘西去。

  玄奘担心这是麹文泰的缓兵之计,便让他对天发誓。麹文泰照办了,并请求玄奘在佛的面前与他结为生死兄弟。于是,麹文泰在他母亲的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礼仪,与玄奘结为兄弟。麹文泰的一片真情实意,感动了玄奘。他决定在这里传教讲经留下来一个月。一个月后,玄奘离开高昌时,麹文泰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和大量的衣物、钱财,麹文泰依依不舍,挥泪送别。为了玄奘的安全,他还让殿中侍御史护送他到很远很远。玄奘他答应取经回来的时候,一定再到高昌国看望麹文泰,再传佛经。

  在以后的取经路上,玄奘以高昌王弟的身份,受到了西域各国的优待。他写信给麹文泰说:“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前后17年,行程5万多里路,历经130多个国家,终成一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学成回来后,本来可以不走沙漠,从海道返回唐朝,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麹文泰,仍取道北路,翻雪山,涉流沙,回归中原,履行他们之间当年的约定。遗憾的是,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国的时候,听说麹文泰已经病逝,高昌国也在三年前被唐军杀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太宗时期有个高昌国,该国老大叫麹文泰,据说其祖先为汉代尚书令鞠谭(“鞠麴同宗”——《元和姓纂》)。由于同文同种,相互认同,因此跟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贞观四年(630年),麹老大还带夫人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热情接待。麹夫人还被破格赐姓李,册封常乐公主。双方关系算是确定下来了,也不管你称国家还是称地区。

image.png

  贞观八年(634年),西突厥内部发生政变,反政府武装头目欲谷设自称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政府分庭抗礼。双方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分地而治。双方都寻求唐朝的支持,“天可汗”李世民选择支持保持友好关系的政府军一方。

  作为西域小国,高昌则必须站队,选择支持一方。麹文泰按照国际惯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大唐王朝支持的政府军一方。

  悲催的是,由于西突厥政府内部出了叛徒,咥利失可汗逃亡国外,由其侄子薄布恃勤收拾残局,是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唐太宗还是选择继续支持西突厥政府一方,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前去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战鼓与大旗——古时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信物)。

image.png

  经过多年的争战,欲谷设最终打败了薄布恃勤,兼并了其部众,随着其一统西突厥两厢、十姓之后,势力空前强大了起来。很多小国纷纷归附,原先从东突厥迁徙到西突厥的唐朝人被欲谷设当成难民,遣往高昌,高昌本来人口不多,对这有增丁之利的好事,麹文泰自然求之不得。李世民发表声明要求高昌将侨民侨胞送回中原。

  麹文泰这时来个一百八十转弯,不但“匿而不遣”,还与西突厥联手攻打伊吾、焉耆等地。焉耆派人到长安向李世民告状。

  李世民派虞部郎中(部级官员)李道路裕前去问罪,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的礼节,所设官职称号,也与我大唐一样,还挖城掘沟,扩军备战,你想造反啊?”

  麹文泰仗着有突厥人撑腰,说起话来也振振有词:“鹰飞翔在天空,鸡伏窝于草蒿,猫戏游于厅堂,鼠嚼食于洞穴,各得其所,难道不能让其自我发展吗?”显然是没有把大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李世民还想给麹文泰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犹冀文泰悔过”),让他到长安来说清情况,麹文泰则“称疾不至”,反唐之心已昭然若揭。

image.png

  太子麹智盛不无担忧的劝道:“我高昌人口不过数万,兵甲不过数千,财力上连大唐的一个州也比不上,如何能公开与大唐对抗呢?父王您应该上表请罪才是上策啊!”

  麹文泰安慰他说,我到过隋朝,也到过唐朝,我一直认为隋朝的综合国力要比唐朝强,既然隋朝都没有能力出兵西域;唐朝即便要出兵,也不会太多,出兵多了光是后勤保障就吃不消;出兵少于三万以下,咱不怕;况且唐离咱高昌何止千里,光戈壁滩就有二千里,无水无草鸟不拉屎的,够他们受的。就算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能够通过,唐军已经疲惫不堪了,我以逸待劳,不过二十天,其粮草不济,必不战自溃。

  不能不说,麹文泰分析得头头是道,算是戳到李世民的痛点了。唐朝这边也就要不要出兵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很自然的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高昌已经触碰了唐朝的底线,西域问题不能任由其发展下去了,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能辜惜迁就;另一派则认为对西域用兵,负担太重,可能会得不偿失,反对出兵的理由正是麹文泰所提到的。

image.png

  李世民坚定的站到主战派一方,决定给高昌予坚决打击,让他们回大唐的怀抱,同时警告其他持观望态度的番附国。但他深知高昌之所以敢于向他叫板,是因为其背后有突厥人的支持,要平定高昌,就要做好与西突厥开战的准备,立足于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原则。

  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李世民命交河行军大总管侯君集领兵讨伐高昌。麾下将领包括牛进达、薛万均以及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以和契苾何力。调动的包括唐朝正规军,以及此时已经成为唐朝一部分的突厥和铁勒族精锐铁甲骑兵军团,此外还征发从属于唐帝国的周边回纥、薛延陀等部族骑兵等共15万大军,组成大唐帝国西域远征军。

image.png

  为了做到师出有名,李世民发布了《讨麹文泰诏》,历数麹文泰反复无常、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侵犯邻国、勾结西突厥侵犯大唐帝国威望和国家领土主权等种种罪行。以此表明,讨伐麹文泰是大唐帝国的内部事务,是皇帝对叛臣采取的正当手段,希望外部势力不要介入。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当时唐军总共出动了约二十万人马。欲谷设不傻,高昌那屁大的地方,人口还足四万,你出动二十大军,这不是冲老子来的吗?之前鼓励高昌坚决抵抗,他保证将竭尽全力支援高昌的欲谷设。不顾当初与麴文泰签订的“安保条约”、《XX法》之类的,留下2000多人看家,自己带领手下主力掉头就跑,一直跑回中亚里海边的老家,把扔下高昌不管了。

  突厥人跑了,只有区区几万人口的小国主麹文泰这辈子都没见过二十万大军,现在人家动真格就冲自己来了。想到那情景,麹文泰不由得睁大了惊恐的眼睛,继尔拼命的咳嗽起来,脸色青紫,痛苦地弯下身子,当着满朝文武和自己老婆孩子的面大口喷血,轰然倒在地上——麴文泰竟然被活活吓死了!

  突厥人畏罪潜逃,老国主死了,新上任的麹智盛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把责任全部都推给了他们,请求侯君集能放他一马:“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唯尚书怜察。”侯君集态度很明确,既然知罪就要有悔罪,只有无条件投降,否则一切免谈!

image.png

  麹智盛不愿束手就擒,唐军这次出兵带来很先进装备,尤其出征前在内地征集了一批能工巧匠随军出征,用天山上的树木制作了很多攻城器械,终于派上了用场。高昌城的防御设施虽然完备坚固,但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高昌。

  麹智盛终于向侯君集递交了降书乞降,高昌国宣告灭亡。随后,侯君集派兵迅速四处出击,陆续平定高昌全境3郡5县22城。至此,西域东部领土全部回归中华故国,大唐取得平定高昌之战的胜利,正式打通了进军西域、中亚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唐僧师傅的肉可让人长生不老,师傅从不近女色,甚至拒绝了女儿国国王。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差点成了皇帝女婿,由我慢慢说来。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即汉武帝的军队筑成高昌故城后700年,27岁的玄奘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混在一伙四出逃荒的饥民之中离开长安,踏上西天取经之路。这之前,在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曾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朝廷批准。这就是说,后来名扬天下的大师,当时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偷渡犯。没有唐朝的通关文书、没有寺院的证明文件、也没有任何权贵阶层的支持与举荐。唐僧曾被唐凉州朝廷地方官员下令捉拿、曾被玉门关外五个烽火台的守边兵士张弓放箭险些射伤,常常是昼伏夜出,惶惶终日。

image.png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

  除了面对官府的层层盘查之外,玄奘还要面对关外漫漫黄沙。一路上为他做向导的胡人,后来也打了退堂鼓,临走时,他送个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并告诉他,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后,能够看到一小片绿洲,就说明走对了方向。走进戈壁深处的玄奘在喝水时,又不慎把皮囊的水全部洒掉了,没有了水的玄奘值得凭借着自己的信念坚持行走,但是终于还是昏倒在老马身上,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终于走到了那一小片绿洲,这就是富饶的高昌国。

image.png

  高昌王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高昌国共有僧人数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真正的高僧。

  高昌商人们在凉州听玄奘讲经后推崇备至,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振奋。三年前他到长安朝贡时目睹了宏伟寺院和博学的高僧。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让他倾服,回国后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发式。

image.png

  现在又来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请他向国人弘道讲法,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啊!俗话说:凡事可遇不可求,现在机遇到来了。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见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

  但是玄奘并不想在高昌国长期逗留,他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他一定要远赴印度寻求中国佛教经典里阙失的经文。大臣们为了挽留玄奘,也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女婿。但玄奘却再次委婉的拒绝了高昌王。

image.png

  高昌古城遗址

  高昌王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于是威胁玄奘说:法师面前有两条路,或则留下,或则回国,请法师三思。玄奘毫不犹豫的回答:“君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食,到了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惊,于是请求玄奘进食,恢复身体,继续西行,不过他诚邀玄奘从印度回来的时,在高昌住上三年。玄奘深感与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答应他归来再访,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

image.png

  高昌王决定请玄奘升座讲法一个月,同时为他预备西行一切所需之物。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关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麴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一般的印象中,古代时西域多是胡人,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西域众多国家都是汉人建立的,比如著名的高昌国。高昌国虽然是汉人国家,却屡屡站错队,与外敌为伍,这种明显的反骨仔作法,肯定会迎来中原朝廷的爆锤。高昌国王麴文泰,这位西域的“节奏大师”,自以为左右逢源,四处带节奏,没想到因为一件事惹怒了唐太宗,即便向大唐求饶三次,最终还是连累高昌被唐军踏平。

image.png

  高昌国的所在地是现今的吐鲁番地区,从西汉起就是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大本营。汉朝之后,中原经历了很多战乱,当年留在西域的汉人,加上河西走廊迁徙去躲避战争的难民,形成了主权国家高昌。高昌很像今天的新加坡,以一族为主体,多民族混居。高昌主体居民是汉族,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中亚的粟特人,文化风俗、政权组织形式都模仿中原。公元640年,如果你踏进高昌国,你会以为这就是唐朝的一个大县城。

  在北朝和隋朝时期,高昌一直积极向中原靠拢,高举天下华人是一家的国策,隋炀帝的时候甚至还派兵参与隋朝攻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到了公元626年的时候,高昌王麴文泰干脆跑到长安,面见唐太宗,想跟大唐亲近亲近。

image.png

  高昌遗址

  高昌王麴文泰不是个普通人,他有野心,想一统西域,所以他给自己定位就是“地缘政治家”,按网络术语说就是个“带节奏的”。当时大唐和突厥关于建立东亚“G2”的会议谈崩了,双方剑拔弩张,都在努力积攒力量,准备一场决定国运的大决战。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麴文泰觉得自己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所以今天尊称大唐一句大哥,明天搂着突厥喊老铁。

  但麴文泰这个人用力过猛,时间长了,不仅谁都没巴结好,反而惹得两边都反感。得罪了一个超级力量,下场就是身死国灭,同时得罪两个超级力量,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节奏大师麴文泰投入了突厥怀抱,跟他们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开始进犯大唐的伊州。

image.png

  作为华夏子孙,麴某人非但没有自觉地跟中原同心同德,反而跟敌人穿了一条裤子,这下惹怒了“所有人的爸爸”——天可汗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太宗派出了大唐远征军,这个远征军的阵容堪称残忍,分别是:吐谷浑毁灭者、凌烟阁二十四铁哥们之一、军神李靖的副手——侯君集;吐谷浑噩梦、铁勒可汗、忠心不二契苾何力;地道恶魔、薛家双煞之大哥、冲锋陷阵爱好者薛万钧。

  贞观十四年(640年),麹文泰三次向大唐求和,都被唐太宗拒绝。八月,唐军包围高昌,麹文泰惊惧而死,其子麹智盛开城投降。此役过后唐太宗取消了高昌的国家身份,改其名为西州。

  大凡叱咤风云,影响历史的一国领袖,抑或安定一方的济世之才都具有超凡的人格。这种人格所显示的力量,是人气质中最具魅力的。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点是忠诚,忠于所言,诚于所为。麹文泰作为华人,非但没有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反而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毫无忠诚可言,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殊为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贞观四年,天下初定,四海升平,高昌国国王麹文泰夫妻二人不远千里来到繁华的长安,朝拜大唐李世民,李世民非常热忱的接待了他们,为了显示大唐对这个属国的关怀,李世民还让礼部举行仪典,加封高昌王后为公主,于是大唐和高昌相交友好,相互通商。

image.png

  此后几年,突厥内乱,突厥的中原人不堪战争袭扰,多数迁徙到安定的高昌国,高昌国人口不多,忽然多了这么多国民,喜不自胜,于是迅速扩充军队,国力陡然强盛起来。然后高昌国王联合突厥残部,切断大唐和西域之间的生意往来,使大唐和西域的连接被迫中断。消息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派遣官员西赴高昌国传旨,让麹文泰来长安解释清楚。可是麹文泰谎称自己生病,坚决不来,不臣之心已经告白于天下。

  李世民和众位大臣商量如何解决这个不听话的藩属国,大将侯君集认为,高昌国如此猖獗,如果不加以重惩,其他藩国纷纷效仿,那大唐威仪必定荡然无存。其他一众武将,也纷纷手痒,表示可以举兵攻打高昌国。

  于是李世民命侯君集带兵10万,穿越茫茫戈壁,西征高昌。高昌国太子则非常忧虑,他找到父亲麹文泰,说:“咱们国家不论人口,还是兵力,顶多能和大唐的几个郡县相当,如果大唐发兵来攻,我们该如何是好,我觉得我们还是主动去长安,投降谢罪的好。”麹文泰不以为然,他说:“本王我去过长安,2000多里的沙漠,唐朝如果出兵不多,肯定打不过我们,如果出兵过万,茫茫戈壁,粮草补给他们都承受不来,到时候我们以逸待劳,何愁不胜?”

image.png

  高昌国王确实去过长安,但是他没见识过大唐军队的战力如何,据说侯君集所带兵马,昼夜行军,由李靖房玄龄等人在后方配合粮草供给,加上路线清晰,西域几大藩国也派兵支援,半个月内,唐军威风凛凛,突然出现在高昌城外。这下麹文泰吓傻了,他急忙联系突厥残余势力来援,可是人家一听说大唐十多万军队,来都不敢来。

  此时侯君集没有急于攻城,他一方面让手下准备攻城所用的滚石云梯,一方面在城外用檄文恫吓麹文泰,告诉他自己十多万雄师,踏平高昌城是分分钟的事情。麹文泰站在城门上,他此生都没见过这么多人的军队,只见城外大军,黑压压的一片,银盔牙旗,规模远超他想象。他颤颤巍巍,张大嘴巴,但说不出话来,直到吐了一口老血,瘫到在地,竟然吓死了。

image.png

  于是高昌城城门紧闭,城内白绫丧幡,为老国王举办丧事。侯君集的手下说此时是攻城良机,高昌将士无心守战,侯君集说:“现在肯定是最好的时机,不过他们国王既然死了,我就给他们三天安葬的时间吧,以显示我大唐宽仁。”

image.png

  老国王既然死了,太子继任为新国王,他不愿开城投降,侯君集在三天后下令攻城,顷刻间,滚石火药如惊天霹雳,纷纷坠落在高昌城内,城内军民无处闪躲,新国王只得开门投降,跪迎侯君集入城。侯君集让他写好降书,然后带着这位新国王回长安向李世民交差,从此高昌国不复存在,大唐和西域诸地连接畅通无阻。

  也正是此战,侯君集入城把高昌国的很多金银财帛占为己有,他的部下都纷纷效仿他,导致贪婪成性,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后来的杀身之祸。

  请问:学富五车的您,如果此次讨伐之人不是侯君集,而是李靖,他是否会给对方3天时间安葬国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国外有一个大侦探,名叫福尔摩斯,他只需看几眼野外的干尸,便能说出这具干尸真正的死因,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敬佩不已的事情。可是考古专家在鉴定高昌国的一具干尸时,就直接指出了一千多年前的这具干尸的死因,您说这件事儿神奇不神奇。

image.png

  高昌国是唐朝时的一个西域小国,在传说中,该国只有4000名兵将,可是国王鞠文泰却生性好斗,根本不鸟被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为什么鞠文泰这么牛狂?原因有三点,第一,他有突厥国的支持;第二,高昌国距离大唐太遥远;第三:他手下有一员名将,这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名叫张雄。

  张雄本是南阳白水人,这个白水就是现在的南阳,当时隋末唐初,改朝换代,战乱不息,张雄为了躲避战乱,一开始避到河西,接下来,又从河西避到了高昌国。

  鞠文泰还是有一定眼力的,他一眼就相上了张雄。当即,他一把握住了张雄的手道:“兄弟,跟着我干吧,不仅有酒有肉,还有马骑有官当!”

image.png

  张雄也是男人,而且是一个有报复、有本事的男人,他心中也有建功立业的梦想,他思前想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跟着鞠文泰闯天下。

  张雄先后任左卫大将军、侍郎、殿中将军等职,是高昌王国宫廷侍卫军的首脑人物,娶妻高昌国的王族麴氏,可以说,在高昌国,张雄不仅势高权大,而且还是由一个逃难的流浪汉,一跃成为了高昌国励志人物的超级“草根”之王。

  可是接下来,就到了本文的关键时刻,张雄在47岁的时候,因为暴病身亡了。怎么死的,您需要往下看……

  一代将星陨落,不用想鞠文泰当时也是如丧考妣,泪水涟涟,张雄活着的时候,他主张归属大唐,因为鞠文泰和张雄毕竟是汉人,而张雄去世后,鞠文泰迅速滑向了匈奴人的怀抱,开始与大唐为敌,最后被李世民所灭,想一想,一个有远见的勇将,对于一个王朝的作用,还是蛮大的。

image.png

  张雄去世后,就被葬在了高昌城外的“西北旧茔”,因为高昌国是一个小国,被唐朝所灭后,就好像一阵风似的消失了。由于高昌国实行的是简葬(西域的国家并不富裕,就是富葬,估计也没有多少随葬品埋在地下),故此,这片“西北旧茔”可以视为“贫穷”的墓地。(其实,这片墓地是一片富墓,因为出土了很多的特级国宝,不如唐朝时候的织锦等等)

  中原的葬俗是,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给死者预备一口棺材,可是在高昌国,当地人的殡葬方式是在混杂着戈壁石的黄土层中,挖出一个墓穴,然后用毡片、柴草等物裹住尸体,放在墓穴中,墓穴被封住后,也就算是完成了入土为安的经过。

  张雄贵为将军,自然不能葬得这样草率,但高昌国地处西域,没有树木,自然无法制作棺材。在他的墓室内,有一个简单的土台子,土台子上放有一张草席,而张雄的遗体,就躺在草席的上面。

  解放前的一段时间,国际上有很多的盗墓贼都云集高昌国,他们到“西北旧茔”,只为了盗窃一种“稀奇”的东西,那就是干尸。

image.png

  高昌“西北旧茔”独特的地理环境,极其容易让墓地中的尸体,形成干尸。张雄贵为将军,其墓自然是鹤立鸡群,他墓中的镇墓兽,木俑等冥器,已经被盗墓贼窃走,因为高昌国的贵族们去世,口中会含有波斯银币,或者是东罗马金币,故此,张雄的脑袋也被盗墓贼给搬掉了(怀疑是寻找放在口中的钱币)……

  1973年,吐鲁番市的文物工作者,对这片古墓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在张雄的墓室中,出土了一块墓志铭,人们这才知道,这位头颅被搬掉的干尸,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张雄将军。

  张雄干尸出土时,身高1.68米,脸型瘦削,束假发,肚腹低陷,身体的皮肉收缩,呈现干瘪状态。经过考古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他的阴,囊呈现怪异的膨大状态,竟是一截肠子,入到了阴,囊之中,这是非常典型的腹股沟斜疝,我们都知道,疝气一旦发作,那是痛得要命的,在现代,疝气只是一个小手术,甚至连医院都不用去住。

  可是在唐朝的时候,疝气一旦发作,并引起了肠坏死,那绝对是会死人的。

  考古专家看着张雄的干尸,很直接地指出,当时威风八面,远近闻名的大将军,就是患腹股沟斜疝这个小病而亡。

image.png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可是在古代,像是张雄这样的大英雄,都被小小的疝气给击倒了,我们生活在医疗条件发达的现代,想一想,真的是很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有个小国叫高昌国,位于今天吐鲁番东南一带,恰好占据着重要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被这个小国阻隔了,后来高昌王麹文泰不服从唐朝约束,竟然叛变了,并且扣押来往的商贩,使唐朝跟西域各国几乎断了联系,这令唐太宗李世民很生气,虽说高昌国远隔千里,但他要收拾高昌国。

  李世民先礼后兵,先派使者到高昌国,痛斥高昌王麹文泰的行为,不料对方根本不买账,于是李世民派兵不远万里去镇压,他把侯君集拜为行军大总管,摔兵前去征讨,直到第二年,侯君集才带领大军越过千难万险,抵抗高昌国的边境,打算灭掉这个嚣张的国家。高昌王麹文泰听说唐朝军队竟然万里之外杀过来,直接被惊吓死掉了,他的儿子麹智盛继位,正在他们办丧事时,有人劝侯君集进兵,可侯君集却说,我们大唐的军队,应该秉承道义,不该趁人之危,跟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一样,要等敌人渡河后才进攻,侯君集等到高昌国办完丧事,就开始了进攻。

  新高昌王哪里是侯君集的对手,他想突厥求救,可突厥早就被大唐打怕了,最终他被俘虏了,得胜而归的侯君集回朝后,很快就有人诬告他要谋反,原来他灭掉高昌国后,曾抢掠平民的财物,并且把许多高昌国的宝物据为己有,李世民念在他有功的份上,并没有加罪与他,但也没给他什么封赏,从此他就恨上了李世民,认为皇帝赏罚不公。当时有个叫李道宗的人对李世民说:“侯君集居功自傲,而且嫉妒心很强,他居于李靖房玄龄之下常感到羞耻,而且还经常发牢骚,这样的人日后必反!”可惜李世民并没有听李道宗的建议,直到后来太子李承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拉侯君集谋反,最终事情败露,侯君集被杀,李世民才觉得当初李道宗说得对啊。

image.png

  在古代谋反是大罪,轻则满门抄斩,重则诛灭九族,可李世民还是比较仁慈,他认为侯君集对江山社稷有功,就说平定高昌国这一大功,便不想让他断了香火,于是并没有杀他的夫人和儿子,不过在李世民心里,对于这些功臣还是长了个疙瘩。侯君集死后,李世民便不再进入凌烟阁了,李世民继位之后,为了表彰那些有功大臣,在凌烟阁设立了二十四功臣像,李世民偶尔回到这里看看,以怀念这些功臣们的事迹,但侯君集死后,他再没踏入凌烟阁一步,或许他觉得这些功臣,对自己也并非忠心耿耿吧。

  从侯君集谋反的故事,以及后来李世民不再进入凌烟阁,可见中国古代君臣之间,并没有能真正完全信任,虽说伴君如伴虎,做臣子很难,但做皇帝同样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地理

  汉唐间发展起来的中西陆路交通枢纽。原系车师前部地,汉晋为屯戍重镇,前凉始置郡县,南北朝至唐贞观中独立建国。辖境当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故城”遗址在今吐鲁番市东。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image.png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至贞观十四年(640),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其间先后更换过阚氏(460~ 491)、张氏(491~496)、马氏(496~499)、麴氏(499~ 640)四个政权,麴氏享国最久。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著名土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及丝织品等多种。其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

  外交

  北魏

  世祖时,有阚爽者,自为高昌太守。太延中,遣散骑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为蠕蠕所执。真君中,爽为沮渠无讳所袭,夺据之。无讳死,弟安周代立,和平元年,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为高昌王,其称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义成立,岁余,为其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高昌王。

  五年,高车王可至罗杀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曲嘉为左右长史。二十一年,遣司马王体玄奉表朝贡,请师迎接,求举国内徙。高祖纳之,遣明威将军韩安保率骑千余赴之,割伊吾五百里,以儒居之。至羊榛水,儒遣礼、嘉率步骑一千五百迎安保,去高昌四百里而安保不至。礼等还高昌,安保亦还伊吾。安保遣使韩兴安等十二人使高昌,儒复遣顾礼将其世子义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而高昌旧人情恋本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而立曲嘉为王。

  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既立,又臣于蠕蠕那盖。顾礼与义舒随安保至洛阳。及蠕蠕主伏图为高车所杀,嘉又臣高车。初前部胡人悉为高车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为嚈哒所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请王于嘉。嘉遣第二子为焉耆王以主之。熙平元年,嘉遣兄子私署左卫将军、田地太守孝亮朝京师,仍求内徙,乞军迎援。于是遣龙骧将军孟威发凉州兵三千人迎之,至伊吾,失期而反。于后十余遣使,献朱像、白黑貂裘、名马、盐枕等,款诚备至,惟赐优旨,卒不重迎。三年,嘉遣使朝贡,世宗又遣孟威使诏劳之。延昌中,以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私署王如故。熙平初,遣使朝献。诏曰:"卿地隔关山,境接荒漠,频请朝援,徙国内迁。虽来诚可嘉,即于理未忄占。何者?彼之氓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困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恶徒重迁,人怀恋旧,今若动之,恐异同之变。爰在肘腋,不得便如来表。"神龟元年冬,孝亮复表求援内徙,朝廷不许。正光元年,肃宗遣假员外将军赵义等使于嘉。嘉朝贡不绝。又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变以为博士,肃宗许之。

  嘉死,赠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子坚立。于后,关中贼乱,使命遂绝。普泰初,坚遣使朝贡,除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伯,王如故,又加卫将军。至永熙中,特除仪同三司,进为郡公。后遂隔绝。

  北周

  自嘉以来,世修蕃职于魏。大统十四年,诏以其世子玄喜为王。恭帝二年,又以其田地公茂嗣位。武成元年,其王遣使献方物。保定初,又遣使来贡。

  隋朝

  炀帝嗣位,引致诸蕃。大业四年,遣使贡献,帝待其使甚厚。明年,伯雅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八年冬归蕃,下令国中曰:“夫经国字人,以保存为贵,宁邦缉政,以全济为大。先者以国处边荒,境连猛狄,同人无咎,被发左衽。今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既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帝闻而甚善之,下诏曰:“彰德嘉善,圣哲所隆,显诚遂良,典谟贻则。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伯雅识量经远,器怀温裕,丹款夙著,亮节遐宣。本自诸华,历祚西壤,昔因多难,沦迫獯戎,数穷毁冕,翦为胡服。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围,德加四表,伯雅逾沙忘阻。

  政治

  麴氏王国以高昌(新疆吐鲁番县东南60里阿斯达拉)为王都,以长子为继承人,称“世子”。国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担任,分别镇守交河、田地二城(交河城,新疆吐鲁番县西雅尔;田地城,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周书》卷50《高昌传》)。王廷内,置中郎,传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国”(《周书》卷50《高昌传》),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当于丞们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统在麴氏王朝末期,分为八部,即: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每部置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下,置侍郎、校书郎、主簿、从事等官吏,“阶位相次,分掌诸事”;此外,还置“省事”,专门负责“导引”(《周书》卷50《高昌传》)。高昌是个高度君主集权的王国。军国大事,几乎全部由国王专断(甚至民间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也由国主决定);在国王周围也有一个很小范围的决策机构,“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组成,日常事务,由他们“随状断决”(《周书》卷50《高昌传》)。王廷诸官,属于行政官员,“虽有列位,并无曹府”,每天清晨诸官上朝,“集于牙门评议众事”(《周书》卷50《高昌传》)。官虽多而衙门少,事务性质的工作,办起来到也集中、迅速。

image.png

  高昌国和中原一样,也实行郡县制。据黄文弼考证,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并且倾向于五城即五郡。由于解放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经研究,高昌麴氏王朝后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新疆吐鲁番县城南40里的让布工商古城,俗名“拉木伯”);县城十四:横截、永昌、无半、始昌、安乐、安昌、永安、洿林、高宁、宁戎、威神、临川、酒泉、龙泉城;镇戍四:东镇城、笃进、盐城和柳婆城。总计二十二城。《周书·高昌传》说:“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国王派遣司马、侍郎相监检校,名为“城令”。

  法律制度

  有关法律制度,《北史》和《周书》都只提到,其刑法“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根据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书,王国中央有都官部负责刑律,其长官是都官长史麴顺。为了翟忠义其人有一个奴隶逃亡,国王麴坚亲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县,进行追捕,都官部的文书是直接下达给交河郡以及柳婆、无半、盐城、始昌4县“司马主者”的。说明其司法系统是都官、郡司马、县司马。

  财政制度

  财政制度方面,《北史》只提到“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从解放后出土的文书研究,其赋税制度较复杂,有租、有调、有徭役,还有诸如“丁正钱”、“远行马价钱”、“逋绢钱”等杂税。王国中央负责财政的机构可能是民部或仓部;徭役的征发,特别是有关军事性徭役的征发,可能由兵部负责。在地方郡县,负责机构可能是“户曹”。

  军事

  武官系列,最高级的是左、右卫将军,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远、陵江、殿中、伏波五将军(《周书》卷50《高昌传》)。近百年来,由于考古发掘。大量碑志、文书出土,将军称号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军、奋威等号。沙漠城邦国的高昌,骑兵是主要兵种,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对马匹和马料控制甚严,出土的麴氏高昌兵部文书中,不少是有关马匹和马料征调和管理的。兵部只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军队的指挥和统率权则属于国王和左、右卫将军,即国王和他的儿子们。由于马匹数量不多,高昌国的骑兵数量大概在4000骑左右。

  宗教

  另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行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

image.png

  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保护,佛法隆盛。当地统治者也极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麴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以发布地,请慧乘践之。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玄奘西游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麴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但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法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朝赐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纪以后, 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

  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高昌国大事记

  历史沿革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image.png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安史之乱时高昌国为回鹘侵占。

  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

  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州;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间,被吐鲁番吞并。

  资治通鉴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

  阚氏高昌

  高昌国,阚氏为主,其后为河西王沮渠茂虔弟无讳袭破之,其王阚爽奔于芮芮。无讳据之称王,一世而灭。国人又立麹氏为王,名嘉,元魏授车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开国公。在位二十四年卒,谥曰昭武王。子子坚,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散骑常侍、都督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河西郡开国公、仪同三司、高昌王嗣位。

  其国盖车师之故地也。南接河南,东连炖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置四十六镇,交河、田地、高宁、临川、横截、柳婆、洿林、新兴、由宁、始昌、笃进、白力等,皆其镇名。官有四镇将军及杂号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谘议、校尉、主簿。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面貌类高骊,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缨珞环钏。姻有六礼。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寒暑与益州相似。备植九谷,人多啖罝及羊牛肉。出良马、蒲陶酒、石盐。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有朝乌者,旦旦集王殿前,为行列,不畏人,日出然后散去。大同中,子坚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

  高昌,在今吐鲁番市东南大约40公里处的高昌故城。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内地士兵进行屯田的重要场所,两汉时期的戊己校尉就驻扎在此地。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大批汉人向西迁徙到了高昌,加上以前由内地和敦煌等地来这里躲避战乱的汉人,高昌很快成了汉人云集的地方,并先后出现了阚爽、阚伯周、张孟明、马儒等汉人为王的依附政权。公元499年,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迁来的麴(音“屈”)嘉被任为高昌王,此后140多年,高昌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政权,历史上称作“麴氏高昌”。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4个郡和18个县。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image.png

  南朝宋大明四年(460)十一月,柔然灭沮渠氏,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阚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汉族大姓,十六国末期其首领阚爽在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次年,沮渠无讳自立为凉王,此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460年,柔然国势比较强盛,处罗可汗决定帮助阚氏复国。十一月,柔然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高昌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对外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对内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信奉佛教。“阚氏高昌”自阚伯周开始,中经阚义成,最后传至阚首归,共传3世,计31年,于491年被高车所灭。

  世系

  阚氏高昌

  阚伯周(460年—约477年在位)

  (伯周子)阚义成(约477年—约478年在位)

image.png

  (义成兄)阚首归(约478年—约488年或491年在位)

  张氏高昌

  张孟明(约488年或491年—约496年在位)

  马氏高昌

  马儒(约496年—在位—约501年在位)

  麴氏高昌

  原来姓名 出身和关系 统治时间 年号

  麴嘉 出自春秋燕王族支系,先祖汉代西迁, 501或502—约525年 承平 义熙

  麴光 麴嘉子 约525年—约530年 甘露

  麴坚 麴嘉子、麴光弟 531年—548年 章和麴玄喜 麴坚子 549年—550年永平

  麴 (佚名) 麴玄喜子 551年—554年 和平

  麴宝茂 麴 (佚名)子 555年—560年 建昌

  麴干固 麴宝茂子 561年—601年 延昌

  麴伯雅 麴干固子 602—613年 620—623年 延和 重光

  麴 (佚名) 不详,政变登位 614年—619年 义和

  麴文泰 麴伯雅子 624年—640年 延寿

  麴智盛 麴文泰子 640年 无

  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

  麴氏现称“鞠”。

  而今发展甚广,鞠氏族谱有记载。

  高昌人

  以今吐鲁番盆地为地理涵义的高昌,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昌壁时期(西汉初元元年前48至晋咸和二年327);高昌郡时期(晋咸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国时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贞观十四年640)。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限内,以交河城、高昌城为中心,日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为主体的生活区域。

  高昌本车师人故国,汉代凿空西域,因其地理之要,设戊己校尉屯戍于此,汉人始大规模进驻该地。前凉于是处置郡,前秦、诸凉袭之,汉人迁聚繁衍益盛,更如高昌国,显系汉族在西域的分立政权,故史称高昌人“本汉魏遗黎”,意指由屯田士卒肇端。

image.png

  《魏书·高昌传》记录一段北魏孝明帝对高昌的诏书,称:“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魏书·高昌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4页)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对高昌人下诏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在另一封诏书也说:“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卷六六四“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一首”,中华书局,2001年,第249页)。

  高昌社会汉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魏晋以降河西及陇右乃至内地汉人为躲避战火而大规模向西迁移和中原政权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后来融入了高昌人口。

  除此而外,高昌居民中确也杂混有相当数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从十六国到唐代,许多名籍、户籍和其他出土文书中,都记有不少属于古代非汉人族体的姓氏,如车师的车氏、鄯善的鄯氏、焉耆的龙氏、龟兹的帛氏或白氏、匈奴的沮渠氏、氐族的强氏、鲜卑族的秃发氏等,十六国时期《按赀配马帐》中“亡马”的煎苏獦,《分配乘马文书》中的思头幕、阿贤提亦肯定不是汉人,诸如此类姓氏在文书中时有所见。从麴氏高昌时期开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迁来的日益增多,有一件与重光元年(公元520)随葬衣物疏共出的高昌时期名籍,残存人名四十五个,皆非汉族。同时,高昌曾先后臣服于高车、柔然、突厥等北方强族,且地理相毗,居民中也必定浸入这些民族成份,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传统生活习惯彼此吸纳,以致出现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高昌社会汉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魏晋以降河西及陇右乃至内地汉人为躲避战火而大规模向西迁移和中原政权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后来融入了高昌人口。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